在古代,老中医开的方子,总能解决不少大大小小的疾病。现如今,同样是老中医开出来的方子,照方抓药后却达不到理想的效果。这是为什么呢?其实这和药材的产地有很大关系,药材一旦改变了种植环境,中药药效就会大不如从前,这便是现在我们常提的道地药材。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中草药亦是如此,中药材根据地域的不同、气候的不同等条件,药效也有所不同,人们常说“道地药材”就体现了中药产地对中药药效的影响之大。老中医在开药方的时候,会写上“广陈皮、川贝母、东北人参等”,这些就是道地中药。
道地药材与地域是不可分的,根据我国中药资源的分布区域和主要药材分15大道地产区:关药产区、北药产区、怀药产区、淮药产区、浙药产区、江南药产区、广药产区、贵药产区、云药产区、川药产区、蒙药产区、秦药产区、维药产区、藏药产区、海药产区。
“道地”二字具有原产、真实、特有、优质等含义。我国的道地药材有余种,它们往往具有以下特点:具有特定的优良种质;产区相对固定,具有明确的地域性;生产较为集中,栽培技术和产地加工均有一定特色,比其他产区的同种药材品质佳,质量好,具特有的质量标准;具有一定的形成历史;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
“道地药材”概念有3千多年历史“道地药材“中医来自道医文化中的“上医”、“中医”、“下医”之治疗策略之一。
我国历代医家十分注重中药材产地,在总结药性变迁和地域环境的基础上提出了“道地药材”的概念。多年前的古代药典《神农本草经》上开始记载中药的产地以来,这就是“道地药材”的最早趋型和依据。汉晋、隋唐以来,"道"成为行政区划的代名词。唐.(千金翼方〉首先专门记载了各道出产的中药材,其他有关方志、史书也对州府土贡药材有了详细记载。可以说,道地药材的产生就是区划的结果。
因此,严格意义上来说,应称“道地药材”而不是“地道药材”,特指明确产地的药材。
中药材采收后许多品种尚不能直接入药,必须通过一些不同方式的加工和炮制才能够作为临床药用使用。
中药材炮制的原因因为有些药物因毒副作用大,药性剧烈,经过加工炮制后可以明显降低药物毒性及其副作用,确保用药安全。如醋制甘遂,酒炒常山,姜汁制半夏,都能降低其毒副作用。中药通过炮制加入适宜的敷料能增强药物的疗效和趋向。如款冬花、麻黄蜜炙后能增强润肺止咳的功效;柴胡醋炙后能增强入肝经、疏肝理气的作用。知母、黄柏用盐制后可增强入肾经、泻肾火的作用。中药炮制后有的药还可以改变其性能,以适合病情的需要。如地黄,生用是苦甘、性寒,功在凉血;若反复蒸晒后药性就转变成甘、微温,而以补血见长。何首乌生用能泻下通便,制熟后则专用于补益肝肾。有些中药炮制后,是便于制剂和贮藏。矿物类、介壳类药材质地坚硬,必须经过煅淬粉碎处理,使有效成分易于溶出,便于制剂,如醋淬自然铜、代赭石、煅龙骨、煅牡蛎。大多数植物类药材经修制后,再经晒干、烘干、炒制等处理,使其不易霉变、腐烂等。动物类药或其他有特殊气味的药物,服用时易引起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若将此类药物加敷料炒炙等方法处理后,可除掉不良气味,如五灵脂经醋炙后可消除腥臭气味,僵蚕经麸皮炒后,可除去不良气味。因为中药中有许多有效成分,需要经过炮制才能提高疗效,使有效成分更多地被人体所吸收和利用。另外一些有毒的药经过炮制后,它的毒性会减少,对人体的副作用也会减轻。所以有一些药没有经过炮制是不能随便应用的。弄不好会使人发生严重的不良反应甚至中毒死亡。现在有许多人对中医药的认识不足,认为西药的毒副作用大,中药不会有什么毒副作用。其实不然,其实中药的毒副反应应用不当也是相当厉害的。中药的炮制大体分为:浸泡,水煮,沙炒,油炸,淬火。有一些中药还要加入一些辅料进行炮制,如用醋,用蜂蜜,用姜汁,用白矾,用童便等浸泡炒制。中药材的前世、今生与未来中药材规格等级的演变过程,经历了相当长的历史。一、萌芽时期:秦汉魏晋时期代表著作:《范子计然》对药材进行规格等级的划分:记录有39种记有优质品的评价依据,4种记有上、中、下等级及价格,2种药材按照品种不同划分为不同的规格,大部分药材按照外观颜色进行划分。
此外部分药材按照性状、粗细、色泽、质地、气味、采收季节等进行划分,出现了采用色泽与采收时间,色泽与大小多指标评价方法,其较单一指标更加完善。
