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正值经期或行经前后,出现周期性的小腹疼痛,并因痛而影响生活及工作者,称为痛经,又称经行腹痛。西医把痛经分为原发性痛经与继发性痛经,中医痛经一证,虽包括了西医原发性痛经与继发性痛经两类,但以原发性痛经为主。继发性痛经的中医治疗还要与辨病相结合,才能提高疗效。
本病是以患者每于行经期间或行经前后发生明显的下腹疼痛为主要诊断论据,即“因经而痛”。临床上大多是根据病人的主诉结合表现,把痛经的程度分为重、中、轻三度。
(1)重度:经期或其前后小腹疼痛难忍,坐卧不安,严重影响工作学习和日常生活,必须卧床休息,伴有腰痛、面色苍白、冷汗淋漓、四肢厥冷、呕吐腹泻或肛门坠胀,采用止痛措施无明显缓解。
(2)中度:经期或经期前后小腹疼痛难忍,伴有腰部疼痛、恶心呕吐、四肢不温,采用止痛措施后疼痛暂缓。
(3)轻度:经期或其前后小腹疼痛明显,伴有腰痛,尚能坚持工作,有时需服止痛药。妇科检查可以诊断原发性与继发性痛经。盆腔无明显器质性病变,或可见宫颈管狭窄,子宫发育欠佳或过度倾屈等,为原发性痛经,又称功能性痛经;多见于初潮后不久的青年或未婚未育者。盆腔有器质性改变,如子宫内膜异位症、盆腔炎或生殖器肿瘤等所致的痛经,为继发性痛经。本病应与阴道出血同时伴有下腹疼痛的病证,如异位妊娠、流产等相鉴别。此外,其他病证所出现的腹痛,也可发生在经期或于经期加重,临证时当详问病史及仔细检查,以资鉴别。
痛经是“因经而痛”,故痛经的发生,是致痛病因与月经期或其前后,机体内气血剧烈变化这一特殊的内环境相结合,导致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或“不荣则痛”。临床常见的病因病机有:气滞血瘀,寒凝胞中,湿热下注,气血虚弱和肝肾不足等。痛经辨证首辨虚实,以实证为多见。可根据痛经发生的时间、痛的性质、部位以及痛的程度,结合月经的期、量、色、质及兼证舌脉,辨其寒、热、虚、实。一般在经前、经时小腹剧痛,经色紫黯有块者属实,经后小腹绵绵作痛,经色淡者属虚;绞痛、冷痛者属寒;灼痛者属热。痛经还要辨原发与继发。若继发则需结合辨病。痛经的治疗原则,以调理冲任气血为主。根据不同的证型,灵活运用疏肝理气、活血化瘀、温经散寒、清热除湿、调补气血,滋肾养肝等法,并要掌握“因经而痛”这一时间特点,以经前一周至来经一二天为最佳治疗时间,同时还要按照“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标本兼顾,坚持治疗数月,可望治愈。
★气滞血瘀型★
经来小腹胀痛。或阵发性绞痛难忍,坐卧不安,恶心呕吐,肢冷汗出,甚或昏厥。或经前胸胁、乳房胀痛,烦躁易怒。经行不畅,经色紫黯有块,块出痛减,或有膜样物排出后疼痛缓解。舌质紫黯或舌尖边有瘀斑,苔薄白,脉弦细或弦滑。
理气活血,化瘀止痛。
1.主方膈下逐瘀汤(王清任《医林改错》)加减
处方:当归15克,川芎lO克,赤芍、白芍各15克,桃仁15克,红花6克,枳壳15克,延胡索15克,五灵脂9克,蒲黄9克,牡丹皮15克,香附子15克,甘草6克。水煎服。
如属肝郁血瘀,经前乳房胀痛,烦躁易怒明显者,可选用逍遥散合失笑散加三七末、延胡索、益母草等,以疏肝理气、化瘀止痛。如属膜样痛经,则宜在主方中加逐瘀化膜之品,如三棱、莪术、土鳖虫、山楂、鸡内金、肉桂。如属子宫内膜异位症所致痛经,宜加强软坚散结化瘀消症,主方中可选加水蛭、三棱、莪术、土鳖虫、九香虫、三七末、血竭、鸡内金、蜈蚣;并坚持平时和经期同时治疗。
2.中成药
