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清任(~年)是一位革新派的医学家,他的《医林改错》虽然只有3万余字,但在中医学发展历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特别是他所拟定的逐瘀汤类方,极大地丰富了中医血瘀理论与活血化瘀法,在治疗危重与疑难病症方面是可以信赖的经验方药。今就其逐瘀汤类方的证治分析叙述如下,以就正于同道。血瘀体质,主要是3个原因引起
“瘀,积血也”,中医看来,血液凝滞就叫瘀血,当体内血液运行不畅,或瘀血内阻就是常说的血瘀体质。而形成血瘀体质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气滞血瘀
正常情况下,血液是在血脉中自行运行的,当然主要是依赖于心脏泵血的功能。就好比生活中使用的水管,之所以可以灵活控制水流,靠的就是水闸的开启。
可是心脏没有外力,又没有电流,它怎么开启泵血功能呢?靠的就是身体里流动的气推动。就像水管里的水,水不能自己流动,需要靠水压差形成的推动力。
所以中医流传这么一个说法: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身体运行之气,久久不畅,就会造成气滞。没有足够的气体推动,自然也就形成血瘀的局面。
2、寒凝血瘀
另一个形成瘀血的常见原因就是寒凝血瘀。我们都知道液体在足够低的温度下是会结成冰块的。血液也是如此,我们的血液只有在正常体温下才能在血管中正常运行,如果机体处于寒冷的环境中或者处在一种寒冷的状态下,我们的血液运行就会变得缓慢如同冬天的水会结冰一样,血液凝聚成血块,阻滞在血管中。
这也是为什么心肌梗死、脑梗死的病人,往往在冬季发病率和死亡率高的原因。
3、血热
寒凝会血瘀,但血热也同样影响血瘀。血液在我们的机体内属于阴津的范畴,热伤津,体内的水液少了的时候,血液就会浓、变稠。这也是为何体热的人,一般抽血时都较为困难,且抽出来的血一般颜色偏暗红、偏黑、很稠。
一、血府逐瘀汤
王清任以隔膜为界,将人体分为两段,隔膜以上,即肺、心左右气门,称为“血府”。心、肺是人体的循环系统,主要进行血液与其他的交换与运行。因此王清任描述“隔膜以上满腔皆血。”
血府逐瘀汤是因血府血瘀而立,因瘀血阻碍,导致气血循环、交换发生故障,影响心行血、肺行气的正常运作。患者常见胸痛、胸不任重物、憋闷、夜不安,与现代心律失常、冠心病、循环系统疾病等类似。
血府逐瘀汤的组方以红花、生地、桃仁等活血化瘀,更有柴胡、桔梗升提上行,引药直达血府,同时配合牛膝,引血下行,给瘀血以出路。
血府逐瘀汤:当归、生地、赤芍、川芎、桃仁、红花、枳壳、柴胡、甘草、桔梗、川牛膝
二、膈下逐瘀汤
王清任认为,中焦分为肝系和胃系两个系统。包括胆、肝、脾、胃、肠等腹胀,脾运化散精功能与中焦气机升降是否正常有着密切关系。
“立膈下逐瘀汤治肚腹血瘀之症”。所治疗包括:积块、小儿痞块、肚腹疼痛、腹坠、久泻。王氏指出“肚大青筋”是主要特征;论肾泻、论久泻,则指出病之根本是胃“总体瘀血过多”;脏器位置相连,均在腹部,功能相似,与饮食水谷消化、吸收、传输密切相关。
膈下逐瘀汤组方,除用当归、桃仁等活血化瘀,更加入乌药、香附、五灵脂等归经肝、胆、脾、胃之品,从而保证了该方的作用部位集中于中焦肝胃。现代膈下逐瘀汤多用于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如治疗晚期胰腺癌、慢性萎缩性胃炎、脾功能亢进。
三、少腹逐瘀汤
下焦溲系、衍系,包括胞宫、卵巢、睾丸、输卵管、膀胱、输尿管等生殖泌尿器,属盆腔系统,主人体生殖和泌尿系功能。少腹逐瘀汤为王清任为少腹瘀血所立,此方主治经、带、胎、产等生殖系统疾病,如治疗无子、小产、崩漏、腹痛等。
