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城旧闻录清江流域远古神兽凶猛残

相传,远古时代灵气充盈,大可食象的巴蛇,威武的剑齿虎,身高3米多的金钢猿人,统治着清江流域,站在食物链的顶端……刚刚走出第一步的远古人类,只能在这些神兽面前只能瑟瑟发抖。数十万年过去了,天地灵气变动,进击的人类以无敌的姿态,将神兽驱逐、灭绝,但远古神兽的传说仍然时时会出现在人们的恶梦中……一人熊Ga婆

人熊Ga婆生活于深山之中,力大无穷,最喜欢食人。相传它遇到人,就捉住人的两腕。由于她太高兴了,常常会笑得晕死过去。人们知道它有这个特点,于是入山时用大竹筒戴在手臂上,等Ga婆笑晕死过去,就从竹筒中将手抽出,扬长而去。

人熊Ga婆的传说甚古,而且并不局限于清江流域。清代文学家李调元在《南粤笔记》中就记载:“人熊者,如人面,唇黑,身有毛,反踵。见人亦笑,笑则上唇掩目。大者丈余,俗呼为山都……人熊见人,则握手而笑。人以竹筒置臂,姑与之握。握则必笑,笑而上唇掩目,因曲臂以锥穿其唇于额,格而杀之。”

人熊智商虽然堪忧,但这只是跟人比。大家称之为“Ga婆”,更可见人类并没有把它当“外人”。事实上,在所有的民间故事中,熊都是一种聪明而有情感的动物。印第安人的很多部落,都以熊为图腾,把它视为先祖和亲人。

上世纪八十年代,神龙架传出有野人的新闻后,笔者村里就村民就分析,人熊Ga婆没准就是大家到处寻找的野人。这还真不是他胡说八道,某个专家也曾得出同样的结论,并写入书中。

二飞虎

笔者的家乡溶洞、天坑众多,某次一名小伙伴失足落于天坑,大家放绳索去救援,这绳索被称作“洪绳”,不仅粗大,而且经过特殊处理,十分结实。有经验的村民告诉我们,天坑中有一种叫飞虎的动物,来去如风,翅膀如快刀,看到有人顺着绳索下天坑,它就用翅膀将绳索一下切断。

这还真是一种阴险的动物啊!

前些年去探险,又看到这种动物,它居住在万仞悬崖的山洞中,翅膀已经退化,并不擅长飞行,只能借着悬崖的高度滑翔而下。可以想象,回家对它来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

查了一下资料,才知道飞虎学名叫鼯鼠,又称飞鼠或飞猫,是对松鼠科下的一个族的物种的统称,称为鼯鼠族。全世界现存13属34种,中国有7属16种,其中中国特产的有3种:复齿鼯鼠、沟牙鼯鼠和低泡飞鼠。一般成年鼠体长约25厘米,尾巴几乎与身体等长。当它不开飞膜时,外形类似松鼠。飞虎它的粪便和尿,可入药,称为五灵脂。在利川,胆大的探险者,往往冒着生命危险,深入到悬崖上飞虎居住的溶洞,收集五灵脂。

(鼯鼠其实挺萌的……)

三棒棒蛇

三十年前,利川每个村几乎都有好几个人说他们看到过令人毛骨悚然的古怪动物――“棒棒蛇”。他们绘声绘色地描述说,这种蛇很短,上下一样粗,平时竖立着,就像插着的干树桩子。行动时,它不是爬行,而是“翻跟斗”,速度极快。

“棒棒蛇”非常凶恶,利川有这样一条歇后语:“棒棒蛇”咬人――无药医。传说对付它的办法只有一个,看见它,赶快稳住脚莫动,它认为是大树而不屑一顾。而贵州一带的传说是,棒棒蛇栖息于树上,当人从树下经过,它就身体对折,然后弹起,准确地打在人脸上。

四龙鱼

神兽一类的传说,不仅在偏远的乡村流传,作为地方百科全书的《县志》多有采录。清代的两本《利川县志》都有关于金字山龙鱼的记载。

金字山位于利川城东,一笏插天,卓立参昴,山顶有寺庙,寺旁有洞,龙鱼就隐藏这个洞中。据当时的记载,龙鱼长三寸,首尾象龙,四足五指,黚色,首左右各有角三歧,角端有毛。平时它深藏不出,只有雨后天晴才出洞游玩。在古人看来,龙鱼绝对是驻扎在金字山上的神兽,非常的神秘。

