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岘记忆这里是青岛的历史文化之根

白癜风早期发病原因 http://baidianfeng.39.net/a_bdfnzhm/140717/4427331.html

一、青岛的历史文化之根在古岘

青岛与即墨本来就是一家,即墨孕育了青岛,而今即墨转身成为青岛的一个区,可谓青出于墨,而墨融于青。

大沽河畔,史书上记载的第一座即墨故城,在今天的平度市古岘镇大朱毛村一带,距今已有多年的历史,是山东半岛上最古老的历史名城。

每年农历的4月初八,是即墨故城庙会的日子。有人说,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中国的民风民俗。即墨故城,当年因为田单火牛阵大败燕军、扭转战局、拯救齐国而名闻天下,它浓缩了久远的人文习俗,积淀了丰厚的历史文化。某种程度上,它是平度这座千年古城的标志。只要青岛把平度即墨故城的悠久历史计算在内,青岛就不再是百年青岛,而是具有余年文明历史的福地。

我的老家在古岘镇南边、冷戈庄西边的十甲村,距离即墨故城不远。年少的时候,我曾经跟随家里的长辈去过即墨故城,而今这里的遗迹仍然无处不在,地上残存的城墙、墙基,依稀还能辨识出故城的轮廓,一段千余米保存完整的城墙,绿树成荫,似乎还在向人们诉说着久远的历史和故城的繁荣。即墨故城虽然已经消失,但经年流传的庙会习俗却因此而保留下来,并流传至今。

古岘镇境内的即墨故城,历经数千年的岁月沧桑巨变。"即墨"因故城(位于平度市古岘镇大朱毛村一带)地临墨水河而得名,其名称最早出现在《战国策》、《国语》、《史记》等历史典籍中。春秋战国时期就是齐国通商名衢,秦代置县,汉初成为胶东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后即墨故城原址废弃,今天的即墨城于隋开皇十六年(公元年),建城于现址,迄今已有多年建城历史。年,德国强租胶州湾,把青岛从即墨分割出去,历史上先有即墨、后有青岛。那时的青岛就是即墨县仁化乡的小渔村而已,没有人注意到这个村跟其他海边渔村有什么区别。来自德国的地理、地质学家李希霍芬(~年)改变了青岛的命运。

在此人来之前,青岛就是一个小渔村。此人来之后,青岛这个不知名的小地方落入万里之外的德国人眼中。

从年3月开始,相继有半年时间,李希霍芬考察了大半个山东,包含了郯城、临沂、泰安、济南、章丘、博山、潍坊、芝罘等鲁南、鲁中、胶东区域。他向德国提议,夺取胶州湾及其周边铁路修筑权,将使华北的棉花、铁和煤等更为方便地为德国所用。不但可就此将山东纳入势力范围,而且又拥有了广大的中国腹地。有了李希霍芬的“指路明灯”,于是青岛这个胶州湾畔的小渔村就列入德意志帝国高层眼线。年,德意志在古老中国的北方支点——青岛这个城市,终于出现在远东海岸线上。在李希霍芬详细考察山东近三十年后,德国人很认真的开始了青岛这个小城市的建设经营。现在可以假设,如果当年李希霍芬选择的那个支点是别的地方,还会有青岛吗?即使有青岛,是不是也就是个县城那么大?

由以上即墨与青岛的渊源,可以清晰的看出青岛的发展脉络,青岛从即墨海边的一个小渔村华丽转身,成长为中国第三经济大省山东的首位城市、北方仅次于北京、天津的国家中心城市。

而即墨的前身,即墨故城则位于今天的平度市古岘镇,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正在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青岛,她的根在即墨,即墨的根,在即墨故城,而即墨故城的原址,就在平度市的古岘镇大朱毛村一带。所以,青岛的历史文化之根,在古岘。

古岘境内的即墨故城和六曲山墓群,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是山东省内七处大遗址保护区之一,也是青岛市唯一的一处。年被列入国家《大遗址保护“十三五”专项规划》。古岘镇以此为基础,以平度市特色小镇建设为发展契机,正在打造以胶东王都文化、汉文化为核心主题,以乡村田园环境为基底的胶东王都人文小镇。

二、记忆古岘二中岁月

篇首语:

致青春回不去的古岘、二中岁月

平度二中,我们的母校,已经因为高中进城,合并到了现在的平度九中。平度二中,做为一所学校,已经成为历史,包括它当年的辉煌和后来的衰败。

回想当年,能够考上平度二中,在村民和亲戚的眼里,也是一件很值得夸耀的事情!

