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老中医治胃病经验

局部白癜风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4754126.html

名老中医:治胃病经验

施今墨(-),是我国近代著名的中医专家,北京四大名医之一。施老在中医学术上取得了极高的成就。是近代中医的领袖人物之一。为继承其宝贵经验,经门人整理,已出版《施令墨临床经验集》、《施今墨时药临床经验集》等书。

寒宜温:

溃疡病易见寒象,如胃脘冷痛,畏食冷物,后背自觉寒凉,遇寒则引发胃胀疼痛,治宜温药和之,用辛开温散之法。常用方剂如良附丸、姜附汤、理中汤之类。习用药品有荜茇、吴茱萸、刀豆子、附子、肉桂、蜀椒、荜澄笳、草豆蔻、干姜等。

热宜清:胃中有实热,如口干,舌燥,喜冷饮,大便燥结,舌苔黄厚,甚至色黑而干,治宜寒折。常用方剂如三黄石膏汤、龙胆泻肝汤、三黄泻心汤之类。习用药品有栀子、知母、生石膏、龙胆草、黄芩、黄连等。

虚宜补:

久病多虚,食欲不振,纳食不消,全身乏力等,治宜补益。但脾胃虚弱,不宜蛮补,补之不当,易生胀满,更不思食。常用方剂如四君子汤、参苓白术散之类。习用药品有人参、黄芪、山药、莲肉、白扁豆、芡实、薏苡仁、生谷芽等。

实宜消:

食积不消,症见胃脘胀满,纳食无味,暖气,口臭等。常用方剂如保和丸、木香槟榔丸类。习用药品有枳实、枳壳、槟榔、神曲、鸡内金、厚朴、陈皮、山楂、炒麦芽等。

痛宜通:

“不通则痛”,通有通气、通血之别,亦有寒通、温通之分,胃脘痛治宜温通。施氏常用方剂是正气天香散、沉香升降汤、九气拈痛散、手拈散等。

气分药品有沉香、檀香、藿香、丁香、沉香、香附、乌药、青皮、陈皮、厚朴、木香、砂仁、豆蔻等。血分药品有乳香、没药、延胡索、丹参、五灵脂、血竭、降香、三棱、莪术、三七、红花、桃仁、蒲黄、郁金等。

呕逆宜降:

胃气上逆,时见呕恶,或呃逆频频,治宜使胃气下行为顺。常用方剂如旋覆代赭汤、丁香柿蒂汤、橘皮竹茹汤等。习用药品有陈皮、半夏、白扁豆、生姜、苏叶、藿香、代代花、佩兰叶等。

嘈杂宜和:

寒热火杂常见胃脘嘈梨、吞酸、胀闷、烧心、暖气等,治宜寒热药并用。常用方剂如左金丸、半夏泻心汤之类。习用药品有黄芩配半夏、干姜配黄连、吴茱萸配黄连等。

津枯宜生:

脾胃弱,津液枯则毫无食欲,口干不能多饮,胃酸缺乏,治宜养阴生津。常用方剂如麦门冬汤类。习用药品以西洋参为最好,其他尚有石斛、沙参、荷叶、绿萼梅等。叶天士用乌梅配木瓜治胃阴枯涸、津液不生颇验,此两药对胃酸缺乏甚效。

典型病例

病例一:

方某,男,52岁。患胃脘痛十余年,时发时止,饮食失调或遇凉或饥饿则发作,得食稍缓。平素喜热饮,医院检查,诊断为消化性溃疡病。3日前,不慎于食,又复感寒,以致引发旧疾。

脘痛不休,暖气频频,泛酸,有时食后欲呕,嘈杂不适,热敷减轻,但不能止,影响睡眠,身倦少力,大便微溏,舌苔薄自,脉沉细。胃阳久虚,寒滞阻于中宫,胃气不得和降。宜用温中、散寒、理气为治。

