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女节快乐
呵护女性子宫健康今天是三八妇女节,对于广大女性来说,想要有个好身体,女性子宫是否健康很重要。子宫内膜异位症和子宫腺肌症是育龄期女性常见的妇科疾病,由于症状主要表现为痛经,所以很多患者都不太重视。医院妇科主任徐莲薇向大家介绍中医如何巧治“子宫”疾病。
专家:医院妇科主任徐莲薇主任医师
转自:《上海大众卫生报》记者:吉双琦
对症巧治血瘀
中医认为,“血瘀证”是导致子宫内膜异位症和子宫腺肌症病因病机的实质,各种原因造成“瘀血阻滞冲任、胞宫”、气机不畅、不通则痛,因此,两者的中医辨证论治一致。徐莲薇指出,目前经典的辨证分型分为5个证型,分别是寒凝血瘀、气滞血瘀、气虚血瘀、热瘀交阻及肾虚血瘀。
1寒凝血瘀证病证特点:经前、经期下腹冷痛,得热痛减。可伴有月经量少、色暗有块、块下痛减、形寒肢冷、面色苍白及痛甚呕恶,还有舌暗苔白,脉弦紧。治疗应注意温经散寒、祛瘀止痛,可用“少腹逐瘀汤”(小茴香、干姜、延胡索、没药、当归、川芎、肉桂、赤芍、蒲黄、五灵脂)加减。
2气滞血瘀证病证特点:经前、经期下腹胀痛、拒按,渐进性加重。可伴乳房或胸胁胀痛、经行不畅、块下痛减,可有胞中有结块,固定不移。舌暗有瘀点或瘀斑、脉弦涩。治疗应注意行气活血、祛瘀止痛,可用“膈下逐瘀汤”(当归、川芎、赤芍、桃仁、红花、枳壳、延胡索、五灵脂、丹皮、乌药、香附、甘草)加减。
3气虚血瘀证病证特点:经期或经后腹痛,月经色淡质薄、肛门坠胀、面色少华、神疲乏力、大便不实;舌淡胖、边有齿印,脉细弦或涩。治疗应注意益气活血、祛瘀止痛,可用“举元煎”(人参、炙黄芪、炙甘草、升麻、白术)和桃红四物汤(桃仁、红花、当归、川芎、熟地、白芍)加减。
4热瘀交阻证病证特点:经前、经期下腹痛拒按,痛连腰骶,或伴经行发热,大便干结;舌质红有瘀点或瘀斑,苔薄黄,脉弦数。治疗应注意清热和血、活血祛瘀,可用“清热调血汤”(丹皮、黄连、生地、当归、白芍、川芎、红花、桃仁、莪术、香附、延胡索)加减。
5肾虚血瘀证病证特点:经期或经后小腹坠痛,腰脊酸楚,痛引下肢和阴户,头晕目眩、不孕或屡孕屡堕;舌暗,或有瘀点,苔薄白,脉沉细而涩。治疗应注意益肾养血、活血化瘀,可用“补肾祛瘀方”(仙灵脾、仙茅、熟地、山药、香附、三棱、莪术、鸡血藤、丹参)加减。
体虚先补元气
徐莲薇根据自己的临床经验结合老师王大增教授的研究指出,气虚血瘀患者容易导致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治疗宜益气行气、活血化瘀。子宫内膜异位症病变部位好发于盆腔、部位偏下,因此可以结合用泻下、破瘀方法。
医院运用益气活血、化瘀通腑法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并将黄芪、党参、桃仁、大黄、鳖甲等组方制成内异灵片,可有效缓解痛经、盆腔痛及性交痛。其中,生大黄为主药,可以化瘀、通腑;如果偏瘀、偏痛,加炙乳香、炙没药、炒五灵脂、生蒲黄、地鳖虫;软坚、消癜,加三棱、莪术、鳖甲、夏枯草、海藻、木馒头;气虚,加重黄芪、党参剂量;肛门坠胀,加黄芪、升麻、木香;偏寒,加肉桂、吴茱萸、小茴香、炮姜;偏热,加红藤、败酱草、丹皮、山桅子;气滞加元胡、川楝子、青皮。另外,临床上,“少腹逐瘀汤”加生大黄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也有较好效果。如果患者有体虚,则用十全大补汤以培补气血,改善和提高机体抗病能力,进而提高治疗效果。
徐莲薇介绍,子宫内膜异位症和子宫腺肌症的形成与患者的体质有关。比如医院妇科李祥云教授认为,子宫内膜异位症和子宫腺肌症与肾亏瘀阻有很大的关系,因此创制了补肾祛瘀方。临床巧用仙灵脾、仙茅、熟地、山药、香附、三棱、莪术、鸡血藤、丹参等,有效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总有效率83%。在具体临床运用中,也可加用地龙、地鳖虫、水蛭、蜈蚣等虫类药加强通络止痛作用;并且可以中药多煎毫升,将药液由肛门灌人以保留灌肠,增加疗效。
祝广大女性节日快乐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