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药是在广泛吸收、融合了中医药学,印度医药学和大食医药学等理论的基础上,通过长期实践所形成的独特的医药体系,迄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是我国较为完整、较有影响的民族药之一。
藏药资源
现代藏药应用的地域,除西藏自治区以外,还包括青海、四川、云南和甘肃等省所属的一些藏族自治州和自治县。青藏高原是藏药的主要产地,藏药资源有种,其中植物类种、动物类种、矿物类50种。四川阿坝藏族自治州全州有藏药资源多种。
藏药种类
目前,藏药已制定了统一的用药规范,即由西藏、青海、四川、甘肃、云南、新疆等6省区合编的《藏药标准》,共收载藏药种,其中植物类种、动物类17种、矿物类13种,主要种有:藏茴香、山莨菪、藏党参、藏紫草、水母雪莲花、唐古特、雪莲花、红景天、堪巴色宝(阿氏蒿)、曲玛孜(打箭菊)、达玛(凝花杜鹃)、野牛心、秃鹫、紫草茸、紫胶虫等。
用药原则
藏医学理论认为药物与五行有关,其性、味、效亦源于五行。五行(土、水、火、气、空)中土为生物生长之本源;水为生长之汁液;火为生长之热源;气为生长运行之动力;空为生物生长之空间。五行缺一,生物则不能生长。这就阐明了药物生长与自然环境的统一关系。同时又指出;土水偏盛的药物味甘;火土偏盛的药物味酸;水火偏盛的药物味咸;水气偏盛的药物味苦;火气偏盛的药物味辛;土气偏盛的药物味涩。藏医在临床上用药是根据药物的六味、八性、十七效辩证主方。
藏药分类
藏药按八性、六味、十七效来分细类。八性将藏药分为轻、重、润、糙、锐、钝、凉、热八种性质;六味将藏药分为甘、酸、苦、辛、咸、涩六种味道。他们认为,甘可滋补,酸助消化,苦可降火利胆,辛能除湿去寒,咸能温胃去虚,涩可调合诸味;十七效将藏药归纳出柔、重、温、润、稳、寒、钝、凉、软、稀、干、干枯、热、轻、锐、糙、动等十七种效能。如“龙”病中有种病的性质属“轻”,表现为心神不定,神情恍惚,藏医则采用“重”效能的药物去治疗。余此类推。
炮制加工
藏医历来就非常重视藏药的原材选料,在藏药药材的炮制中,对矿物药材的炮制最为神奇。通过特殊的炮制方法,铁屑在植物药水中浸泡3-5天,就会变成黄泥一样的物质。黄金经过炮制后,也能变成黑色的金炭,成为珍宝类药物中不可缺少的成分。各种名贵藏药的炮制炼术的工序十分严谨,是一项高难度技术。
形成于公元八世纪的《四部医典》是医学殿堂的宝贵财富,是一部从深度挖掘心理抽象变化到分析显见生理功能改变的全科藏医学。《四部医典》后续部总结收录了精选药物单方52种,复方23种,单味药有治疗心脏病的肉豆蔻,治疗肾病的小豆蔻;治疗胃病用石榴子;治肝病用草红花、五灵脂;治疗血液病用藏黄莲;治疗赤巴病(火性)有藏茵陈、波梭瓜;治疗急腹症用天仙子;止血缩血管用熊胆;复方药有治疗寄生虫病的五味麝香丸;治疗眼疾用的九味明目丸;治疗胃溃疡用的七味木瓜丸等等。
公元17世纪第五世达赖喇嘛的执政官帝斯桑杰加措,依照《四部医典》经典要义,主持绘制出了79幅彩色唐卡(挂图),其中药物内容有六幅,三幅中绘制了药物种,另三幅绘制了药物种,共计收载了种,所绘制出的药物,色彩鲜艳,形状逼真,形象优美堪称藏医艺术一绝。
(图文来源于网络,编辑:Jamie)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