(1)三七痛经胶囊(罗元恺验方),经前一周始服至来经1~2日。每次3—5粒,每日3次。如痛经严重者,可酌情加大药量或于月经中期后即开始服药。本品对气滞血瘀及寒凝痛经有较好疗效。(张玉珍等《新中医》.1)
(2)伤科七厘散(《良方集腋》),每次服1瓶,每日服3次。来经时服1—3日。
3.单方验方
(1)云南白药,按说明服。
(2)三七末,每次3-5克,每日1-2次,于经前或经时开水冲服。
★寒凝胞中型★
经行小腹冷痛或绞痛。得热则痛减。月经推后,经量少,经色黯,有小血块。面青唇白,形寒肢冷,便溏。舌质青紫,苔白,脉沉紧。
温经散寒,化瘀止痛。
主方少腹逐瘀汤(王清任《医林改错》)加减
处方:小茴香10克,延胡索15克,五灵脂9克,蒲黄9克,当归15克,川芎10克,干羌5克,肉桂5克(煽服),赤芍15克,没药12克,益母草30克,艾叶15克。水煎服,或留渣再煎,每日1剂。
如体质属阳虚内寒者,则可选用温经汤(《金匮要略》)加熟附子、艾叶、小茴香,以温经暖宫止痛。
★湿热下注型★
经前或经期小腹疼痛,拒按,伴腰骶胀痛。多为平时下腹胀痛不适,经期加剧,或有低热起伏或小腹灼热感,白带较多,色黄质稠,有臭气。舌质红、苔黄或腻,脉弦数。
清热除湿,化瘀止痛。
主方清热调血汤(龚信《古今医鉴》)加减
处方:当归15克,川芎10克,白芍15克,生地黄10克,黄连9克,香附子12克,桃仁15克,红花9克,莪术12克,延胡索15克,牡丹皮15克,七叶莲15克,丹参20克。水煎服,每日l剂。
如妇查有盆腔炎者,经净后按盆腔炎治疗。
★气血虚弱型★
经时或经后小腹绵绵作痛,或小腹及阴部空坠、喜按。或月经推后,经量少,经色淡,质稀。面色自光白无华,神疲乏力。舌质淡,苔薄白,脉弦细弱。
补气养血,调经止痛。
1.主方当归芍药散(张仲景《金匮要略》)加减
处方:当归15克,‘白芍20克,川芎10克,茯苓20克,白术15克,泽泻5克,益母草30克,香附子12克,延胡索15克,北黄芪15克,党参20克。水煎服。
2.中成药乌鸡白凤丸,每次1丸,每日2-3次,开水送服。
★肝肾不足型★
经水将净或经后小腹绵绵作痛,腰膝酸软。月经后推,经色淡黯量少,质稀薄,或头晕耳鸣,或潮热,眼眶黯。舌质红少苔,脉细弱。
滋肾养肝止痛。
1.主方调肝汤(傅山《傅青主女科》)加减
处方:当归15克,白芍15克,山茱萸15克,巴戟天15克,阿胶15克(烊化),山药20克,甘草6克,台乌15克,益母草30克,香附子12克,石楠藤15克。水煎服,每日1剂。
2.中成药乌鸡白凤丸,每次l丸,每日2~3丸,开水送服。
1.痛经的针灸疗法
(1)取足三里、三阴交穴,用针刺,泻法,留针30分钟,对实证痛经止痛效果显著。下次月经来潮前一二日或来潮时,每日针灸1次,一般2-3次可愈。也可用三阴交配关元或中极,按同法治疗。或起针后,再用温和灸10。20分钟。
(2)取八髎穴,用艾卷悬灸30分钟,每日2次,对虚证痛经或虚中夹实痛经有温通止痛之效。
(3)耳针:子宫、内分泌、交感、肾。每次选2~4穴,用中、强刺激,也可用耳穴埋针。
(4)理疗:包括电疗、水疗、体疗、封闭疗法,拨火罐、按摩、气功等,有一定疗效。
(1)二参酒:丹参60克,党参30克,白酒毫升,红糖适量。先将党参、丹参加入白酒中,泡30天,于月经前加红糖调服。每次10~20毫升,每日2—3次,连服3—4天。本方具有补气活血的作用,可用于气滞血瘀所致的痛经。
(2)当归延胡酒:当归、延胡索、制没药、红花各15克,白酒克,将上药共捣碎,白纱布包,用酒浸泡于容器中,1周后即可取用。每日早、晚各空腹饮l杯。本方具有活血止痛的作用。适用于月经欲来,腹中胀痛。
