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卡81天方剂学19第十四章理血剂上

——最有活力的中医学生社区——

方名后红色☆→大纲要求考察的一级方剂。

方名后绿色☆→大纲要求考察的二级方剂。

方剂歌诀中蓝色文字→易错/易混。

方剂歌诀中绿色文字→本方君药。

方剂学第十四章理血剂(上)

:凡以理血药为主组成,具有活血化瘀或止血作用,治疗瘀血证或出血证的方剂,统称理血剂。

:活血祛瘀剂,适用于蓄血及各种瘀血阻滞病证;止血剂,适用于血溢脉外而出现的吐血、衄血、咳血、便血、尿血、崩漏等各种出血证。

:活血祛瘀剂以活血祛瘀药为主,或加以理气之品配伍组方;出血剂病因有寒热虚实之分,故止血药,多与温、清、消、补等法相伍,又应适当配以活血祛瘀之品,以防血止留瘀。

:分为活血祛瘀剂与止血剂两类。

a.辨清致瘀或出血之因,分清标本缓急,急则治标,缓则治本,或标本兼顾;

b.使用活血祛瘀剂时,常配伍养血益气之品,使祛瘀而不伤正;且峻猛逐瘀之剂,不可久服,当中病即止;

c.在止血剂中少佐活血祛瘀之品,或选用兼有活血祛瘀作用的止血药,使血止而不留瘀;如出血因瘀血内阻,血不循经者,当祛瘀为先;

d.活血祛瘀剂虽能促进血行,但其性破泄,易于动血、伤胎,故凡妇女经期、月经过多及孕妇,均当慎用或忌用。

第一节活血祛瘀剂

桃核承气汤☆《伤寒论》

桃核承气五般施,甘草硝黄并桂枝;

瘀热互结小腹胀,蓄血如狂最相宜。

[.52;.;.]

*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

桃仁大黄桂枝炙甘草芒硝。

水煎服,芒硝冲服,当微利。

→逐瘀泄热。

→下焦蓄血证。

*少腹急结,小便自利,至夜发热,其人如狂,甚则谵语烦躁;以及血瘀经闭,痛经,脉沉实而涩。

*君:桃仁—活血破瘀;

大黄—下瘀泻热;

*臣:芒硝—泻热软坚;

桂枝—通行血脉;

*佐使:炙甘草—护胃安中。

*妇人血瘀经闭、痛经以及恶露不下等→配合四物汤同用;

*兼气滞→+香附、乌药、枳实、青皮、木香→理气止痛;

*跌打损伤,瘀血停留,疼痛不已→+赤芍、当归尾。红花、苏木、三七→活血祛瘀止痛;

*火旺而血郁于上之吐血、衄血→+生地、丹皮、栀子→清热凉血。

*原方“先食,温服”,使药力下行;服后“当微利”,使蓄血除,瘀热清,邪有出路。

*表证未解者,当先解表,而后再用本方。

*本方为破血下瘀之剂,故孕妇禁用。

*活血祛瘀配伍攻下→瘀热同治→得微利,瘀血自去。

当微利以下血→诸证得除。

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

血府当归生地桃,红花枳壳膝芎饶;

柴胡赤芍甘桔梗,血化下行不作痨。

[.45/;.43;.;.]

*头痛,胸痛,胸不任物,胸任重物,天亮出汗,食自胸右下,心里热[名曰灯笼病],瞀闷,急躁,夜睡梦多,呃逆,饮水即呛,不眠,小儿夜啼,心跳心忙,夜不安,俗言肝气病,干呕,晚发一阵热。

桃仁红花当归生地黄川芎赤芍牛膝桔梗柴胡枳壳甘草。

水煎服。

→活血化瘀,行气止痛。

→胸中血瘀证。

*胸痛、头痛,日久不愈,痛如针刺而有定处,或呃逆日久不止,或饮水即呛,干呕,或内热瞀闷,或心悸怔忡,失眠多梦,急躁易怒,入暮潮热,唇暗或两目暗黑,舌质暗红或有瘀斑、瘀点,脉涩或弦紧。

*君:桃仁—破血行滞润燥;

红花—活血祛瘀止痛;

*臣:赤芍、川芎—活血祛瘀;

牛膝—去瘀血,通血脉;

*佐使:生地—清热凉血,滋阴养血;

当归—养血,使祛瘀不伤正;

桔梗、枳壳—一升一降,宽胸行气;

柴胡—疏肝解郁,升达清阳;

甘草—调药和中。

*若瘀痛入络→+全蝎、穿山甲、地龙、三棱、莪术→破血通络止痛;

