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散的临床应用
老师简介马月香老师,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多年来,主要从事中医理论与临床研究工作,发表学术论文78篇。编写著作7部,完成国家级课题6项,省级课题3项。正在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获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3项,山东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
11月16日,我们很荣幸请到马月香老师在为同学们带来了一场名为“逍遥散的临床应用”的精彩讲座。
讲座开始,马月香老师与同学们交流了理论与真正临床的区别,在欢声笑语中为同学们讲述了临床应用时容易出现的错误。回忆自己的青春岁月,老师先是教导我们“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然后向我们讲述了自己多年来在临床方面的经验,并以逍遥散为例为我们介绍了药物在临床中的用法以及辨证方法。
一、逍遥散简介(一)出处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二)历史
本方原始记载是治疗妇科疾病,现代临床广泛应用于治疗妇科、内科疾病,是中医“异病同治”的典型代表方剂。古人云:“肝脾调则气血和,人逍遥。”故逍遥散是调和肝脾、调养气血的代表方剂。
(三)组成
柴胡、芍药、当归、茯苓、薄荷、白术、甘草(生姜、大枣)。
(四)功效
疏肝解郁,养血健脾。
(五)主治
肝郁血虚脾弱证。
1、辨证
两胁作痛,头痛目眩,口燥咽干,神疲食少,或月经不调,乳房胀痛,脉弦而虚者。临症若兼血虚发热,小便涩者,可加丹皮、栀子,名为“丹栀逍遥散”。若兼精血不足,脉弦虚者,可加熟地黄,名为“黑逍遥散”。
2、病机
肝郁血虚,脾土不和,气机不疏,往来寒热,肋胁痛胀,肝脾失调,神疲食少,气血失和。
3、原理
肝脾之治,贵于疏解调和,气血之治亦贵于此。见肝之病当先实脾,见脾之病当以疏肝。脾气健,则营血有源,肝有所藏;肝气舒,则气机条达,脾能运化。二者互依互存,有生有制,共同维持后天气血的化生。所以治疗肝脾,气血之病,莫过于疏肝、调脾,使其“和”之。
(六)配伍特点
以柴胡疏肝解郁,当归、芍药补血养肝,白术、茯苓健脾理中,薄荷、生姜疏散条达,甘草和中健脾,诸药合之,肝郁得解,血虚得补,脾虚得补。
二、逍遥散适宜症(一)治疗妇人杂证
凡妇人头晕身困,面赤手热,少腹胀满,性情易怒,经水涩少或过多者,宜服此方。
(二)慢性眼目疾患
肝开窍于目,肝血久虚,肝火上炎,常可导致眼目疾患,治疗以逍遥散加菊花15克,石决明15克,白蒺藜子9克,车前子6克清肝明目,理气和血。
(三)治疗色素沉着
色素沉着多发于妇人面部,或慢性皮肤病病灶,多因肝脾不调所致,临床以逍遥散加白蒺藜9克,蝉蜕9克治疗,坚持服药可愈。
(四)治疗早期肝硬化
以逍遥散加枳实12克,通草9克,三七粉6克(冲服),桃仁9克,治疗肝硬化初期患者多例,疗效很好。
(五)慢性肝炎
慢性肝炎患者,多以胁痛不适,腹胀满闷为主症。以逍遥散加枳实9克,桃仁9克,红花6克,元胡9克,五灵脂9克,理血行气,调和肝脾,可使其早日恢复。
(六)肺结核
久患肺痨者,均有阴血不足、潮热盗汗、干咳烦躁、食少懒倦等症,治用丹栀逍遥散加地骨皮9克,秦艽9克,黄岑9克,元参15克,川贝母6克,夏枯草15克,清肺热,调肝脾,理气血,养营阴。
三、病症(一)黄疸
1、简介
黄疸以身黄、目黄、小便黄为主症。其中尤以目睛黄染为主要特征。如《素问·平人气象论》说:“溺黄赤安卧者,黄疸……目黄者曰黄疸。”中医学认为,黄疸系由胆汁不循常道,泛溢肌肤而形成。而胆汁的生成和正常排泄与肝之疏泄功能密切相关。黄疸形成的基本病机为肝失疏泄。治疗黄疸从疏肝入手,多取得较好疗效。
2、病案举例
●范某,男,21岁。
●初诊日期:年7月25日。
●主诉:巩膜黄染4年余。4年前因生气致胸胁胀痛、纳呆,情绪缓解后,胸胁胀痛、纳呆症状消失,约两、三天后出现巩膜黄染。现巩膜黄染,伴纳少,时胸胁胀满,乏力,睡眠可,大便干,2-3天一行。舌淡红,苔卜白,脉弦弱。
●B超示:肝的大小、实质未见异常;胆囊内壁稍粗糙。