从方药组成看,少腹逐瘀汤中小茴香、肉桂、干姜温下元,暖胞宫,能够引药直达少腹。现代临床中,少腹逐瘀汤也常用于治疗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如男性尿道综合征、慢性盆腔炎、不孕症等。其中小茴香主要成分挥发油具有性激素样作用,能够增加输卵管、子宫内膜、子宫肌层重量,促进性周期。
少腹逐瘀汤:小茴香(炒)、、干姜、延胡索、没药、当归、川芎、官桂、赤芍、生蒲黄、五灵脂(炒)
四、身痛逐瘀汤
髓系,即周围神经系统,与脑系主观思维意识活动不同,髓系主要调控肢体的运动和感觉。经络疾病、骨系统疾病、肌肉疾病等运动相关类疾患均属于髓系病变。
王氏认为“凡肩痛、臂痛、腰痛、腿痛、或周身疼痛,总名曰痹症”组方看,除当归、川芎等活血化瘀外,更有秦艽、羌活、地龙之通行经络,牛膝于此方则取其舒筋活血、擅治萎痹拘挛之功用,因而全方具有通经活血、祛风除湿功效。
身痛逐瘀汤:桃仁、红花、川芎、当归、五灵脂、没药、香附、川牛膝、地龙、秦艽、羌活、甘草
五、通窍逐瘀汤
王清任通过对人体解剖,突出强调人体顶焦颅腔的问题,有必要将脑的功能明确独立出来。王观察到颅腔及脑的形态与结构,故提出“灵机记性不在心在脑”,并以小儿囟门生长过程及羊羔风发作为例,作为灵机在脑之证据。
其所立通窍活血汤主治以“头发脱落、耳聋、白癜风”等头面部疾病为主,方中除用桃仁、红花、赤芍等活血化瘀药外,麝香一味实为全方核心药,即“通窍全凭好麝香”。
通窍活血汤所治病症以脑部疾病为主,包括多种精神及神经系统疾患。同时,由于顶焦脑部直接接触外界,风池、风府成为风、寒、毒、疫等疠气入侵的门户,故脑系易受风、寒等外邪侵袭,通窍活血汤中老葱、生姜、黄酒则具有发散祛邪功用,兼顾了外邪易侵的病理特点。
五个逐瘀汤的异同点与主要区别、功效鉴别通窍活血汤:赤芍、川芎、桃仁、红枣、红花、老葱、鲜姜、麝香
五方名为:血府逐瘀汤、通窍活血汤、膈下逐瘀汤、少腹逐瘀汤和身痛逐瘀汤,同出于《医林改错》;均用当归、川芎、赤芍、桃仁、红花养血活血、祛瘀止痛;治疗血瘀证。
血府逐瘀汤:配柴胡、枳壳、桔梗、生地、牛膝行气活血、调理升降;功用活血化瘀、行气止痛;主治胸中血瘀证;以胸痛日久不愈、痛如针刺,舌质暗或有瘀斑,脉涩等为辨证要点。
通窍活血汤:配麝香、老葱、生姜辛香走窜,通阳开窍;功用活血通窍;主治头面瘀血证;以头痛头昏、痛如针刺、久治不愈,或有外伤史为辨证要点。
膈下逐瘀汤:配香附、延胡索、天台乌药、枳壳疏达肝气、
行气止痛;主治膈下(即胸胁)瘀血证;以膈下有包块,疼痛拒按,痛处不移为辨证要点。
少腹逐瘀汤:配肉桂、小茴香、干姜温经止痛;功用活血化瘀、温经止痛;主治少腹瘀血证;以少腹有包块,疼痛喜温,或少腹胀满疼痛为辨证要点。
身痛逐瘀汤:配羌活、秦艽、地龙祛风除湿、通络止痛;功用活血化瘀、通络止痛;主治瘀血阻滞经络所致的肢体或周身疼痛;以久治不愈为辨证要点。
五方均治血瘀证。但血府逐瘀汤为胸中瘀血证;通窍活血汤为头面瘀血证;膈下逐瘀汤为膈下瘀血证;少腹逐瘀汤为少腹瘀血证;身痛逐瘀汤为躯干、四肢瘀血证。
1.逐瘀类方逐瘀是一种治疗方法,它的对应证候是瘀血。瘀血作为病证名称,首见于张仲景《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证治》篇,虽然该篇未载活血化瘀方药,但在其他篇幅确有许多行之有效的名方,如下瘀血汤、桃仁承气汤、桂枝茯苓丸、大黄牡丹皮汤等。