“一、二、四、六、侨、九”,基本上就是上学时代平度各所重点高中的实力排名!现在显赫一时的平度九中,在我就读二中的年代,只能忝居末位。

平度二中,当时的综合实力仅次于位于平度城区的百年名校---平度一中。而且,与平度一中全市招生不同,平度二中那时候是划片招生,招生区域为古岘、仁兆、冷戈庄、云山、大田、麻兰、旧店、两目、崔召、南村、兰底等乡镇。所以,我们的二中同学基本上就是以上地区的居多。多少年后的现在还能清楚记得很多村庄的名字,就是因为那个村庄有我的高中同学的缘故。

现在想想,当时古岘镇驻地的八个村庄(号称八大里)的同学,让我是多么的羡慕啊!每天可以走读,不必住校,吃、住、行都很自由自在,这种感觉,与我少年时盼望上平度城的想法没有什么不同!就连学校所在地的古岘镇,这个平度东部地区的经济、政治、商业中心,因为平度二中这所名校的存在,而增添了多少光辉啊?多少乡亲不远几十里地风尘仆仆的赶到古岘,来到二中,只为探视他们的未来和希望?

况且,与平度一中的学生高考后大多居留外地不同,平度二中的学生大学毕业后很多回到家乡,其中的许多佼佼者都已成为平度很多单位的领导或中坚力量。平度二中,为国家和社会孕育了多少青年才俊啊?

平度二中,是多少莘莘学子的青春记忆啊?人生最美、最真、最纯的那个年代,虽然物质上比较匮乏,精神上却是如此富足。那些同窗共度的岁月,那些让人感怀的往事,那些年少时的荒唐,那些匪夷所思的一切一切......可惜,随着二中的逐渐式微,这一切都都已随风而去!

平度二中,我还在读书的时候,就经常有熟悉的老师离开二中,调进平度城。此后,据说进城之风愈来愈烈,很多优秀的教师从二中调到平度市区。占据地处平度城的便利,原先还不知名的平度九中开始崛起,其“和谐教育”传颂一时,但在我看来,其成功的真正秘诀是调进了很多平度二中(也包括四中、六中等其他学校)的名师后的必然结果。加之平度教育部门在招生上给予平度一中、九中的全市招生的特殊待遇,导致二中等学校的师资力量与学生水平不断下降。最终,那时还不入流的平度九中,在多年以后合并了平度二中和四中,背后体现的更多的是行政的力量!

平度二中,做为我们当年高中岁月共同的记忆载体,无论是我们自己,还是陪伴过我们的学校、同学、老师、朋友,或者是与之相关的学校所在地----古岘镇驻地,都给我们留下了终生难忘的美好回忆!

平度二中,陪我度过了很多美好的时光,虽然很多往事都已淡忘,但有些记忆将会永远铭记!

我的几篇关于古岘、关于平度二中的回忆文章,更多的,是给大家提供一个搜索和缅怀二中校园生活的契机,因为我相信,随着时间的流逝,很多东西都会淡忘,但文字却是永恒的,它是可以长久存在于我们的生活里,甚至传承于我们的后人,让孩子们记住他们的父亲或母亲,在高中时期,在古岘,度过的那些难以忘怀的日子!

1、繁华的古岘大集

现在说起古岘来,有的人可能不以为然,虽然古岘镇的旅游古镇、胶东王都的旅游开发搞得有声有色,日益展现出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但与飞速发展的工业重镇南村、同和、新河相比,古岘确实是有些落寞了。

但在90年代,年到年,我在古岘读高中的时候,古岘繁荣的大集,却吸引了周边大量的人流,比较近一点的云山、两目、麻兰、冷戈庄、仁兆等乡镇,远一点的,莱西地区的武备、院上等部分乡镇都远道而来,这些因缘际会造就了古镇的繁华。在儿时的记忆里,逢五、十赶古岘大集都是非常值得期待的一件事情。

