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
曾有一则报道:六旬老人和一女子性爱时不幸猝死,女伴惊吓过度竟忘记呼救,直到大约两小时后,才想起报警。经过法医检验后没有外伤,鉴定是意外死亡。 这种犹如电视剧里的情节,却真实的发生在生活当中。小编上网搜一搜,发现类似的新闻还不少,而且当事人大多是中老年人,或是本就身体有问题的人。 为什么本来很愉快幸福的事情,却会造成死亡呢?今天我们就来说说这个隐藏的生命杀手「性交猝死」!什么是“性交猝死”?
医学上解释,在性交过程中或结束后,由于过度兴奋导致的心脏骤停或脑溢血,从而导致了昏迷、甚至死亡。中医也称之为“脱症”,民间俗称“马上风”、“大泄身”。国外曾有一位经验丰富的法医说过,四十岁左右是发生“性交猝死”的高危人群,其次是50岁、30岁、20岁、60岁。而且发生猝死的多半是男性!1、体力耗费更多,在夫妻生活这件事上,通常男性耗费的体力比女性要多。
2、男性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人群,尤其是45~65岁男性,和身体健康的中年女性相比,身体欠佳的中年男性更容易被"性猝死“找上门。
这些身体原因会诱发“性交猝死”
当我们的身体出现这些问题时,需要谨慎进行夫妻生活,如果因贪一时之欢,而丧命,可就太不值得了!1
疾病困扰
性交猝死的案例中,绝大多数死者本身就患有高血压、冠心病等心脑血管疾病。但并不是说这类病人不能够进行夫妻生活,建议选择身体状况较好、环境舒适、体力充沛的时候进行,若医生明确说明不能进行性生活,要谨记医嘱。2
身体疲惫时
过度疲劳会引发猝死发生,这个不仅仅是在性生活中,平时工作中也常有发生。经常可以看到“某某员工连续加班几天后,突发倒地猝死”的新闻。3
精神压力大
若是夫妻关系带来的压力,建议和另一半进行良性的沟通,心意相通后的性生活更显温馨。4
夫妻年龄悬殊
据统计,性猝死更容易发生在年龄相差悬殊的夫妻身上。悬殊的年龄代表着两人身体机能的差距,双方的性需求也难达一致,年长的一方如果“竭尽全力”的配合另一方,很容易在极端情况下出现猝死。房事中的这些“行为”要不得!
1
酒后性行为
人们常说“酒后助性”,事实并不如此。性生活时人体本就处于一种兴奋状态,再加上酒精的刺激,血液循环速度更快,血压持续升高,更易诱发心脑血管疾病病发,导致猝死。2
特殊姿势
人体脖子外侧中段有个地方叫做颈动脉窦,它有调节人体血压、心率的功能。如果用力挤压或者亲吻可能会诱发心脏反射性心率减慢,严重可引起死亡。3
滥用药物
因为年纪的增长,性能力方面多多少少会受些影响,如果此时通过吃些所谓的“壮阳药”,强行提升性欲望,很容易因过度兴奋诱发心源性猝死。怪病门:古中医罗列出来的91种特怪病!项疮皮断 一人项上生疮如樱桃大,有五色,疮破则项皮断,但逐日饮牛乳自消。
四肢有声 一人寒热不止,经月后四肢坚如石,以物击之,一似钟磬声,日渐瘦恶,用茱萸、木香等分煎汤饮,即愈。
大肠寸截 一人大肠头出寸余,痛苦,直候干,自退落,又出,名为截肠病。若肠尽乃不治,但初截寸余可治。用脂麻油盛之,以臀坐之自入,饮大麻子油数升,愈。
鼻水成虾 一人鼻中腥臭水流,以碗盛之,有铁色虾鱼如粳米大,走跃不住,以手捉之,即化为水,此肉坏矣。食鸡肉,一日二次,任意馔食,月余愈。
前阴出粪 一妇人小便中出大粪,名交肠,服五苓散效。如未尽愈,可用旧幞头烧灰,酒服之。
足胫流髓 一人两足心凸如肿,上面生黑色豆疮,硬如钉子钉了,履地不得,胫骨有碎孔,髓流出,身发寒颤,惟思饮酒,此是肝肾气冷热相吞,用炮川乌头末傅之,煎韭子汤服效。
四肢节解 一人四肢节脱,但有皮连,不能举动,名曰筋解。用酒浸黄芦三两,经一宿取出,焙干为末,每服二钱,酒调下,服尽安。
