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可老师宗仲景先师心法,以阴阳六经为辨证大法,执简御繁,善治疑难重症。李师经验形成于特殊历史时代,治验丰富,不乏真知灼见,笔者认为该书的观点对有关中医药发展的关键问题均有所启示,值得当代中医认真研究并继承发展。
一、应用重剂治疗急症重症
李师自创破格救逆汤:附子30~00g,干姜60g,炙甘草60g,山萸肉60~10g,大大超过了常用量,却能使垂死病人起死回生。该书云:“历代用《伤寒论》方,剂量过轻,主药附子仅10g左右,以这样的轻量,要救生死于顷刻,诚为难矣”。
的确,以《方剂学》教材所列,附子5~10g,干姜6~9g,炙甘草6g,欲治四肢厥逆、恶寒蜷卧、脉象微细之四逆症,实难胜任,岂能救人于危亡?
剂量过轻,如杯水车薪,无济于事。他药如麻黄、细辛、黄芪、吴萸、乌头等均用重量,书中说:“经方是攻克世界性医学难题的一把金钥匙,效难尽述。关键是应用经方必须量大,鄙见以原方折半计量为好。轻描淡写,无济于事”。
如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寒湿型,“生芪40g,附子、当归各60g,川乌、丹参、黑小豆、川牛膝、防风各30g”;三消重症用“熟地90g,枸杞子、山萸肉、盐补骨脂各30g”;风湿热痹“生石膏,白鲜皮50g,生苡仁45g”,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是书最后将上海中医药大学柯雪帆教授整理的有关汉代计量的考证做一摘要,并指出年考古发现汉代度量衡“权”,以此推算古方剂量,解决了历史上古方剂量一大疑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