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白癜风恢复美丽黄皮肤 http://disease.39.net/bjzkbdfyy/200718/8049085.html
中兽医药是我国兽医药学的宝贵遗产,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有几千年悠久的实践历史。长期以来,中兽医药对动物疾病的防治和畜牧业的健康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不过近几年来中兽药企业如雨后春笋喷涌而现,却没有几家企业异军突起,傲视行业的,甚至在遇到西药面前还有挫败感,这不乏凸显了行业对中兽药文化与精神的曲解,在利益与品质面前取舍不当!其实中兽医药发展危中有机,中兽医药在动物保健、食品安全、公共卫生安全、生态安全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在国内中兽医热渐起,国际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研究、应用中兽医,中兽医药行业危中有机。中兽药的核心竞争力就是:利他!
尽管已有国家对中兽药发展的政策鼓励及行业人士的努力,但仍存在不少行业乱象,犹如:
用西医标准衡量中医
现在普遍认可的是西医的理论标准,它是以西方哲学和理化理论为基础的。用这些标准来衡量中医的成分和不良反应,当然很多是得不到满意答案的。中兽医学以阴阳、五行、脏腑和经络学说为基本理论,并以气、血、精、津、液为其活动的物质基础。其特点是从整体观念出发,按辨证论治原则进行畜病的诊断和治疗,并以理、法、方、药、针灸构成完整的学术体系。着重的是整体观和辩证论治,不能用西医的病原体、基因、分子理论去解释,一个是微观论,一个是宏观论,没有可比性。选错了标尺,度量结果只会错。应该让中兽医药体系为广大兽医人员所接受(而不是排斥与否定),以利于祖国中兽医的发展。
兽医人员辩证不到位
辨证论治是中兽医理、法、方、药、针灸在临床上的具体运用,通过五诊(望、闻、问、切、验)认识和判断疾病的过程和方法。论治是根据病情确定标、本、缓、急的治疗原则,并根据疾病情况选取汗、吐、下、和、温、清、补、消等正确的治疗方法。中兽药的应用一定要在中兽医理论的指导下进行,只有弄清病因、病位和病症的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才能做到药证相应,药到病除。当前,不少中兽医者热衷于单味药的研究,临床用药时总是考虑其药理成分,如抗炎、抗病毒、抗菌、抗腹泻等,试图通过其某种药理作用而达到某种治疗效果,而忽略了病变发生的背景及其病机过程,也没有按中兽医君臣佐使的合理组方。这种“对号入座”的“拼凑式”用药,不能显示中兽医治病的规律和对动物疾病认识的全貌,显然属于舍本逐末,自然难以取效。
缺正统中兽药中兽药缺乏炮制
中药炮制的作用,有多方面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如川乌、巴豆改变或缓和药性,如麻黄、蒲黄提高疗效,如延胡索醋制、紫苑蜜制改变或增强药物作用的部位和趋向;如大黄酒制、香附醋制便于调剂和制剂;如磁石、石决明等保证药物净度,利于储藏;如鳖甲、桑螵蛸利于服用;如僵蚕麸炒、五灵脂醋制等。若处方中有莱菔子、牛蒡子、紫苏子、王不留行、苍耳子、牵牛子等果实种子类中药,一般情况下应付炒黄品,使成分易于煎出或降低毒性,即所谓的“逢子必炒”;黄柏、杜仲等树皮类中药,一般情况下应付盐制品,使药物易入肾经,以治疗肾经疾病。而现在的中兽药效果不理想可能与缺乏炮制有关。
不良企业乱添加
为了增强疗效,行业里兽药企业生产的中兽药曾经不公开或不公开地大量加用西药,中药提取物仅是糊精加淀粉及色素通过高温效应制出假中药提取物,其特点价格比实际成本便宜很多!松针粉加花生秧粉碎成中兽药保健药等等。这些都是行业人士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致使中兽药的应用领域貌似不断扩大,实则是日趋狭窄,这也是养猪场技术人员不敢相信中兽药能治病的原因所在。
随着国家对中兽药的逐渐重视与推广,中兽医药行业的机会增多
兽药表现在对动物病毒病的缓解,提高非特异免疫力
中兽药防治病毒一般以“清热败毒、扶正祛邪”为治则,常用含抗病毒活性因子的中兽药如大青叶、板蓝根、金银花、连翘、射干、牛蒡子、黄连、穿心莲、黄芩、黄柏、虎杖,野菊花、青黛、防风、蒲公英、鱼腥草等来清热败毒,配以具有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的中兽药如淫羊藿、党参、黄芪、白术、山药、甘草、当归、刺五加等来扶正补气血。如扶正解毒散的组方:板蓝根、黄芪、淫羊藿。有扶正祛邪,清热解毒,补肾益气之功能。用于修复免疫细胞功能,诱导机体产生干扰素,调整机体免疫功能。