处方:干姜炭、高良姜、白檀香、姜厚朴、制附子备5克,砂仁、炙甘草、自蔻仁各3克,代赭石(布包煎)12克,旋覆花(布包煎)6克,刀豆子12克,白术、党参各l0克,二诊:服药5剂,1周未发疼痛,食量稍加,但有时仍觉胃脘不适,大便日1次,原方加减。

处方:制附片6克,茯苓块、白术各10克,党参12克,干姜炭、川厚朴、炙甘草5克,砂仁、自蔻仁各3克,代赭石(布包煎)12克,旋覆花(布包煎)6克,高良姜5克,陈皮炭6克,另丁香、檀香各1.8克,研极细粉,分2次冲服。服完5剂,诸症消失。

病例二:

吴某,男,45岁。经商十余年,往来南北,饮食起居无有定时,食欲渐减,遂至不知饥饿,纵有佳肴,亦不欲食。懒言、倦怠,精神大不如前。舌苔薄白,脉缓而细。

脾胃为后天之本,入受水谷之气以生,劳倦思虑,耗伤津液,以致脾胃失调,运化功能紊乱,致使胃纳呆滞,拟调气机、养胃阴、生津液为治。

处方:谷芽、麦芽、鸡内金、白术、绿萼梅、宣木瓜、北沙参(米炒)各10克,金石斛12克,乌梅肉5克,炒荷叶6克,二诊:服8剂,能稍进饮食,精神较好。前方连服15剂,症状消失。

脾胃同居中州,脾气升,主运化;胃气降,主受纳;阴阳相配,升降既济。一旦为病,胃为阳土,法宜润降;脾属阴脏,治当温运,是乃正治。

然病变无穷、阳腑有阳伤之疾,阴脏有阴亏之虞,故有温胃阳,救脾阴之治者,乃为变法。如此则知其常,达其变,调整脾胃阴阳之法全矣。著名老中医颜德馨教授,善调脾胃,多有独到见解。

(一)、阳脏阳伤温胃当从釜底加薪

胃为阳土,多气多血,故有阳明阳脏之称,胃为水谷之海,日以纳食消谷为职,故凡饮食生冷,水湿内停,多伤胃阳,其在衰弱体质,老年病后胃阳不振者,尤为多见。诸多医家更重胃阴而忽视胃阳,叶天士提出“胃阴学说”。

《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颜老宗《内经》之旨,尝谓“五脏六腑皆分阴阳,独胃腑无阳乎?”

临床十分重视胃阳之作用,故凡见水谷积滞胃腑,阻遏不通而致反胃、恶心呕吐、泛酸诸症,多责之于胃阳不振、浊阴潜踞所致。

用药非温而通者,不得复其阳,非通而走者不能祛其寒,法当釜底加薪,温通胃阳,当喜用附子、毕澄茄、毕拨、吴萸、公丁香、半夏、茯苓、枳壳、川朴等品。

(二)、阳腑津伤法宗叶桂酸甘滋润

前贤谓太阴之土,得阳始运,阳明阳土,得阴自安,以脾喜燥恶湿,胃喜润宜降故也。

张仲景急下存阴之法,治在胃;东垣大升阳气,治在脾。清代名医叶天士阐发先贤之论,谓胃主承纳下降,以通为用,故凡辛香刚燥之品,非胃所宜,即理中、平胃之属,四君、异功等方,竟为治脾之药,辛香伤胃,呆钝守中、非胃腑宜通之法。

故创治胃“宜凉、宜润、宜降、宜通”之说,使治胃法更趋完备。颜老对叶氏“养胃阴”之说颇为赞同。临证见禀质木火之体,胃津耗伤,以致嘈杂灼热、胃脘疼痛、口乾舌红等症,常用清养胃阴之法,药以酸甘滋润、如木瓜、白芍、乌梅、麦冬、石斛、沙参等品,口苦加蒲公英、山栀。

脘胀加八月札、梭罗子、檀香、麦芽等,清胃而不伤津,理气而不伤阴。尝谓“胃宜降则和者,非用辛开苦降,亦非苦寒下夺屡损胃气,不过甘寒或酸甘滋润以养胃阴,则津液来复,胃之通降即复矣!”

