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里有八字,让人获得清净心

百癜风 http://pf.39.net/bdfyy/bdfjc/161210/5112510.html

《金刚经》:“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在佛学中,第一大难关是了解“名相”。“名相”二字,原意指用耳朵能听到的,是“名”;用眼睛能见到的,是“相”,二意相合,概指一切事物给人们留下的印象以及人们对一切事物的感性认识,用现代的一个词加以比附,大约可以称为“概念”。

概念给人们认识事物、表达认识提供了方便,没有一个一个的概念,人们的脑海便是一团乱麻,人们之间相互也无法沟通。但概念也有极大的欠缺,往往将人引入误区。

譬如说,“人参”,人们对这个概念的第一反应一定是:可以滋补身体的高级营养品。如果有人说它是毒药,许多人会大吃一惊。然而,倘若和另一味中药“五灵脂”合煎,人参的确就成了毒药。

人们都知道“美人”一定是美的,但甲认为美者,乙却可能认为是丑八怪,世上哪有“美人”?所以,名相——概念有随因缘而不断变化的并不可靠的一面。佛学认识到这一点,比起形而上学的僵化的理论要高明多了。

名相所表现的除用耳听到的和用眼见到的之外,还有嗅觉、味觉、触觉和意识所能感知的对象,用佛学来概括不外乎:色、声、香、味、触、法。这六个方面统称为“六境”。人们的认识以至全部观念意识,受这六境的名相影响极大,甚至可以说是为其所左右。

于是出现了一个令人深省的现象:原本是并不真实、并不可靠的“六境”,被感知、被认识和被命名的“六境”,却反过来成了“主宰”——决定着人们的认识。换句话说,具有主动性的原本可靠的认识能力——心,却在六境之前乱作一团,迷迷糊糊地被动地受着支配。佛教认为这正是生而为凡人的一大悲哀,要破凡成圣,由迷转悟,就必须扭转这一被动局面。

既然如此,问题自然而然地提了出来:这迷于六境的“心”已是不清净,那么清净心又怎么才能产生呢?

《金刚经》有八个字的警句,叫“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此中的关键是一个“住”字。“住”者,“执著”也,即固著而不离。“应无所住”,则是对一切事物一切现象都不用固定的一成不变的眼光去看,即把一切认识都建立在“诸行无常、诸法无我”的正确观念之上。

“应无所住”,并没有否定六境的存在,心并没有脱离六境而孤悬于天外。这是必须强调的一点。否定六境的存在,追求摆脱六境,是一种绝对虚无的“恶趣空”,不仅消极,而且并不符合佛学探索“心生何处”的本意。

只要有健全的人在,六境总不会少的,心便有清净和不清净的两种可能。执著便不清净,不执著便清净,实在是明明白白、清清楚楚、简简单单。天台宗讲“去无明有差别”,正是这个意思。

然而,这么明白、清楚、简单的事却很难在现实中把握。因为其中有一道最难解的题:即只有清净心才能不执著于六境,而只有不执著于六境才能产生清净心。孰先孰后?从何下手?

若从《金刚经》来看,对于一切凡夫俗子,还是不执著于六境就能产生清净心的。所以,慧能听别人诵《金刚经》,正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八个字启示了他,其后的所谓“顿悟”,不过是一种发挥,其源头还是在这里。

心在何处?应无所住!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ulingzhia.com/wzds/1100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