●生化检查示:肝功能正常,乙肝五项(—),胆红素偏高。
●中医诊断:黄疸(肝郁湿热内组型)。
●西医诊断为:轻度胆囊炎。
●治则:以疏肝解郁为主,兼以清热利湿退黄。
●处方:当归9g、白芍(生)9g、柴胡6g、茯苓9g、人参10g、白术(炒)9g、香附9g、郁金6g、黄芪(生)25g、茵陈9g、大黄(生)3g、砂仁6g、甘草3g。6剂,水煎服。
●二诊:药后,大便基本正常,纳少,胸胁胀满,乏力症状均减轻,巩膜黄染亦减轻。但又出现睡眠不实,口渴心烦症状。舌淡红,苔卜白,脉弦弱。病情减轻,说明方药对证。出现睡眠不实,口渴心烦症状,说明化热现象加重。上方去大黄,加山栀子,以清热除烦。
●处方:当归9g、白芍(生)9g、柴胡6g、茯苓9g、人参10g、白术(炒)9g、香附9g、郁金6g、黄芪(生)25g、茵陈9g、栀子6g、砂仁6g、甘草3g。水煎服,3剂。
●忌辛辣、油脂、腥膻、避免情志刺激。
●三诊:药后,纳少,胸胁胀满,乏力症状均基本控制。睡眠不实,口渴心烦症状减轻。巩膜黄染逐渐减轻。舌淡红,苔卜白,脉弦弱。药后病情减轻,说明方药对证。上方继服,3剂,水煎服。
●忌辛辣、油脂、腥膻、避免情志刺激。
●四诊:药后,巩膜黄染基本消失。余无不适。舌淡红,苔卜白,脉弦弱。
●生化检查:胆红素正常。药后病情减轻,说明方药对证。
●治则:治疗仍以疏肝解郁,清热利湿退黄为治则。上方去栀子。服6剂以巩固疗效。
●忌辛辣、炙煿、腥膻,避免情志刺激。
●半年后随访,黄疸未再发作。
3、病机关键
郁怒伤肝,肝失疏泄为引起本案的根本原因。肝失疏泄,一则影响胆汁的分泌和排泄,使胆汁不循常道,泛溢肌肤而形成黄疸。二则木不疏土,影响脾之运化,使湿邪内组,而发生黄疸。
(二)经期延长
1、简介
经期延长虽然在临床辨证上有虚实寒热之别,但中医学认为:冲为血海,任主胞胎,冲任之本在肾,胞脉者系于肾;脾气主升,统摄诸血,提携诸气。但冲为血海隶属于肝,任主胞胎归主于肾,且肝肾同源,“主封藏者,肾也,主疏泄者,肝也”,脾主统血。肝肾藏泄有度,脾统摄有权是维持妇女经行有常度的关键所在。若肝不藏血、肝失疏泄,肾封藏不及,脾失统摄,元气不足,中州虚陷,脾肾双亏,而冲任不固,致经血失统,从而导致妇女经期延长。因此,肝气郁滞,脾肾虚弱,冲任不固是导致经期延长的根本病机。临证从疏肝健脾、调补冲任着手,可取良效。
2、病案举例
●刘某,女,32岁。
●初诊日期:年3月30日。
●经期延长日久,阴道流血10天未净。现阴道流血,血量偏少,色偏暗,小腹时痛,体倦。舌红苔薄白,脉沉弱。
●此为冲脉不固,治以舒肝健脾,补肝肾,益气滋阴止血。
●方拟逍遥散合四君子汤、二至丸加减治之。
●处方:当归9g、白芍(炒)9g、柴胡6g、茯苓9g、人参10g、黄芪25g、白术(炒)9g、阿胶9g(烊化)、女贞子9g、旱莲草9g、甘草3g。水煎服3剂,日1剂。嘱其忌寒凉太过,避免劳累。
●二诊:服用前方3剂,药后阴道流血基本已止。全身乏力及小腹痛亦明显减轻。舌淡红苔薄白,脉沉弱。药后病情明显好转,效不更方,诊治无需修改,但减其动血之品,加强益气止血之力以善后。上方减旱莲草9g,加三七参粉3g(分二次冲服),山药(炒)9g。水煎服6剂,日1剂。嘱其忌寒凉太过,避免劳累。药后血止,病愈。
3、病机关键
阴道流血10天未净,血量偏少,色偏暗。中医学认为,血为气之母,血能载气,在失血的同时,气也丢失,气虚之后,又加重肝不藏血、脾失统摄。固诊为冲脉不固,治以舒肝健脾,补肝肾益气滋阴止血为法则。
(三)经期头痛
1、简介
经期头痛是临床常见妇科杂证。行经是女性在一定年龄阶段的正常生理现象,素体气血调和之人,行经期一般不会有不适感觉,或稍有不适,无需治疗。行经是机体向体外施泄血的生命现象,若行经期出现不适症状,首先应从调血来考虑治疗。但中医学认为“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机体行经向体外施泄血的同时,亦存在耗气现象,且气能行血,离开气的推动作用,经血无以正常施泄。故经期头痛应从肝之气血两方面考虑治疗。气血分阴阳,则气为阳,血为阴,而气血的特点是气宜动血宜静。经期头痛病位在上,结合气血的生理特点,气属阳偏主上位,而肝气的生理特性更是主动主升。基于上述分析,经期头痛应是肝之气血同病以肝气逆为其基本病机特点,以此指导临床可取得显著的效果。
2、病案举例
●陈某,女,38岁。
●初诊日期:年11月19日。