茎健漏精 一人玉茎硬不痿,精流无歇,时时如针刺,捏之则脆。乃为肾满漏精疾,用韭子、破故纸各一两为末,每服三钱,水一盏,煎至六分,日三次饮之,愈则住服。
喉窍臭气 一人咽喉间生肉,层层相迭,渐渐肿起不痛,多日乃有窍子,臭气自出,遂退饮食,用臭橘叶煎汤,连服愈。
脐内生虫 一人腹中如铁石,脐中水出,旋变作虫行之状,绕身匝啄,痒痛难忍,拨扫不尽。用浓煎苍朮汤浴之,以苍朮末入麝香少许,水调服痊。
眼见飞走 一人眼前常见诸般禽虫飞走,以手捉之,则无。乃肝胆经为疾,用酸枣仁、羌活、元明粉、青葙子花各一两,为末,每服二钱,水一大盏,煎至七分,和滓饮,一日三服。
大肠生虫 一人大肠虫出不断,断之复生,行坐不得,用鹤虱草为末,水调五钱,服之自愈。
眼珠突垂 一人眼睛垂出,至鼻如角,黑色,痛不可忍,或时时大便血出,名曰肝胀。用羌活煎汁数服自愈。
应声怪虫 一人腹中有物作声,随人语言,用板蓝汁一盏,分五服服之,又名应声虫,当服雷丸自愈。
嗜油发虫 一人日饮油四五升以来,方始快意,长得吃则安,不尔则病。此是发入胃,被气血裹了化为虫也。用雄黄半两为末,水调服,虫自出,如蛇形者,置于油中,逡巡间连油泼之长江。
失说物望 一人卧于床,四肢不能动,只进得食,好大言说吃物,谓之失说物望病。治法如说食猪肉时,便云:你吃猪肉一顿。病者闻之即喜。遂置肉令病人见,临要却不与吃,此乃失他物望也,当自睡中涎出便愈。
指断筋连 一人手十指节断坏,惟有筋连,无节肉,虫出如灯心,长数尺余,遍身绿毛,名曰血余。以茯苓、胡黄连煎汤饮之,愈。
皮内波声 一人遍身皮底混混如波浪声,痒不可忍,抓之血出,不能解,谓之气奔,以人参、苦杖、青盐、细辛各一两,作一服,水二碗,煎十数沸,去渣,饮尽便愈。
眼白变黑 一人眼白浑黑,见物依旧,毛发直如铁条,虽能饮食,不语如醉,名曰血溃。用五灵脂为末二钱,酒调下。
疮肉蝶飞 一人因着艾灸火,痂便退落,疮内出鲜肉片子,飞如蝶形状,腾空去了,痛不可忍。是血肉俱热,用大黄、(石卜)硝各半两为末,水调下,微利即愈。
遍身出虱 一人临卧,忽浑身虱出,约至四五升,随至血肉俱坏,每宿渐多痒痛,不可言状,惟吃水卧床,昼夜号哭,舌尖出血不止,身齿俱黑,唇动鼻开,但饮盐酢汤十数碗即安。
毛发如铁 一人眼赤鼻张,大喘,浑身出斑,毛发如铜铁,乃胃中热毒气结于下焦。用白矾、滑石各一两为末,作一服,水三碗,煎至半合,不住饮,候静乃安。
皮内蟹行 一人病,皮中有虫,如蟹走,作声如小儿啼,乃筋肉为火之化。用雷丸、雄黄各一两为末,掺在猪肉片上,炙熟吃尽,自安。
手足肉刺 一人手足甲忽然长,倒生肉刺如锥,痛不可忍,吃葵菜自愈。
鼻中长毛 一人鼻中出毛,昼夜可长一二尺,渐渐粗圆如绳,痛不可忍,虽忍痛摘去一茎,后即更生。此因食猪羊血过多。遂用乳香、硇砂各一两为末,以饭圆梧桐子大,空心临卧各一服,水下十粒,自然退落。
疮如猫眼 一人面上及遍身生疮,似猫儿眼,有光彩,无脓血,但痛痒不常,饮食减少,久则透骨,名曰寒疮。多吃鱼鸡葱韭自愈。
肠从胁出 一人胁破肠出,臭秽,急以香油抹肠,用手送入,煎人参枸杞汤服,又淋破处,皮自合矣。吃羊肾粥、赤石脂十日即愈。
口鼻黑气 一人口鼻中气出,盘旋不散,凝如黑盖,过十日渐渐至肩胸,与肉相连,坚胜金铁,无由饮食,此多因疟后得之,煎泽兰叶汤,日饮三盏,连服五日愈。
肉出如锥 一人遍身忽然肉出如锥,既痒且痛,不能饮食。此名血拥。若不速治,溃而脓出。以赤皮葱烧灰淋洗,吃豉扬数盏,自安。
眉动目张 一人眉毛摇动,目不能视,交睫,唤之不应,但能饮食,有经日不效者,用蒜三两取汁,酒调下即愈。
毛窍血出 一人毛窍节次血出,若血不出,皮即膨胀如鼓,须臾眼鼻口目俱胀,此名脉溢,饮生姜汁合水各一二盏,即安。
伤寒并热 一人忽然气上喘,不能语言,口中汁流吐逆,齿皆摇动,气出转大则闷绝,苏复如是,名曰伤寒并热霍乱。用大黄人参末各半两,水三盏,煎至一盏,去滓热服,可安。
