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治白癜风 https://baike.baidu.com/item/%E9%A3%8E%E6%9D%A5%E4%BA%86%C2%B7%E5%B8%A6%E4%BD%A0%E8%B5%B0%E5%87%BA%E7%99%BD%E7%99%9C%E9%A3%8E%E9%98%B4%E9%9C%BE/20783753?fr=aladdin
13级本科中医2班:魏玉龙。指导老师:王明炯
摘要:《神农本草经》中说半夏“味辛平,主伤寒,寒热,心下坚,下气,喉咽肿痛,头眩胸张逆咳,肠鸣,止汗。”,说附子“味辛温。主风寒咳逆邪气,温中,金创,破症坚积聚,血瘕,寒温,踒。”说白蔹“主痈肿疽创,散结气,止痛除热,目中赤,小儿惊痫,温疟,女子的阴中肿痛。”说甘草“味甘平,主五脏六府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力,金创,解毒,久服轻身延年。”说大戟“味苦寒,主蛊毒,十二水肿,满,急痛,积聚,中风,皮肤疼痛,吐逆。”反药同用可以取到反成夺积的作用,正如《本草纲目》所说的:“相反同用者,霸道也,有经有权,在用者识悟尓。”
关键字:《千金方》孙思邈反药同用心得
中药“十八反”是药性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始见于《神农本草经·序列》的七情配伍原则,五代后蜀韩保升等人在《蜀本草》注文上说:“凡三百六十五种,有……相反者十八种”可谓后世“十八反”的蓝本。而今广大中医学子所熟知的“十八反歌诀”则出自张子和南宋景定三年成书的《儒门事亲》第十四卷。虽然“十八反”因其配伍会产生强烈的毒副作用,已经成为了临床用药的配伍禁忌,但是古往今来的众多医家仍不乏有使用反药的例子,而且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所以对于反药的应用,历代医家都是众说纷纭的。唐代伟大的医家—药王孙思邈作为喜欢使用反药的代表,在他的《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中用反药的处方达数十个,现整理个别典型如下,以供分析总结。
一.半夏和乌头(附子)
(一)半夏汤
1.主痰饮辟气吞酸方。半夏(三两,洗)生姜(六两,切)附子(一枚,炮,去皮)吴茱萸(三两,熬)
上四味,咀。以水五升,煮取一升五合,分三服,日三,老小服半合。
分析:痰饮是指体内水液输市、运化失常,停积于某些部位的一类病证。《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第十二》中说:“夫病人饮水多,必暴喘满。凡食少饮多,水停心下,甚者则悸,微者短气。”提示了该病的病因病机,三焦气化不利,失通失宣,阳虚水液无法运行,以致于水液停积。在这一条条文中并没有明确痰饮的类型,《千金方衍义》中说“此以曲直作酸,故用吴茱萸通达肝气以佐半夏、附子,仍用生姜开豁痰澼也。”,通过以方测证的方法我们可以知道它是一个较为严重的证型,临床可治疗肝腹水,胸腔积液等病症。由于方中包含《金匮要略》小半夏汤的配伍,所以除了辟气吞酸,肝气不舒以外,我们应该还可以见到有痰饮内停,心下痞闷,呕吐不渴,及胃寒呕吐,痰饮咳嗽的症状。《神农本草经》中说半夏“味辛平,主伤寒,寒热,心下坚,下气,喉咽肿痛,头眩胸张逆咳,肠鸣,止汗。”,说附子“味辛温。主风寒咳逆邪气,温中,金创,破症坚积聚,血瘕,寒温,踒。”方用半夏与附子的配伍即可以用李时珍《本草纲目》中所言的那样:“相反同用者,霸道也。”
2.治香港脚上入腹,腹急上冲胸,气急欲绝方。半夏(一升)桂心(八两)干姜(五两)甘草人参细辛附子(各二两)川椒(二合)上八味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初稍稍进,恐气冲上,格塞不得下,小小服,通人气耳。
分析:本方主治脚气上入腹胸,急上冲胸,气急欲绝之证,症见腹部不仁,腹胀,胸闷,气喘。《肘后备急方》卷三治风毒脚弱痹满上气方第二十一说“香港脚之病,先起岭南,稍来江东,得之无渐,或微觉疼痹,或两胫小满,或行起忽弱,或小腹不仁,或时冷时热,皆其候也,不即治,转上入腹,便发气,则杀人。治之多用汤酒摩膏,种数既多,不但一剂,今只取单效,用兼灸法。”这已经是一个十分危险的证候了,属中医急救范畴,遂重用半夏同用附子增大药性。,
(二)大排风散——风冷
主一切风冷等万病方∶芫花野狼毒栾荆天雄(去皮)五加皮麻花白芷紫菀乌头(去皮)附子(去皮)莽草茵芋栝蒌荆芥踯躅荛花大戟王不留行赤车使者麻黄(各二十分)石斛半夏石楠薯蓣长生(各十四分)藜芦(七分)狗脊人参牛膝苁蓉蛇床子菟丝子萆车前子秦艽(各七分)薏苡五味子独活本柴胡牡丹柏子仁芎芍药吴茱萸桔梗杜仲桂心橘皮续断茯苓细辛干姜浓朴茯神山茱萸防己黄芪蜀椒巴戟天高良姜紫葳黄芩当归菖蒲干地黄通草(各四分)
