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中药师专业知识一总结2

程少为出诊时间 http://baidianfeng.39.net/a_wh/200921/8231864.html
2

.紫草主要萘醌类成分的生物活性,具有抗肿瘤、抗炎和抗菌活性   .6,7-呋喃骈香豆素类(线型):以补骨脂内酯为代表,又称补骨脂内酯型。   .7,8-呋喃骈香豆素类(角型):以白芷内酯为代表,又称异补骨脂内酯型。   .6,7-吡喃型香豆素(线型):以花椒内酯为代表。   .7,8-吡喃型香豆素(角型):以邪蒿内酯为代表。   .异香豆素类,代表化合物茵陈炔内酯。   .性状,天然游离的香豆素多为较好的结晶,大多具香味。分子量小的有挥发性和升华性。   

.溶解性,游离香豆素难溶于冷水,可溶于沸水。   .荧光性质,7-OH香豆素呈较强的蓝色荧光;加碱荧光更强,转为绿色。8位引入羟基则荧光减至极弱,甚至无荧光;呋喃型香豆素多显蓝色荧光。   .内酯的碱水解,香豆素具有内酯环,与碱液作用可水解开环,形成顺式邻羟基桂皮酸盐,酸化又可环合成内酯。与碱加热时间过长,顺式邻羟基桂皮酸盐异构化为反式邻羟基桂皮酸盐,再酸化也无法环合为内酯。利用此性质进行香豆素类化合物的提取和精制   

.显色反应,异羟肟酸铁反应,内酯在碱性条件下开环,与盐酸羟胺缩合;三氯化铁反应,酚羟基反应生成蓝绿色。Gibb’s反应及Emerson反应,要求有游离得酚羟基,且酚羟基对位无取代。可用这两个反应判断香豆素的C-6位是否有取代。    

.木脂素,木脂素为C6-C3结构,通常为二聚物。木脂素多数不挥发,游离木脂素亲脂性,成苷后水溶性增大。Labat反应:具有亚甲二氧基的木脂素。   .含香豆素类化合物的常用中药   .秦皮主要成分:香豆素类七叶内酯、七叶苷、秦皮素等。显示强大的抑菌作用。   .前胡,前胡的香豆素化合物是其主要成分。      .肿节风,肿节风又名草珊瑚。含有香豆素如异秦皮啶等。   

.补骨脂,含多种香豆素类成分   .含木脂素中药,五味子主要含联苯环辛稀型木脂素。   .厚朴为木兰科植物,主要含木脂素类化合物。      .连翘中主要木脂素及主要化学结构,连翘中的木脂素类成分多为双环氧木脂素及木脂内酯      

.细辛中主要成分及其化学结构,主要化学成分为挥发油、木脂素类和黄酮类。《中国药典》以细辛脂素指标成为进行鉴别和含量测定,同时规定挥发油不得少于2.0%。   .细辛在临床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细辛含有痕量的马兜铃酸I,有明显的肝肾毒性。

.黄酮类化合物结构与分类,根据三碳链的氧化程度、B环联接位置以及三碳链是否成环可将黄酮类化合物分为:1.黄酮类2.黄酮醇类3.二氢黄酮类4.异黄酮类5.查耳酮类,三碳链(C环)不成环,其2′-羟基衍生物是二氢黄酮的同分异构体,二者可以转化。6.花色素类   .理化性质,旋光性,颜色,二氢黄酮及醇:不显色,异黄酮:浅黄色,7位及4′位引入-OH及-OCH3等助色团后,因促进电子移位,使化合物颜色加深,如果其他位置引入助色团则影响较小。

.溶解性,游离黄酮类,花色素二氢黄酮(醇)/异黄酮黄酮(醇)/查耳酮,离子型的花色素类虽然是平面型结构,但以离子形式存在,有盐的通性,溶解度大。黄酮引入羟基,水溶性增加。羟基被甲基化后,脂溶性增加。一般黄酮类化合物不溶于石油醚,而川陈皮素(5,6,7,8,3′,4′-六甲氧基黄酮)溶于石油醚。   .酸碱性,酸性黄酮类化合物分子中具有酚羟基,故显酸性。7,4′-二羟基7或4′-羟基一般酚羟基5-羟基;碱性黄酮类分子中氧原子有未共用电子对,表现出微弱的碱性   

