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用对是良药,用错是毒药

有人说:“中药都是天然药或植物药”,认为天然的,当然应该是无毒的,误以为“中药绝无毒副作用”,于是不管身体有病没病总希望吃中药“调理”。

还有人说:中药有毒,可能引发肾炎、肾功能衰竭、肝损害等,即使有病也不愿服用中药。

那么中药是否有毒?如何看待中药毒性?如何正确使用才能避免或降低中药的毒性呢?今天,我来和朋友们谈一谈:中药的毒,究竟在于哪里?

●中药之上品,是食物

我国最早的一部中药典籍《神农本草经》根据药物有无毒性,将中药分上、中、下三品。上品为君,主养命以应天,无毒,多服、久服不伤人,轻身,益气,不老,延年;中品为臣,主养性以应人,无毒、有毒,斟酌其宜;下品为佐使,主治病以应地,多毒,不可久服。

在《中药大辞典》中,记载很多亦食亦药的品种,卫生部曾公布过多种药食同源的中药品种,如山药、山楂、木瓜、白扁豆、龙眼肉、百合、牡蛎、芡实、花椒、赤小豆、麦芽、昆布、大枣、生姜、枸杞子、莲子、淡豆豉、黑芝麻、蜂蜜、薏米等,这些品种本身就是食物,又是治病的良药,正如《黄帝内经太素》中所说:“空腹食之为食物,患者食之为药物。”这些品种全是无毒的,即使经常服用也不会对人体产生毒副作用,可久服。

因此,不是说所有中药都含有毒性化学成分,也不能狭隘地理解“是药三分毒”,中药之上品,是食物,就无毒。

●中药的毒性指的是什么?

毒性即药性

“是药三分毒”!大病缠身时,不服就要死,是毒也须服下。那种能以药之毒性杀灭病之毒性的是良药,否则就是真正的毒药了!传说神农尝百草而一日遇七十毒,虽是传说,但大可以说明中草药的发现和创造过程!

如朱砂、雄黄、乌头、洋金花等多毒药品,水银、砒霜、白降丹、红粉、轻粉等都列为剧毒药。

《神农本草经》所说的有小毒的中品,可根据病情斟酌使用,或经炮制减轻毒性用于临床,按医嘱不超量服用也是安全的;有些下品多毒,但辨证使用得当,仍不失为祛病疗疾的良药,在一些疑难大病的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

毒性是其偏性

比如胃热者,用一些补药、热性药肯定会觉得胃不舒服。再比如胃寒者,用黄芩、黄连、黄柏、龙胆之类,性味苦寒,会出现“苦寒败胃”。调理体质首先先要弄明白自己的身体状况,再选择适合自己的药物。

●中药之毒伤人原因在哪里?

配伍不当 有些药物相配合时,亦会产生副作用或毒性作用,在用药禁忌上亦需加以注意,古人的“十八反”“十九畏”,“反”是指两药合用所产生的剧毒;“畏”指两药合用相抵而降低了药效或使药效消失了。

十八反:

乌头反半夏、贝母、爪蒌、白芨、白敛;

甘草反大戟、莞花、甘遂、海藻;

藜芦反人参、丹参、玄参、水参、苦参、细辛、芍药。

十九畏:

硫黄畏朴硝、水银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牵牛、丁香畏郁金、硭硝畏三棱、乌头畏犀牛、人参畏五灵脂、肉桂畏赤石脂。

用量不当如超量服用苦杏仁、桃仁致中毒死亡,因苦杏仁与桃仁中含有苦杏仁苷,水解后产生氢氰酸,大量内服可麻痹延髓呼吸中枢,引起中毒死亡。三七在剂量为每次1至5克时是很好的活血止血药,但每次剂量超过10毫克,就会导致房室传导的阻滞。

长期服用胖大海常用来治疗声音嘶哑伴有咳嗽、口渴、咽痛或高声呼叫而致的声音嘶哑等症,但决不能作为保健饮料长期泡服,这样会造成大便稀溏、饮食减少、脘腹痞闷不适,甚至出现消瘦等副作用。

炮制不当有毒中药,如半夏、天南星、附子、草乌、川乌等炮制后应用并不发生中毒,如生半夏用姜汁、明矾炮制后,舌麻、音哑等毒副作用大大降低;若用何首乌补肾,须用黑豆浸泡,否则,其作用为润滑大便,成了泻药。如乌头炮制后将毒性成分乌头碱水解成乌头原碱,达到减毒的目的,若炮制不当,水解不完全,容易引发毒副作用。