王清任在继承经方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的瘀血证,创制了不少行之有效的逐瘀汤,常用的有十四首。有直名“逐瘀”的,如血府逐瘀汤、膈下逐瘀汤、少腹逐瘀汤、身痛逐瘀汤、通经逐瘀汤、会厌逐瘀汤等,计六首。有的虽未名“逐瘀”,但其“逐瘀”功效亦非常明显,如补阳还五汤、通窍活血汤、解毒活血汤、止泻调中汤、急救回阳汤、助阳止痒汤、足卫和荣汤、癫狂梦醒汤等,计八首。这些逐瘀汤类方是对经方的继承与发挥,至今还在发挥着积极的临床效应。
2.瘀血证候《医林改错》中,有许多瘀血证的描述,在其六首逐瘀方剂中,所治病症均有“瘀血”二字(或云血瘀,或云血滞,或云凝血,或云气血瘀滞);特别是血府逐瘀汤所治19条病症中,有12条明文为血瘀所致;膈下逐瘀汤所治6条病症,均为血瘀证候。通窍活血汤所治14条病症中有13条瘀血证;其他如补阳还五汤所治为“血中瘀滞”,解毒活血汤与癫狂梦醒汤所治均为“气血凝滞”所致,只是前者为“壅塞津门,水不得出”,后者为“脑气与脏腑之气不接”;足卫和营汤有“和营”作用,急救回阳汤有“夺命”之功;其他如止泻调中汤有活血化瘀的川芎、红花;助阳止痒汤仅有六味药,除黄芪外,其他五味(桃仁、红花、皂刺、赤芍、穿山甲)均有活血化瘀功效。由此可见,王清任对于杂病的证治,非常重视瘀血证及其活血化瘀法的应用。
3.瘀血指征王清任对瘀血病症观察的非常细致。他在《医林改错·半身不遂论叙》中说:“凡遇是症必细心研究。审气血之荣枯,辨经络之通滞。四十年来颇有所得。”他将“平素所治气虚血瘀之症,记数条示人以规矩。”这种“血瘀之症(注:与证同)可查,后有五十种。”若将五十种瘀血证进行分析归纳,其主要指征有三。
一是疼痛:如头痛、眼疼、胸痛、肩痛、臂痛、腰疼、腿疼、周身疼痛、腹痛、会厌痛等;
二是肤色异常:如酒糟鼻、白癜风、紫印脸、紫癜风、脸如墨、皮肤疹、皮肤斑、皮肤青筋;
三是积块:如小儿痞块、腹内积块、经血或黑或块等。
其他如久泻、失眠、发热、耳聋、牙疳等,在久治不愈的情况下,王清任将瘀血证考虑进去,加以对证治疗,给后人增添了更多的思考余地。
4.方药选用以上十四首方,选用药物49味(包括老葱、鲜姜、红枣、黄酒)。最常用的药物依次为桃仁(12首)、红花(12首)、赤芍(10首)、当归(9首)、甘草(9首)、川芎(7首)、柴胡(5首)、黄芪(4首)、枳壳(4首);其次是五灵脂(3首)、香附(3首)、地龙(3首)、党参(3首)、白术(3首)等。如果将以上药物按方剂分类,显然包含有两首完整的方剂,即桃红四物汤与四逆散。特别是以桃红四物汤为主而加减的方药有九首,以四逆散加减的方药有二首;其中以桃红四物汤合四逆散加减的方药有四首。这说明王清任所创制的逐瘀汤,以针对血虚血瘀证与气滞血瘀证而拟定的比较多。就血虚与血瘀而言,血瘀是疾病的主要证候,或者说是其主要矛盾。王清任在其逐瘀汤类方的叙述中,更多的是强调血瘀证。所用活血化瘀“对药”最多的是桃仁与红花(11首)、川芎与赤芍(5首),其次是元胡与五灵脂(2首)、蒲黄与五灵脂(1首)等。5.药物配伍《医林改错》的药物配伍简明而实用,以十四首方为例,其配伍规律大致为:益气活血、理气活血、养血活血、温阳活血、健脾活血、芳香活血、通络活血等。
益气活血王清任非常重视益气活血法,他在《医林改错》“半身不遂本源”“口眼歪斜辨”“辨口角流涎非痰饮”“辨大便干燥非风火”“辨小便频数遗尿不禁”“辨语言蹇塞非痰火”等篇,分别论其病机为“气亏”“气不上达”“气虚不固津液”“无气力催大恭(指大便)下行”“气虚溺孔开张”“半边无气”等。每以黄芪益气为主,且重用之,如黄芪桃红汤用之八两,补阳还五汤、黄芪防风汤与黄芪甘草汤等用之四两,黄芪赤风汤用之二两,可保立苏汤用之一两五钱,助阳止痒汤、足卫和荣汤与保元化滞汤用之一两,少则用之八钱如止泻调中汤等。虽然全书没有专论黄芪篇,但他的主导思想是补气化瘀。他说:“元气既虚,必不能达于血管,血管无气,必停留而瘀。”故借黄芪大补元气,以促血活。所配活血化瘀药以桃仁、红花为多,其次是赤芍等。