.显色反应,还原反应,说明:查耳酮、橙酮、儿茶素、大多异黄酮不显色   .四氢硼钠反应,应用:二氢黄酮类专属反应   .与金属盐类试剂的络合反应,分子中具有3-羟基,4-羰基或5-羟基,4-羰基或邻二酚羟基的黄酮类化合物 .铅盐显色,中性乙酸铅只沉淀邻二酚羟基或兼有3-羟基、4-酮基或5-羟基、4-酮基的黄酮   .锆盐-枸橼酸反应,应用:区分3-OH或5-OH黄酮,现象:鲜黄色(3-OH);黄色显著褪去(5-OH)   .乙酸镁显色,应用:区别二氢黄酮(醇)类化合物   .氨性氯化锶,应用:检识具有邻二酚羟基的黄酮   .与碱的反应,二氢黄酮:碱液中开环,转变为相应的异构体查耳酮显橙色至黄色。   .含黄酮类化合物的中药实例,《中国药典》以黄芩苷为代表性成分进行定性鉴定和含量测定。黄芩苷水解后生成黄芩素,具有邻三酚羟基,在空气中易被氧化转为醌式结构显绿色,这是保存或炮制不当黄芩变绿的原因。变绿后有效成分被破坏,质量降低。 .葛根为豆科植物野葛的根,主要含大豆素、大豆苷、葛根素等异黄酮类化合物。葛根总异黄酮有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及降低心肌耗氧量等作用。

  .银杏叶,目前国内外多将槲皮素及其苷、山奈酚及其苷、木犀草素及其苷类作为银杏黄酮质量控制标准。《中国药典》以总黄酮醇苷和萜类内酯为指标成分进行性状鉴定和含量测定。

  .槐花,芦丁是其主要成分,注意:芦丁有邻二酚羟基,空气中会氧化变为暗褐色,碱性条件下更易氧化,因此提取时常加少量硼砂,使硼酸盐与邻二酚羟基络合保护酚羟基。

  .陈皮,含有多种黄酮类化合物。其中橙皮苷为二氢黄酮,《中国药典》以橙皮苷为指标成分。橙皮苷为二氢黄酮类化合物,在碱水中开环生成橙皮查耳酮苷,酸化后又环合成橙皮苷沉淀。

  .满山红,杜鹃素是祛痰的有效成分。杜鹃素盐酸-镁粉反应粉红色,加热变为玫瑰红,与三氯化铁呈草绿色。   .萜类,萜类化合物是由甲戊二羟酸衍生而成,基本碳架多具二个或二个以上异戊二烯单位结构特征化合物。   .单萜,是植物挥发油主要成分之一。   .单环单萜,代表化合物薄荷醇,左旋体习称薄荷脑,是薄荷挥发油中的主要成分。   .双环单萜,代表化合物龙脑即冰片,具升华性。

.环烯醚萜具有半缩醛及环戊烷环结构   

.C-4有取代基的环稀醚萜苷,栀子中的有效成分栀子苷、京尼平苷等。   .4-去甲基环烯醚萜苷,梓醇是地黄降血糖、利尿的有效成分之一

  .裂环环烯醚萜苷,龙胆苦苷是龙胆的苦味成分,是龙胆草中促进胃液分泌,增加胃酸的有效成分。   .理化性质,性状,为白色结晶或无定形粉末,多具有旋光性,味苦或极苦;溶解性环烯醚萜类化合物易溶于水、甲醇,可溶于丙酮和正丁醇,难溶于其他有机溶剂;显色反应及检识,苷易被酸水解,生成的苷元具有半缩醛结构,性质活泼,易进一步氧化或聚合而显深色。中药地黄、玄参等在炮制及放置过程变黑。与皮肤接触可使皮肤染成蓝色。酶水解,显深蓝色,不易得到结晶性苷元。

  .倍半萜,是由3个异戊二稀单位构成的化合物,多与单萜类共存于植物挥发油中,是高沸程(℃~℃)的主要组分。   .单环倍半萜,青蒿素是具有过氧结构的倍半萜内酯,有很好的抗疟活性。薁类,呈现美丽的蓝或绿色;溶于有机溶剂及强酸,不溶于水。可用60%~65%硫酸或磷酸提取。