慢性蓄积天王补心丹、朱砂安神丸等均有朱砂,朱砂系天然辰砂砂石,主要成分为硫化汞,长期服用会造成药物蓄积,引起慢性汞中毒,出现少尿、尿闭、尿毒症、恶心、呕吐、脓血便等,血汞浓度过高时,可透过血脑屏障,损伤中枢神经系统,严重时可中毒致死。长期服用治疗便秘、牙痛的牛黄解毒丸会导致慢性的砷中毒;长久的使用磁朱丸、朱砂安神丸会引起汞中毒。

服药方法不当如砒石不能作酒剂服,违之可中毒,甚至死亡;鸦胆子内服时必须去壳取仁包裹(用空壳胶囊与枣仁、龙眼肉同服),否则可蚀灼口腔、咽喉、食道及胃黏膜。

●中医为何要使用有毒中药?

以大毒中药治疗癌症、痹症等疑难病的医生与方剂比比皆是。其实不光中医用“毒药”治病,西医同行们治疗癌症也用的是细胞毒药。以中药马钱子为例,该药虽有大毒,但是炮制得当、使用合理,可以治疗类风湿、半身不遂、再障、重症肌无力、肿瘤。乌头(川乌、草乌、附子等)含乌头碱,可致呼吸中枢麻痹,引起心脏骤停,但经过炮制后,毒性成分大多被破坏,而强心的成分依然保留,用其治疗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各种休克。

人们熟知的牛黄解毒片和安宫牛黄丸都含有雄黄和朱砂,雄黄主要含有氧化砷,朱砂含有硫化汞,都可引起消化系统和神经系统的损害,但它们又都是非常有效的治疗药。关键是掌握好合理应用的问题,如因中药也有毒性而不让使用,那中医只能后退到仅能当保健医生的地步了。

中医推崇“以毒攻毒”理论,即以有毒中药治疗沉疴大疾。现代药理学研究也证明,中药毒性是可以在相当程度上克服而且变害为宝的。重要的是必须科学炮制,正确配伍,严格对症,准确掌握剂量和时间。

●中药减毒、去毒有诀窍

为了避免药物毒性没有能攻击疾病,而是攻击了正常人体器官或部位,引发一些中毒事件,在使用有毒中药时应严格遵循病症对路、合理配伍、注意用法、中病即止等原则,力求做到趋利避害。

炮制减毒中药经炮制后,在性味、功效、作用趋向归经和毒副作用方面都会发生某些变化,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疗效。因此常用炮制的方法降低中药的毒副作用,汉代张仲景在《金匮玉函经》中明确指出:麻黄“生则令人烦,汗出不可止。”说明麻黄有“烦”和“汗出不止”的副作用,用时“皆先煮数沸”便可除去其副作用,确保用药安全有效。

配伍减毒有毒药物通过与其它药物配伍运可以降低其毒性。其主要方法之一,是运用“七情”中的“相畏”、“相杀”配伍,即运用一种药物以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如四逆汤用附子配干姜、炙甘草组方。该方若单用附子,强心作用既不明显,也不持久,且具有毒性;与甘草、干姜配伍其强心升压作用显著而持久,且毒性大大降低,较单用附子的毒性降低4倍。

延长煎煮时间药物毒性的大小与煎煮时间的长短密切相关,因为煎煮可使某些毒性成分发生变化,对乌头类药物应强调先煎、久煎。临床上对乌头类中药敏感的患者,附子也需先煎煮2小时后,再与其他药同煎。

控制剂量雷公藤主要有效成分为雷公藤总苷,药理实验证明有抗炎及免疫抑制作用,临床用于治疗类风湿、急慢性肾炎、皮肤病有较好的疗效,但其毒性很大,要严格控制剂量。

辨证用药中医临床用药首先通过四诊,收集患者的各种症状、体征表现,进行综合分析,辨别病因、病机。根据证候,确定治则治法然后用药。“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者补之”,“实者泻之”。药不对证不仅会加重病情,且有引发其它疾病的可能。所以,辨证用药是保证安全有效的基本条件。

另外,在服药期间,凡是食物的性、味和所服的药性相反者应在禁忌之列,如服温热性的药物忌食生冷食物,吃补脾胃、助消化的药物,则勿食黏稠、油腻之消化不良的食物;若服用镇静药物时则勿食刺激和兴奋性食物。

●中药怎样服用才安全?

