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用药
香附
性味:辛、微苦,平。
王好古曰:香附为血中之气药,能解诸郁而通十二经气分。
竺老大夫在临床应用香附时,常因其配伍不同产生不同之功效。
如:香附得党参、白术可补气;香附得当归、白芍则补血;
香附配川芎、苍术可解诸郁;香附配木香可疏滞和中;香附配伍紫苏可解散外郁;香附配伍厚朴、半夏可消除胀满;
香附配沉香能升降诸气;香附配伍栀子、黄连能降火热;香附配伍小茴香、补骨脂能补肾纳气;香附配伍乌药能调中快气,治心腹刺痛。
香附临床应用较广,只要运用得当,可以用治多种疾病。
乌药
性味:辛,温。乌药能散诸气,常用于胸满腹胀等症。
在临床应用乌药配苏叶、桔梗治疗心腹气痛。
竺老大夫在临床曾以验方乌药配川芎试用治疗气厥头痛,有一定的疗效。乌药又可用于因肾寒引起的小便频数,尿有白浊等症。
紫苏
性味:辛,温。紫苏既入气分也入血分,既可解表又可宽中。
临床多以紫苏配香附、麻黄以发散风寒;竺老大夫在临床以紫苏梗配伍枳壳、桔梗以增强其宽中利膈之功效,有较好的消除胁腹胀满的作用;
紫苏配伍藿香、乌药有温中止痛之功用,多用于中焦寒滞、脘腹胀痛恶心者;紫苏配伍木瓜、厚朴有散湿除满之效,可用于霍乱吐泻及脚气。
丝瓜络
性味:甘,平。丝瓜络有通脏腑脉络之功,又有消肿止痛之效。
竺老大夫在临床多用其活血通络而止痛,曾以丝瓜络试用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症之胸疼者,有一定疗效,但用量以30克左右为宜。
他还以偏方丝瓜络配伍竹茹,烧灰盐汤送服,以治月水不止或恶露不尽等症;丝瓜络配伍防风、荆芥、升麻、生姜等药可治疗因外受风寒所致手足麻木等症;丝瓜络配伍当归对于末梢神经痛有较好止痛效果。
地龙
性味:咸,寒。地龙有息风通络之效用,临床多以其治疗急慢性中风。
竺老大夫在治疗中风偏瘫时地龙用量在30克至60克左右;地龙还用于治疗痹痛、瘰疬等症;地龙配伍没药可治疗偏头痛。
五灵脂
性味:咸、温。五灵脂有良好的行血止痛之功效,入肝经最速。
竺老大夫在临床多以五灵脂配香附、没药治疗一切心腹胁肋疼痛、少腹疼、疝痛、血痹肢痛、手足麻等症,用量宜在30克左右为宜。
炒五灵脂有止血之功效,可用于妇人经水过多及吐血、衄血、痰涎夹血等症。验方以炒五灵脂水煎后漱口可止齿痛。
当归
性味:甘、辛,温。当归有补血和血散寒,破恶血养新血、润筋骨及肠胃之功效。
临床多用于月经不调、冲脉、带脉等病,又用于中风、湿痹、痿痹等症及头痛、心腹诸痛、足下热痛等症,此外,还可用于肠枯便秘者,竺老大夫经验用量15~25克。
川芎
性味:辛,温。川芎为芳香通经之药,能行气解郁,直达三焦,并有镇静、镇痛之功。
临床应用时川芎配羌活可治太阳头痛;川芎配白芷用于阳明头痛;川芎配柴胡可用于少阳头痛;川芎配苍术能治太阴头痛;川芎配吴茱萸用于厥阴头痛;川芎配细辛用于少阴头痛;
川芎配白术用于气虚头痛;川芎配乌药用于气厥头痛。竺老大夫在临床善于应用上述配伍,并积累了经验。
川芎又有搜肝气、补肝血润肝燥之功效,竺老大夫用其治疗寒痹痉挛、妇人血水不调及目流泪、多涕等症;此外又以川芎试用于高血压及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症。川芎用量10~30克。
白芍
性味:苦、酸,微寒。白药有补阴血、和血脉、止痛之功用。
临床常以白芍配伍川芎以泻肝;白芍配伍当归以补血,白芍配伍党参以补气;白芍配伍姜枣以温经散寒;白芍配伍防风可发瘾疹;白芍配伍甘草有绶急止痛之效,在夏季可佐以黄芩,如症兼恶寒可改用炙甘草或酌加肉桂。
白芍还有除肺热去烦热之功,竺老大夫在临床试以白芍用于肺燥或肺热咳嗽,临床观察有一定疗效。白芍临床用量宜在30克左右。
苏木
性味:甘、咸,平。苏木为三阴经血分药,少用有和血之功,多用则有活血化瘀之功。此外,苏木尚有祛风的功用,也可用于痹痛。
竺老大夫还以苏木用于心肌梗塞(胸痹)等症,有缓急止疼的效果,其用量宜为30克左右方可获效。
本文选摘自《竺友泉医疗经验》,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年5月。明德初心仅作为学术分享使用。如有侵犯请联系删除。免责申明:非专业人士请勿试药,具体治疗与用药请遵医嘱。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