上六十七味,勿熬炼,直置振去尘土,即捣粗筛,下药三两,黍米三升,曲末二升,上酒一斗五升,净淘米,以水五升煮米极熟,停如人肌,下曲末熟搦,次下散搦如前,次下酒搅之百遍,贮不津器中,以布片盖之一宿,旦以一净杖子搅三十匝,空腹五更温一盏服之。以四肢头面习习为度,勿辄加减,非理造次,必大吐利。欲服散者,以绢筛下之,一服方寸匕,只一服勿再也。水饮、浆、酒,皆得服之。丸服者,蜜和服如梧子七丸。唯不得汤服也。
分析:《圣济总录》中说:“论曰人有脏腑本虚。血气不实。感于风冷。致营卫不和。经脉凝涩。其冷不散者。使人面青不乐。心下满闷。甚则呕逆吐沫。肢体冷痛。”充分展示了风冷的脏腑气血亏虚,营卫不和,外感风冷的病机和一派寒证的临床表现,但由于《千金翼方》总疗万病第一有云:“上以上风,皆带热,须加冷药,仍须利药,得利佳也。”所以大排风散用药需寒热并济,才可治疗一切风冷。本方药味众多,病情复杂,值得注意的是本方采用散剂,且有附子,半夏的配伍,所以用药一定要充分搅拌,确保单位药量的均匀。
二.白蔹和乌头(附子)
镇心丸——精神病
治男子妇人虚损,梦寤惊悸或失精神,妇人赤白注漏或月水不利,风邪鬼疰,寒热往来,腹中积聚,忧恚结气诸病方。紫石英茯苓菖蒲肉苁蓉麦门冬远志大黄当归细辛大豆黄卷卷柏干姜(各五分)人参丹参防风秦艽泽泻(各六分)柏子仁芍药石膏(各三分)乌头桂心桔梗甘草薯蓣前胡白蔹铁精银屑牛黄(各二分)白术半夏(各三分)虫(十二枚)干地黄(十二分)大枣(五十枚)上三十五味为末,蜜枣和捣五千杵,丸如梧子,酒服五丸,日三,加至二十丸。
分析:此方有补心安神解忧定志之功,对治疗癫病有特效。现代试用于治疗周期性精神病,可配合针灸十三鬼学辅助治疗。在临床上,因为女子以肝为先天,肝主疏泄,主藏魂,藏血,条畅情志,肝经从足走胸,故而在临床上可看见“腹中积聚”,且女性患者远远大于男性患者。《太平圣惠方》卷五十六说:“人先天地痛,忽被鬼邪所击,当时心腹刺痛,或闷绝倒地,如中恶之类。其得差之后,余气不歇,停住积久,有时发动,连滞停住,乃至于死。死后注易傍人。故谓之鬼疰也。”临床上现指突发心腹刺痛,甚或闷绝倒地,并能传染他人的病证。《神农本草经》说白蔹“主痈肿疽创,散结气,止痛除热,目中赤,小儿惊痫,温疟,女子的阴中肿痛。”反药同用,契合病机,结合临床,增加其功效。,
三.大戟和甘草
厚朴汤——肺劳
风虚冷,痰澼水气,昼夜不得卧,头不得近枕,上气胸满,喘息气绝。
厚朴2两,麻黄2两,桂心2两,黄芩2两,石膏2两,大戟2两,橘皮2两,枳实3两,甘草3两,秦艽3两,杏仁3两,茯苓3两,细辛1两,半夏1升,生姜10两,大枣15枚。上(口父)咀。以水1斗3升,煮取4升,分为5服。
分析:肺劳,五劳之一,是因劳损伤肺所致的病证。《诸病源候论·虚劳病诸候》:“肺劳者,短气而面肿,鼻不闻香臭。”《圣济总录·虚劳门》:“肺劳者,或因形寒饮冷,逆秋气所致。其证短气面肿,鼻不闻香臭,胸中结滞,气乏声嘶,咳嗽呀呷,咯唾稠粘,或唾脓血,或咽喉干痛,不能唾,上气喘满,渐至衰瘁,寒热时作,饮食减耗,皆肺劳之证。”治宜益气补条。肺,选用补气黄芪汤、桑白皮散、人参丸等方。主要症状有咳嗽、胸满、背痛、怕冷、面容瘦削无华、皮毛枯槁等。《神农本草经》说甘草“味甘平,主五脏六府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力,金创,解毒,久服轻身延年。”说大戟“味苦寒,主蛊毒,十二水肿,满,急痛,积聚,中风,皮肤疼痛,吐逆。”两药相配,治肺病之危象。
结语:
我认为反药同用可以取到反成夺积的作用,正如《本草纲目》所说的:“相反同用者,霸道也,有经有权,在用者识悟尓。”医生在潜方用药时一定要非常慎重,“大毒之剂以大毒之药攻之”起到临床药效,切不可孟浪行事。值得注意的是,我们还要明白三因制宜的原则,不能一概而论;要知道古今药物可能出现同名异物和混乱品种的问题,这在临床反药的运用上增大了难度。还有一点,入药的部位不同,产生的毒性也不一样,在炮制的过程中对药性也会产生影响。我们必须综合分析一切有关因素,才能做好临床。而对于十八反的研究我们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参考文献:
1《千金翼方》,
2《备急千斤要方》,
3《蜀本草》4《神农本草经》,
5《金匮要略》
6《肘后备急方》,
7《圣济总录》,
8《太平圣惠方》,
9《诸病源候论》,
10《本草纲目》,
11《儒门事亲》
附录:十八反歌:
本草明言十八反,半萎贝蔹芨攻乌。藻戟遂芫俱战草,诸参辛芍叛藜芦。十九畏:
硫黄原是火中精,朴硝一见便相争。
水银莫与砒霜见,狼毒最怕密陀僧。
巴豆性烈最为上,偏与牵牛不顺情。
丁香莫与郁金见,牙硝难合京三棱。
川乌草乌不顺犀,人参最怕五灵脂。
官桂善能调冷气,若逢石脂便相欺。
大凡修合看顺逆,炮爁炙煿莫相依。
听说妄想着恢复中华民族汉唐医学雄风的仲景门徒们都会好不犹豫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