(3)山楂酒:干山渣片克,60度白酒毫升。把干山楂片洗净、去核,放入克的瓶内,再将白酒加满,密封瓶口,每日振摇1次,1周后饮用。每次10-20毫升,边用边添加白酒。本方具有活血、舒筋的作用。可治劳力身痛及妇女痛经。
(4)调经酒;当归、川芎、吴茱萸各克,炒白芍、白茯苓、陈皮、延胡索、丹皮各90克,熟地、醋香附各克,小茴香、砂仁各60克,烧酒15千克,黄酒10千克。将上药用绢袋盛之,浸入酒中,容器密封,隔水加热1.5小时后,待凉,再浸数日即可饮用。适量饮用,每日2次。本方具有温经活血,止痛的作用。用于气滞血瘀,夹有寒邪所致经行腹痛、经血量少、色暗有块,以及月经不调。
(5)红花洒:红花克,60度白酒克。把洁净的红花放入瓶中,加白酒浸泡1周,每日振摇一次。每次服用10毫升,每日2次。本方具有温通经脉、活血的作用。可用于妇女冲脉虚寒,血瘀性痛症经。
(1)川芎调经茶:川芎3克,茶叶6克。上2味,加水毫升,煎汤毫升即可。每日l剂频饮。本方具有活血祛瘀、行气止痛的作用。主治痛经,症见经前和经期腰腹疼痛,月经淋漓不净紫暗有块等症。
(2)二花调经茶:玫瑰花9克,月季花9克(鲜品均用18克),红茶3克。上3味共制粗末,用沸水冲泡10分钟代茶。每日1剂,不拘时温服。在行经的几天开始连续服用数天。本方具有活血调经、理气止痛的作用。适用于气滞血瘀所致的痛经,月经量少,或夹有血块,经色暗,腹胀痛,月经通畅后痛减等症。
(3)姜枣红糖茶:干姜、大枣、红糖各30克。将大枣去核洗净,干姜洗净切片,加红糖同煎,取汁去渣,代茶。每日1剂,代茶温服。本方具有温中益气、散寒除湿的作用。主治气血亏虚和寒湿凝滞型痛经。症见月经量少,色暗有块,或色淡清稀,腹凉喜暖,形体肥胖等。
(4)桂枝楂糖茶:桂枝5克,山楂肉15克,红糖30克。将桂枝、山楂肉放入砂锅内,加水2碗,用文火煎成1碗,加入红糖再烧片刻即叮。每日l剂,代茶温服。本方具有温经通脉、化瘀止痛的作用。主治寒凝血瘀型痛经。症见经期感寒,腹部畏寒,经期腹痛,月经不畅,色暗有块等。
(5)艾叶糖茶:艾叶20克,红糖15克。上2味加水同煎,取汁代茶。每日1剂,代茶频饮。本方具有温经脉、祛寒湿的作用。适用于寒湿凝滞剧痛经。症见下腹冷痛或绞痛,得热痛减,经血色暗,夹有血块,月经不畅等。
(1)乳香15克,没药15克。将上药混合碾为细末备用。于月经前取药水5克,调黄酒制成药饼如5分硬币稍厚大,贴于患者脐孔上,胶布固定。每天换药1次。
(2)乳香、没药香附、细辛、延胡索各等量。将上药共研细末、贮瓶备用。每次于月经来潮之前,取药末20克,以米酒调和制成小圆药饼,贴于患者脐孔上,外以胶布固定。每2天换药1次。本方适用于寒凝血瘀痛经,症见经色暗有血块,伴手足不温、小腹怕冷等症。
(3)肉桂、吴茱萸、小茴香各等量。上药共研为细末,以白酒适量炒热敷脐部。每日60分钟。本方适于妇女虚寒性痛经,症见小腹冷痛,喜按喜温,量少色淡,小便清长等。
(4)白芥子15克,面粉克。白芥子研为细末,与面粉加沸水调匀,做成饼状,趁热贴在脐上,一般3小时痛即止。若无效可再敷1次。
(5)食盐、葱白、生姜各适量。共捣烂炒热敷脐,盖以纱布,胶布固定。
(6)清凉油适量。上药擦脐孔,每日2~3次即效。
(1)在腹部选择与其相关的痛点,由轻到重进行按压,至腹部及下肢有热感为佳,同时按压脐中、关元、脐旁、沟中穴。
(2)取腑卧位,按压腰眼、臀外穴。
选取垂体、甲状腺、甲状旁腺、肾上腺、子宫、卵巢、生殖腺、下身淋巴腺反射区,每个反射区分别按摩3分钟,每日2~3次。
