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桂成从心论治闭经一针一药

从心论治闭经

五脏之中,夏老认为闭经的发生与心关系密切,如心气闭塞,心血不降则经闭不潮,此在临床实为多见。

如《素问·评热病论》云:“月事不来者,胞脉闭也,胞脉者属心而络于胞中,今气上迫肺,心气不得通,故月事不来也。”论述了心气不下,胞脉不得下通,故月事不来的病机。

刘完素在《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带下论附》中指出:“如女子不月,先泻心火,血自下也。”

夏老认为通经并不在于逐瘀血,而在于调理气血,宁心安神,引血下行;胞脉属心而络于胞中,心主血脉。因此,调血、引血下行需从心经考虑。

经期之后一周,称为经后期。闭经主要病在经后期,下面重点探讨经后期的生理病理特点。

为便于临床,夏老将经后期分为经后初期、经后中期和经后末期3期,闭经患者经后期病变主要有初期延长、中期延长和末期延长3种。

经后初期延长在临床最多见,即经后阴长停留在低水平,缺少应有的波浪状运动;带下量少或无,甚至阴道有干涩之感,血雌激素水平持续走低,甚至出现卵泡刺激素(FSH)的升高,相当于中度或重度肝肾不足。

经后中期延长较少见,即经后阴长停留在中水平范围内,虽然有一些波浪状运动,其活动必然偏少、偏低,不能进一步提高,相反呈倒退式;虽然有少量带下,但不能增多,质地黏稠度亦不够,雌激素水平略有下降,相当于轻度肝肾不足。

经后末期延长极少见,即经后阴长停留在近高水平范围内,虽然在经后初、中期有规则的波浪状活动,但达到高水平后缺乏活动,有的呈倒退运动;带下虽然较多,质地不符合要求,无锦丝状改变或量极少、片刻即止,雌激素水平高峰募集期延长,或不能继续提高,可能与阳虚肝郁亦有关。

调心法——奠基

经后期的治疗要求是“静能生水”,尤其经后初、中期以静为主。

静者,主要指“心”而言,是指心脑的安静、平和、下降。肾阴癸水的滋长,必须在心神安静的前提下,才有可能实现。

此期是治疗的奠基时期,非常重要。因为天癸中的阴长有3个目的:一是促进卵泡的发育成熟;二是促进血海的充盈,亦即是子宫内膜的增厚,为受孕奠定基础;三是促进水液增多,使阴道内、盆腔中湿润,精卵活动顺利,有利于孕育。

“静能生水”,宁心安神,肾气自实。夏老提出:“心不静,肾不实;心安静,肾乃实”,降心火以宁心有清、养、镇、舒4法。

清法,即清降法,常用清心莲子汤。现代女性社会压力大,经常睡眠不足,常常处于心火亢盛状态,用此方加减效佳。临床还常用六一散,虽为清暑利湿之品,但有轻泻心火之功,可清心除烦,火气随小便而除,不伤阴分。

养法,即滋养法,常用柏子仁丸、天王补心丹、归脾丸加减。“心主血”,心神有赖心血的滋养而正常运作,心血不足,则心神无所运作依靠。方药中珍珠和柏子仁为要药:珍珠甘咸寒,入心肝经,有清热益阴,镇心安神,坠痰定惊,明目解毒之效,是降心火使之下交于肾的药物;柏子仁,《本草纲目》云:“养心气,润肾燥,安魂定魄,益智宁神”。

镇法,即镇降法。常用二齿安神汤、龙牡救逆汤、朱砂安神丸。此为本虚标实,治标之法,常用青龙齿、紫贝齿、牡蛎、龙骨等镇摄浮动无根之气,同时加入养阴敛藏之品以纳气归源,培补本元。临床上还常用石决明、玄晶石等镇降之药,既能清热,又能降逆,镇摄浮阳。

舒法,即静心解郁法,有远志菖蒲饮。女子以肝为先天,血少气多,性喜抑郁。自古至今,论肝郁者众,立逍遥散、越鞠丸、柴胡疏肝散等名方,理气解郁。而对于心郁论述不多,“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

在有些情况下,要借肝脾的媒介才能达到静心作用,即体现在脾胃化生和肝胆母子作用。

治脾常用归脾汤、半夏秫米汤,如归脾汤,脾统血,心主血脉,补益脾胃,化生气血,以达到养心神、守神舍作用;全方以健脾升清为主,心脾两顾,又有远志交通心肾。半夏秫米汤则通过调节脾胃,化痰祛湿,以斡旋中焦之力,清上焦之浊以安定心神。治肝,常用酸枣仁汤,养肝清热安神,以期达到心肾交合的目的。

在完成了静心的基础,我们才能进行下一步补肾生水,方可”静能生水”。

调周法

调周法,就是根据月经期的生理特点,序贯用药的一种疗法。是借鉴了西医激素疗法而来,但是青出于蓝。因为激素疗法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ulingzhia.com/wzds/841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