(三)、阴脏阳虚温脾更须注重升清

脾为太阴阴脏,职司运化,喜燥恶湿、故凡寒湿外受或阳衰寒湿内生,每致太阴之阳受伤,不能运布中阳,俾阴寒窃踞、中焦滞钝而成湿邪壅塞、阳失斡旋之证,常见腹胀纳减,便溏形寒,肢冷面白光,舌淡脉细等症、甚则脾不统血而为黑便。

颜老谓治脾之药宜动宜刚则运,温补极是,大忌阴腻静药。平素喜用附子理中、建中、黄土等方。

同时认为,脾胃同踞中州,是升降运动之枢纽,脾虚则清气不得宣升生发,浊气凝于停滞下降,经曰:“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滇胀”,是也,治疗当崇李东垣“升阳”之学,强调脾阳之生发。

临床尤喜以“升麻、苍术”同用,以“升麻之轻而味之薄者,引脾胃之气上腾,复其本位,便能升浮行生长之令矣。”常配半夏、白术、茯苓、陈皮等品,胀甚则加檀香、砂仁、麦芽、枳壳。

(四)、阴脏阴亏滋阴和营须助生化

脾阴之说,历代医家更少论及。颜老认为脾为太阴之脏,藏精气而不泻,多脂多液。脾化运化,为胃行其津液,重在生化。故凡脾体本虚,胃强脾弱,胃火灼盛、耗伤脾阴,或老年肠燥,产后体虚,皆使脾气不得敷津,失其转输之能,而使脾失滋润之性,即为脾阴亏损。

脾阴一亏,则见消渴,中脘嘈杂,大便秘结。舌红脉细等症,如《慎齐遗书?渴》云:“盖多食不饱,饮多不止渴,脾阴之不足也。”

由于脾阴胃阴彼此渗透,多难分别,然脾阴亏损多由内伤所致,胃阴不足,多系热伤津液,治胃偏于清热生津,治脾则当养阴和营。颜老平时常喜应用富含脂液之品,如苁蓉、首乌、白芍、当归、杞子、麻仁等品。

颜老认为,滋阴诸药虽可补其阴液,但不能助其生化,唯有加入白术一味,以滋其化源,才是治法,《慎齐遗书》云:“专补脾阴之不足,用参苓白术散”,此即颜老常谓“补脾不如健脾,健脾不如运脾。”之意。

本文摘自:《名老中医学术经验整理与继承》

颜德馨:脾胃病辨治!

脾胃同居中州,脾气升,主运化;胃气降,主受纳;阴阳相配,升降既济。一旦为病,胃为阳土,法宜润降;脾属阴脏,治当温运,是乃正治。

然病变无穷、阳腑有阳伤之疾,阴脏有阴亏之虞,故有温胃阳,救脾阴之治者,乃为变法。如此则知其常,达其变,调整脾胃阴阳之法全矣。著名老中医颜德馨教授,善调脾胃,多有独到见解。

(一)、阳脏阳伤温胃当从釜底加薪

胃为阳土,多气多血,故有阳明阳脏之称,胃为水谷之海,日以纳食消谷为职,故凡饮食生冷,水湿内停,多伤胃阳,其在衰弱体质,老年病后胃阳不振者,尤为多见。诸多医家更重胃阴而忽视胃阳,叶天士提出“胃阴学说”。

《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颜老宗《内经》之旨,尝谓“五脏六腑皆分阴阳,独胃腑无阳乎?”