刮拭关元、三阴交、气海、中极、地机、太冲、次髎、合谷、章门、曲泉、肾俞、膏肓、膀胱俞穴,每日刮拭1次。
(1)督脉的命门至腰俞,膀胱经的肾俞至次髎,关元、归来、足三里、三阴交。患者俯卧位,充分暴露腰骶部,将腰骶部涂上适量的润滑油,选择大小适宜的火罐,用闪火法将罐拔于腰部,然后沿着膀胱经和督脉在腰骶部来回推移火罐,至皮肤出现红色瘀斑为止,取罐后擦净皮肤上的油迹.然后让患者仰卧位,在关元、归来,三阴交、足三里穴用闪火法拔罐,留罐10~15分钟,至皮肤出现红色瘀斑为止。隔日治疗1次,10次为1个疗程,经前1—3天开始治疗。本法适用于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痛经。
(2)气海俞、关元俞、肾俞、气海、关元、归来.患者俯卧位,将气海俞、美元俞、肾俞进行常规消毒,每穴用三棱针点刺3~5下,至皮肤出现少量出血,选择大小适宜的火罐,用闪火法立即将罐拔于所点刺的穴位上,留罐10~15分钟。
(3)关元、归来、肾俞、关元俞。当归、白芍、乳香、没药、桂枝、细辛、陈皮,厚朴、艾叶、小茴香、甘草各30克,用纱布包好,放入药锅内,加水0毫升,煎煮30分钟左右,至药味煎出,然后将竹罐放入药中煮5~10分钟,用镊子夹出竹罐,甩去药液,迅速用于毛巾捂住罐口,以便吸收罐口的药液,降低罐口的温度,保持罐内的热气。然后趁热立即将竹罐扣于以上穴位,手持竹罐稍加按压约1分钟,待竹罐吸牢于肤即可。留罐10~20分钟,至皮肤出现红色瘀斑为止。每日治疗1次,10次为1个疗程。本法适用于气滞血瘀、寒湿凝滞所致的痛经。
(1)气滞血瘀:内生殖器、内分泌、交感、卵巢。肝、耳背静脉(放血);
(2)寒凝血瘀:内生殖器、内分泌、交感、卵巢。三焦、皮质下、盆腔;
(3)气血不足:内生殖器、内分泌、交感、卵巢、肝、肾、心。疼痛剧烈者加皮质下、耳迷根;体质虚弱者加肺、缘中、血液点;有瘀血者加热穴、耳中。王不留行子耳穴按压法,每日更换1次,每日自我按压3~5次,5天为1个疗程。
(1)桂皮山楂饮:桂皮6克,山楂肉9克,红糖50克。先将桂皮、山楂分别洗净,放入锅内,加水适量,煎煮1小时,加入红糖调味即可。月经来潮前温服,每日1剂,连服2~3天。本方具有活血消食的作用,可用于痛经气滞血瘀证或寒凝血瘀证。
(2)四物木耳汤:当归6克,熟地9克,白芍6克,川芎3克,大枣30枚,黑木耳(干品)15克,红糖20克。把当归、熟地、白芍、川芎分别洗净后切片,用纱布袋包装。黑木耳水发后除去杂质,大枣去核。然后,把药袋和黑木耳一起放入锅中,加清水毫升,用小火煮l小时,去药袋。再加入枣肉,用旺火煮沸后改用小火煮1小时,加红糖调味,煮沸即可。早晚空腹时趁温服,连枣肉、木耳一起吃下,每天1剂。本方具有补血活血、调经止血的功能,适用于妇女痛经证属气血不足,腹痛隐隐,月经不调,月经过多或过少,经色淡暗,闭经,痛经,大量不规则阴道出血等症。并可作为体质偏虚妇女的保健膳食。
(3)艾叶鸡蛋:艾叶9克,生姜15克,鸡蛋2只。将艾叶洗净后用纱布包好,生姜切成薄片。然后再把鸡蛋、生姜、艾叶一起放入砂锅内,加水适量,用大火煮至蛋熟,取出鸡蛋去壳,再放人砂锅中继续煮片刻,去药袋及姜片即可。饮汤吃蛋,经前7天,每日l剂,连服4~5天。本方具有温经暖宫的作用,适用于寒凝血瘀所致的痛经,症见月经推迟、量少色暗、小腹冷痛,面色苍白等。
(4)姜枣红糖饮:生姜6克,红枣10枚,红糖60克。将三者一起放入砂锅内,加水适量,取汁去渣。月经前,每天l剂,连服3—5天。本方具有温补气血的作用,适用于寒凝血瘀所致的痛经。
