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林课堂改版了,视频可以点播看
为了方便广大杏林学苑用户观看学习课程,杏林学苑技术团队特地打造了一套全新的在线学习课程,大家可根据自己特长选择相应课程学习,随时随地点播学习,每周一会上传新视频,祝您高效快速的提高诊疗技术。
观看方法:点击文章最下方阅读原文,即可进入系统,选择相应课程进行
⊙作者:严宇仙
⊙编辑:杏林君
何子淮(-),浙江杭州何氏女科第三代传人,国家级著名老中医,在中医妇科领域颇有建树。笔者0世纪90医院进修,跟随何师首位助手陈少春主任医师,有幸受到何师的言传身教。何师从肝论治妇科疾病的方法,在中医临床实践中运用,屡屡奏效。现将何师从肝论治妇科疾病经验介绍如下。
舒肝散郁法本法适用于肝气郁结患者,表现为经前乳房胀痛,或有硬块,或经行、经前小腹胀痛,月经不调,缺乳,癥瘕,不孕等。方用柴胡疏肝散加减。
病案1
某患者,女,33岁,干部,00年1月10日初诊。婚后8年未孕,经期延后,量少色黯夹块,经前乳房胀痛,面部色素沉着,平时小腹胀,经行更甚,舌淡红苔薄,脉弦。证属肝气郁滞,脉络受阻,治拟舒肝解郁,活血和血。方以柴胡、枳壳、香附、川芎、当归、陈皮、白芍药、郁金、蒲黄、五灵脂各10g,鸡血藤15g,炙甘草3g。5剂。00年1月16日诊,服药后乳房胀痛及小腹胀均减轻,但腰酸痛,精神疲倦,舌淡苔薄,脉细弦治。再拟疏肝理脾,补肾调经。方以柴胡、枳壳、当归、白芍药、白术、茯苓、杜仲、郁金各10g,太子参、黄芪、菟丝子各30g,怀牛膝1g。5剂。1月1日3诊,经汛按期而至,乳房胀痛消失,面部色素已变淡,腰酸痛减轻,脉弦,舌淡。拟守前方10剂,随后尿检阳性,足月顺产一女孩。
按:何师认为,肝为将军之官,性喜条达而恶抑郁,任何引起人的精神情志过分刺激,导致肝的疏泄功能的失常,都可成为肝经气郁的原因。又导致肝失疏泄的原因有六淫侵袭,情志刺激以及宿食、瘀血、痰饮等,其中情志不遂是导致肝郁的主因。女性患者多郁郁善感,故由肝气郁结的病证更为多见。对本证的治疗,何师特别强调需要注意对素体虚弱患者的治疗,不能一如常法。素来体亏虚弱者,有气阴不足、元气先虚者,或有阴血暗耗、精亏之体者,芳香浓郁之品多辛散香燥,既伤阴血又散元气,此类本体虚弱之人应慎用。
温肝暖宫法寒邪伤肝致血滞,经脉受阻,症见妇女行经小腹冷痛,或恶心呕吐,大便溏泄,畏寒怕冷,腰酸,小便清长。如痛经、产后腹痛等。方用温经汤加减。
病案
某患者,女,18岁,学生,年6月5日初诊。患者14岁初潮,16岁开始经行腹痛。去年夏天经期因淋雨吃冷饮后腹痛加剧,痛时肢冷畏寒,脸色苍白,头晕欲倾,恶心呕吐,经量偏多,夹有紫黯血块,不能到校上课,此后每次经期腹痛要注射止痛针。现为经前期,舌淡边有瘀斑,苔薄白,脉细。证系经行之际,血室正开,寒邪乘虚而入胞宫,致宫寒经痛。治宜温肝散寒,养血祛瘀。方以吴茱萸、丹皮、桂枝各5g,当归、芍药、川芎、川楝子各10g,党参15g,姜半夏6g,延胡索、制川乌、草乌各3g。5剂。6月11日诊,药后经来腹痛明显减轻。舌淡红边瘀斑,苔薄,脉细。治拟暖宫温经,养血活血。方以炒当归、炒白芍药、川芎、丹参各10g,香附、丹皮、桃仁各6g,吴茱萸、肉桂各3g,鸡血藤、川断各15g,干生地黄1g。5剂。嘱病者下次经期-4天来诊,再给温经汤5剂。服后随访,至今痛经未发。
