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人参,又名黄参、地精、神草、百草之王,历来被人们认为是具有独特功效的药物,是一味上好的补益之品。《神农本草经》中记载,“人参,味甘微寒,主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久服,轻身延年。一名人衔,一名鬼盖。生山谷。”人参作为“东北三宝”之一,被人们所熟知。
人参为五加科植物人参的干燥根。人参由其不同的产地可分类为长白山人参、朝鲜人参(又称高丽参)和西洋参。其中,栽培者为“园参”,野生者为“山参”。人参多于秋季采挖。
人参的古代炮制方法主要有生切片、焙制、烘制、蜜炙等法,传统用法要求去芦头。南北朝刘宋时代有去芦头,唐代有剉入药中、焙干的炮制方法。宋代有焙制、微炒、黄泥裹煨、上蒸方法。元代有蜜炙法。明代增加了生碾为末,不用铜铁,捶碎,拍破,湿纸裹煨、盐炒;陈酒浸;人乳拌等法。清代又增加了药汁制的炮制方法。
现代应用最广泛的是生切片、蒸制、糖制等法。人参新鲜品称“水参”;剪去小支根用硫黄熏后,置日光下晒干即为“生晒参”,山参经晒干,称“生晒山参”;人参经蒸制后干燥称“红参”;人参经水炸、灌糖后干燥称“糖参”。
l生晒参/生晒山参:取原药材,除去芦头,洗净,润透,切薄片,干燥,或捣碎。
生晒参饮片为圆形或类圆形薄片,片面平坦,白色或灰白色,显放射状裂隙,习称菊花纹,粉性,体轻,质脆,有特异香气,味微苦,甘。
而生晒山参是人参品类中最名贵的品种,其形体大多生成短粗横体,支根两条八字形分开,上粗下细,螺旋状环纹细密而深,主根上端尤甚,表面淡黄色,皮纹细腻光洁,断面显“菊花心”,中心有圆圈纹,质柔韧,不易折断,有特异浓厚香气。
糖人参:
糖人参:取原药材鲜根洗净,置沸水中浸烫3~7分钟,取出,入凉水中浸泡10分钟左右,取出,晒干,经硫黄熏蒸后,用特制的针沿参平行与垂直方向刺小孔后,浸入浓糖液中24小时,取出后暴晒1天,再用湿毛巾打潮,使其软化,进行第二次刺孔,再浸入浓糖液中24小时,取出后冲去浮糖,干燥。
糖参呈圆柱形或纺锤形,表面淡白色或黄白色,外皮松泡,常见有刺孔残痕及带有糖样结晶,质疏松,气特殊而香,味先甜后微苦,嚼之可溶化。
糖参分为轻糖参和重糖参两种,轻糖参含糖分少,通常称“白人参”;重糖参含糖分大,称“糖参”。
红参:取原药材洗净,经蒸制后,干燥为红参。用时除去芦头,蒸软后或稍浸后烤软,切薄片,干燥。或用时粉碎或捣碎。红参剪下的小支根为红参须,多顺捆成小扎。
红参为圆形或类圆形薄片,片面红棕色或深红色,质硬而脆,角质样,气微香,味甘、微苦。
人参味甘、微苦性平。归脾经、肺经、心经。具有大补元气,复脉固脱,补脾益肺,生津止渴,安神益智的功效。
生晒参与红参作用基本相似,可以互用,均可用于气虚欲脱、气血两亏、脾气不足、肺气亏虚、心神不安、失眠多梦、惊悸健忘和贫血。习惯上认为生晒参偏于补气生津,多用于津伤口渴、消渴;红参经蒸制后,味甘而厚,以温补见长,具有大补元气、复脉同脱、益气摄血之功。
文献中对于生晒参与红参的使用也有记载。《备要》:“补剂用熟,泻火用生,炼膏服能回元气于无何有之乡。”《尊生》:“上虚火旺宜生,凉薄以取其气,脾虚肺怯宜熟,甘温以资其味……”
人参入药用时须除去芦头,传统认为人参芦头有催吐作用,“采根用时,去其芦头,不去者吐人,慎之”;去芦可免吐。
人参对中枢神经系统具有兴奋作用,而大量时反而有抑制作用。人参对心肌及血管有直接作用,一般在小剂量时兴奋,大剂量时抑制;亦有抗过敏性休克及强心的作用。除此之外,人参还能加强机体对有害因素的抵抗力,和刺激造血器官,有改善贫血的作用。
人参虽然有独特的作用,但也有用药禁忌。人参应辨证使用,实证、热证慎用。同时,在十八反十九畏中也提及,人参不能与五灵脂、藜芦同用。
注意:以上诸药需在正规中医医师指导下遵医嘱使用,切勿自行处方。
文案:李婧
编辑:清风明月
参考资料:《中药大辞典》《中国药典》
扫一扫下载订阅号助手,用手机发文章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