《山海经》记载过一种叫龙鱼的动物,能生活在水中,也能栖息在丘陵上,样子像鲤鱼,神人乘着它去遨游九州。金字山的龙鱼当得名于《山海经》,不过,清代光绪年间的知县黄世崇就指出,此龙鱼非彼龙鱼。

现在,金字山的龙鱼大约已经灭绝。从当时的记载推测,它应该属于接近于小鲵一类的两栖动物。

五马彪

前些年编辑《利川特产》一书时,民俗专家潘顺福建议专门写一下“马彪”,我当时就反对,因为这种动物虽然很厉害,但是太猥琐了!

年,著名的人类学家潘光旦先生到长阳县调查,当地的老百姓也提到马彪,并说它是“生物学家、动物学家还没有注意到的动物。”跟着潘光旦先生的记者张祖道记载老百姓对马彪的描述:

马老虎就是老虎的克星,马老虎能吃老虎,它的头长得像马头,大家习惯叫它马老虎,山里有它在,老虎就不敢大声吼叫,声称它自己是“大王”了。马老虎像狗那么大小,黄黄的毛,马头,长尾,有狗那么大小,黄黄的毛,行动极快,喜欢集体行动,一群一群的,在山里,一个跟着一个的到处游动。它们喜欢吃老虎、野猪,也有本领吃它们。马老虎见到老虎就追,追近后,纵身跳上虎背,先用尖利的爪子,把老虎的眼睛抓瞎,这样,老虎就跑不快。然后,它就咬老虎的屁股,把肠子撕扯出来,吃它的内脏,然后再吃其他部分。它们捕食野猪,也是这样,一个上去,一群围着咬,另外还有放“哨”的照顾。马老虎还知道在野猪经常来往的路途上埋伏,等它经过时,突然上前狙杀,这样比追捕更为省力。

在利川的传说中,马彪搏虎捕牛,都是直接钻到虎、牛的肛门中,从虎、牛的内脏吃起。还有一个说法是,马彪吃牛时,慢慢地靠近牛,用舌头舔牛的肛门,牛感到非常舒服,于是被马彪得手——是不是很猥琐?

从相关记载看,马彪这种动物被目击的次数非常多,至上世纪六十年代前,还较为常见,因此它不像一种被虚构的动物。其分布主要在西南地区。潘顺福先生在《利川特产志》将马彪定名为马豹,并记载了一件发生打马彪的事:年,有人在柏杨坝镇小学旁边的树上发现马彪一只,人们立即围在树下,马彪吓得夺路而逃,但老百姓棍棒齐下,将其打死。

那么,马彪到底是一种什么动物呢?互联网上有网友分析说:马彪头像马是个重要的线索。这个特性说明马彪的颌部异常突出,至少嘴巴要比老虎突出,它的形象很像某种地史上存在的古动物——最后斑鬣狗(Crocutaultima)。

(最后鬣狗化石)

最后鬣狗主要繁盛于我国华南各省及北京等地的中晚更新世-全新世,长阳县发现与智人同存的最后鬣狗化石,推测它在中国的最后年代约在1万年前。

不过,既然最后鬣狗在武陵山区的下限在一万年前,那么即使它没有完全灭绝,也不可能在近代大规模出现,因此更多的研究者认为马彪其实就是豺。上世纪六十年代,有一位动物学家在利川进行鸟兽资源调查,他听说马彪的故事后很感兴趣,后来在利川生资门市找到一张马彪的皮,经过鉴定认为就是豺狗,也就是豺。

豺外形与狼、狗等相近,但比狼小,而稍大于赤狐,头宽,额扁平而低,吻部较短,耳短而圆,额骨的中部隆起,所以从侧面看上去整个面部显得鼓起来,不象其他犬类那样较为平直或凹陷。豺是现存最强的犬科动物,体型虽小于狼,但是战斗力要高于狼。一般三五成群。根据动物学家的观察,老虎不会主动向豺群发动进攻,在印度曾经发生过多起孟加拉虎与一群豺为了争食而血战的事情,结果每次都是在虎咬死、咬伤几只或十余只豺之后,没能冲出重围,终于精疲力尽,倒地不起,被这群穷追不舍的豺活活咬死。

