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清行补痛经治法以通为顺

中医认为诱发痛经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凡劳伤风冷,寒客胞中,气滞血瘀,瘀血内阻,肝肾虚损,气血不足等,均可导致本病。

痛经发病的主要机理为冲任二经气血运行不畅,经血滞于胞中。因此,在治疗上依据“通则不痛,不通则痛”的理论,应强调着眼于“不通”二字,并结合证候的虚实寒热,或温而通之,或清而通之,或补而通之,或行而通之。正如清代高士宗所说:“通之之法各有不同,调气以和血,调血以和气,通也……虚者助之使通,寒者温之使通,无非通之之法。”

温而通之

痛经之因于寒者,多由经期或产后误食生冷瓜果,或践冰涉水,或淋雨受寒,致使血因寒凝,不得畅行,瘀血阻滞冲任,不通则痛。如《素问·举痛论》说:“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此种类型的痛经临床较为常见,疼痛一般多较剧烈,表现为经前或经期绞痛、冷痛、拧痛等特点,且痛处不移,不喜按揉,得热则舒,遇寒加剧,经期多延长,经色苍暗,淋沥不爽,经量多少不一,且伴有肢冷面白,口不渴饮,或兼小腹冷痛,或伴吐泻清稀。舌苔薄白,脉象沉弦或沉细。

寒性痛经也有因脾胃阳虚,寒从内生,以致经脉绌急,牵引小络,影响气血流通而形成者,疼痛特点为拘急挛缩,抽引作痛,喜温喜按,经量少,色淡。或伴有腰膝冷痛,酸软无力,食欲不振,呕恶便溏等症状。舌淡苔薄润,脉象沉迟。

治疗大法,总以温通为原则,但前者属实,常用少府逐瘀汤或温经汤为主,温化瘀血;后者属虚,恒用理中汤、小温经汤为主,温经通阳。

{丁桂敷散缓解痛经}丁桂敷散,能够温经散寒,有效止痛。药物:丁香,肉桂,延胡索,木香各30g。用法:将上药共研细末,用筛子和匀,储瓶备用。月经将行或疼痛发作时,将上药末2g置于胶布上,外贴脐下3寸之关元穴,若疼痛不止,加贴双侧三阴交。隔天换药1次。每月贴6天为1个疗程。

{灸可以温经散寒}艾灸关元,三阴交,至疼痛缓解为止。关元穴在脐下三寸,为局部取穴。三阴交:肝脾肾三阴经交会于此,故名三阴交。穴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有治疗三阴经的疾病之功效。

{山楂桂枝红糖汤}材料:山楂肉15克,桂枝5克,红糖30克。做法:将山楂肉、桂枝装入瓦煲内,加清水2碗,用文火煎至l碗时,加入红糖,调匀,煮沸即可饮用。功效:具有温经通脉,化淤止痛的功效。适用于女子寒性痛经症及面色无华。其中山楂行气祛瘀,桂枝温通经脉,红糖补养气血。

{艾灸阴陵泉治虚寒痛经}阴陵泉是足太阴脾经之合穴,五行属水。位置在胫骨后缘和腓肠肌之间,比目鱼肌起点上。《针灸甲乙经》记载:“妇人阴中痛,少腹坚急痛,阴陵泉主之。”虚寒痛经可以艾灸阴陵泉。治疗妇科阴道炎、月经不调亦有疗效。按摩方法:拇指先顺时针方向按揉2分钟,再点按半分钟,以酸胀为度。

清而通之

痛经之属于热证者,主要因肝气郁久化热,血热气实,肝络不通所致。如朱丹溪说:“经将来腹中阵痛,乍作乍止者,血热气实也。”腹痛一般较为剧烈,表现为经前或经期腰腹胀痛,或坠痛,或牵及胁肋胀痛,月经周期缩短,量多色紫有块,小腹紧张,手不可按,或有发热心烦,口渴思冷,精神烦躁,舌红苔黄,脉象弦数等证。

若兼有湿热下注,则可并见小便赤涩,带下黄浊等症。治宜清热凉血通经之法,多用丹栀逍遥散或陆九芝清热调经汤加减。兼夹湿热者,则伍用苦寒燥湿之品。临床尚有因湿热内阻,气血运行不畅而致痛经者,治疗需以清热燥湿为主,配以滋阴凉血化瘀之味,多用龙胆泻肝汤或八正散加减。

热性痛经也有因肝肾阴虚,水不涵木,相火不藏,肝络不能条达而形成者,临床表现为腹痛不剧,腰酸膝软,头晕耳鸣,神疲无力,多梦易怒等肝肾亏损的症状。

治疗原则虽然也以清通为法,但不宜用苦寒辛燥的药物,以防枯涸其阴。宜用滋阴涵阳,壮水制火,佐以活血通经之品,多用六味地黄丸或麦味地黄丸加减。

逆时针揉腹,能消食导滞,清脾胃湿热;玉米粥:利尿消肿、平肝利胆、健脾渗湿、调中开胃、益肺宁心、清湿热;敲打后背的膀胱经、多做伸展运动,出汗排湿;把肝、胆、膀胱和三焦的经络疏通,首先逐条探查每条经络上的穴位,是否有反应;遇到有穴位淤堵或疼痛的地方,把这个痛点揉散,直到不酸痛为止;用丝瓜汁清痰热(黄痰咳嗽等症),丝瓜络通经络的湿热阻滞。