口内肉球 一人口内生肉球,臭恶,自己恶见,有根线长五寸余如钗股,吐球出,方可饮食,以手轻捏,痛彻于心,困不可言,用水调生麝香一钱,服数日验。
泡破石出 一人浑身生燎泡如甘棠梨,每个破出水,内有石一片如指甲大,泡复生,抽尽肌肉,不可治。急用荆三棱、蓬莪朮各五两为末,分三服,酒调连进愈。
面热有光 一人头面发热有光色,他人手近之如火烧,用蒜汁半两,酒调下,吐出如蛇状,遂安。
离魂假相 一人忽觉自形作两人并卧,不别真假,不语,问亦无对,乃是离魂。用辰砂、人参、茯苓,浓煎汤服之,真者气爽,假者化也。
饮酒身瘦 一男子自幼喜饮酒,至成丁后,日饮一二斗不醉,片时无酒,叫呼不绝,全不进食,日就羸弱。其父令用手巾缚住其手足,不令动摇,但扶少立,却取生辣酒一坛,就于其子口边打开,其酒气冲入口中,病者索饮,坚不与之。须臾口中忽吐物一块,直入坛中,即用纸封裹坛口,用猛火烧滚。约酒干一半即开视之,其一块如猪肝样,约三两重,周回有小孔如针眼,不可数计,弃之于江,饮食复旧,虽滴酒不能饮矣。
疮如人面 一商人左髆上有疮如人面,亦无他苦。商人戏滴酒口中,其面亦赤;以物食之,凡物必食。食多觉髆内肉涨起,或不食之,则一臂痹焉。有善医者,教其历试诸药,金石草木悉与之,至贝母,其疮乃聚眉闭口。商人喜曰:此药必治之也。因以小苇筒毁其口灌之,数日成痂遂愈。
蛟龙怪病 古有患者,饮食如故,发则如癫,面色青黄,小腹胀满如孕。医者诊其脉,与证皆异,而难明其主疗。忽有一山叟曰:闻开皇六年灞桥有患此病,盖因三月八日水边食芹菜得之。有识者曰:此蛟龙病也。为龙游于芹菜之上,误食而病也。遂以寒食饧每剂五合,服之数服,吐出一物,虽小而似蛟龙状,有两头,其病自此获痊。
疮破雀飞 一人左目上睑,忽生一小疮,其形长如鸭卵,其根如弦,恒偃其目不能开。金州防御使崔尧封饮之酒,令大醉,便与割去。疮既破,中有黄雀飞鸣而去。
身渐缩小 世有奇疾,终莫能晓。昔吕缙叔以制诰知颍州,忽得疾,身体日渐缩小,人不能医。临终,仅如小儿。古人不曾患此疾,终无人识。
视物倒植 元末四明吕复别号沧洲,翁深于医道,临川道士萧云泉眼中视物皆倒植,请复治。问其因,曰:某尝大醉,尽吐所饮酒,熟睡至天明,遂得此病。复诊其脉,左关浮促,即告之曰:伤酒大吐,上焦反复,致倒其胆腑,故视物皆倒植,不内外因。法当复吐以正其胆。遂用藜芦、瓜蒂为粗末,水煎,使平旦顿服,以吐为度。吐毕,视物如常。
视直如曲 一妇人视物如曲弓,视界尺之直亦如曲钩,药莫能治。
呕物如舌 镇阳有士人嗜酒,日饮数斗,饮兴一发则不遏。一夕大醉,呕出一物,如舌,初视无痕窍,至欲饮时,眼遍其上,矗然而起,家人沃之以酒立尽,至常日所饮之数而止。遂投之猛火,自出裂为十数片。士人自此恶酒不饮。
病消食龙 《齐谐记》云:江夏郡安陆县隆安中有郭坦兄弟三人,大兄得天行病后,遂大能食,一日食斗米,其家给五年贫罄,后乞食至一家门前,已得饭,又复乞其后门。其家人怒之云:前门已饭了,又从后门来讨,那得许多与你?彼答云:腹中饥甚,实不知是后门。门园有薤三畦,彼就地而啖其二。须臾闷卧在地,大吐一物如龙,因出渐渐小,人持饭与,遂不复食,将饭着所吐之物上,即消化成水,此病寻瘥。
妇人异疾 一妇异疾,每腹胀则腹中有声如击鼓,远闻于外。人行过其门者,皆疑其家作乐。腹胀消则鼓声亦止,一月一作,经百医皆莫能明其疾。
腹内钟鸣 有妊妇腹内如钟鸣,一贫士用鼠窟前畚土研罗为末,每服二钱,麝香汤调服,其疾即愈。
产妇腹痒 箭簳及镞,主治妇人产后腹中痒,安所卧床席下,勿令人知。
产后肠痒 针线袋,主治妇人产后肠中痒不可忍,以袋安所卧褥下,勿令人知。
杯中蛇影 陈留何解元一日饮于赵修武宅,酒至,陈忽见杯中似有小蛇,入口亦不觉有物,但每思而疑之,日久觉心痛,自思蛇入腹,为患不浅。后复会其宅,恰才执杯,又见小蛇,乃放杯细看,乃粱上挂弓一张,蛇影乃弓梢之影是也。遂解其疑,痛即止。