●经期头痛3-4年,每于经期第1天始头痛,1-3天缓解,月经先期1周左右,行经7天,经量多,色可,有块。现月经将至,乳房发胀。舌红苔薄白,脉弦数。
●此属肝气逆。治以疏肝理气养血。
●处方:白芍9g、柴胡6g、川芎9g、枳壳(炒)6g、香附9g、人参10g、白术(炒)9g、郁金9g、阿胶9g(烊化)、砂仁9g、甘草3g。水煎服3剂,日1剂。
●二诊:已行经第3天,经期第1天稍觉头痛,现无不适,经量偏多,色质可,稍觉乏力,大便偏稀。舌淡红苔薄白,脉弦数。上方加山药(炒)9g。水煎服3剂,日1剂。
●三诊:现月经基本已净,无明显不适。舌淡红苔薄白,脉弦数。
●处方:白芍(炒)9g、柴胡6g、川芎9g、枳壳(炒)6g、人参10g、白术(炒)9g、郁金9g、香附9g、当归9g、阿胶9g(烊化)、砂仁9g、甘草3g。水煎服3剂,日1剂。
3、病机关键
本案患者之所以出现经期头痛,系患者平素肝气偏旺,在其素体气血关系中,虽能维持“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的生理状态,但肝气偏胜。故月经将至时,乳房发胀,脉弦数。肝气的生理特点为主升主动,平素就有偏胜的倾向,当行经血行于下之时,随着阴血的减少,血对气的凝敛作用逐渐降低,则肝气相对更胜而行于上。足厥阴肝经“布胁肋,循喉咙之后,上入頏颡,连目系,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即经期头痛是人体气血关系不调和,以肝气逆为主的表现。
(四)痛经
1、简介
痛经是指妇女在月经来潮时出现小腹部痉挛性疼痛,大多数从月经来潮第一天开始,平均持续疼痛为2天。是妇科常见病证。痛经的发生是内因与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其外因多见于情志刺激、受凉饮冷及劳倦过度等,内因则责之于肝的调节失常,冲任气血不畅。肝主疏泄,调畅情志,情志不遂,必伤肝气,尤其是在工作学习及其他精神压力骤增的今日,痛经患者中由情志所伤而表现为肝郁气滞证者最为多见。病机特点为肝气郁滞,气病及血,血海瘀滞,冲任闭阻,不通则痛。治疗以疏肝解郁,益气养血,理气止痛为基本治疗原则。
2、病案举例
●李某,女,26岁。
●初诊日期:年4月30日。
●痛经7年。患者13岁初潮,7年前无明显原因出现痛经。现月经周期正常,量中,色暗红,有血块。每于行经第1、2天,少腹疼痛难忍,痛甚则手足汗出、恶心,血块排出后疼痛可暂时缓解,怕冷喜暖,经前乳房胀痛,头晕乏力,纳眠可,二便调。舌淡红,苔薄白,脉弦弱。
●诊为肝郁气滞证。法当舒肝理气,健脾养血。
●方用逍遥散和四君子汤加减。
●处方:当归9g、白芍(炒)9g、柴胡6g、茯苓9g、人参10g、白术(炒)9g、香附9g、郁金6g、延胡索6g、茺蔚子6g、砂仁9g、甘草3g。水煎服3剂,日1剂。
●嘱患者每于经前7天左右开始服药,连服7剂,经至停药,忌寒凉。随后2个月服法如前。患者连续3个月服药后,痛经消失,未再复发。
3、病机关键
从气血关系而言,气行则血行,气旺则血充,气血调和充沛方能运行正常。因此,痛经的治疗,应以调理气血为主。从肝藏本身而言,女子月经既行,以肝为先天。而肝之疏泄不及,肝气郁结不通则痛,是痛经之脏腑归属。肝体阴而用阳,疏泄、藏血互协,功能才能维持。从脏腑关系言,肝属木,脾属土,木能疏土,土能养木。
4、治疗关键
治疗痛经必须兼顾气与血、肝与脾、以及肝的疏泄与藏血的关系,以疏肝理气为主,健脾养血为辅,如此气顺血和,痛经自愈。临证当根据患者疼痛发生的时间、部位、性质及程度,再结合月经周期、量、色、质及兼症、舌脉、体质状态等适当加减每获良效。
四、临床经验(一)逍遥散的应用
若辨证正确,抓住病机,配伍得当,可用于治疗各科多种疾病。
(二)煎药的技巧
1、煎药时间不宜太长,否则药效易失。
2、草药先泡半个小时。
3、煎药时水面要在药面上2-3公分,若水耗至药面以下,要添水至药面上。
4、煎药开锅后要用小火。
(三)临床应用理论注意的问题
很少会有典型病症与书上完全一样的病人,有时具有书中的一个症状就可以说明得了某种病。
结语马月香老师介绍了许多病案,总结了临床的一些技巧及判断病症的方法,同学们获益匪浅,讲座在愉悦的氛围中进入了尾声。
中医学院—新媒体中心
图文来源:学生教学信息中心
编辑:毕一丹
技术:孙龙凯
主编:朱国梁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