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可以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C%97%E4%BA%AC%E4%B8%AD%E7%A7%91%E7%99%BD%E7%99%9C%E9%A3%8E%E5%8C%BB%E9%99%A2/9728824?fr=aladdin
题记(丘眉)
我是一位传媒人,最美好的青春献给了中国第一份商业日报《第一财经日报》。
年年中吧,《第一财经日报》以“打造中国最大商业媒体集团”为旗号,声势浩大地在全国进行招聘。人们对于“最”总是难免被击中一下。我也是。我也渴望成为“最”的一份子。
我最终漏进了这个“最大的商业媒体集团”,进入它的综合新闻中心特稿部,成了一名特稿写手,或者说一名调查记者。
其实,“最”只存在个体自省中,世间万事万物之间没有“最”,只有“更”,更大,更好,更高,更强……不过,在近代中国,我至今认为《第一财经日报》仍然可以确认为中国第一份商业类日报。在它之前,有一份《21世纪经济报道》已经以日报形态在运转。我认为它的都市报基因太浓,虽然效仿《华尔街日报》特稿的故事体,但更多飘着知音体的味道。彼时,知音体在中国蓬蓬勃勃,深入传统媒体南方系的基因。
《第一财经日报》的“商业文明”与“专业价值”基因明显,也或多或少地浸染了我。我在那一呆就是十年。
年,《第一财经日报》推出了一份《中国SNS价值报告》,推出了一张面孔“YOU”,说:世界将是互联网2.0的世界,众多普通的“你”将成为主角。
以特稿部的角色,我也参与了其中。但我对于互联网其实是懵懂的,采访了诸多先锋互联网人士,然后成稿,但只是画了皮而已。
彼时,新浪微博刚刚冒泡。我带着愚笨懵懂与传统的傲慢,并没有那么急切扎进去。加之,互联网属于另一个中心,产经新闻中心的报道领域,有专门的条线记者跟进。总之,之后,我与互联网,主要通过一个上海5G社区,发生着若有若无的联系。那时候,人们认为5G就像个笑话。
直到有一天,打开门,发现互联网的潮水已经漫过了腰际。这个明显可见的时间点应该是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