食挂 眉州米思古得疾,不能食,闻荤腥则呕,惟用大铛旋煮汤沃淡饭数数食之,医莫能治。史载之曰:俗辈不读《内经》而妄医人之疾,可叹可骇!君之疾,正在《素问》经中,名曰食挂。凡人之肺六叶,舒张而盖下,覆于脾,子母气和则进食。一或有戾则肺不能舒,脾之为弊,故不嗜食。遂授一方,以清气润肺为治,服三日,病者鼻闻肉味觉香,取啖之甚美。此宋人载于传记,考之《素问》,并无食挂之病,或记者假托耳。
毛如铁条 一白人忽变黑,毛直如铁条,虽饮食,不语如大醉,名无血钻。
眼见五色 一人酒色过度,眼见空中有五色物,稍近变成一美妇人,亭亭而立。徐之才曰:此色欲多,大虚所致,乃处补药饮之,数剂而愈。
面肿如蛇 一人头面肉肿如蛇状,用湿砖上青苔一钱,水调涂立消。
遍身赤肉 有小儿初生,遍身无皮,俱是赤肉,掘土坑卧一宿,即长皮。又方:用白早米粉干扑于上,候生皮乃止。
脑窍 一妇人年少,脑生一窍,凡咳脓血,与窍相应而出,此肺痿也,用参、芪、归、芍,加退热排脓之剂而愈。
胞满 一妇产后有伤,胞破不能小便,常常渗漏不干,用生丝绢一片剪碎,白牡丹根皮、白芨末各一钱,水一碗,煎至绢烂如饧,空心顿服,不可声言,即效。
蛇头疮 患疮如蛇头,突出数寸,用雄黄、硫黄涂之,即消。
心疾见狮 有患心疾,见物如狮子,程伊川教以手直前捕之,见其无物,久久自愈。
观壁皆莲 一妇病热,目视壁上皆是红莲花,医用滚痰丸下之愈。
乳悬 妇产后,忽然两乳细小下垂,痛甚,名曰乳悬。用芎、归各二斤,内用半斤煎水服,余以烧烟熏口鼻,二料乃愈。
水道出线 一妇产后,水道中出肉线一条,长尺余,动之则痛欲绝。先服失笑散数服,次以带皮姜三斤研烂,入清油二斤,煎干为度,用绢兜起肉线,屈曲于水道边,以煎姜熏之,冷则熨之,一日夜缩其大半,二日则尽。又再服失笑散、芎归汤调理。如肉线断,不可治。
灸火出血 有人灸火至五壮,血出一缕,急如溺,手冷欲绝,以酒炒黄芩一二钱为末,酒下止。
头皮蛆出 一人头皮内时有蛆出,以刀切破皮,用丝瓜叶捣汁搽之,蛆出尽,根绝。
痘烂生蛆 小儿痘烂生蛆,以柳条带叶铺地,将儿卧其上,蛆尽出而愈。
疮孔儿啼 一人渊疽发于肋下,久则溃窍,有声如儿啼,灸阳陵泉二七壮即止。
指节断落 有人手指节间痛不可忍,渐至断落,以蓖麻子去壳二两,碎者不用,黄连四两,贮瓶内,水二升浸之,春夏三日,秋冬五日,每早向东以此水吞下蓖麻子一粒,渐加至四五粒。微泄无害。忌食动风物,屡验。
耳内雀声 一人患头风证,耳内常鸣,如鸟雀啾唧之声,此挟脑风火之声也,用川当归煎服而愈。
伤寒舌出 一人伤寒,舌出寸余,连日不收。用梅花、冰片搽舌上,应手而收,重者用三钱方愈。
产后舌出 妇人产后,舌出不能收,以朱砂傅其舌,令作产儿之状,以一女扶之,壁外潜将瓦器忽然崩坠响声,妇闻而惊,舌则收。
产子母虫 一妇人忽产虫一对,在地上能行,长寸余,自后月生一对。以苦参加杀虫药为丸服之,又生一对埋于土中,过数日发而视之,大如拳,名子母虫,从此绝根。
眼中出血 一妇人眼中血如射而出,或沿鼻流下,但出血多时,即经不行,乃阴虚相火之病。遂用当归、生地、酒芍,加柴胡、黄连、黄蘗、知母、条芩、侧柏、木通、桃仁、红花,水煎,食前服愈。
你头开裂 你头开裂,用秋后嫩茄子裂开头者,阴干烧为末,水调服。
遍身红点 男子每至秋冬,遍身发红点作痒,此寒气收敛,腠理阳气不能发越,怫郁内作也,宜用人参败毒散解表,再用补中益气汤实表而愈。
遍身紫泡 一人因剥死牛,瞀闷,遍身俱发紫泡,闷绝,便急刺破泡,良久遂收而苏醒,更与败毒药愈。
红丝瘤 一人间东垣曰:某生一子,一岁后,生红丝瘤而死。后生四子皆然,何也?曰:汝乃肾中伏火,精乃有红丝故也,俗名胎瘤。汝试以精验之,果然。令服滋肾丸,其妻服六味地黄丸,后受胎生子,前证不作。