*气机郁滞较重→+川楝子、香附、青皮→疏肝理气止痛;

*血瘀经闭、痛经者→-桔梗,+香附、益母草、泽兰→活血调经止痛;

*胁下有痞块,属血瘀者→+丹参、郁金、?虫、水蛭→活血破瘀,消癥化滞。

*方中活血祛瘀药较多,故孕妇忌用。

*活血与行气相伍,既行血分瘀滞,又解气分郁结。

*祛瘀与养血同施,则活血而无耗血之虑,行气又无伤阴之弊。

*升降兼顾,既能升达清阳,又可降泄下行,使气血和调。

胸[位置与其他理血剂区别]+血瘀+气滞。

*桃仁:活血祛瘀;润肠通便;止咳平喘。

*红花:活血通经;散瘀止痛。

*牛膝:逐瘀通经;补肝肾;强筋骨;利尿通淋;引血下行;[清热解毒]。

*枳壳:理气宽中;行滞消胀。

*赤芍:清热凉血;散瘀止痛;[止血]。

通窍全凭好麝香,桃红大枣与葱姜;

川芎黄酒赤芍药,表里通经第一方。

→活血通窍。

→瘀阻头面证。

膈下逐瘀桃牡丹,赤芍乌药玄胡甘;

归芎灵脂红花壳,香附开郁血亦安。

→活血祛瘀,行气止痛。

→膈下瘀血证。

少腹逐瘀小茴香,玄胡没药芎归姜;

官桂赤芍蒲黄脂,经暗腹痛快煎尝。

→活血祛瘀,温经止痛。

→少腹寒凝血瘀证。

身痛逐瘀桃归芎,脂艽附羌与地龙;

牛膝红花没药草,通络止痛力量雄。

→活血行气,祛瘀通络,通痹止痛。

→瘀血痹阻经络证。香附。

复元活血汤☆《医学发明》

复元活血汤柴胡,花粉当归山甲俱;

桃仁红花大黄草,损伤瘀痛酒煎去。

[.45/90;.43/]

*治从高坠下,恶血留于胁下,及疼痛不可忍者。

柴胡栝楼根当归红花甘草穿山甲大黄[酒浸]桃仁[酒浸]。

共为粗末,每服30g,加黄酒30ml,水煎服。

→活血祛瘀,疏肝通络。

→跌打损伤,瘀血阻滞证。

*胁肋肿痛,痛不可忍。

*君:大黄、柴胡—调畅气机,活血祛瘀;

*臣:桃仁、红花活血化瘀、消肿止痛;

穿山甲—破瘀通络;

*佐使:当归—活血补血;

天花粉—活血化瘀[消瘀散结,清热润燥];

甘草—调药和中。

*瘀重而痛甚→+三七或酌加乳香、没药、延胡索→增强活血祛瘀,消肿止痛;

*气滞重而痛甚→+川芎、香附、郁金、青皮→增强行气止痛。

*服药后应“以利为度”,不必尽剂,因瘀血已下,免伤正气;

*若虽“得利痛减”,而病未痊愈,需继续服药者,据证易方或调整原方剂量;

*孕妇忌服。

*升降同施,以调畅气血。

*活中寓养,则活血破瘀而不耗伤阴血。

*大黄、桃仁酒浸,原方加酒煎服,乃增强活血通络之意。

两胁+血瘀+肝郁。

*天花粉:清热泻火;生津止渴;消肿排脓。孕妇忌服。

*穿山甲:活血消癥;通经下乳;消肿排脓,搜风通络。

温经汤☆《金匮要略》

温经归芍桂萸芎,姜夏丹皮及麦冬;

参草扶脾胶益血,调经重在暖胞宫。

[.;.;.;.;.43;.49;.53;.;.]

*妇人年五十所,病下利数十日不止。暮即发热,少腹里急,腹满,手掌烦热,唇口干燥,何也?师日:此病属带下,何以故?曾经半产,瘀血在少腹不去。何以知之?其证唇口干燥,故知之,当以温经汤主之。

*亦主妇人少腹寒,久不受胎,兼取崩中去血,或月水来过多,及至期不来。

吴茱萸当归芍药川芎人参桂枝阿胶牡丹皮生姜甘草半夏麦冬。

水煎服,阿胶烊冲。

→温经散寒,养血祛瘀。

→冲任虚寒,瘀血阻滞证。

*漏下不止,淋漓不畅,血色暗而有块,或月经超前或延后,或逾期不至,或一月再行,或经停不止,而见少腹里急,腹满,傍晚发热,手心烦热,唇口干燥,舌质暗红,脉细而涩。亦治妇人宫冷,久不受孕。