  .二萜,绝大多数不能随水蒸汽蒸馏。双环二萜穿心莲内酯是穿心莲抗菌消炎的主要成分;银杏内酯及银杏总黄酮是银杏叶制剂中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有效成分。   .挥发油,又称精油,是具有挥发性、可随水蒸气蒸馏、与水不混溶的油状液体。   .化学组成,萜类化合物,萜类在挥发油的组成成分所占比例最大,主要是单萜、倍半萜及其含氧衍生物;芳香族化合物;脂肪族化合物,如人参挥发油中人参炔醇、鱼腥草挥发油中癸酰乙醛(鱼腥草素)。

  .挥发油的通性,挥发油在低温下析出结晶,称为“析脑”,析出物称为“脑”,滤去析出物的油为“脱脑油”。   .挥发性,常温下易挥发,涂在纸上不留痕迹,而脂肪油则留下永久性油迹,可与脂肪油区别。   .溶解性,挥发油易溶于各种有机溶剂,不溶于水,高浓度乙醇中全溶。   .稳定性,所以应低温、密闭、避光保存。   .挥发油的化学常数(1)酸值,代表挥发油中游离羧酸和酚类的含量,以中和1克挥发油中含有的游离酸类成分所需要的氢氧化钾毫克数来表示。(2)酯值,代表酯类成分的含量,以水解1克挥发油中所含酯所需要的氢氧化钾毫克数来表示。(3)皂化值,是酸值和酯值的和。

、含萜类化合物的常用中药,穿心莲,穿心莲含有多种二萜内酯类。青蒿,青蒿所含青蒿素倍半萜内酯化合物,是主要抗疟有效成分。龙胆,要有效成分为裂环环烯醚萜苷类化合物,如龙胆苦苷。

.薄荷的主要化学成分及其结构,薄荷油中成分主要是单萜类及其含氧衍生物

.莪术,临床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莪术油有一定的抗菌、抗癌活性。   .艾叶含挥发油,《中国药典》以桉油精(桉叶素)为指标成分,采用气相色谱法进行含量测定。   .肉桂皮含挥发油,《中国药典》以桂皮醛为指标成分,并以挥发油作为质量控制指标   .皂苷类化合物,其水溶液经强烈振摇能生持久性的肥皂样的泡沫。   .结构与分类,苷元为三萜类化合物则称为三萜皂苷;苷元为螺甾烷类化合物,则称为甾体皂苷。   .三萜皂苷,皂苷元由6个异戊二烯组成,含有30个碳原子。苷元分为四环三萜和五环三萜。   .四环三萜皂苷,具有环戊烷骈多氢菲的四环。主要有以下两类:羊毛脂甾烷型如猪苓酸A;达玛烷型

.五环三萜皂苷:(1)齐墩果烷型又称β-香树脂烷型。母核上有8个甲基,其中C-4和C-20位各有二个甲基。(2)乌苏烷型,又称α-香树脂烷型或熊果烷型,与齐墩果酸的区别是C-19和C-20各有一个甲基。(3)羽扇豆烷型,E环为五元环,E环的19位有α-构型异丙基。   .E、F环有三个不对称碳原子C-20、C-22、C-25。根据C-25的构型将螺甾烷类分为螺旋甾烷(直立键、L型)和异螺旋甾烷(平伏键、D型)。稳定性:D型L型   .甾体皂苷一般不含羧基,呈中性,又称中性皂苷。   .理化性质(一)性状,多苦和辛辣味,对人体粘膜有刺激性,皂苷多具有吸湿性,三萜皂苷多显酸性,甾体皂苷多显中性;溶解性,在含水正丁醇中溶解度大,因此正丁醇常作为皂苷的提取溶剂,皂苷有助溶性;发泡性,皂苷能降低水的表面张力,故水溶液经强烈振摇能产生持久性的泡沫,且不因加热而消失;溶血性,制备中药注射液时必须考察溶血性,皂苷与红细胞壁上胆固醇结合生成不溶于水的分子复合物,破坏红细胞壁渗透性而崩解,并非所有皂苷均有溶血性(人参总皂苷无);熔点与旋光性,无明显熔点,多测得分解点。   