中兽药对畜禽免疫调节作用主要包括:一是激活集体补体活性;二是促进机体抗体的生成;三是促进机体细胞免疫功能或增加免疫细胞数量;四是促进淋巴细胞转化率;五是促进免疫器官如胸腺、脾脏等生长发育。中草药,以多功能和调动机体一切抗病因素,即非特异免疫因素(白细胞吞噬作用,溶菌素、酶、杀菌素、干扰素、补体等),多方位对微生物进行灭杀,使之无力适应变异,故不易产生抗药性。中兽药如黄芪能提高机体免疫力,它是通过增强单核巨噬细胞的吞噬性,对体细胞,自然杀伤细胞释放免疫活性物质、诱生干扰素、白细胞介素等来表现出多种生理活性的。中草药的非特异免疫作用提示我们在筛选中兽药的抗微生物作用是不能将体外试管抗菌作用作为唯一判定指标,需依从中兽医理、法、方、药的原则。
坚持中兽药“利他”的核心竞争力,必须做一些改善措施
比如:中兽药工艺改进
过去的中兽药制剂、水煎剂灌服,剂型单一粗糙,用药剂量大,服用不方便,有的不同生产批号的制剂临床效果差异很大,疗效难以稳定,有的久置出现发霉、变质或分层、凝絮及变色等现象。质量控制多以外观或主要成分含量为指标,难以保证其内在质量,显然已不能很好的适应养殖业战胜畜禽疾病的要求。因此,建议中兽药企业多生产一些适合于群体给药,最理想的长效缓释制剂、控释制剂,便于大范围投药的气雾剂、透皮剂。此外,利用纳米技术超微粉化药物适用于控释剂、吸入剂、鼻喷剂、以及植入式制剂等多种制剂。同时建议广大畜禽养殖企业,运用中兽医理论,在畜禽饲料中多添加一些绿色环保的中草药成分,减少药添加剂的使用。为我国畜产品开辟国际市场,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打开新的局面,促进畜牧业生产的发展再创新的辉煌。
做好药
中兽药研究思路的多样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对药材的研究,一般可以分为从生物学研究或者亲缘关系研究,主要是为找到替代药材,以弥补中药材短缺现象,少与人医争药材,降低中兽药产品成本;其次,对药性归类及传统用药经验的研究,产生了新的中药材,被中兽医所采用;再次,从中兽药质量方面进行研究,主要是对生产中兽药的流程研究以对控制其质量;等等。中兽医与中兽药研究还需同步化,若是分开对中兽医和中兽药展开研究,那么就会造成兽医不懂中兽药,或者中兽药不能够被兽医所用,不论哪一种都将导致中兽医、中兽药的消亡。只有把二者结合起来,才能取得效果。未来将会逐步加强中兽药和中兽医学的结合,把提高疗效和提高药材质量统一起来。只有做好中兽药了才能得到中兽医的好效果,进而有经济和社会效益。
辩准证
对于中兽医而言,辩证是绝对的,辨病则是相对的。针对病因、病位、病状三个方面处方用药,针对三个方面用药时,应相互呼应。例如:白虎汤证,症见高热口渴、出汗、脉洪大,阳明经证。但未见阳明腑实,故不宜改下,宜用甘寒滋润,清热生津。白虎汤证,病因为热,病位为阳明经,病状则为口渴、高热、出汗、脉洪大。立法:清法。处方用药:石膏、知母、粳米、甘草。在年高致病性蓝耳病高发期,很多猪场应用白虎汤取得满意效果。
治未病
中兽医学“治未病”具有悠久的历史,中兽医在治未病法则指导下,创出了许多预防疾病的好方法。多年前的《周礼》、《诗经》和《山海经》载有人畜通用药物多种,并有“流赭(赭石)以涂牛马无病”等兽医专用药物“治未病”的记载,以及《元亨疗马集·三饮三喂水论》的合理饲养管理预防疾病法。实践证明,在这些在“未发”或“欲病”状态的猪场,若及时地采用中草药免疫增强剂进行“治未病”,就可避免这些传染病的发生,那些卫生条件好和中草药调理及时的猪场较少发生传染病,而那些防疫和卫生条件差的猪场是多种传染病的高发场所,各种传染性疾病从未间断。“治未病”——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疫病防治理念充分反应出中兽医学理论的基本精神,对现代动物疫病防控工作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总之,中兽医学以其系统的理论体系,辩证论治的诊疗方法,独特的药性理论,“中兽医思维弱化”,由之必然导致“学术异化”与“技术退化”。疗效是中兽医过去、现在以及未来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关键,而疗效的获取又必须建立在对理法方药一体化的深刻理解、准确把握之上。毋庸置疑,中兽医要想摆脱危机,实现复兴,必须坚守特色,自信自强,加强中兽医的临床教育实践,苦练内功,做好传帮带师承工作,才能在现代畜牧业中焕发出更鲜活的生命力!中国工程院院士、动物病毒学专家夏咸柱呼吁:“传统中兽医药学是我国的宝库,一定要继承和发扬下去”。行业要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统一思想、明确目标、齐心协力推动中兽医药产业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