产后食茶 一妇人产后,日食茶二十余碗,一月后遍身冰冷数块,人以指按其冷处即从指下上应至心,如是者二年,诸医不效。以八物汤去地黄加橘红,入姜汁竹沥一酒杯,十服而温。
闻雷昏倒 一小儿七岁,闻雷即昏倒。以人参、当归身、麦门冬,少入五味子,熬膏,尽剂后,闻雷自若。
别有一喉 一人但饮食若别有一喉咙斜过膈下,径达左胁而作痞闷,以手按之,则沥沥有声,以控涎丹十粒服之,少时痞处热作,一声转泻下痰饮二升,再饮食,正下而达胃矣。
三阴交血出 一妇三阴交无故血出如射,将绝,以指按其窍,缚以布条,昏倒不知人。以人参一两煎汤灌之,愈。
项肿与头相统 一人颈项肿,与头相统,按之坚硬,漏芦汤一剂,服下发痒,顷刻消散。
痒入骨髓 一人田间收稻,忽然遍身痒入骨髓,此痰气也。用食盐九钱,泡汤三碗,每进一碗,探而吐之,三进三探,则不痒矣。
产户一物如泡 丹溪治一妇产户下一物如泡有尖,约重斤余,却喜血不尽虚,急与黄芪、白朮、升麻各五分,人参、当归各一钱,水煎,连服三剂即收愈。
胸间溃窍 一少妇胸溃一窍,有脓血,与口中所咳相应而出。以参、芪、当归,加退热排脓等药而愈。
玉茎长肿 一少年玉茎挺长,肿而痿,皮塌常润,磨股难行,两腿气冲上,手足倦弱。先以小柴胡汤加黄连,大剂行其湿热,少加黄蘗降其逆上之气,肿渐消,茎中硬块未尽;以青皮为君,佐以散风之药为末服,外以丝瓜汁调五倍子傅之,愈。
阴茎肿大 一人茎头肿大如升,光如鱼泡,以二陈汤加升麻、青黛、牡蛎,水煎服二剂。愈。
阴户如石 一妇产后,因子死,经断不行半年。一日小腹忽痛,阴户内有物如石硬塞之而痛不禁。群医不识。青林曰:此石瘕也。用四物汤加桃仁、大黄、三棱、槟榔、延胡索、附子、泽泻、血竭为汤,二剂而愈。
疮血如溺 一人左手无名指爪角生一小疮,初起麻粒大,用小刀挑开疮头,血出如溺不止。一日夜长出肉瘤如菌,裹指顶,内开一孔,如眼目转动,此疔毒也。以艾灸四十壮,不知疼痒,后烙之,剪去肉瘤,傅收疔散,外以膏药贴之,内服解毒汤,七日愈。
皮生恶物 一女十六岁,四肢软皮处生恶物如黄豆大,半在肉内,红紫色痛甚,诸药不效。方士教买水银四两,以白纸二张揉熟,蘸水银擦三日,自落而愈。
胆衡 一产妇因事大恐而病,病虽愈,惟目张不闭。人皆不能晓,问于钱仲阳曰:病名胆衡。煮(木郁)李仁酒饮之,使醉即愈。所以然者,目系内连肝胆,恐则气结,胆衡不下,(木郁)李仁可去结,随酒入胆,结去胆下,目则能闭矣。如言而效。
腹内虾(虫麻) 汾州王氏病右胁有声如虾(虫麻),常欲手按之,否则声声相接。医不能辨。留阳山人赵峦诊之曰:此因惊气入于脏腑而成。与镇惊朱砂丸,以虾(虫麻)衣汤送下,遂瘥。虾(虫麻)衣,即车前草也。
十二经脉循行方向和交接的规律通过前面几节《经络》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有十二条经脉循行于人体的四肢、头部和躯干,并且知道了如何将“手足”、“阴阳”和“脏腑”这三要素按一定规律组合起来,给这十二条经脉命名。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这十二条经脉循行方向的规律和它们交接的规律。“十二经脉循行方向的规律
”《黄帝内经》中的《灵枢·逆顺肥瘦》有这样一段话,清晰描述了十二经脉在人体循行方向:“手之三阴,从脏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原文中的“脏”指的是“胸”,这段话阐述了十二经脉循行方向的四条规律:(1)手三阴经分别起于胸中,走向手指末端,交于手三阳经;胸中的脏有肺、心和心包,对应的三条阴经分别是手太阴肺经、手少阴心经和手厥阴心包经。手三阴经从胸,沿着手臂的内侧循行到手指末端。(2)手三阳经均起于手指末端,走向头面部,交于足三阳经;手的三条阳经,是从手指的末端向头面部循行。