按:何师认为,肝病多热证,但若肝气不足,肝用失司,寒湿之邪也可凝滞肝经,女子表现为寒凝痛经、少腹气冲等证。引起该证的原因往往是由劳倦乏力、形气不足,或经行、产育不慎,风寒从下而入,窜凝厥阴少腹。治以温散为原则,用药力避阴寒滋腻之品,且在症状缓解后也只宜养血温通,佐以活络为治。
养血柔肝法适用于肝阴不足,肝血不足。症见头晕、头痛,目涩羞光,肢麻虚烦,夜寐不宁,面部烘热,悲伤欲哭,月经量或多或少或闭,口干舌红。多见于绝经前后诸证,脏躁等。用甘麦大枣汤加味。
病例3
某患者,女,51岁,工人,年10月18日初诊。更年期月经前后不定期,量多,经期腹痛,头昏眼花,心悸神疲,心烦,烘热烦躁,夜寐不安,纳少便溏,情志忧郁,悲伤欲哭。治拟养血柔肝,安神宁心。方用淮小麦30g,麦门冬1g,党参、茯苓、炒当归、酸枣仁、炙龟板各10g,夜交藤15g,远志5g,炙甘草5g,太子参30g,红枣10枚,天王补心丸(包煎)15g。7剂。服后再续原方1剂,至11月11日来诊,月经来潮,经量较前为少,夜眠转佳,烘热烦躁消失,情志正常,面色转红润,胃纳增加,大便正常。再续前方加龙骨、牡蛎各15g,干生地黄1g。继守前方1剂。服后而安。
按:何师认为,本证由肝体不足所致。肝为刚脏,体阴而用阳,如肝阴或肝血不足,或肝脏血燥,势必苦急而阳亢,故急柔肝体以缓其急。天癸属于肾精,天癸渐衰,肾阳便见不足。肾阳不足,不能涵养肝木,情志不畅,郁结化热,灼烁真阴,而致肝肾阴虚。阴虚火旺,扰乱心神,心神不宁。治疗时,在养血柔肝,安神宁心的同时,当兼滋肾。
清肝泻火法适用于肝火上炎,内火亢盛之实证。清火多用凉肝法,泻火则苦寒上折即降泻法。症见头晕头痛,颈部跳动,面红目赤,口苦咽干,胁部胀痛,甚至吐血衄血,急躁易怒,大便干结,小便黄赤,舌红苔薄,脉弦数。妇科则多见于月经先期,量多崩漏,经行吐血头痛,妇人阴疮等。方用龙胆泻肝汤加减。
病案4
某患者,女,4岁,年1月4日初诊。外阴湿疹,瘙痒肿痛出水,便结尿赤,舌红,脉弦数。诊为肝经湿热下注,治拟清肝泻火。方用龙胆草3g,焦栀子3g,当归1g,焦白芍药10g,泽泻10g,柴胡10g,炒黄芩5g,木通6g,生大黄3g(后下),生甘草3g,黄柏10g,薏苡仁30g。3剂,每日1剂,次煎服,药倒后药渣煎熏外阴。年1月7日诊,经前方服后煎熏外阴,外阴肿痛瘙痒消失,自觉症状改善。舌质淡红,脉弦。为求巩固治疗,再用苦参、赤芍药、地肤子、土茯苓各30g,蜈蚣条,龙胆草15g。煎熏外阴3次。随后未见复发。
按:何师认为,七情过极,肝气拂逆,木郁热积,五志化火,特别对性情多郁、急躁易怒者,更易导致肝火上炎。肝经火炎、血逆气乱,妇人则多有经行早期、量多、色紫,或经行吐衄,并伴有头晕、目赤耳鸣、烦躁不寐等。治宜逆者平之,热者清之。龙胆泻肝汤酌情采用。黄柏、黄连、制大黄、赤芍药、败酱草、乌药、制没药等可随证加入。
养阴清肝法肾为肝之母,子虚则补其母,适用于肝肾阴虚或血虚不足者。症见头目眩晕,眼燥干涩,耳鸣咽干,腰酸膝软,月经不调。见于月经前后诸证及更年期综合征者,方用归肾丸加减。
病例5
