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你知道寒号鸟为什么叫寒号鸟吗?”
“它爱号叫啊。”
“对。而且寒号鸟不是鸟,而是一种鼠。”
“别胡说。是鼠怎么还叫寒号鸟?”
这是前几天接扣子放学的路上,扣子和我的一番对话。
不过扣子坚持说是鼠,还说是老师说的,到家还拿出语文课本来让我看,我一看课文中真的画了一只类似老鼠的动物。
我大为诧异,难道我们小时候学错了?
这篇文章我印象很深,“得过且过”这个成语就是从这里学到的。我敢肯定的事情有两个,一是我们当时的课本里没有插图,并没有画出寒号鸟的样子,二是我不知道语文教科书里是怎么写的,反正我们语文老师赵老师肯定是没有这么教。如果她教了,我们一定会由于感到意外印象非常之深的。
上网查了查,发现从去年开始就有网友开始说寒号鸟不是鸟的问题,还有媒体对此进行了报道。
《寒号鸟》的文章在上世纪80年代曾出现在课本上,而后很长一段时间删掉了,这两年又重新放了回来,而且专门加了画成鼠类的插图。
其实这篇文章是当代作者根据古代一篇短文改编的。
元末明初的陶宗仪著有《南村辍耕录》,其中有云,“五台山有鸟,名寒号虫,四足,有肉翅,不能飞。其粪即五灵脂。当盛暑时,文采绚烂,乃自鸣曰:凤凰不如我。比至深冬严寒之际,毛羽脱落,索然如雏,遂自鸣曰:得过且过。”
这篇原始文章里把这种动物既称作鸟,又叫做虫,所以也给后来的改变者造成一定难度,叫寒号虫不好听,叫鸟才好和课文中的喜鹊做邻居,也就这么改编了下来。
“哆啰啰,哆啰啰,寒风冻死我,明天就做窝。”这样押韵易记的内容写出来,小朋友们学两遍就能记住,因此印象很深。而一样东西如果最开始接触就存在认识偏差,其后就不易纠正。
由于这个故事很有教育意义,很多儿童图书都搬出来用,为了图文并茂吸引小读者,不作多想就给寒号鸟画成一只鸟的样子,也就以讹传讹地流传了下来。
这种鼠类现实条件中还存在,叫做鼯鼠。由于它身上长有皮膜,爬到高处时将四肢伸出展开皮膜就可以滑翔,像飞一样。古代人估计就是根据这个特点才将它说成一种鸟。
扣子平时弹钢琴比我强,因为我一点儿都不会,没想到在语文知识方面也成为我的一字之师。
图片来自网络
打打打,打劫~
赞赏
人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