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中医药界的核心技术里
有一朵奇葩
那就是中药炮制技术
今天,我就和大家来聊聊这个。
很多人认为,做药,新鲜的永远比晒干货要好。这话,有对也有不对的地方。清热解毒、芳香化湿、发表升清阳一类的,如藿香,芦根,荷叶,白茅根,确实新鲜的药效比干的好,如果能办到,肯定选鲜货。
但是,绝大部分药材,要想发挥它防治疾病的作用,并克服某些毒副反应,保证安全有效,中药材在使用前必须根据病情和实际需要,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炮制处理。
啥?中药还有毒?
当然有
只要是药,当然有偏性,这样才有效,能治疗疾病。关键是谁在用,怎么在用。
中药炮制的目的之一——减毒。
某些药物虽有较好的疗效,但其本身也存在相当的毒性与副作用(原谅我引用了这个西医术语)。但我们的祖先很聪明,他们通过反复试验发现,通过炮制药材,可降低或消除其毒性和副作用,使服用后既达到应有的疗效,又不致产生不良的反应。
举两个例子吧。
一,草乌,生用是大毒,轻松毒死一头牛,但经用豆腐煮后,毒性显著降低,又保持其祛湿通络止痛的疗效;我们的祖先厉害吧?
二,柏子仁。这个药,大家就熟悉了。它具宁心安神的功效,但它还有一个作用——通便,如果要用于治疗失眠而又需避免病人产生滑肠,那怎么办?这时就需要将柏子仁去油制霜,就能消除其致泻的作用啦。
(图片来源于网络)
炮制目的之二——增效。
为了适应患者病情和体质等不同需要,对某些药物通过炮制来改变或缓和其性能,以达到治疗目的。
如,麻黄生用辛散解表作用较强,蜜炙后辛散解表作用缓和,而止咳平喘作用增强;所以能混用吗?当然不能。
蒲黄生用活血破瘀,炒炭用止血。地黄生用性寒凉血,制后则温而补血。
谁在炮制上胡搞,真是用心恶毒。
(图片来源于网络)
炮制目的之三——改变作用趋向。
中医对疾病的症状通常以经络脏腑来归纳,对药物作用的趋向则以升降浮沉来表示。药物通过炮制,可引药归经或改变作用趋向。
如,大黄本为下焦药,大家都知道它通便,但我们将它酒制后,可清上焦之实热,可以治疗痤疮呢。
柴胡、香附经醋制后有助于引药入肝,更有效地治疗肝经疾病。
枸杞子还能治疗腰酸背痛呢!
但你用生品入药,作用不大。秘密在哪呢?必须经与盐同炒!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中药炮制目的之四——矫正味道。
有一些中药的味道是相当难闻的,例如,五灵脂。这时候,我们就必须经过炮制,来缓解这个药的臭味,这样的例子也是比比皆是的。
说了这么多,大家对我们中药的炮制,是不是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呢?
目前非常尴尬的状况,就是这么宝贵的技能,传承后继乏人。肯定有人会觉得很奇怪,为什么会传承后继乏人呢?
(图片来源于网络)
我讲个题外话吧。大家吃过炒青菜吧?这道菜,从南到北,从酒店到家宴,没有一个地方不会做的。但是,你能不能说出炒青菜的配方来?难。为什么?因为不同季节,不同地域,不同品种的青菜,含水量能一样?早晨采的和焉儿的青菜,能一样的炒法?更不用说口味和其它的了。
所以,中药的炮制技术,就是个手工活,有参考资料,但是在实践中是需要灵活运用、反复推敲的。这就造成了它学习的难度。不然,日本,美国等,你以为他们全是笨傻,拼了命挖掘我们中医的制剂技术?因为这个就相当于中医药的“芯片”,谁掌握了谁就有话语权!到时候,谁向谁学,真说不准了!
在这个不重视基础研究,不重视核心技术,追逐快出成果以钱为目的的时代,我们什么时候能醒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