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百病腹痛

白癜风 http://www.yqyywdj.com/

腹痛

一、概念

腹痛,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腹腔脏腑气机阻滞,气血运行不畅,经脉痹阻,或脏腑经脉失养,而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的部位发生疼痛。腹痛可分为急性与慢性两类。腹痛的病因极为复杂,包括炎症、肿瘤、出血、梗阻、穿孔、创伤及功能障碍等。

二、诊断要点

(一)诊断依据

1.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的部位发生疼痛即为腹痛,其疼痛性质各不相同,若病因外感,突然剧痛,症状明显者,属于急性腹痛;病因内伤,起病缓慢,病势缠绵者,则为慢性腹痛。

2.注意腹痛的相关病因和脏腑经络的相关症状。涉及肠腑,可伴有腹泻或便秘;膀胱湿热可见腹痛牵引前阴,小便淋沥,尿道灼痛;蛔虫作痛多伴嘈杂吐涎,时作时止;瘀血腹痛常伴有外伤或手术史等。

3.根据性别、年龄、婚况、饮食、情志、受凉与否、起病经过、其他伴发症状,鉴别何脏腑受病,并明确病理性质。

4.急性腹痛应做血常规、尿和血淀粉酶、消化道钡餐、B超、腹部X线、胃肠镜等检查,以助于明确病变部位和性质;必要时可行腹部CT检查以排除外科、妇科疾病以及腹部占位性病变。

(二)鉴别诊断

1.胃痛见“胃痛”相关内容。

2.其他内科疾病中的腹痛症状内科疾病常见腹痛的表现,但

腹痛只是该病的症状,例如痢疾腹痛伴有里急后重、赤白脓血;霍乱腹痛伴有吐泻交作;积聚腹痛以腹中包块为特征;鼓胀腹痛以外形胀大为特点。腹痛病证当以腹部疼痛为主要表现。

3.内科腹痛与外科、妇科腹痛内科腹痛常先发热后腹痛,疼

痛一般不剧烈,痛无定处,压痛不显;外科腹痛多后发热,疼痛剧烈,痛有定处,压痛明显,见腹痛拒按、腹肌紧张等;妇科腹痛多在小腹,与经、带、胎、产有关,如痛经、先兆流产、宫外孕输卵管破裂等,应及时进行妇科检查,以明确诊断。

三、辨证论治

(一)治疗原则

治疗腹痛多以“通”字立法,应根据辨证的虚实寒热、在气在血,确立相应的治法。在通的基础上,结合审证求因,标本兼治。属实证者,重在祛邪疏导;对虛痛,应温中补虚、益气养血,不可滥施攻下;对于久痛入络、绵绵不愈之腹痛,可采用辛润活血通络之法。

(二)分证论治

1.寒滞胃肠证

证候:腹痛急暴,得温痛减,遇冷更甚,口和不渴,小便清利,或有泄泻,苔白润,脉沉紧。

治法:温中散寒,理气止痛。

代表方:良附丸合厚朴温中汤加减。

基本处方:高良姜15g,干姜5g,紫苏15g,乌药10g,香附10g,陈皮15g。

2.湿热中阻证

证候:腹痛不适,胸闷不舒,身热口苦,肢体困重,纳呆恶心,大便秘结或溏滞不爽,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

治法:清热化湿行滞。

代表方:大承气汤加减。

基本处方:大黄5g,芒硝10g,厚朴15g,枳实15g。

3.食积胃肠证

证候:腹部胀满,疼痛拒按,纳呆恶食,嗳腐吞酸,或痛而欲泻,泻后痛减,矢气臭如败卵,舌苔浊或腻,脉沉滑有力。

治法:消食导滞。

代表方:枳实导滞丸。

基本处方:大黄10g,枳实15g,神曲20g,黄芩15g,黄连10g,泽泻15g,白术20g,茯苓20g。

4.肝郁气滞证

证候:腹痛胀闷,痛无定处,攻窜不定,或痛引少腹,肠鸣有声,得嗳气或矢气则疼痛减轻,遇忧思恼怒则加剧,舌质红,苔薄白,脉弦。

治法:疏肝解郁,理气止痛。

代表方:柴胡疏肝散。

基本处方:柴胡20g,枳壳15g,香附10g,陈皮15g,白芍20g,甘草10g,川芎15g。

5.瘀滞胃肠证

证候:腹痛拒按,痛势较剧,痛如针刺,痛处固定不移,或可触及包块,经久不愈,舌质青紫,脉涩。

治法: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代表方:少腹逐瘀汤。

基本处方:当归15g,川芎15g,赤芍20g,延胡索20g,蒲黄10g,五灵脂10g,没药10g,小茴香5g,肉桂5g,干姜5g。

6.虫积肠道证

证候:绕脐腹痛,时作时止,按之腹软,或可触及条索状虫团,胃脘嘈杂,或嗜食、吐涎,脉浮洪或乍大乍小。

治法:安蛔止痛。

代表方:乌梅丸。

基本处方:乌梅肉10g,黄连10g,制附子10g,花椒(去椒目)5g,细辛3g,黄柏10g,干姜5g,桂枝10g,人参5g,当归10g。

7.脾胃虚寒证

证候:腹痛绵绵,时作时止,喜热恶冷,痛时喜按,饥饿劳累后更甚,得食或休息后稍减,大便溏薄,神疲乏力,畏冷肢凉,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