因为手三阴经从胸走手,到了手指端要终止,下接的是手三阳经,手三阳经分别为手阳明大肠经、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都是从手指末端沿着手臂的外侧,向头面部循行的,此处的头指的是头面部,而到了头面部,手三阳经也要终止。(3)足三阳经分别起于头面部,走向足趾末端,交于足三阴经;足的三条阳经分别是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经。这三条阳经从头面部向足趾末端循行,此处的足指的是足趾端,到了足趾端之后,足三阳经也要终止,终止以后向下相交的是足的三条阴经。(4)足三阴经分別起于足趾,走向腹腔、胸腔,交于手三阴经。足的三条阴经分别为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足的三条阴经需要从足向腹部循行,最后,足三阴经再向上行,从腹到胸,到胸中去与手三阴经相交。这样,就构成了一个“阴阳相贯,如环无端”(《灵枢·营卫生会》)的循环路径。我们可以把十二经脉循行方向的规律总结为四句容易记住的话,结合下面这张十二经脉循行方向示意图,就比较容易记住了。“十二经脉交接规律
”(1)阴经与阳经交接:即阴经与阳经在四肢部衔接。具体来首就是:手三阴是在手指端交接手三阳的,具体的规律是里表两经相交;足三阳和足三阴是在足趾端相交的,具体的规律是表里两经相交。如手太阴肺经在食指端与手阳明大肠经相交接;手少阴心经在小指与手太阳小肠经相交接;手厥阴心包经由掌中至无名指端与手少阳三焦经相交接;足阳明胃经从跗(即足背部)上至大趾与足太阴脾经相交接;足太阳膀胱经从足小趾斜走足心与足少阴肾经相交接;足少阳胆经从跗上分出,至大趾与足厥阴肝经相交接。(2)阳经与阳经交接:即同名的手足三阳经在头面相交接。如手足阳明经都通于鼻,手足太阳经皆通于目内眦,手足少阳经皆通于目外眦。(3)阴经与阴经交接:即阴经在胸腹相交接。如足太阴经与手少阴经交接于心中,足少阴经与手厥阴经交接于胸中,足厥阴经与手太阴经交接于肺中等。“十二经脉交接成一个大闭环
”上面讲的十二经脉交接规律,是一个总的规律,至于十二经脉如何串联,在身体中形成一个闭环,我们还需要进一步细化分析。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本节课把十二经脉的详细循行做了图示和文字说明,可能会给大家一个错觉:觉得经络好难学啊,像一张蜘蛛网一样,捋不清头绪,并且里面好多生僻的词汇都不懂!其实大家大可不必担心,因为十二经脉的的交接都是遵从于我们上面提到的经脉交接规律的,如果大家觉得下面介绍的每条经脉的文字读不太懂,可以有两个解决办法:一是今天晚上在享泰极学堂听老苗给大家掰开揉碎讲解,第二个办法就是忽略它们,只在理解基础上记住下面12个小标题的内容就可以,它们概述了十二经脉在人体中如何交接成一个大闭环的。1、手太阴肺经在上肢内测前端,向下在食指端接手阳明大肠经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中府),向下联络大肠,再返回沿胃上口,穿过横膈,入属于肺。从肺系(气管、喉咙部)向外横行至腋窝下,沿上臂内侧下行,循行于手少阴与手厥阴经之前,下至肘中,沿着前臂内侧桡骨尺侧缘下行,经寸口动脉搏动处,行至大鱼际,再沿大鱼际桡侧缘循行直达拇指末端(少商)。其支脉,从手腕后分出,沿着食指桡侧直达食指末端。手太阴肺经(LU)2、手阳明大肠经沿手外臂前缘,行至面部对侧鼻孔旁接足阳明胃经手阳明大肠经,起于食指之尖端(商阳)(桡侧),沿食指桡侧,经过第1、2掌骨之间,上行至腕后两筋之间,沿前臂外侧前缘,至肘部外侧,再沿上臂外侧前缘上行到肩部,经肩峰前,向上循行至背部,与诸阳经交会于大椎穴,再向前行进入缺盆,络于肺,下行穿过横膈,属于大肠。