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知道咱青岛都有哪些古文化?
也许很多人会说
青岛开埠才一百多年的历史
哪来的古文化?
(20世纪初的汇泉湾海水浴场,静谧而浪漫)
如果你这么想就大错特错了
其实青岛的古文化资源相当丰富
▼
其实早在新石器时代,青岛是东夷人繁衍生息的主要地区之一
遗留了丰富多彩的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和岳石文化。
商周时期,青岛是中国海盐的发祥地,位列中国“四大古盐区”和“五大古港”。
(大鲍岛是青岛城市的发源地,青岛先民的聚居地。青岛开埠的第一次区划,把大鲍岛变成一个区)
春秋战国时期,青岛建立了山东地区第二大市镇——即墨,“即墨故城”(平度市境内)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古代城池遗址。
青岛还是中国道教的发源地。
除此之外,青岛还有不少人熟知的琅琊文化,以及不少人并未听说的不其(读作Fújī)文化。
说起不其文化
相信不少青岛人感到十分陌生
其实早在两千年前的汉代
它曾声名显赫、异彩纷呈
当时不其县的中心在今城阳区
曾经是一处彪炳东方的历史文化重镇
今天就让我们循着历史的足迹
去了解不其文化的背景
▼
01
不其文化的起源地
“不其”之名来源于不其山(今城阳铁骑山)。据考证,原始社会末期,在不其山周围住着“不族”和“其族”,后来山便以二族得名。夏、商、西周三个朝代,城阳地域的居民称为莱夷族。春秋初期,城阳地域为夷国领地(夷国故城在今即墨市区西部蓝村古城村一带),春秋中期,周灵王五年(公元前年),夷国被并入齐国。直至今天,在城阳街道城子社区前还有一条路叫不其路。
(位于城阳的铁骑山,古代被称为不其山)
因为有了不其族,他们周围的山就叫不其山,而后来在此建的县也就叫不其县。不其县设立后,不其城也就应运而生。据《汉书》记载,不其县城周十里,有居民户。西汉时建置不其县,县城设在今城阳之北二里的地方,从考古发现来看,这块土地自石器时代便已是人类聚居的地方,为龙山文化遗址之一。
(年,城阳后桃林社区发掘出的古汉墓群,是不其文化的最好见证)
不其城设立后,在西汉时期达到鼎盛。相传汉武帝在此建了明堂、太一祠和交门官。自此后,不其文化便源远流长,成为中华文明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而不其县所在的城阳区,也因此成为不其文化的重地。
02
不其县县令和驯虎山
说到不其县,我们就不得不说一个历史人物——童恢。童恢在不其县当了7年县令,任职期间勤勉清廉,治理有方,百姓安居乐业,牢狱里多年没有罪犯,被誉为“青岛史上两千年不倒的清官”。童恢死后,为了感谢其对不其县的贡献,周边村民自发掏钱专门给他建了一座庙,取名“童公祠”(后改名童真宫)。
说起童恢,除了治县有方外,还有一个十分有名的“童恢驯虎”的故事,一直流传至今。相传童恢在任期间,山脚下住着一对母子,母亲年事已高,儿子每天进山砍柴为生,日子过得很清贫。有一天,儿子在砍柴的过程中,被山上的老虎吃了,他的母亲便一纸诉状将山上的老虎告上了县衙。相传童恢审老虎的过程中,要求其为这位老母亲养老送,老虎点头表示同意。后来,老人家天天都有猎物吃,吃不完的便拿到集市卖,幸福终老。
(童恢驯虎壁画)
从那之后,人们便把即墨南面、城阳区傅家埠附近的这座山叫“驯虎山”。童恢审虎的事传到了京城,皇上亲自接见他,这次他说实话了,说是将那猛虎麻醉之后,在它的咽喉里刺了一根鱼刺,醒来后老虎觉得不舒服才会不断吞咽点头。至于那老人家里的野味,也都是派弓箭手去捕的。如此看来,这童恢驯虎的智慧更甚于武松打虎的勇气。(以上内容来源:半岛都市报)
对于一座城市来说,文化自信应该着手于历史渊源和优秀文化的传承,因为历史文化是一种对当代城市的馈赠,具有改善城市宜居条件的巨大潜力,更是城市的“金名片”。
深挖青岛城市文化,我们会发现,青岛的历史文化资源其实相当丰富:早在新石器时代,青岛是东夷人繁衍生息的主要地区之一,遗留了丰富多彩的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和岳石文化;商周时期,青岛是中国海盐的发祥地,位列中国“四大古盐区”和“五大古港”;更有曾在两千多年前声名显赫、异彩纷呈的不其文化,见证了历史的华章。
免责声明
凡未注明原创的作品均属编辑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且不代表本平台观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将及时删除!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