在二中上学时,经常在中午放学后,趁着午休时间,偷偷的去逛古岘大集。记得古岘集很大,从学校门前的平古路往东,以及朱诸路两侧、商贸街等,街道两边都是赶集的摊位,绵延好几里地,一个挨一个,密不透风。

摊主来自古岘周边各地,说话口音也不一样。大集上,琳琅满目的商品,让人目不暇接。买双双星牌旅游鞋,买几个味美可口的古岘煎包,买个甘甜的沙岭西瓜,都是那些日子里那么美好的记忆!囊中羞涩的时候,在大集上来回穿梭,哪怕只是看看那些琳琅满目的商品,对于一个未曾见过世面的高中生来说,也是开阔眼界的一种方式,更是高中时代的一大享受。毕竟,古岘是我那时候到过的、见过的最大的地方了。

在古岘上学的三年,虽然枯燥,学习压力也大,但回头来看,一个风华正茂的读书郎,在那些赶古岘集的日子里,也有过多少的欢愉时光啊?

2、六曲山下的校园时光

平度二中位于古岘镇驻地西部,平古路的北侧。入校的时候,学校大门前还有一个大湾,湾很深,水很深,偶尔还到大湾边去玩过。有一年冬天,上冻了,跟同学去玩,他踩在冰上就没事,结果我一踩上去,一下子就掉下一只脚去,立刻感觉冰冷无比,赶快跑回学校去,那过程真是狼狈不堪。

学校西部,操场墙外,是片山坡地,地势高低起伏,经常独自拿着本书,在此温习功课。累了就看看蓝天,瞅瞅大地,想想很多年以后不确定的未来。

“打开康王坟,山东不受贫。”高中时,由于接受的信息比较闭塞,对于康王的理解,除了这句民谣,我所知道的,可能还不如普通的百姓。更不会意识到,我所在的,可能就是庞大的康王墓地群的一部分。很多年后,才知道好多关于康王的历史典故。

据说,康王是平度历史上“级别”最高的“名人”。六曲山墓群位于平度市东南的古岘镇,是我省面积最大的古墓群,也是我国现存的规模较大、等级较高的汉代陵墓。它现存古墓三百六十余座,分布长达15公里。关于康王的传说在古岘、仁兆一带流行很多,诸如:“康王坟,哩哩啦啦到京门”、“打开康王坟,山东不受贫”等;古岘镇的许多村庄的名字也与康王有关联,如龙泉村,是“灵前”的转音,据说康王死后坟墓尚未修好,灵柩暂厝龙泉村后山;蓬莱前村实际上应叫作“棚灵前”,当年康王发殡时,村后就是康王停棺的灵棚,后来灵棚前建了村,就叫“棚灵前”。

目前,古岘镇六曲山古墓群及即墨故城遗址的“国家级大遗址”项目已获国家正式立项。计划在即墨故城到康陵之间以及墓群之间修建道路,准备在六曲山古墓群建设大遗址公园,开始进行开发前的道路维护。在大小沽河交汇的地方,规划建地亩,建成国家级汉文化旅游景区。六曲山、即墨故城的未来发展值得期待。

但在当时,一个只知道埋头读书的高中生,怎会想到,他的脚下,可能就有无数珍宝呢?

学校西南部,在西河村东边,有条小河,河水清澈,水流不大,但流淌不止。虽然距离二中有段距离,但我经常在周日下午,到小河边看看书,或者一个人沉思,日子悠闲而充实。这条小河,曾经承载了我多少快乐和悲伤的时光啊?一个农家孩子,他认识外面世界的重要一步,就是在这个地方开启的。现在回想以往,很多年没有回去看看了,不知道这条小河还有没有了?即使小河还在,恐怕也已断流了,上游的尹府水库都早已干涸,何况这条小河呢?