其支脉,从缺盆部上行至颈部,经面颊进入下齿之中,又返回经口角到上口唇,交会于人中(水沟),左脉右行,右脉左行,止于对侧鼻孔旁(迎香)。手阳明大肠经(LI)3、足阳明胃经向下在足趾端与足太阴脾经交接足阳明胃经,起于鼻旁(承泣),上行鼻根,与足太阳经脉相汇合,再沿鼻的外侧下行,入上齿龈中,返回环绕口唇,入下唇交会于承浆穴;再向后沿下颌下缘,至大迎穴处,再沿下颌角至颊车穴,上行到耳前,过足少阳经的上关穴处,沿发际至额颅部。其支脉,从大迎前下走人迎穴,沿喉咙入缺盆,下横膈,入属于胃,联络于脾。其直行的经脉,从缺盆沿乳房内侧下行,经脐旁到下腹部的气冲部;一支脉从胃口分出,沿腹内下行,至气冲部与直行经脉相汇合。由此经髀关、伏兔穴下行,至膝关节中。再沿胫骨外侧前缘下行,经足背到第2足趾外侧端(厉兑);一支脉从膝下3寸处分出,下行到中趾外侧端;一支脉从足背分出,沿足大趾内侧直行到末端。足阳明胃经(ST)4、足太阴脾经上行至心中,接手少阴心经足太阴脾经,起于足大趾末端(隐白),沿着大趾内侧赤白肉际,经过大趾本节后的第1跖趾关节后面,上行至内踝前面,再沿小腿内侧胫骨后缘上行,至内踝上8寸处交于足厥阴经之前,再沿膝股部内侧前缘上行,进入腹部,属脾,联络胃;再经过横膈上行,夹咽部两旁,系舌根,分散于舌下。其支脉,从胃上膈,注心中(大包)。足太阴脾经(SP)5、手少阴心经沿上肢内测后缘,向下在小指桡侧末端接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阴心经,起于心中(极泉),出属心系(心与其他脏器相连的组织);下行经过横膈,联络小肠。其支脉,从心系向上,夹着食道上行,连于目系(眼球连接于脑的组织)。其直行经脉,从心系上行到肺部,再向外下到达腋窝部,沿着上臂内侧后缘,行于手太阴经和手厥阴经的后面,到达肘窝;再沿前臂内侧后缘,至掌后豌豆骨部,进入掌内,止于小指桡侧末端(少冲)。手少阴心经(HT)6、手太阳小肠经沿着上肢外侧后缘,行至面部目内眦接足太阳膀胱经手太阳小肠经,起于手小指尺侧端(少泽),沿着手背外侧至腕部,出于尺骨茎突,直上沿着前臂外侧后缘,经尺骨鹰嘴与肱骨内上髁之间,沿上臂外侧后缘,到达肩关节,绕行肩胛部,交会于大椎,向下进入缺盆部,联络心,沿着食管,经过横膈,到达胃部,属于小肠。其支脉,从缺盆分出,沿着颈部,上达面颊,到目外眦,向后进入耳中。另一支脉,从颊部分出,上行目眶下,抵于鼻旁,至目内眦,斜行络于颧骨部(听宫)。手太阳小肠经(SI)7、足太阳膀胱经向下在小趾端与足少阴肾经交接足太阳膀胱经,起始于内眼角(睛明),向上过额部,与督脉交会于头顶。其支脉,从头顶分出到耳上角。其直行经脉,从头顶入颅内络脑,再浅出沿枕项部下行,从肩胛内侧脊柱两旁下行到达腰部,进入脊旁肌肉,入内络于肾,属于膀胱。一支脉从腰中分出,向下夹脊旁,通过臀部,进入腘窝中;一支脉从左右肩胛内侧分别下行,穿过脊旁肌肉,经过髋关节部,沿大腿外侧后缘下行,会合于腘窝内,向下通过腓肠肌,出外踝的后方,沿第5跖骨粗隆,至小趾的外侧末端(至阴)。足太阳膀胱经(BL)8、足少阴肾经上行至心肺中,接手厥阴心包经足少阴肾经,起于足小趾下(涌泉),斜走足心,行舟骨粗隆下,经内踝的后方,向下进入足跟中,沿小腿内侧上行,经腘窝内侧,沿大腿内侧后缘上行,贯脊柱,属于肾,络于膀胱(有穴通路还出于前,从横骨穴处上行于腹部前正中线旁0.5寸,胸部前正中线旁2寸,止于锁骨下缘俞府穴处)(肓俞)。其直行支脉,从肾脏向上经过肝、膈,进入肺脏,沿着喉咙,夹舌根旁;另一支脉,从肺分出,联络心,流注于胸中。足少阴肾经(KI)9、手厥阴心包经沿上肢内测手太阴、手少阴经之间,向下在无名指末端接手少阳三焦经手厥阴心包经,起于胸中(天池),属心包络,向下经过横膈自胸至腹依次联络上、中、下三焦。