.醋酐-浓硫酸反应(Liebermann-Burchard),三萜皂苷——红或紫色甾体皂苷——蓝绿色   .三氯乙酸反应,三萜皂苷加热到℃显色;甾体皂苷加热到60℃显色。

  .含三萜皂苷类化合物的常用中药,结构与分类(1)人参皂苷二醇型(A型)(2)人参皂苷三醇型(B型)(3)齐墩果酸型(C型)A、B型皂苷元属于四环三萜,C型皂苷元属于五环三萜。A、B型皂苷元属于达玛烷型,A型皂苷元为20(S)-原人参二醇,B型皂苷元为20(S)-原人参三醇。

  .三七中主要成分是三萜皂苷类。   .甘草的主要化学成分和性质,主要含甘草皂苷,又称为甘草酸。《中国药典》将甘草酸和甘草苷(黄酮苷)定为质量控制成分。甘草皂苷和甘草次酸都有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活性,临床用于抗炎药并用于治疗胃溃疡。只有18-βH型甘草次酸有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作用。

  .黄芪,黄芪主要含皂苷类,黄芪甲苷是其主要成分。   .合欢皮,三萜皂苷是合欢皮的主要成分。   .含甾体皂苷类化合物的常用中药:(一)麦冬,麦冬甾体皂苷主要为螺旋甾烷醇型。(二)知母,知母中的主要成分为甾体皂苷和芒果苷。   .强心苷是生物界中存在一类对心脏有显著生理活性的甾体苷类。,中药蟾酥是一类具有强心作用的甾体化合物,但不属于苷类,属于蟾毒配基的脂肪酸酯类。.强心苷苷元部分的结构与分类:根据C-17不饱和内酯环不同,强心苷元分两类。①C-17侧链为五元不饱和内酯环,称强心甾烯类,即甲型强心苷元。②C-17侧链为六元不饱和内酯环,称海葱甾二烯类或蟾蜍甾二烯类,即乙型强心苷元。

、糖部分的结构特征及其与苷元连接方式,α-去氧糖常见于强心苷类,是区别于其他苷的重要特征。2,6-二去氧糖(D-洋地黄毒糖);2,6-二去氧糖甲醚(D-加拿大麻糖)   .与苷元的连接方式:Ⅰ型:苷元-(2,6-去氧糖)x-(D-葡萄糖)y,如紫花洋地黄苷A。   .强心苷一般性质C-17侧链β型味苦,α型不苦,对粘膜有刺激性。   .作用于五元不饱和内酯环的反应,甲型强心苷产生C-22活性亚甲基,能与活性亚甲基试剂作用而显色,乙型强心苷不显色。   .作用于α-去氧糖,①K-K反应,游离的α-去氧糖或α-去氧糖与苷元连接的苷显色;②呫吨氢醇   只要有2-去氧糖即可,可用于定量分析。   .水解反应①温和酸水解,浓度为0.02~0.05mol/L的酸。只能使Ⅰ型强心苷水解,对苷元影响小,不致引起脱水反应,对不稳定α-去氧糖不致分解。不宜用于16位有甲酰基的洋地黄强心苷类。②强烈酸水解,Ⅱ型、Ⅲ型用此法。3%~5%无机酸长时间加热,可使所有苷键裂解。但常引起苷元结构的改变,形成脱水苷元,得不到原生苷元。③氯化氢-丙酮法,多数Ⅱ型强心苷。   .酶水解,只水解葡萄糖,但无水解a-去氧糖的酶。蜗牛酶(一种混合酶)几乎能水解所有的苷键,能直至获得苷元,常用来研究强心苷的结构。   .含有强心苷类化合物的常用中药,香加皮中含有强心苷类化合物为甲型强心苷。罗布麻叶中所含强心苷主要是甲型强心苷。强心苷是治疗心力衰竭的重要药物,临床上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安全范围小,有效剂量与中毒剂量接近。   .胆汁酸类及含该类成分的重要中药:胆汁酸的结构特点,天然胆汁酸是胆烷酸的衍生物。   .胆汁酸的鉴别:(1).Pettenkofer反应,蔗糖-浓硫酸反应,所有的胆汁酸均为阳性。(2).GregoryPascoe反应,硫酸-糠醛反应,用于胆酸的含量测定。(3).Hammarsten反应,铬酸,胆酸显紫色,鹅去氧胆酸不显色。   .牛黄约含8%胆汁酸,《中国药典》以胆酸和胆红素定为质量控制成分。去氧胆酸是牛黄解痉的有效成分。   .熊胆,主要成分为胆汁酸,其中熊去氧胆酸是熊胆的特征性成分和镇痉的主要有效成分。