学校的校园比较大。闲暇时,经常溜达到现在的小西湖那边,自由自在的玩耍。偶尔也与同桌一起,他是数学课代表,我是历史课代表,我俩串通好了,在大家埋首书本的时候,趁着去办公室拿练习卷子的机会,我俩心照不宣,就一起聚到这个快乐天地,谈天说地。虽然那时候的日子过得很慢,但在教室外,却不知不觉,一节课就过去了。

3、晨跑

每天早晨,从睡梦中醒来后第一件事,就是雷打不动的参加学校组织的晨跑。

晨跑安排在早读课前,大家饿着肚子,睡眼惺忪,走在宿舍到操场的路上。集合完毕后,就在班长或体育委员的带领下,边喊着“一,一,一二一,一二一,一二三四”的口号,边机械的在晨跑的队伍中跟着前行。

绕着操场,一圈,两圈,三圈......直到规定的时间到了,才结束晨跑。

记忆中,上学时最为畏惧的就是晨跑了。别的时候还好说,最头痛的就是冬天,暖暖的被窝,热乎乎的,躺着多舒服啊!几乎每年、每天、每次,都很不情愿在寒冷的冬天,在那么早的早晨,下床去参加晨跑。

平度二中男生宿舍的床是大通铺,上下两层,每天清晨,铃声一响,电灯一亮,宿舍里一团忙乱,大家急急火火,穿衣下床,喧闹声不断。一会,一个个急匆匆的跑上操场,很快,宿舍里一个人也没有了,恢复了平常的安静。

尽管晨跑对身体有益,但我也不是很喜欢晨跑,当时可能觉得,这个时间还不如用来读书呢。不喜欢归不喜欢,但高中三年的晨跑,我基本上坚持了下来,可能中间也有几次有事或身体不适、请假不参加晨跑。记得当时班里也有几个不愿意跑步的同学,偶尔找理由,躲避晨跑。

往事如风。过去了这么多年,很多校园往事都已淡忘,你还记得当年的逃(避晨)跑的经历吗?当年感觉艰难的晨跑,现在回想起来,那也是青葱岁月的一段美好时光啊!

4、早读课

早读课,通常是在晨跑结束之后。

早读课上,好多同学都是捧着课本,大声朗读。书声琅琅,陪伴我们度过多少个美好的清晨啊?

早读课的具体课程和内容怎么安排,我记得不是很清楚了,可能是老师或课代表提前安排吧。大家做什么的也有:有的认真看书、冥思苦想,有的摇头晃脑、大声朗读,还有的时而发声、时而沉默,也有的互相交头接耳、谈笑风生。

早读课,于我而言,我记得,一般我是用来朗读唐诗宋词,或者看近现代名家的散文、诗歌代表作。当时非常喜欢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偶然》,戴望舒的《雨巷》,还有鲁迅的几首自嘲诗。当代诗人,比较喜欢汪国真,他的“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都让我觉得很美。

我的早读课,平常一般循规蹈矩,但偶尔也有捣乱的举动。高二的一次早读课上,我打开了收音机,想听听新闻,结果刚好被级部生主任撞见,一把给我没收了,还罚我在教室门口站着。个人感觉,在大庭广众,众目睽睽之下,罚站对学生的自尊心伤害太大了,又不是什么大不了的过错。

直到高中毕业,这块收音机才还给我。收音机是给我了,但收音机的这次早读课经历,却让我记忆犹新。

早读课后,就是打早饭和开水的时间。每次临近下课,饥肠辘辘之际,就开始盼望下课铃声早点响起来,注意力已不在课堂上,而转移到了让人食欲大开的食堂了。

早读课,就是这样,有苦有乐,伴随着我度过了二中时期的每一个早晨。

5、打饭

早读课下课的铃声还没响,大家早就做好准备,拿好打饭的大盆等器具,生活委员负责到食堂打班级的馒头,各人负责打各人的菜。

一下课,大家一窝蜂的奔跑在拥挤的打饭路上,开始了冲刺。从教室到伙房的距离,大概有米远,各班的同学你追我赶,笑笑闹闹。还有打开水,因为开水房距离教室比较远,一般女孩子比较柔弱,这个时候,就是那些对女生仰慕的男生大显身手的绝佳时机了。

印象最深的是,当时班里有几个痴情的男同学,每次早读课后,第一时间拿起自己喜欢的女生暖瓶,勤勤恳恳的奔跑在打开水的路上。虽然很辛苦,但却很快乐!他们跑的是朦朦胧胧的校园爱情之路,眼睛里是幸福绽放的花儿,想的是心驰神往的美好未来。

遗憾的是,高中毕业之际,好多的打水爱情都无疾而终,陪伴心目中的完美女神走到最后的,往往并不是全程狂热打水、辛勤付出的那个男生!是否命中注定,有些人,有些事,只能存在于人生的某个特定阶段呢?由此来看,上天对待我们这些同学,真的很不公平!

