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清代人参的临床应用
8.1人参在清代应用较少人参在清代应用较少,其原因一则是党参出现后一般气虚轻证多用党参代之,二则为有用人参误补杀人或因误用而致病情加重者,因噎而废食,遂不敢轻用。如张璐《本草逢原》记载:“从仲景至今,明贤方书,无不用人参,何为今日医家屏绝不用。殊不知误用人参杀人者,皆是与黄茂、白术、干姜、当归、肉桂、附子同行汗和之法所致也。又痘疹不宜轻用人参者,青干黑陷,血热毒盛也。若气虚顶邪陷,色白,皮薄,泄泻,浆清,必用也。
8.2清代出现的许多新方剂虽然清代人参应用较少,但也出现了许多新的方剂。如程钟龄《医学心悟》安神定志丸:获菩、获神、人参、远志(各一两),石富蒲、龙齿(各五钱),炼蜜为丸,如桐子大,辰砂为衣。每服二钱,开水下。治惊恐不安,睡卧不宁,梦中惊跳休惕。还有《傅青主女科》固气汤:人参(一两),白术(五钱,土炒),大熟地(五钱,九蒸),当归(三钱,酒洗),白获菩(二钱),甘草(一钱),杜仲(三钱,炒黑),山英肉(二钱,蒸),远志(一钱,去心),五味子(十粒,炒),水煎服。治少妇怀孕三月,因行房不慎而致血崩胎堕,并治气虚崩漏。再有《医学衷中参西录》参麦汤:人参(三钱),干麦冬(四钱,带心),生山药(六钱),清半夏(二钱),牛薯子(三钱,炒,捣),苏子(二钱,炒,捣),生杭芍(三钱),甘草(钱半),水煎服。治阴分亏损已久,浸至肺虚有痰,咳嗽劳喘,或兼劳嚓者。
9现代人参的临床应用
9.1现代《药典》对人参的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年版)载:“人参为五加科植物人参的干燥根和根茎,其性味归经为甘、苦,微温,归脾、肺、心、肾经,主要功能主治是大补元气,复脉固脱,补脾益肺,生津养血,安神益智。用于体虚欲脱,肢冷脉微,脾虚食少,肺虚喘咳,津伤口渴,内热消渴,气血亏虚,久病虚赢,惊悸失眠,阳痞宫冷。这是对历代人参功效的归纳和总结,基本概括了人参的功效和应用,只是对于外科的功效与应用未见论述。
9.2现代医家对人参功效的新认识现代医家通过对人参的化学成份研究及大量的动物实验,对人参的功效有了新的认识。认为人参有多方面的药理作用:对神经系统有双向调节作用;能改善消化系统功能,增进食欲;对人体血压具有双向调节作用;能能增强人体的免疫力;抗肿瘤作用。临床运用比较广泛:急救方面,除了传统的人参汤、参附汤、生脉散外,还有了新型制剂人参注射液、参附注射液、生脉注射液,常用于心力衰竭或心肌梗塞的抢救;现代新方有中医研究院的抗体克合剂,红参、麦冬、五味子、附子、干姜、炙甘草各9克,肉桂6克,水煎服,有回阳救逆、益气养阴之功,用于四肢厥冷、心悸气短、汗出、脉微欲绝、血压过低或体克;有的单用人参,对血压病(,、剂量升压、大剂量降压)、心肌营养不良、冠状动脉硬化、心绞痛等都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通过对历代医家应用人参方剂的解析可以看出,人参自《神农本草经》以来,一直被视为珍贵补品。汉代主要用于生津止渴;南北朝时期主要用于补虚温中;唐朝已经用于宁神益智;宋代对人参补脾益胃应用较多;金元时期认识到人参可补脾肺之气;明朝则认为人参可补五脏,治一切虚证;清代,人参应用明显减少,但仍不乏有很多新方剂;现代对人参的应用更为广泛,除了传统剂型,又有了针剂,对于心力衰竭、心源性体克的抢救药效更为迅捷。凡气血亏损诸症,均可用人参补之。由于现在野生人参物稀价昂,园植参效力一般,所以对一般气血不足之证,多用党参代之;但人参大补元气、补气固脱之力,又非党参可比,故凡元气大虚、气虚欲脱之危候,人参仍为必用之品。人参用量用法,一般3~9克,另煎,但急救需用大剂量30~45,水煎顿服。无虚者不用,有内热实火者忌用。人参反黎芦、畏五灵脂,传统认为不宜同用。人参历代应用广泛,所以要对历代医家应用人参方剂认真学习,真正理解其方义,并能灵活应用于临床,从而使人参这一补虚良药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