.含强心苷元成分的常用中药,化学性质都具有强心苷元母核的颜色反应。强心甾稀蟾毒类具有甲型强心苷的反应

、含其他成分的常用动物药,麝香酮(L-3-甲基十五环酮)是天然麝香有效成分之一,具有麝香特殊的香气,为油状液体,难溶于水,易溶于乙醇。对冠心病有与硝酸甘油同样的疗效,且副作用较小。 .斑蝥中主要化学成分及其结构,斑蝥主要含单萜类成分斑蝥素   

.斑蝥的生物活性,斑蝥中斑蝥素具有抗癌作用。   .水蛭中主要化学物质,水蛭素是水蛭的主要有效药用成分,是一含有65个氨基酸的单链多肽,分子量为左右。      

.有机酸结构和分类1.芳香族有机酸,马兜铃酸具有较强的肾脏毒性,现已取消了关木通、广防己、青木香3味中药药用标准。   .金银花具有显著的抗菌作用,普遍认为绿原酸和异绿原酸是金银花的主要抗菌有效成分。   .当归有机酚酸的化学结构,以阿魏酸为指标成分进行鉴别和含量测定。   .丹参中的化学成分主要分为两类:脂溶性的二萜醌类化合物和水溶性的酚酸类成分。二萜醌类化合物大部分为丹参酮型化合物。   .马兜铃中有机酸的结构特点,马兜铃中主要含马兜铃酸类成分。 .马兜铃的毒性,马兜铃含马兜铃酸,可引起肾脏损害等不良反应。   .鞣质是一类复杂的多元酚类化合物。       

.没食子酸鞣质,水解后可生成没食子酸和多元醇,五倍子鞣质为其中的典型代表。   .缩合鞣质,鞣质多为无定形粉末,具有吸湿性。   .溶解性,鞣质具有较强的极性,可溶于水   .还原性,鞣质是多元酚类化合物,具有较强的还原性。   .与蛋白质作用,鞣质可与蛋白质结合生成不溶于水的沉淀。   .与三氯化铁作用,鞣质水溶液可与三氯化铁呈蓝黑色或绿黑色。   .与重金属作用,鞣质水溶液能与乙酸铅等重金属盐产生沉淀。   .与生物碱作用,鞣质可与生物碱结合生成难溶于水的沉淀。   .与铁氰化钾的氨溶液作用,鞣质的水溶液与铁氰化钾氨溶液反应呈深红色。   

.五倍子,五倍子中的主要有效成分为鞣质。

.蛋白质和酶,蛋白质在碱性溶液中与硫酸铜作用,产生红色或紫红色,称为双缩脲反应,是鉴别蛋白质方法。

.多糖多糖是由十个以上的单糖通过苷键连接而成的聚糖,过去多作为杂质除去。   五、蜕皮激素   .蜕皮激素是一类具有强蜕皮活性的物质,具有促进细胞生长的作用,能够刺激真皮细胞分裂,产生新的表皮而使昆虫蜕皮,它对人体有促进蛋白质合成的作用。   .如酒炙法包括大黄、黄连、当归、蕲蛇、白芍、丹参、川芎七种中药,其中应重点掌握大黄和黄连,其余中药熟悉了解即可。   .无需掌握一般药物炮制方法,重点掌握特殊药物的炮制细节。   .药物容器内,文火炒至一定程度,再喷淋盐水炒干。含黏液质较多药物用此法,如车前子。   .麸炒的操作方法:麦麸用量为:每1OOkg药物,用麦麸10~15kg。   、炮制的目的1.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2.改变或缓和药物性能

.增强药物疗效,辅料协同,增强疗效。   

.便于调剂和制剂,植物药经切制成不同规格的饮片,便于调剂时分剂量配方,使剂量准确,易于煎出有效成分。矿物药、贝壳类、动物骨骼类经煅制后,质地由坚硬变得酥脆,易于粉碎,利于煎出有效成分。