高中时期的二中食堂,伙房的饭菜味道不敢恭维。我记得那时候伙房的馒头不是很大,经常硬硬的,小小的,握在手心里没有发面良好的弹性,也没有那种很好的柔软的触感,吃到口中,自然也就没有太多美妙可言。给我的感觉,跟《平凡的世界》孙小平原西高中的小馒头有的一拼。但就是这样的馒头,你要是去的晚了,也会打不到。除了馒头,炒菜的油水也比较少,正是长身体的时候,这样的营养满足不了青春期身体蓬勃发育、旺盛生长的需求。

记得那时候,经常从家里带咸菜,搭配着在伙房里买的饭菜,苦中作乐,其乐无穷!那些艰苦的日子,总感觉时间过得太慢,每一天的光阴都很漫长。实在熬不住了,就在周末买煎包或者馅饼吃。煎包是在北边的小食堂买的,刚出锅的煎包,香气诱人,美味扑鼻,让人垂涎欲滴。学校的煎包特别特别好吃。每次买煎包,都是一种期盼,期盼的是吃到美味的煎包;同时也有一种心痛,心痛的是一顿煎包又要花掉我好几顿普通伙食的饭钱。

我不知道学校的煎包和古岘煎包之间到底有什么渊源,但有一点是肯定的,现在享誉平度城的古岘煎包,制作技术必定与我们当初在学校吃的煎包是一脉相承的。

馅饼是在学校大门口的室内摊点买的,刚出锅的滚烫的馅饼,白菜馅、芹菜馅,都是百吃不厌,这种好吃的滋味,久久难忘。

除了煎包和馅饼,我最喜欢吃的就是方便面了。方便面那会刚刚兴起,依稀记得是青援牌,包装袋子上印着鸡蛋面的图案。我跟同学一起,也去买了一箱,馋了,就打开一包,用开水冲泡,感觉特别好吃。那时候对于“方便面是亡国面”还没有这方面的概念,能经常吃到方便面也是高中时代的一大享受了。

学生时代的清苦生活,磨练了同学们坚韧的意志,也给了大家追寻诗与远方的勇气和信心!

回首往事,浮现眼前的,可能更多的是亲切,还有那些永远也抹不去的如水年华!

6、考进实验班

年8月份,我如愿以偿考入平度二中实验班。实验班两个班,分为一班和二班,加上普通班4个班,91级一共6个班。在当时,考上实验班也是一种荣耀,相当于现在一、九的直升班。一般一个初中学校能考上实验班的寥寥无几,我们那所后高戈庄联中只考上了我们四个学生(张松泉、刘京涛、张伟刚和我)。

实验班的学生普遍有一种优越感,体现在学习成绩上,实验班的成绩也确实比普通班整体要高许多。但也有部分普通班的高材生,可能是中考时发挥不好,进二中后,学习成绩也很出色。记得当时有一个同学,记不清是4班还是5班了,每次考试都在级部遥遥领先,在我心中简直神一般的存在。但可惜的是,后来高考发挥不是太好,考入了黑龙江大学,让我为之遗憾了很久。

而我,高二时分班,我从实验班转到文班的成绩是高二五班第一名。但由于狂热的喜欢文字,天天忙于舞文弄墨,耗费了我太多的时间,导致我高考时发挥并不理想,最后郁郁寡欢的上了武汉的一所工科院校。回头来看,如果当时继续留在实验班,专注于学习,考上理想大学后再实践我的文学梦会是什么样子呢?

人生不能重来,生活无法假设。当一切都成为过去,唯有珍惜当下,好好把握,方不辜负生活!