某患者,女,40岁,年月7日初诊。经漏月余不止,经西医治疗血未止,量少黯黑,口燥便干,腰酸乏力,头昏心悸,精神不振,舌红苔薄,脉弦细数。治拟滋养肝肾,固经止血。生地黄、龟板(先煎)、淮山药、川续断各15g,麦门冬、炒白芍药、枸杞子、玄参各10g,旱莲草30g,大小蓟炭各1g,三七粉3g,山茱萸9g,炙甘草5g。3剂。月10日复诊,服药后经漏已止,余证亦瘥,舌淡苔薄,脉细。治拟原方去大小蓟炭、三七粉,加菟丝子、杜仲各15g。7剂而愈。
按:何师认为,本证也是肝体不足的临床表现。妇人有素体肝肾亏虚者,或经行、孕期,营血下脱或下注胞宫、聚养胎元,或更年水乏血枯、水不涵木,致肝体失养、肝阳亢奋,而见头目眩晕,耳鸣咽干,腰酸膝软,月经不调等更年期综合征。治疗时,可取枸杞子、炙甘草、白芍药、生地黄、麦门冬、百合、淮小麦、红枣等随证选用。取宗《黄帝内经》“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意。
疏肝健脾法肝郁兼有脾虚,当先实脾,使脾不受邪,能御木之克。症见:经行泄泻,纳呆便溏,苔薄,月经先期,白带量多等。方用完带汤加减。
病例6
某患者,女,31岁,年6月10日初诊。肝郁脾虚,带下白量多,时带赤色,月经后期,胸胁胀闷,腰酸腹胀,胃纳差,神疲便溏,苔薄腻,脉弦细。治拟健脾疏肝,化湿止带。方用苍白术、炒山药、车前子(包)、焦白芍药、陈皮、八月扎各10g,炒薏苡仁、党参各15g,柴胡、荆芥穗各6g,鸡冠花9g,炙甘草5g。7剂。服药后白带已止。以后原方出入,巩固7剂而愈。
按:肝气郁结,疏泄功能障碍,先受影响的是脾胃之气不运,脾受克乘,中洲失运,除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发生异常外,水湿代谢也失常态。由于湿浊中阻或痰脂下注,表现在妇科病中,常见带下绵绵、经来量少、经闭、不孕、子肿子满等。此等病证,所见之症状常以湿滞痰阻为主,不仅以健脾化湿为治,还应加入、3味理气行滞之品,疗效更为显著。方中白术有生炒两种炮制方法,用法各异。若脾虚湿困,舌苔腻或白腻者,用炒白术健脾燥湿;脾胃健运,但小便不利,舌苔白腻者,常用生白术利水道,通小便;但若舌红苔黄,则去之不用,以防苦温助热。
何师认为肝体阴而用阳,肝藏一身之血,阴血充足则肝体得养,具备正常的体阴之性;肝主疏泄,调节情志,条达气血,主一身气机的疏畅而协调五脏之气,能发挥正常的作用。肝病的特点主要反映在肝体不足及肝用失司两个方面。肝体不足可导致肝阳亢奋和肝风内动;肝气不用,影响到其他脏腑经络正常功能的发挥。内在不调又导致外邪入侵而出现多种病理反映,常见的如肝失疏泄的肝郁气滞,兼湿留的气滞挟湿,兼寒袭的寒凝肝经,兼火毒的肝经湿热。
以上这些病证均与肝的病理有密切联系,且在妇科临床上涉及到经带胎产杂各种疾病,成为妇科疾病的重要病理病机之一。因此何师从妇科角度,根据肝的病理生理以及妇科疾病特性,从肝实、肝寒、肝虚、肝热、肝肾阴虚、肝郁兼脾虚6方面治疗妇科疾病,临床实践,确收良效。
参考文献:略。
本文来源:《中华中医药杂志》年6月第3卷第6期。尊重知识与劳动,转载请保留版权信息并注明转自杏林学苑(xinglinxy)。本治疗白癜风哪里专业北京最佳白癜风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