  .改变或增强药物作用的部位和趋向,生莱菔子:升多于降,用于涌吐风痰;炒莱菔子:降多于升,用于降气化痰。   .炮制对含生物碱类药物成分的影响。遇热活性降低者,宜少加热或不加热,即生用,如石榴皮、龙胆草、山豆根。   .炮制对含苷类药物的影响:尽量少泡多润,防止成分损失;常用酒作辅料,提高溶解度;一般少用或不用醋处理;常用炒、蒸、烘或暴晒方法破坏酶的活性。

  .炮制对含挥发油类药物的影响:少加热或不加热,宜阴干,“抢水洗”;药物经炮制后,其发生质的变化。如荆芥炒炭挥发油中检出9种生荆芥油所没有的成分,具有止血作用。   .炮制常用辅料及作用:活血通络、祛风散寒、行药势、矫臭矫味

  .醋作用:引药入肝、散瘀止痛、矫味矫臭。   .食盐水目的:增强药物补肾固精、利尿、治疝作用。

  .生姜汁作用:发汗解表、温中散寒、降逆止呕、温肺化痰、解毒。   .蜂蜜作用:补中润燥,止痛,解毒,矫味矫臭。   .麦麸作用:和中益脾。

  .土目的:降低刺激性,补脾安胃、止呕、止泻。   .净度、片型、色泽、气味的要求,黄芩冷浸后变绿—黄芩苷水解,黄芩素氧化为绿色,槟榔、白芍切后暴晒变红(泛红)—鞣质氧化聚合

  .检査,杂质检查:1%~3%之间。水分检查:7%~13%。   .限量标准,马钱子含士的宁应为1.20%~2.20%,马钱子碱不得少于0.80%。巴豆的炮制品巴豆霜含脂肪油应为18.0%~20.0%等。

  .明代陈嘉谟在《本草蒙筌》提出火制、水制、水火共制三类分类法。近代的五类分类法包括:修治、水制、火制、水火共制及其他制法。   .炒法,火力:指火的大小(强弱)或温度的高低。(1)文火(小火):炒黄多用文火。(2)武火(大火):炒炭多用武火。(3)中火:介于文武火之间,炒焦多用中火。   .预热使药物迅速获得热能缩短药物在锅内时间,防止炒成“僵子”(炒哑)。   .火候判断的方法,看断面——呈淡黄色。

  .牛蒡子炒牛蒡子—缓和寒滑之性,以免伤中,并且气香,宣散作用更强。炒后还可杀酶保苷,利于煎出。

.芥子炒芥子:文火炒至深黄色,有爆鸣声,并有香辣气逸出时,取出。炒芥子—可缓和辛散走窜之性,以免耗气伤阴,同时易于粉碎和煎出药效成分。炒后可杀酶保苷。

.王不留行炒王不留行:中火炒至大部分爆成白花,取出晾凉。完全爆花者占80%以上为宜。王不留行炒后体泡,易于煎出有效成分,走散力较强。

  .莱菔子莱菔子的炮制是生升熟降的典型例子。

  .苍耳子炒苍耳子:中火炒至黄褐色,刺焦时即可,碾去刺。苍耳子毒蛋白为其毒性成分之一,经水浸泡或加热处理,可降低毒性。

.炒焦,用中火或武火加热,炒至药物表面焦黄色或焦褐色,内部颜色加深   

.山楂山楂:除去杂质及脱落的核及果柄。炒山楂:中火炒至颜色加深。焦山楂:武火炒至外表焦褐色生山楂—长于活血化瘀,以及高脂血症、高血压病、冠心病。炒山楂—消食化积。焦山楂—长于消食止泻。山楂炭—具有止血、止泻的功效。   .山楂中的总黄酮和总有机酸都集中在果肉中。且加热时间越长两类成分被破坏越多。

