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学清热解毒药bull败酱草

“清热药清热解毒药败酱草Bàijiàngcǎo中药图鉴

败酱草原态

败酱草饮片

墓头回

来源《神农本草经》别名苏败酱、遏蓝菜英文学名DahurianPatriniaHerbWhiteflowerPatriniaHerb处方用名败酱草(洗净,晒干,切碎用)药用本品为败酱科植物黄花败酱PatriniascabiosaefoliaFisch.exLink.、白花败酱P.villoseJuss.的干燥全草。全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主产于四川、河北、河南、东北三省等地。夏、秋季采收,全株拔起,除去泥沙,洗净,阴干或晒干。切段,生用。性味辛、苦,微寒。归经归胃、大肠、肝经。功效清热解毒,消痈排脓,祛瘀止痛。临床应用1.肠痈肺痈,痈肿疮毒。本品辛散苦泄寒凉,既可清热解毒,又可消痈排脓,且能活血止痛,故为治疗肠痈腹痛的首选药物。用治肠痈初起,腹痛便秘、未化脓者,常与金银花、蒲公英、牡丹皮、桃仁等同用;若治肠痈脓已成者,常与薏苡仁、附子同用,如薏苡附子败酱散(《金匮要略》)。本品还可用治肺痈咳吐脓血者,常与鱼腥草、芦根、桔梗等同用。若治痈肿疮毒,无论已溃未溃皆可用之,常与金银花、连翘等药配伍,并可以鲜品捣烂外敷,均效。2.产后瘀阻腹痛。本品辛散行滞,有破血行瘀,通经止痛之功。如《卫生易简方》单用本品煎服,或与五灵脂、香附、当归等药配伍,用于治疗产后瘀阻,腹中刺痛。此外,本品亦可用治肝热目赤肿痛及赤白痢疾。一般用量与用法煎服,6~15g。外用适量。使用注意脾胃虚弱,食少泄泻者忌服。按语本品药材来源较复杂,属于败酱科的败酱草,仅在民间应用,不见市售。据《中药志》说:「今市售败酱草主要有两种:北方习惯使用菊科植物苣莳菜的带根全草;南方习惯使用十字花科植物菥蓂的带草全果。」又说:「北方多数地区作败酱草用的苣莳菜,在《植物名实图考》中即称作苣莳菜,并非作为败酱草的别名,但未述及其效用;南方多数地区作败酱草用的菥蓂,亦为另一种药物,《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主治明目、目痛、泪出等病;败酱草主治暴热火疮、赤气、疥、瘙、疽、痔等病,二者效用不同。」这说明现在市上出售的败酱草恐非古代所用的败酱草,原植物即为菥蓂,一般用量为三钱至一两,煎服。菥蓂一药在临床上应用时常与清热解毒药与活血祛瘀药配伍同用,不作单味药使用,故菥蓂是否具消痈排脓的功效,有待进一步研究。方剂举例薏苡附子败酱散《金匮要略》:薏苡仁、附子、败酱草。治肠痈有脓。文献摘录1.《名医别录》:“除痈肿,浮肿,结热,风痹不足,产后疾痛。”2.《本草纲目》:“败酱,善排脓破血,故仲景治痈,及古方妇人科皆用之。”3.《本草正义》:“此草有陈腐气,故以败酱得名。能清热泄结,利水消肿,破瘀排脓。惟宜于实热之体。”现代研究1.化学成分:黄花败酱根和根茎含齐墩果酸,常春藤皂苷元,黄花龙芽苷、胡萝卜苷及多种皂苷;含挥发油,其中以败酱烯和异败酱烯含量最高;亦含生物碱、鞣质等。白花败酱含有挥发油,干燥果枝含黑芥子苷等;根和根茎中含莫罗念冬苷、番木鳖苷、白花败酱苷等。2.药理作用:黄花败酱草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痢疾杆菌、伤寒杆菌、绿脓杆菌、大肠杆菌有抑制作用;并有抗肝炎病毒作用,能促进肝细胞再生,防止肝细胞变性,改善肝功能。尚有抗肿瘤作用。其乙醇浸膏或挥发油均有明显镇静作用。3.临床研究:败酱草常用于多种急性感染性疾病,对感冒、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以及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肺炎、急性阑尾炎、急慢性盆腔炎、急性胰腺炎、慢性结肠炎等均有较好疗效。据报道,本品尚可用于其他疾病,如:用败酱草鲜品大剂量水煎服,或水煎熏洗坐浴,或以鲜品捣烂外敷,治疗肛周脓肿、嵌顿痔、肛裂、肛瘘炎性期、痔出血、血栓痔炎、术后肛门水肿等肛肠疾患均获满意疗效(四川中医,7:44);另用本品水煎液洗浴治疗痱毒及化脓性皮炎48例,疗效显著(中医外治杂志,2:14);也有以鲜败酱草叶捣烂成糊状外敷或取汁涂擦患处,或将鲜叶中乳白色汁涂擦患处,治疗扁平疣,1~2周疣体即可消退(新中医,9:42)。此外败酱草还可用于克山病,急性黄疸型传染性肝炎,肾积水,肾绞痛等。4.不良反应:据报道,个别病人服黄花败酱后有口干和胃部不适等反应。大量应用,易引起暂时性白细胞减少和头昏、恶心。在用白花败酱注射液试治的例急性细菌性炎症中,有3例分别于用药的2、5、7天时白细胞降至~之间,停药一周左右恢复正常。其他据本草记载,上述败酱科植物应为败酱草正品,但在北方地区习惯将菊科植物苣荬菜(北败酱)SonchusbrachyotusDC.的带根全草作为本品使用;在南方地区习惯将十字花科植物菥蓂(苏败酱)ThiaspiarvenseL.的带果全草做为败酱草使用。应注意鉴别。附药墓头回为败酱科植物异叶败酱PatriniaheterophyllaBunge及糙叶败酱P.seabraBunge,的根。主产山西、河南、河北、广西等地。秋季采挖,去净茎苗,晒干。味辛、苦,性微寒。效用与败酱草相似,兼有止血、止带的功效,多用于治疗崩漏下血、赤白带下等证。用法用量同败酱草。往期回顾

解表药

发散风寒药:麻黄、桂枝、紫苏叶、生姜、香薷、荆芥、防风、羌活、白芷、细辛、藁本、苍耳子、辛夷、葱白、胡荽、西河柳

发散风热药:薄荷、牛蒡子、蝉蜕、桑叶、菊花、蔓荆子、柴胡、升麻、葛根、淡豆豉、浮萍、木贼

清热药

清热泻火药:石膏、寒水石、知母、芦根、天花粉、竹叶、淡竹叶、鸭跖草、栀子、夏枯草、决明子、密蒙花、青葙子

清热燥湿药:黄芩、黄连、黄柏、龙胆、秦皮、苦参、白鲜皮

清热解毒药:金银花、连翘、穿心莲、大青叶、板蓝根、青黛、贯众、蒲公英、紫花地丁、野菊花、重楼、拳参、漏芦、土茯苓、鱼腥草、金荞麦、大血藤

下期更新:射干

版权声明:文字材料来自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第九版《中药学》教材,部分内容来自网络。图片来自网络。中西医临床医学据说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ulingzhia.com/wzzf/852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