7、日记

一入学,我就迷恋上了写作。班主任规定每个学生必须写日记。但当时的课外读物很少,枯燥的学习之余,就经常在日记中长篇大论,很多时候并没有写具体的事情,大多写的都是自我鼓励、或者对未来的畅享与期盼,常常青春热血沸腾,自己也时常被自己的豪言壮语所感动。经常被女生借过去,互相传阅着看。

一般来说,日记应该是很个人很私密的生活空间,但在我来说,所写所感,几乎都是关于理想、关于激情、关于未来.......现在回过头来看,可能会觉得内容非常幼稚,想法非常简单,但生活就是这样,只有你走过去了,才会知道自己的选择是对还是错。

不管怎样,当初的读书和练笔经历,还是给自己日后的写作功力,打下了比较坚实的基础。

8、高一语文老师

高一的语文老师,王延安,兰底人。

第一次去二中报到,大哥陪我一起去的,接待我的就是王延安老师。他高高的个子,一口很标准的普通话,特别有渲染力,上他的课真可以说是一种享受。

王老师当时还是语文组的组长,我经常课间去找他请教写作,他总是不厌其烦。现在想起来,在你的成长路上,有一位平易近人、富有才华的师长,真是人生一大幸事。

王老师当时还兼任一班的班主任,在他的精心培养下,一班人才辈出,三年后的高考,好多同学考进北上广津的诸多名牌大学。

后来,听说王老师担任十中校长。再后来,王老师进城了,但我忙于工作,就与王老师失去了联系了。虽然一直再没有机会相见,但一直惦念,衷心祝愿王老师永远健康快乐。

9、自行车往事

为了庆祝我考上平度二中,父亲特地给我买了一辆旧自行车。那时候自行车还比较少,我如获珍宝,格外珍惜,还特别买了把大锁锁在车链子上。

可惜好景不长,骑着车子的新鲜劲还没过,我的车子就丢了。高一的第一个大休(高中时一般一个月休一次,叫大休),我去推我的车子,到了跟前,我傻眼了。

我的车子呢?我的车子怎么不见了?我茫然失措,欲哭无泪。无奈,只好找别的同伴捎我回家了。但那种丢失自行车的撕心裂肺的痛楚,却伴随了我很长时间。

没有自行车的日子,真是不方便。十甲村距离古岘镇驻地8里地,有时候特别想家了,就趁晚上老师检查完宿舍,偷偷溜出去,翻墙而过,在夜色中向老家跑去。现在想想,不免会觉得有些疯狂和荒唐。但当时却觉得很有意义,难免有些偏执了。

有一次,骑着同学的一块破自行车回家,沿着朱诸路,走到古岘驻地南边,遇到一个查自行车的,我的手续不全,无奈,硬着头皮走到跟前,看他不注意,骑上车子就跑,那人在后面吆喝两声,声音就低下去了。我飞快的骑着车子,经过乔戈庄村,回到十甲。下午经过那个路口时,检查的人已经不见了,回到学校的校园,也终于平安无事,一颗心才放了下来。

那是我唯一一次骑自行车逃避检查的经历,要不是囊中羞涩,谁肯冒着风险去逃检啊?

当年骑自行车的趣事还有很多,什么时间想起来,什么时间再补充吧?

10、我的高中小女生

“明天你是否会想起

昨天你写的日记

明天你是否还惦记

曾经最爱哭的你

老师们都已想不起

猜不出问题的你

我也是偶然翻相片

才想起同桌的你

谁娶了多愁善感的你

谁看了你的日记”

......

听过那么多的校园歌曲,告别校园那么多年了,最喜欢的还是高晓松作词、老狼演唱的《同桌的你》。一直感觉,这首歌就是校园歌曲中怀念女生的经典之作。

每每听到这首歌曲,每每咀嚼这些耳熟能详的歌词,经常不由自主的沉浸于歌曲优美的意境中,我的思绪不由得随之回到了平度二中的校园时期,想起了我的高中岁月,想起了我的那个高中小女生。

高二分班,进入91.5班。

第一次期中考试,坐在最前排靠窗座位的那个小女孩,考了第一名。

在一个中学班级里,女同学很多,通常班里的男同学对于学习好的同学,特别是女同学,常常心怀敬意。

一个高中女孩,气质清新,谈吐不俗,如同天真无邪的小天使一般,加之其出类拔萃的学习成绩,自然格外引人注意。

在高二文理分班后的第一次期中考试后,在班主任吕鸿烈老师宣读考试成绩的时候,我的目光不由自主的转向了最前排的这个女生,她的个子不是很高,大大的眼睛,双眼皮,一看就是很有灵气的女孩。