临床十分重视胃阳之作用,故凡见水谷积滞胃腑,阻遏不通而致反胃、恶心呕吐、泛酸诸症,多责之于胃阳不振、浊阴潜踞所致。

用药非温而通者,不得复其阳,非通而走者不能祛其寒,法当釜底加薪,温通胃阳,当喜用附子、毕澄茄、毕拨、吴萸、公丁香、半夏、茯苓、枳壳、川朴等品。

(二)、阳腑津伤法宗叶桂酸甘滋润

前贤谓太阴之土,得阳始运,阳明阳土,得阴自安,以脾喜燥恶湿,胃喜润宜降故也。

张仲景急下存阴之法,治在胃;东垣大升阳气,治在脾。清代名医叶天士阐发先贤之论,谓胃主承纳下降,以通为用,故凡辛香刚燥之品,非胃所宜,即理中、平胃之属,四君、异功等方,竟为治脾之药,辛香伤胃,呆钝守中、非胃腑宜通之法。

故创治胃“宜凉、宜润、宜降、宜通”之说,使治胃法更趋完备。颜老对叶氏“养胃阴”之说颇为赞同。临证见禀质木火之体,胃津耗伤,以致嘈杂灼热、胃脘疼痛、口乾舌红等症,常用清养胃阴之法,药以酸甘滋润、如木瓜、白芍、乌梅、麦冬、石斛、沙参等品,口苦加蒲公英、山栀。

脘胀加八月札、梭罗子、檀香、麦芽等,清胃而不伤津,理气而不伤阴。尝谓“胃宜降则和者,非用辛开苦降,亦非苦寒下夺屡损胃气,不过甘寒或酸甘滋润以养胃阴,则津液来复,胃之通降即复矣!”

(三)、阴脏阳虚温脾更须注重升清

脾为太阴阴脏,职司运化,喜燥恶湿、故凡寒湿外受或阳衰寒湿内生,每致太阴之阳受伤,不能运布中阳,俾阴寒窃踞、中焦滞钝而成湿邪壅塞、阳失斡旋之证,常见腹胀纳减,便溏形寒,肢冷面白光,舌淡脉细等症、甚则脾不统血而为黑便。

颜老谓治脾之药宜动宜刚则运,温补极是,大忌阴腻静药。平素喜用附子理中、建中、黄土等方。

同时认为,脾胃同踞中州,是升降运动之枢纽,脾虚则清气不得宣升生发,浊气凝于停滞下降,经曰:“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滇胀”,是也,治疗当崇李东垣“升阳”之学,强调脾阳之生发。

临床尤喜以“升麻、苍术”同用,以“升麻之轻而味之薄者,引脾胃之气上腾,复其本位,便能升浮行生长之令矣。”常配半夏、白术、茯苓、陈皮等品,胀甚则加檀香、砂仁、麦芽、枳壳。

(四)、阴脏阴亏滋阴和营须助生化

脾阴之说,历代医家更少论及。颜老认为脾为太阴之脏,藏精气而不泻,多脂多液。脾化运化,为胃行其津液,重在生化。故凡脾体本虚,胃强脾弱,胃火灼盛、耗伤脾阴,或老年肠燥,产后体虚,皆使脾气不得敷津,失其转输之能,而使脾失滋润之性,即为脾阴亏损。

脾阴一亏,则见消渴,中脘嘈杂,大便秘结。舌红脉细等症,如《慎齐遗书?渴》云:“盖多食不饱,饮多不止渴,脾阴之不足也。”

由于脾阴胃阴彼此渗透,多难分别,然脾阴亏损多由内伤所致,胃阴不足,多系热伤津液,治胃偏于清热生津,治脾则当养阴和营。颜老平时常喜应用富含脂液之品,如苁蓉、首乌、白芍、当归、杞子、麻仁等品。

颜老认为,滋阴诸药虽可补其阴液,但不能助其生化,唯有加入白术一味,以滋其化源,才是治法,《慎齐遗书》云:“专补脾阴之不足,用参苓白术散”,此即颜老常谓“补脾不如健脾,健脾不如运脾。”之意。

⊙版权声明:本文摘自:《名老中医学术经验整理与继承》,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版权声明:本文转载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文中内容为转载,所涉及到各类药方、验方等仅供参考学习,不能作为处方,请勿盲目试用,本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期待您的原创投稿,邮箱:

qq.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ulingzhia.com/wzhq/1023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