*君:吴茱萸、桂枝—温经散寒;吴茱萸擅长散寒止痛,桂枝长于温通血脉;

*臣:当归、川芎—活血祛瘀,养血调经;

丹皮—既活血散瘀,又清血分虚热;

*佐使:阿胶—养血止血,滋阴润燥;

白芍—养血敛阴,柔肝止痛;

麦冬—养阴清热;

人参、甘草—益气健脾,以资生化之源;

半夏、生姜—通降胃气,以助祛瘀调经。生姜又温胃气,以助生化,且助吴茱萸、桂枝温经散寒。

甘草—调和诸药。

*小腹冷痛甚者→-丹皮、麦冬,+艾叶、小茴香,或桂枝易肉桂→增强散寒止痛;

*寒凝而气滞者→+香附、乌药→理气止痛;

*漏下不止而血色暗淡者→-丹皮,+炮姜、艾叶→温经止痛;

*气虚甚者→+黄芪、白术→益气健脾;

*傍晚发热甚者→+银柴胡、地骨皮→清虚热。

*月经不调属实热或无瘀血内阻者忌用,服药期间忌食生冷之品。

*温清补消并用[温经补养为主]。

*大队温补药与少量寒凉药配伍→全方温而不燥、刚柔相济。

冲任空虚+寒+血瘀+血虚。

*吴朱萸:散寒止痛;降逆止呕;助阳止泻。

*川芎:活血行气;祛风止痛[“上行头目,下调经水,中开郁结”]。

*牡丹皮:清热凉血;活血化瘀[治疗无汗骨蒸要药]。

生化汤☆《傅青主女科》

生化汤宜产后尝,归芎桃草酒炮姜;

恶露不行少腹痛,化瘀温经功效彰。

[.;.53;.47]

*此症勿拘古文,妄用苏木、蓬、棱,以轻人命。其一应散血方、破血药,俱禁用。虽山楂性缓,亦能害命,不可擅用,惟生化汤系血块圣药也。

全当归川芎桃仁炮姜炙甘草。

水煎服,或酌加黄酒同煎[原方:加黄酒、童便各半煎服]。

→养血活血,温经止痛。

→血虚寒凝,瘀血阻滞证。

*产后恶露不行,小腹冷痛。

*君:当归—补血活血,化瘀生新;

*臣:川芎—活血行气;

桃仁—活血祛瘀;

*佐使:炮姜—温经止血黄酒—温通血脉;

炙甘草—和中缓急,调和诸药。

*若恶露已行而腹微痛者→-桃仁;

*若瘀滞较甚,腹痛较剧者→+蒲黄、五灵脂、延胡索、益母草→祛瘀止痛;

*若小腹冷痛甚者→+肉桂→温经散寒;

*若气滞明显者→+木香、香附、乌药→理气止痛。

*产后血热而有瘀滞者,或恶露过多,出血不止,甚则汗出气短神疲者,不宜使用。

*温、补、通三法并用→妇人产后多虚,不可妄用攻逐之品。

血虚+血瘀+经寒。

补阳还五汤☆《医林改错》

补阳还五赤芍芎,归尾通经佐地龙;

四两黄芪为主药,血中瘀滞用桃红。

[.;.;.43;.48]

*此方治半身不遂,口眼?斜,语言謇涩,口角流涎,下肢痿废,小便频数,遗尿不禁。

黄芪当归尾赤芍地龙川芎红花桃仁。

水煎服。

→补气,活血,通络。

→中风之气虚血瘀证。

*半身不遂,口眼喎斜,语言謇涩,口角流涎,小便频数或遗尿不禁,舌暗淡,苔白,脉缓无力。

*君:黄芪—大补元气;

*臣:当归尾—活血通络;

*佐使:赤芍、川芎、桃仁、红花—活血祛瘀;

地龙—通经活络。

*本方生黄芪用量独重,宜先用小量[30-60g],效果不显者逐渐增量;原方活血祛瘀药用量较轻,可根据病情适当加量;

*若半身不遂以上肢为主者→+桑枝、桂枝→引药上行,温经通络;

*下肢为主者→+牛膝、杜仲→引药下行,补益肝肾;

*日久效果不显著者→+水蛭、虻虫→破瘀通络;

*语言不利者→+石菖蒲、郁金、远志→化痰开窍;

*口眼喎斜者→合用牵牛散→化痰通络;

*痰多者→+制半夏、天竺黄→化痰;

*偏寒者→+熟附子→温阳散寒;

*脾胃虚弱者→+党参、白术→补气健脾。

*本方久服方能显效,故取效后多续继服,以巩固疗效,防止复发。

*补气+活血[气旺血行→治本],祛瘀通络[治标],标本兼顾。

*补气而不壅滞,活血又不伤正。

气虚+血瘀。

七厘散☆《良方集腋》

七厘散治跌打伤,血竭儿茶冰麝香;

乳没红花朱共末,外敷内服均见长。

[.]