六巨蛟

对山区的老百姓来说,山体塌方是一件恐怖的事。在山民看来山体塌方的原因是走蛟。

所谓走蛟,是指蛟蛇修练到一定的程度,就要从山底爬出,然后升腾上天,化为巨龙。当然,老天爷似乎并不欢迎它成龙,于是降下雷电,对它进行轰击。大多数蛟龙都没法逃过这一劫。同治《利川县志》就记载,利川汪营镇龙洞沟的一次走蛟事件,时间为同治元年八月,修练成功的长蛟一出洞,就山崩地裂,江水陡涨,田地冲坏者十余里,不久,这条悲催的蛟就被雷击作数段。每段长二三尺不等,委弃泥沙内,腥闻数里,一个多月后才腥臭才除。

远古时代,清江流域由于气候炎热,森林密布,不乏大蛇。因此,古代留下有巴蛇食象的传说,现代考古工作者也在清江流域发现过身体长度超过10米的巨蛇化石。

现在的玄幻小说写修真者突破境界,尤其是飞升仙界,都要渡劫,接受雷电的洗礼。功力越高,雷劫越厉害。这种描写,显然受中国传统的“走蛟”一类故事的影响。正是对这类传统故事的借用,使玄幻小说迅速从西方的奇幻小说中走出来,形成有中国的特色的网络小说形式。

七貊

利川汪营镇有一个地名,叫貊丘。据刘镇西先生说,春秋之时公子重耳至楚,经过利川,有一只猛兽扑向重耳一行,侍卫的刀枪并举,但猛兽巨口一张,就把刀枪咬断。重耳身边的谋士说,这种猛兽就叫貊。大约因为这个故事,貊丘由此得名。

貊是一种传说中的猛兽,据现代动物学家的研究,它的原型可能就是可爱的、被称为“萌宝”大熊猫。不过,在古代大熊猫可不是善良之辈,它是肉食为主,性格暴躁,行动迅速,晚上两眼放出绿光很是诡异。《山海经》称之为“猛豹”,并说:“南山,丹水出焉,兽多猛豹。”晋朝郭璞注:“似熊而小,毛浅,有光泽,能食蛇,食铜铁。出蜀中。”因此,四川省的《北川县志》把大熊猫称之为“食铁兽”。明代袁牧的《新齐谐初集》,有更详细的记述:“房县有貘兽,好食铜铁而不伤人,凡民间犁锄刀斧之类,见则涎流,食之如腐。城门上所包铁皮,尽为所啖。”

大熊猫曾经广泛分布在清江流域,并和远古人类一起共存。清江流域发现的至万年的古遗址中,常见大熊猫化石。利川的某个化石点,曾发现大熊猫的化石与人类石器在同一层位。初听这个消息,我很振奋,一般而言这意味着那些人类石器已经有万年左右。后来再想,大熊猫在清江流域的下限其实很难说。在四五千年前,清江流域气候较热,还有犀象生活其间,大熊猫延续到人类文明时代,并非不可能。

八十二时虫

同治《利川县志》记载了一个故事,说家在城区西龙潭的邹景峄,有一次在村子闲逛,看到见路旁两穴相对,洞口大如钱,相距仅一尺左右。有一个动物,脑袋已入前穴内,尾尚在后穴中,中间所现者如指粗,蠕动着前行。每过一节,顿易一色,或青、或黄、或赤,五色俱备,过一时许,未竟其尾。邹景峄大为恐惧,急忙回家。

这种动物是什么呢?它应该就是古人所谓的十二时虫。

十二时虫,一名避役。相传能随十二时而变易其体色,故称。《太平广记》卷四七八引房千里《投荒杂录》:“南海有毒虫者,若大蜥蜴,眸子尤精朗,土人呼为十二时虫。一日一夜,随十二时变其色。乍赤乍黄,亦呼为篱头虫。传云:伤人立死。既潜噬人,急走於藩篱之上,望其死者亲族之哭。”

现代研究者认为,十二时虫即鬣蜥科树蜥属变色树蜥(学名:Calotesversicolor),俗名马鬃蛇、鸡冠蛇,全长40厘米左右。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ulingzhia.com/wzcz/554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