缺陷:此书为最早的中药材商品学记录,无功效主治,绝大部分药材有产地记载,但由于受到当时地域范围及交通因素的影响,其记载的地域范围大部分集中在三辅(今陕西中部地区)附近。
二、初步形成时期:南北朝隋唐时期代表著作:《本草经集注》、《新修本草》、《千金翼方》。《千金翼方》中进一步明确了道地药材的概念。
等级划分有如下特点:
对药材按品种区分规格,不同品种疗效不同,尤其重视药材不同产地的品质差异,提倡优质区域的药材,结合颜色、大小、质地、断面、气味等性状特征进行等级优劣的划分,根据不同规格等级药材以临床疗效作为最高评价指标进行区分。
这种强调不同品种、不同产地药材质量的差异,并予以分开,并将各产地药材的性状与临床疗效相结合的综合性划分方法影响了后世余年的药材评价,至今仍具有科学性,奠定了后续中药材以临床疗效为终极目标的划分方法。
与当前市场实际划分方法已经较为接近,至今仍然具有指导意义。
三、深化认识时期:宋金元时期代表著作:《证类本草》、《本草衍义》本期药材规格等级划分的主要特点有:
种源增多,很多药材增加了近缘种,并明确记载伪品,提出不同基原药材疗效的差异,产地明显扩大,很多药材记载产地大大增多,更加重视产地区分品质,栽培增多,且认为家种必加粪壤,栽培品较野生品质差。
在药材规格划分上基本上沿用之前的方法,重视不同品种的疗效区分,同时伪品增加,重视真伪鉴别。
四、成熟时期:明清时期本时期代表性著作:《本草原始》《品汇精要》《本草蒙荃》《本草纲目》最显著的特点:用临床疗效来选择优质药材的产区。对具体各药材的规格等级划分逐渐统一化,逐渐形成了为大家所公认的优质评价方法,包括品种、产地、性状鉴别。大宗药材的产地逐渐固定,不像宋元产地分散且多,这与开始逐渐种植有关,如川穹、当归、白术等均已开始栽培,并与野生者进行区分,且具有较统一的品质评价。五、发展时期:民国时期代表性著作:《药物出产辨》、《增订伪药条辨》、《鉴选国药常识》、《药物学备考》
本时期特点:
此时期各地的道地药材基本在此基础上定型,随着进出口的增加,药材栽培日趋增加,出现了很多进口及栽培品种,明确了按照大小规格划分的方法,同时也出现了硫熏药材,此处随着药材应用的增加,受经济利益的驱使,出现了诸多造伪现象。
六、继承与转变期:建国后但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自1984年起,中药材市场全面放开,国家不再统一调配,其后经过整顿全国只保留17家药材市场,出现了原先由药材公司系统建立起来的一套中药材规格等级标准被逐渐淡化的情况,药材由野生为主逐步向栽培为主的转变,产地与性状均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因此原先的标准也难以适用。
此外随着国家药典标准对于指标性成分的要求逐步提高,尤其是中成药比重大大超过饮片配方用量,中成药对指标性成分的严格要求,导致投料企业更多关心药材指标性成分的高低,而部分药材由于含量与直径等成反比关系,因此甚至出现了等级越高含量却不符合药典标准的现象,这直接导致了市场对于规格等级的淡化。
但市场在新形势下自发的产生了新的规格等级,比如随着栽培的增加,很多药材如防风、黄芩、羌活、藁本、秦艽等均按照栽培模式划分成野生与家种规格,此外随着产区的变化,市场按照不同产地划分成不同的规格,因此该时期是规格等级出现较大变化的时期。
七、当期市场规格等级现状当前药材规格等级发生了较大变化,究其原因根本上是由于中药材的资源限制性导致的。
受正品基原野生药材蕴藏量减少,而种植技术与成本限制的影响,导致产量较大的近缘的物种,或者产量更高的杂交品种作为替代品出现。
1、受经济利益的驱使
很多药材出现无序的引种,结果导致很多栽培药材出现不同的产地规格,如河南丹参、山东丹参、山西丹参、中江丹参和安徽丹参等产地规格。
2、产地加工日趋明显
由于保健食品以及产地追求附加值等因素,出现了大量产地切片,致使流通商品中原药材个子货越来越少。
3、新的药典对硫熏做了明确的限量规定
以往较多的硫熏规格逐渐减少,无硫药材的性状与其差异较大,但低硫药材仍然存在,也因此出现了新的规格。
4、药典对指标性成分的含量要求逐渐提高
为了达到药典的标准,市场出现不少以含量为先的现象。
5、传统的性状区分优劣逐渐被淡化
部分药材其成分分布在表皮,其与按大小划分等级成反比,导致传统认为等级高而含量却不合格的问题,投料企业更多中科白癜风医院善行天下中科治疗白癜风有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