理气活血王清任用理气活血法的代表方药为血府逐瘀汤。该方基本是桃红四物汤与四逆散的合方,只是加入了两味引经药,即桔梗与牛膝,所治证候为“血府血瘀”,说明血府之瘀与气分郁滞有着密切关系。其他如会厌逐瘀汤、解毒活血汤等,均由桃红四物汤去川芎合四逆散加味组成,只是前者加清利咽喉的桔梗与清热凉血的玄参,后者加清解热邪的葛根与解毒散结的连翘。有了理气药,更有利于瘀血的消散。
养血活血王清任的养血活血法以桃红四物汤为主方,如血府逐瘀汤取用桃红四物汤全方。其他如膈下逐瘀汤(未用生地)、补阳还五汤(未用当归、生地)、会厌逐瘀汤(未用川芎)、解毒活血汤(未用当归、川芎)、身痛逐瘀汤(未用生地、赤芍)等。由此可见,常用养血药以四物汤为主,随证去留;活血药以桃仁、红花为主。
温阳活血以急救回阳汤为主剂,方以四逆汤(干姜、附子、甘草)温阳救逆,合党参、白术健脾益气,配以桃仁、红花活血化瘀,正如方歌所云:“急救回阳参附姜,温中术草桃红方。”寓活血药于益气回阳药之中,使阳回而血活。其他如止泻调中汤,则取附子、黄芪、高良姜、官桂配以当归、红花、川芎等,用于泄泻日久,阳气随之而减且血瘀不化等证。
健脾活血取黄芪、党参、白术、甘草益气健脾,配以桃仁、红花、当归、白芍活血养阴,如足卫和营汤治疗痘后抽风、口噤不开、项背反张等。而在急救回阳汤、止泻调中汤中,亦有健脾与活血药的配伍。
通络活血取穿山甲、皂刺、地龙通经活络,配以桃仁、红花、赤芍活血化瘀,如通经逐瘀汤,“方中药性不大寒大热,不大攻大下,真是良方也。”用于治疗瘀血凝滞于血管者。又如助阳止痒汤,亦有穿山甲、皂刺与桃仁、红花的配伍,以除却痘后皮血不和,皮肤作痒、失音声哑等。
芳香活血王清任善用麝香,“通窍全凭好麝香”。该物芳香走窜,通行十二经,开通诸窍,善入细络,代表方药为通窍活血汤,是方治疗病症竟有十四条之多。其他如通经逐瘀汤亦用麝香,目的在于通达诸窍。
其他配伍在王清任逐瘀汤类方中,还有清热解毒配以活血化瘀药者,如解毒活血汤中连翘、葛根配桃仁、红花等;理气消痰配以活血化瘀者,如癫狂梦醒汤中半夏、陈皮、苏子、桑白皮配桃仁、赤芍等。
由于病情复杂,证候非一,王清任常将数法溶于一方,这对于那些疑难病症是非常必要的。
6.继承创新王清任的《医林改错》,是对《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血实宜决之”的应用与发挥。由于科学技术的限制,他所绘制的脏腑图,并未真正起到“改错”之用。但瑕不掩瑜,贾得道先生在《中国医学史略》中说:“严格说来,真正开辟了我国解剖学途径的,是清代的王清任。”
1.中风:用通窍活血汤治疗中风34例。其中脑溢血14例(均经西医抢救和治疗3-7天,病情已相对稳定,没有继续恶化)、脑血栓形成20例。其临床表现:浅昏迷9例,失语14例,语言障碍14例,二便失禁17例,半身不遂34例。均予赤芍9g,川芎9g,红花9g,红枣10枚,鲜生姜3片,老葱3根,冰片0.1g,黄酒1钟。加减法:若见气虚者,加黄芪60g;阴虚者,加玄参20g,生地30g;肝阳上亢者,加羚羊角粉0.3g,石决明30g;风盛者,加僵蚕9g,天南星9g;兼腑实者,加小承气汤。本组14例出血性中风从发病3-7天开始服中药治疗,基本恢复率为78.5%;而20例缺血性中风病例病程较长,基本恢复率为65%。
2.白癜风:作者应用通窍活血汤治疗白癜风例,其中例治愈(病变部位颜色恢复正常),18例也有不同程度好转,疗效满意。[1]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