高二到高三,她的学习成绩非常稳定,而且非常出色,总是名列前茅。因此,她像一座大山一样横亘在我的面前,让我佩服之余,也不敢懈怠,时刻鞭策我努力学习。

高中阶段的学业繁重,看着她几乎总是在课桌前奋笔疾书、刻苦攻读、勤奋学习的身影,我对她的敬意油然而生。虽然一直很佩服她,但天生内向的我,始终没有勇气主动跟她说话,也没有勇气给她去打开水。在紧张的学习中,一天一天就这样倏忽而过。

一个高中生的命运转折点,她刻苦读书的三年课堂时光,最关键的,其实就是高考那么几天。

在我们的翘首以待中,酷热的7月来到了。7、8、9,三天的高考,是惊心动魄的,既要克服夏日里高温的燥热,还要适应考场的陌生环境,有的还需要应付考场外的干扰因素。

高考时,她受到平度五中一个复读生的威胁,要求她在考试过程中,把考试卷子传给他抄答案(其实,当时我也受到过这种骚扰)。不知道是否这个因素影响了她的高考发挥,最终她的考试成绩很不好,我记得是考了分,最后考上了一所她并不理想的北方大学。

很多年后,我都能想起来,当时为她未能考取名牌大学黯然神伤,失落了很长时间。

一个人的一生,面临选择的十字路口,对一个人的影响尤其深远。我有时候就在想,当时是谁出卖了她的准考证号与具体的考场座位信息?

那时候一个乡村来的幼稚的高中生自然不会想到,会有人从中做梗,倒卖考位信息,却对别人的高考甚至一生造成无法挽回的影响。如果放在今天,自然可以投诉或者找人调查其中缘由,但在那个年代,谁懂啊?即使懂得,又怎会知道找谁投诉呢?

但无论怎样,高考公平,就要从对学生个人信息的严格保密开始。

这,就是她高考失利后,她在参加高考考试过程中亲历的这件事给我的最大的启示。

当年9月份,进大学后,高中时几乎没跟她说过话的我,按捺不住心中对她的崇敬和怀念,鼓起很大的勇气,给她写了一封信,然后就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焦灼不安地等她的回信。

记得那几天,我天天都到学校的传达室,去看有没有她的回信。以至于被传达室的老大爷调侃:“小伙子,是不是在等女朋友的来信?”每次我都涨红着脸,逃也似的跑掉了。生平第一次,等她的信,让我明白了什么是度日如年。

信件的具体内容我不记得了,可能是由于对于武汉的大学校园环境的描述比较动人,对于未来的大千世界充满了万丈豪情,她在读信的时候,不自觉的读出了声。有意思的是,专门写给她的这封信居然意外的打动了她们宿舍的另一个青岛女孩,那个女孩还向她要了我的地址,主动给我写信。这是我写给她的第一封信引起的一个小插曲。

大一春节回家,一种急切想要见到她的迫切心情,像一股洪流一样,在我的体内汹涌澎湃。那几天,脑子里很乱,总有一种想早点见到她的渴望,又担心她是不是有了男朋友,因为一向优秀的她,在高中时就是班里很多男同学心中的女神!后来,我怀着激动的心情,打听着她村的位置,去她村看望她。在她的家里,记得还有邻村的几个女同学,大家一起畅谈大学生活,当时我真痛恨她们的不识趣,以至于我有很多在心里不断酝酿了很久的话都没说出来,这次见面就这样匆匆的结束了。想想那时的我,也比较可笑,总有想要拉起她的手的冲动。

此后,我俩一直保持着通信联系。

大学毕业后,四处漂泊,慢慢的就失去了联系。只知道她大学毕业后,在青岛市区工作,但我再没见过她。

年,她建立了班级的qq同学群。通过qq同学群,14年后,在平度市区的天柱山度假村,我们实现了班级同学高中毕业后的第一次聚会。当年柔弱的小女生,如今同学聚会耀眼的主持人,不是班长,胜似班长!

年,她又与时俱进,建立了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ulingzhia.com/wzds/631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