行而通之

痛经之因于气滞血瘀者,其证属实,治当行而通之,“行”包括行气导滞,活血消瘀两个方面。气与血如影随形,气滞血亦滞,血瘀气亦郁,气滞血瘀是痛经发生的主要机理,临床多表现为经前或经期剧烈腹痛,或胀痛累及胁肋,小腹拒按,经后或血块排出后即趋缓解,经色紫黑夹块,涩滞不畅,伴情绪激动或抑郁不舒。舌质正常或暗,脉沉弦细涩。

一般胀甚于痛,抚之或嗳噫矢气则舒,兼见乳胁作胀者多偏于气滞;痛甚于胀,小腹拒按,血块量多者,偏于血瘀。如《医宗金鉴》说:“凡经来腹痛,若因气滞血者,则多胀满,因血滞气者,则多疼痛。”偏于气滞者宜调气定痛,多用柴胡疏肝散合金铃子散加减。偏于血瘀者需行瘀止痛,多用膈下逐瘀汤或琥珀散加减。

{痛经散}痛经散由吴茱萸20g、小茴香20g、肉桂15g、香附15g、芍药10g、桂枝10g、柴胡10g、延胡索15g、桃仁15g、红花15g组成。将上述药混合均匀,碾成细末,装瓶备用。治疗时取痛经散少许,炒热,敷于关元穴上,用纱布和胶布固定。月经前3天开始敷用,直到本次月经干净。3个月为1疗程。

{解除痛经的钥匙:点按太冲穴}对于肝郁气滞型痛经,应该多按揉太冲穴,可以明显疏肝止痛,有助治疗痛经。具体按摩方法如下:用左手拇指指腹揉捻右太冲穴,有酸胀感为宜,1分钟后,再换右手拇指指腹,揉捻左太冲穴1分钟。在痛经发作时,交替按揉2-3次,痛经即有所缓解;平时也应多揉。

{血瘀痛经药膳方}妇人多血瘀,改善血瘀试试川芎鸡蛋鸡血藤汤。材料:鸡血藤30~60克,鸡蛋两个,川芎9克。做法:将鸡蛋煮熟,去壳,取光鸡蛋;上药洗净。同放入锅中,加清水适量,煮40~60分钟即可。饮汤吃鸡蛋,每天1次。功效:活血行瘀、通经止痛,治妇女月经不调、经闭、痛经。

补而通之

痛经之因于虚者,多由禀赋素弱,肝肾亏损,或大病久病之后气血不复或因房事不节,生育过多等因素,导致气血亏虚,运行迟滞所引起。虚性痛经之发病,必因虚而夹瘀、夹滞,而产生疼痛。清·江之兰《医律筏》之“痛虽有虚实寒热之分,然皆主于气郁滞,气不滞则痛无由生。气虚则气行迟,迟则郁滞而痛;血虚则气行疾,疾则前气未行而后气又至,亦会郁滞而痛。”这正是对虚痛机制的诠释。

古人主张经前腹痛多实,经后腹痛多虚,固然可以作为辨证的一个方面,但也不可印定眼目,虚证未必都在经后,实证亦未必尽在经前,临床尚应综合各方面症状进行辨证。一般虚性痛经,多表现为经期或经行将尽或经后少腹绵绵作痛,或隐痛,或痛如牵引、抽掣,经量稍多则腹痛加剧,按揉则减,经期或先或后,色淡量少,稍夹血块,腰酸背楚,头晕心悸,便溏或燥,舌淡苔薄,脉沉细弱等症状。

治疗原则宜补而通之,特别在经期往往还侧重于通。虚性痛经尚有气虚及血,血虚及气的不同情况,前者多有气短无力,心悸少寐,纳呆便溏之类症状,治从心脾,兼于行气化瘀,方用归脾汤加川断、桑寄生、杜仲补气养血,兼以刘寄奴、延胡索、乌药等行气活血;后者治从肝肾着手,兼活血行滞,以六味、二至滋补肝肾,兼以刘寄奴、五灵脂、香附等通瘀活血。

{女性常饮养血汤:韭汁红糖饮}材料:需要鲜韭菜克,红糖克。做法:将鲜韭菜洗净,沥干水分,切碎后捣烂取汁备用。红糖放入铝锅内,加清水少许煮沸,至红糖融化后兑入韭菜汁,即可饮用。功效:具有温经、补气的功效。适于气血两虚型之痛经,并可使皮肤红润光洁。

{山楂葵子红糖汤}如何治疗痛经,赶走月月疼痛?中医食疗调理是不错的方法。山楂、葵花子仁各50克,红糖克。以上用料一齐放入锅中加水适量同煎或炖,去渣取汤。具有补中益气,健脾益胃,和血悦色功效。适用于气血两虚型痛经症。此汤宜在月经来潮前3~5日饮用,止痛、美容。

{血虚痛经,按揉血海}血虚可以引起痛经,常会伴有肢体麻木,眩晕乏力,面色晄白。按揉血海穴可以很好地治疗血虚型痛经,痛经急性发作时,按揉两侧的血海穴有很好的止痛之功。除此之外,有血虚痛经的病人,平时可以多艾灸血海穴以补血养血。

以上文章整理自《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哈医院;

张吉金、哈虹天津中医院;

妙招出自

当归中医学堂

嗨~《艾灸课》第三期将于11月15日开课喽!想咨询详情?赶快拨打。

赞赏

长按







































北京治疗白癜风费是多少钱
北京治疗白癜风费多少钱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ulingzhia.com/wzcz/50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