  .炒炭,炒至药物表面焦黑色,内部呈焦黄色或至规定程度时,喷淋少许清水,熄灭火星。目的增强或产生止血、止泻等作用。   .炒炭时要控制火力,一般质地坚实的根、根茎类药物,宜用武火炒至表面焦黑色,内部棕褐色;质地疏松轻薄的花、花粉、叶、全草类药物,宜用中火炒至表面黑褐色或棕黄色。   .炒炭存性,即药物在炒炭时只能使其部分炭化,更不能灰化,未炭化部分仍应保存药物的固有气味,且炒炭的药物应保持其原形。   .蒲黄炭:中火炒至棕褐色,喷洒少许清水,灭尽火星,取出晾干。   .荆芥荆芥炭—辛散作用极弱,具有止血的功效。荆芥主要含挥发油,荆芥炒炭后,挥发油含量显著降低,油中所含成分也发生了质的变化。荆芥炭的止血活性部位为脂溶性提取物。

  .麸炒法目的:1.增强疗效:如白术,可增强补脾作用。2.缓和药性:如枳实经麸炒后药性缓和。3.矫臭矫味:如僵蚕。麦麸用量为:每1OOkg药物,用麦麸10~15kg。注意事项:一般中火,以“麸下烟起”为度。

.枳壳去瓤。   .麸炒枳壳:麸炒枳壳可缓和其峻烈之性   

.苍术麸炒品—辛味减弱,燥性缓和,气变芳香,增强了健脾和胃的作用。焦苍术—辛燥之性大减,以固肠止泻为主。苍术主含挥发油,苍术经炮制后挥发油主要成分含量均明显减少。

  .米炒法目的:增强药物的健脾止泻作用:如党参;降低药物的毒性:如红娘子、斑蝥;矫正不良气味:如斑蝥、红娘子。每1OOkg药物,用米20kg。注意事项:炮制昆虫类药物时,一般以米的色泽观察火候,炒至米变焦黄或焦褐色为度。炮制植物类药物时,观察药物色泽变化,炒至黄色为度。

  .斑蝥斑蝥:除去头、足、翅及杂质;米炒斑蝥:至米呈黄棕色。米炒后,毒性降低,矫臭矫味,可内服。斑蝥中的有毒物质为斑蝥素,有强烈的刺激性,只能作外用,口服需经炮制。斑蝥素在84℃开始升华,其升华点为11O℃,米炒时锅温为℃,正适合于斑蝥素的升华。

.土炒法目的:增强药物补脾止泻的功能。每kg药物,用土粉25~30kg。一般用中火   

.白术土炒白术—补脾止泻力胜;白术的内酯类化合物为白术活性成分之一。

  .山药土炒山药长于补脾止泻;   .砂炒法目的(1)增强疗效,便于调剂和制剂。如穿山甲等。(2)降低毒性。如马钱子等。(3)便于去毛。如马钱子、骨碎补等。(4)矫臭矫味。如鸡内金、脐带等。   .注意事项,炒过毒性药物的砂不可再炒其他药物。砂炒时一般使用武火。

  .马钱子,至棕褐色或深棕色,鼓起,内部红褐色,起小泡时,取出,放凉。可供制马钱子粉用。   .马钱子粉,士的宁和马钱子碱是马钱子中的有效成分和毒性成分。马钱子炮制后,士的宁、马钱子碱含量均有不同程度下降,但以士的宁下降较少,马钱子碱下降明显。

  .骨碎补撞去毛。砂炒骨碎补,质地松脆,易于除去鳞片,有利于煎出有效成分。骨碎补主含柚皮苷、二氢黄酮苷等。炮制后有利于有效成分的溶出。

  .醋鳖甲:砂炒后趁热投入醋液中稍浸。砂炒醋淬—质变酥脆,易于粉碎及煎出有效成分,并能矫臭矫味。

  .鸡内金鸡内金炮制后,淀粉酶的活性下降,蛋白酶活性增高。原因是淀粉酶对温度敏感,而蛋白酶对温度不敏感,而且在酸性环境中活力强,故醋制鸡内金的活力高于鸡内金。

  .滑石粉炒目的:(1)使药物质地酥脆,便于粉碎和煎煮:如象皮。(2)降低毒性及矫正不良气味:如水蛭等。每kg药物,用滑石粉40~50kg。   .水蛭生品—有毒,多入煎剂,以破血逐瘀为主。烫水蛭—降低毒性,质地酥脆,多入丸散。新鲜水蛭唾液腺中含水蛭素。