上朱砂真麝香梅花冰片净乳香红花明没药瓜儿血竭粉口儿茶。

→化瘀消肿,止血定痛。

→跌仆损伤,筋伤骨折之血瘀疼痛,刀伤出血。并治无名肿痛,烧伤烫伤等。

*血中寓气,寒中寓温,攻中寓补;其通有止,其利有敛,其刚有柔。

血瘀+出血。

*乳香没药同用。

*还可治疗→一切无名肿痛;烧伤烫伤。

*血竭:活血定痛;化瘀止血;生肌敛疮[树脂类]。

*儿茶:活血止痛,止血生肌,收湿敛疮,清肺化痰。

*乳香:活血定痛;消肿生肌。

*没药:散瘀定痛;消肿生肌。

失笑散☆《局方》

失笑灵脂与蒲黄,等分为散醋煎尝;

血瘀胸腹时作痛,祛瘀止痛效非常。

[.]

*治产后心腹痛欲死,百药不效,服此顿愈。

五灵脂蒲黄。

→活血祛瘀,散结止痛。

→瘀血疼痛证。

*心胸刺痛,脘腹疼痛,或产后恶露不行,或月经不调,少腹急痛。

*独取祛瘀止痛之品,药简力宏。

血瘀+结。

*蒲黄[包]:止血;化瘀;通淋。

*五灵脂:活血止痛;化瘀止血。

桂枝茯苓丸☆《金匮要略》

金匮桂枝茯苓丸,芍药桃仁与牡丹;

等分为末蜜丸服,活血化瘀癥块散。

[.54]

*妇人素有癥病,经断未及三月,而得漏下不止,胎动在脐上者,为癥痼害。妊娠六月动者,前三月经水利时,胎也。下血者,后断三月衃也。所以下血不止者,其癥不去故也,当下其癥,桂枝茯苓丸主之。

桂枝茯苓丹皮桃仁芍药。

→活血化瘀,缓消癥块。

→瘀阻胞宫证。

*妇人素有癥块,妊娠漏下不止,或胎动不安,血色紫黑晦暗,腹痛拒按,或经闭腹痛,或产后恶露不尽而腹痛拒按,或经闭腹痛,或产后恶露不尽而腹痛拒按者,舌质紫暗或有瘀点,脉沉涩。

*寒温并用。

*消补并行。

*通因通用。

血瘀+胞宫。

活络效灵丹☆《医学衷中参西录》

活络效灵主丹参,当归乳香没药存;

癥瘕积聚腹中痛;煎服此方可回春。

[.;.]

当归丹参生乳香生没药。

→活血祛瘀,通络止痛。

→气血凝滞证。

*气血瘀滞,心腹疼痛,腿臂疼痛,跌打瘀肿,内外疮疡,以及癥瘕积聚。

*祛瘀不伤血。

气滞+血瘀[活络效灵丹—必有通络]。

乳香没药同用。

丹参饮☆[新]《时方歌括》

心腹诸痛有妙方,丹参砂仁加檀香;

气滞血瘀两相结,瘀散气顺保安康。

*治心痛胃脘诸痛多效。

丹参檀香砂仁。

→活血行气止痛。

→血瘀气滞证。

*心胸刺痛,胃脘疼痛,痛有定处,拒按。

*养血活血为主,配以宽胸行气。

大黄?虫丸☆《金匮要略》

大黄?虫芩桃芍,地黄杏草漆蛴螬;

虻虫水蛭和丸服,五劳虚极干血疗。

大黄黄芩甘草桃仁杏仁芍药干地黄干漆虻虫水蛭蛴螬?虫。

→活血消癥,祛瘀生新。

→五劳虚极。

*形体羸瘦,腹满不能饮食,肌肤甲错,两目暗黑。

*“润以濡其干,虫以动其瘀,通以去其闭”。

血瘀+血虚+癥块。

*干血为病→腹满,两目暗黑,肌肤甲错。

*水蛭[XD]:破血通经;逐瘀消癥。

*虻[méng]虫[XD]:破血逐瘀;消癥散积。

——内容来自《中综知要》——

持续更新中,敬请







































点滴状白癜风
北京治疗白癜风哪间医院权威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ulingzhia.com/wzzf/67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