其支脉,从胸部向外侧循行,至腋下3寸处,再向上抵达腋部,沿上臂内侧下行于手太阴、手少阴经之间,进入肘中,再向下到前臂,沿两筋之间,进入掌中,循行至中指的末端(中冲)。一支脉从掌中分出,沿无名指到指端。手厥阴心包经(PC)10、手少阳三焦经沿着上肢外侧手阳明大肠经和手太阳小肠经之间,行至面部目外眦接足少阳胆经手少阳三焦经,起于无名指尺侧末端(关冲),向上经小指与无名指之间、手腕背侧,上达前臂外侧,沿桡骨和尺骨之间,过肘尖,沿上臂外侧上行至肩部,交出足少阳经之后,进入缺盆部,分布于胸中,散络于心包,向下通过横膈,从胸至腹,依次属上、中、下三焦。其支脉,从胸中分出,进入缺盆部,上行经颈项旁,经耳后直上,到达额角,再下行至面颊部,到达眼眶下部(丝竹空)。另一支脉,从耳后分出,进入耳中,再浅出到耳前,经上关、面颊到目外眦。手少阳三焦经(TE)11、足少阳胆经向下在足大趾背毫毛部与足厥阴肝经交接足少阳胆经,起于目外眦(瞳子髎),上行额角部,下行至耳后,沿颈项部至肩上,下入缺盆。耳部分支,从耳后进入耳中,出走耳前到目外眦后方。外眦部支脉,从目外眦下走大迎,会合于手少阳经到达目眶下,行经颊车,由颈部下行,与前脉在缺盆部会合,再向下进入胸中,穿过横膈,络肝,属胆,再沿胁肋内下行至腹股沟动脉部,经过外阴部毛际横行入髋关节部。其直行经脉从缺盆下行,经腋部、侧胸部、胁肋部,再下行与前脉会合于髋关节部,再向下沿着大腿外侧、膝外缘下行,经腓骨之前,至外踝前,沿足背部,止于第4趾外侧端(足窍阴)。足背部分支,从足背上分出,沿第1、2跖骨间,出于大趾端,穿过趾甲,出趾背毫毛部。足少阳胆经(GB)12、足厥阴肝经上行至肺中,接手太阴肺经足厥阴肝经,起于足大趾背毫毛部(大敦),沿足背经内踝前上行,至内踝上8寸处交于足太阴经之后,上经腘窝内缘,沿大腿内侧,上入阴毛中,环绕阴器;再上行抵达小腹,夹胃,属于肝,络于胆;再上行通过横膈,分布于胁肋部(期门);继续上行经喉咙的后面,上入鼻咽部,连目系,从额部浅出,与督脉在巅顶部相会。其支脉,从目系下循面颊,环绕唇内。另一支脉,从肝部分出,穿过横膈,注于肺。足厥阴肝经(LR)十二经脉,按照交接规律,在人体内就形成了如下图这样一个闭环。从上面的十二经脉循行图中,我们还可以看出一个规律,就是“足经交手经、由多交少,从最少交多”。比如足太阴,应该交阴气少者,比太阴的阴气少的是少阴,所以,足太阴交的是手少阴;而足少阴再往下交比少阴的阴气少的应该是厥阴,所以,足少阴肾经再向下交的是手厥阴心包经;而足厥阴肝经再往下交,厥阴已经是最小的了,没有比厥阴更小的了,那么就要交一个最多的,所以,足厥阴肝经再往下交的是手太阴肺。另外一个有助于记忆的方法是:太阴是三阴,而少阴是二阴,所以足太阴交手少阴;少阴是二阴,厥阴是一阴,所以足少阴交手厥阴;而足厥阴最少,再往下就交一个最多的,足厥阴是一阴,手太阴是三阴,所以足厥阴交手太阴。如果用数字来讲,可以变成三二一三。即足三阴交手二阴,足二阴交手一阴,足的一阴交手三阴是三交二、二交一、一交三。也就是三二一三的交接规律。以上就是关于十二经脉相接规律的进一步的认识和分析,希望大家能理解,以便于记忆。---------------------------------------------------------------------
点个在看,一起为健康点赞
注:文中所涉及到各类药方、验方等仅供专业中医人士参考学习,不能作为处方,请勿盲目试用,本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
千万别让所谓“科学”束缚了中医的发展。一起为中医呐喊加油助威!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