  .蛤粉炒每kg药物,用蛤粉30~50kg。   .阿胶炒至鼓起呈类圆球形,内无溏心时取出。蒲黄炒阿胶:炒至阿胶丁鼓起呈类圆球形,内无溏心时取出。蛤粉炒益肺润燥;蒲黄炒止血安络。

  .酒炙目的:(1)改变药性,引药上行。如黄连、大黄等。(2)增强活血通络作用。如当归、白芍等。(3)矫臭去腥。如乌梢蛇、蕲蛇、紫河车等。

  .先炒药后加酒,如五灵脂。每kg药物,用黄酒10~20kg。注意事项,加盖以免酒迅速挥发。可先将酒加适量水稀释后,再与药物拌润。

  .大黄每kg大黄片或块,用黄酒30kg。清宁片:kg大黄片,用黄酒75kg,熟蜜40kg。清宁片泻下作用极缓,适用于老年便秘、体弱者及久病患者。大黄经炮制后其结合型蒽醌类衍生物减少。

  .当归中火炒至微黑色,取出晾凉。当归头止血,当归尾破血,当归身补血,全当归补血活血。   .蕲蛇蕲蛇:除去头、鳞,切成寸段。   .白芍1.白芍2.酒白芍3.炒白芍4.醋白芍5.土炒白芍   .酒丹参:酒丹参—寒凉缓和,活血祛瘀、调经止痛增强。

  .川芎:川芎:水泡至指甲能掐入外皮为度,切薄片。   .酒川芎:酒川芎—能引药上行,增强活血行气止痛作用。

  .醋炙法目的:(1)引药入肝,增强活血止痛的作用(2)降低毒性,缓和药性(3).矫臭矫味   .先炒药后喷醋,此法适用于树脂类、动物粪便类药材,如乳香、没药、五灵脂等。每kg药物,米醋20~30kg,最多不超过50kg。注意事项:树脂类、动物粪便类药材必须用先炒药后喷醋的方法,且出锅要快。

  .酒延胡索:醋炙——行气止痛作用增强。酒炙——增强了活血祛瘀作用。醋制、酒制均能提高生物碱的煎出量,增强镇痛镇静作用。延胡索中季铵碱具降压、增加冠脉血流量的作用,炮制后含量降低,治疗冠心病,宜生用。

.醋乳香:文火加热,炒至冒烟,表面微熔,喷淋米醋,边喷边炒至表面呈油亮光泽。每1OOkg乳香,用米醋5kg。醋炙或炒制——刺激性缓和,利于服用,便于粉碎。       

.四制香附:每kg香附颗粒或片,用生姜5kg(取汁),米醋、黄酒各1Okg,食盐2kg。   .香附炭:用中火加热醋炙香附—引药入肝经,增强疏肝止痛作用;四制香附—行气解郁,调经散结为主;炒炭—产生止血作用,治妇女崩漏不止等。

  .柴胡,每kg柴胡片,用鳖血13kg,黄酒25kg。醋炙—缓和升散之性,增强疏肝止痛作用;鳖血炙—填阴滋血,抑制其浮阳之性:增强清肝退热的功效。

盐炙法目的:(1)引药下行,增强疗效。(2)缓和药物辛燥之性。(3)增强滋阴降火作用。   

.先炒药后加盐水含黏液质较多药物用此法,如车前子。Kg药物,用食盐2kg。注意事项:溶解食盐时,水用量一般为食盐4~5倍;盐炙法火力宜小,采用第二种方法时更应控制火力。   

.杜仲,刮去粗皮,中火炒至颜色加深,有焦斑,丝易断。盐炙引药入肾,直达下焦,温补肝肾、强筋骨、安胎的作用增强。

  .黄柏在切制前水处理时要掌握好“水头”,若吸水过多,容易发黏,不易切片。盐炙可引药入肾,缓和苦燥之性,增强滋肾阴、泻相火、退虚热的作用;   .泽泻经炮制后,其水溶性煎出物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尤以盐制品最高。

.盐车前子:文火加热,炒至略有爆鸣声时,喷淋盐水,炒干,取出晾凉。   .姜炙法目的:制其寒性,增强和胃止呕作用;如黄连、竹茹等;缓和副作用,增强疗效。如厚朴姜炙可消减其刺激性。每kg药物,用10kg生姜,干姜用为生姜的三分之一。

获取更多资料请加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ulingzhia.com/wzcz/875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