治法:温补脾胃。

代表方:理中汤或黄芪建中汤。

基本处方:人参15g,干姜15g,白术15g,木香10g,香附10g,台乌10g,甘草5g。

四、中医适宜技术治疗

(一)针刺疗法

取穴:合谷、天枢、关元、气海、中脘、公孙、太冲、阿是穴。

操作:根据患者情况选择适当的穴位和体位。腹痛患者一般选用仰卧位。急者治其标,合谷加太冲、阿是穴应用提插捻转法平补平泻;缓者治其本,天枢、气海、关元、中脘、公孙,多用提插补法。

(二)艾灸疗法

1.寒性腹痛

取穴:关元、下巨虚。

操作:关元宜隔姜灸,须大炷重灸至疼痛缓解,亦可先施以热补法,继用泻法,以热补为主,在留针期间,艾卷熏灸针柄。下巨虚施泻法。留针时间的长短须视疼痛症状的改善情况而定,0.5~1小时不等。急性腹痛病情危重或针灸疗效不显著者,须配用或改用其他中西医疗法。

2.实性腹痛

取穴:中脘、足三里。气滞加期门,血瘀加地机。

操作:中脘、足三里先行艾灸泻法,后施补法,泻多于补;余穴采用泻法。

(三)热熨疗法

1.腹痛热熨方

I食盐g,或麸皮g,或姜渣g。任选一种放锅内炒热,布包,遍熨腹部。一般先由上而下、由右至左,冷则易之。可温经通络,治疗寒性腹痛。(《中医内科急症证治》)

2.腹痛热熨方

II莱菔子(打碎)g,生姜(切碎)60g、葱连根须(切碎)g,白酒1杯。上药放锅内炒热,布包,遍熨腹部。一般先由上而下、由右至左,冷则易之。可理气止痛,治疗气滞腹痛。(《中医内科急症证治》)

3.腹痛热熨方

III川椒30g,乌梅30g。上药炒热后,布包,熨痛处并热敷脐部。可理气散寒止痛,治疗虫积腹痛。(《中医外治法类编》)

五、药膳食疗

(一)生姜粥

适用于寒滞胃肠型腹痛。

原料:生姜(切碎)15g,粳米g。

制法:粳米煮粥,将生姜末放碗内,加入沸热粥,加盖煽片刻,加盐调味服食。

(二)大黄蜜糖水

适用于湿热中阻型腹痛。

原料:大黄15g,蜂蜜适量。

制法:大黄洗净后放入沸水m1,泡15分钟,加蜂蜜适量,代茶饮用。

(三)黄芪良姜糯米粥

适用于脾胃虚寒型腹痛。

原料:黄芪20g,高良姜6g(研末),糯米g,红糖适量。

制法:将黄芪与糯米煮成熟,再加入高良姜末及红糖煮片刻,趁热服食。

六、运动与情志疗法

(一)预防运动中腹痛

运动中腹痛多因在缺乏锻炼、准备不充分或身体情况不佳等情

况下参加激烈运动引起一时性的非疾病机能紊乱,包括胃肠痉挛、肝脾区疼痛、腹直肌痉挛等。为了预防运动中腹痛,应注意以下几点。

1.遵守科学训练原则,循序渐进地增加运动负荷;加强身体综合训练,提高心肺功能,良好的心肺功能使运动中肝脾瘀血减少,腹痛也会减少。

2.充分的准备活动能加快体内代谢,提高神经系统兴奋性、灵活性,保证器官系统间协调工作,而且通过肌肉活动起到协调作用,使人体尽快进入运动状态,避免了运动过快使胃肠道缺血缺氧发生胃肠痉挛或功能紊乱。

3.合理安排饮食,运动前不能吃得太饱或饮水过多,特别是运动前暍大量冷饮料,饭后应休息1.5-2小时才能进行剧烈活动。运动前避免吃容易产气或难以消化的食物,也不能空腹参加剧烈运动。

4.运动中注意呼吸节奏,中长跑时要合理分配跑速,避免呼吸肌疲劳或痉挛。

5.运动时要适当补充盐分,以免水盐代谢失调。

(二)情志疗法

调畅情志,避免恼怒,特别是肝郁气滞的患者更需要注意。

七、预防与保健

腹痛预防与调摄的大要是节饮食,适寒温,调情志。寒痛者要注意保温,虚痛者宜进食易消化的食物,热痛者忌食肥甘厚味和醇酒辛辣,食积者要注意节制饮食,气滞者要保持心情舒畅。

1.饮食适度夏季勿过食生冷,或贪凉露宿,或过于冒暑劳作,以防暑热、寒湿入侵。饭后勿急跑或做其他剧烈活动,勿暴饮暴食。腹痛患者应注意休息,保持心情舒畅,可少食多餐,忌食一切油腻坚硬之物。

2.起居衣着四季衣着应随气温的升降而增减,避免过热,夜晚睡觉要避免腹部受凉。

3.避免交叉感染感染性腹泻容易引发流行性感染,对于免疫力低下者和婴幼儿,要注意少去公共场所,以免引起感染。

4.谨慎使用抗生素避免长期滥用抗生素,以免肠道菌群失调,防止耐药菌繁殖引起肠炎。

喜欢这篇文章,可以扫描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ulingzhia.com/wzcz/815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