(1)避免精神过度紧张。月经上正常的生理现象。因为月经来潮时盆腔充血,有些妇女在经期前后有轻微的小腹或腰骶部疼痛,情绪不安,乳房发胀,倦怠乏力等,这都是正常的。初期的少女应了解这些生理知识。如果精神过度紧张,使得大脑皮层功能紊乱,皮屋下调节作用及分析能力发生障碍,来自子宫的冲动失无能为力调节,从而使上述症状加重,疼痛难忍,影响正常生活和工作。这就发生了痛经。
(2)行经期间避免剧烈动运或重体力劳动,以免引起某些慢性病(如子宫位置不正,子宫口狭窄,子宫发育不良,盆腔炎等)急性发作或加剧,从而加重痛经。
(3)经期应戒房事。月经期间,子宫、子宫颈及阴道粘膜充血,分泌物增加,若在经期性交,不仅会使上述部位充血加重,导致出血过多(或出血不止),而且还会使痛经加重,同时还会使细菌侵入生殖和泌尿系统,引起感染。
(4)月经期应避免寒冷刺激。月经期间身体抵抗力较弱,若感受寒冷刺激(如雨淋、涉水、水四干活等),就容易引起经血凝滞,阻瘀胞宫而致发或加重痛经。
1,气滞血瘀★
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经行不畅,量少,色紫暗夹有血块,经畅或瘀块排出后疼痛减轻,伴胸胁,乳房胀痛,面色晦暗,舌红,有瘀点或瘀斑。
治则●理气活血,化瘀止痛。
取穴●气海,中极,血海,三阴交,行间。
气海,血海调气行血;中极通调冲任;三阴交柔肝调畅经气,行间调达肝气。
灸法●最好在月经来前一周开始灸治。每日灸1-2次,1次时间约10-15分钟。至经期不痛时为止,下一月经来前1周再如法灸。
2,寒湿凝滞★
经前或经期小腹冷痛或绞痛,甚则痛连腰骶,得热痛减,按之痛甚,经血量少,色暗质稀或如黑豆汁或夹有小血块,面色青白,四肢不温,舌暗淡,苔白腻
治则●温经散寒,利湿止痛
取穴●次膠,中极,水道,子宫,地机
说明●次膠调经血,为治痛经要穴;中极,水道通调胞宫,温经和营;子宫调理气调经,明暖宫止痛;地机扶土化湿,通经止通。
灸法●最好在月经来前一周开始灸治。每日灸1-2次,1次时间约10-15分钟。至经期不痛时为止,下一月经来前1周再如法灸。
3,气血虚弱★
经期或经后小腹部或腰骶部绵绵作痛或经净后疼痛反重,数日后才停止,按之痛减,经量少,色淡质稀,可伴头晕目眩,心慌气短,精神不振,纳少便溏,身倦无力,面色萎黄或苍白,舌淡苔薄,脉细数。
治则●益气养血,温经止痛
取穴●肝俞,脾俞,肾俞,关元,命门,次膠,水道,子宫,曲骨,血海,足三里,三阴交。
说明●肾俞,肝俞,关元滋肝肾。脾俞,足三里健脾益气,培补气血化之源,利湿散寒。命门温阳补火。次膠调经止痛。曲骨,血海,三阴交补肾调经,养血止痛。水道,子宫通调胞宫,理气止痛。
灸法●最好在月经来前一周开始灸治。每日灸1-2次,1次时间约10-15分钟。至经期不痛时为止,下一月经来前1周再如法灸。
★注意事项★
经期前一周不能进冷食,不可游泳。经期不能做剧烈运动,注意保暖,特别是腰部和骶部,小腹部。平时常吃膳食纤维多的食物,如韭菜,芹菜,萝卜,白菜等。保持大便通畅,以免加重疼痛。
版权声明:
1、本文来源/中医妇科学素材整理/聂远
责任编辑/涵卿
2、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尊重知识与劳动,转载请保留版权信息。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协商。联系(QQ):
?欢迎大家投稿,投稿邮箱
qq.北京正规看白癜风医院北京哪有白癜风专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