◆按医嘱辨证用药

中医看病需经“望、闻、问、切”辨证论治、组方遣药,每一种药物都有一定的应用指征。吃中药前应先明确得的是什么病,切忌想当然地自己给自己下诊断。在用中药的时间和剂量上有一个度,一般来说病好药停,中医称“中病即止”。

◆注意服药方法

掌握服药量多少:一般疾病服药多采用每日一剂,分两到三次服。病情急重者,每隔四小时左右服药一次,昼夜不停,使药力持续,利挫病势。

掌握服药时间:

饭前服,一般在饭前30~60分钟服药。治疗肠道疾病,宜在饭前服药,因为在胃空状态下,药液能直接与消化道黏膜接触,较快地通过胃入肠,从而较多地被吸收而发挥作用,不致受胃内食物稀释而影响药效。

饭后服,一般在饭后15~30分钟服药。对胃肠有刺激作用的药,在饭后服用可减少对胃肠黏膜的损害。毒性较大的药,也宜在饭后服用,避免因吸收太快而发生副作用。

餐间服,即在两餐之间服药,避免食物对药物的影响,治疗脾胃病的药宜餐间服。

空腹服,具有滋补作用的汤药,宜早晨空腹服用,以利于充分吸收。用于驱虫或治疗四肢血脉病的药物也宜空腹服,这样可使药物迅速入肠,并保持较高浓度而迅速发挥药效。具有泻下作用的汤药也亦如此,以增强药效。

睡前服,一般在睡前15—30分钟服用。补心脾、安心神、镇静安眠的药物。隔夜服,主要是指驱虫药,睡前服1次,第二天早晨空腹再服用1次,以便将虫杀死排出体外。

服用中药有温度要求中医将外感风寒、寒邪犯胃引起的疾病归入寒证,要热服药汁,才能达到趋赶风寒、健脾温中的目的。而用寒凉药治热性病证,如肺炎、支气管炎、风热感冒等疾病出现的口干、舌红、便秘等,宜凉服或冷服。对于一般的汤剂,如调理滋补类中药,温服即可。

服药禁忌证在吃中药的时候,为了不影响药物的发挥,有一些饮食禁忌,也是需要了解的。服用中药时不宜吃生萝卜,因萝卜有消食、破气功效,特别是服用人参、黄芪等滋补类中药时,吃萝卜会削弱它们的补益作用。

生冷食物性多寒凉,难以消化,还易刺激胃肠道,影响对药物的吸收。故在治疗“寒症”时要忌食生冷。

热性辛辣食物性多温热,耗气动火。如服用清热败毒、养阴增液、凉血滋阴等中药或痈疡疮毒等热性病治疗期间,须忌食辛辣。如葱、蒜、胡椒、羊肉、狗肉等辛辣热性之品。

对那些过敏性哮喘、过敏性鼻炎、疮疖、湿疹、荨麻疹等过敏性皮炎患者,在服用中药期间忌食腥膻之物。

一般服用中药时不要喝浓茶,因为茶叶里含有鞣酸,影响对中药中有效成分的吸收。

中药疗效好,掌握正确服药的方法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掌握煎药技巧

传统加水法:将中药置于砂锅内,用手将药摊平,然后加入高出药面3~4厘米(小拇指高)的水。此方法最为简单方便,使用最多,但是准确度稍差。

量器加水法:即采用量杯或量筒加水,按不同的治疗药物及其头煎、二煎加不同量的水。此法比传统加水法准确,但是,若遇到药物量多时,加水量则显得少些。

重量加水法:即按药物的总重量,确定加水量。将配发好后的中药,取1贴(剂)药称一下重量,然后根据1克中药加10毫升水的原则,把计算的总加水量的65%加到第一煎中,余下的35%留给二煎用。

◆选择容器很重要

宜用砂锅、瓦罐或搪瓷罐,忌用铁锅、铜锅等金属锅。

总之,把中药说成安全且完全无毒副作用是不对的。大多数中药同西药一样存在毒性,都会在一定条件下出现一定概率的副作用事件,这是非常正常的事情。但是,中药毒性伤人事件,很多是人为因素,尤其是医者,应遵循辨证施治、合理配伍、注意用法、中病即止等原则,力求做到趋利避害,才是最安全有效的方法。

赞赏

长按







































白殿疯去哪家医院好
北京中科专家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ulingzhia.com/wzzf/174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