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经病案

夏氏中医

方某,女,27岁,年12月30日初诊。

主诉:经行腹痛10余年。

患者经行腹痛,甚则晕厥,伴头晕、恶心呕吐,经夹血块,周期延后,末次月经12月17日。刻诊:口唇色黯,畏寒肢冷,手足汗多,无黏腻感,舌淡苔薄,脉细弱。既往有过敏性鼻炎病史。辨为阳虚血瘀之证,当行温阳暖宫、养血化瘀之法,拟麻黄附子细辛汤合温经汤加减:麻黄3g、制附子3g、细辛3g、吴茱萸5g、桂枝10g、川芎10g、当归10g、赤芍10g、丹皮10g、炮姜5g、麦冬10g、炒党参10g、阿胶珠6g,14剂。

年1月13日二诊,患者月经将行,去麻黄、附子、细辛、炒党参,加香附10g,元胡15g,蒲黄(包煎)9g,五灵脂10g。14剂。

年6月16日三诊,患者末次月经6月4日,痛经较前明显好转,体检发现乳腺结节、幽门螺旋杆菌阳性,大便稀溏,舌淡苔薄,脉细弱。守前方去蒲黄、五灵脂,减元胡至10g,加柴胡10g、炒白术10g、炙甘草6g,14剂。

年7月2日四诊,患者大便仍溏,手足汗出,舌淡苔薄,脉细弱。守方去柴胡、炒白术,加蒲黄9g、五灵脂10g,14剂。

年7月16日五诊,患者末次月经7月12日,腹痛已除,血块有减,色红,手足汗减,喷嚏少作。守效方去蒲黄、五灵脂,加熟地15g、砂仁6g巩固之。

患者痛经十余年,疼痛剧烈,甚则晕厥,详察症状,见畏寒肢冷,舌淡脉弱,乃阳气不足之象,“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中阳不振,阴邪内停,经期体虚,邪气上逆,而见头晕呕恶;气为血之帅,阳气不足,寒凝血停,则见口唇色黯、经夹血块,周期延后;卫阳不固,稍感风寒之邪,而作喷嚏流涕;营卫不和,则见手足冷汗。方拟麻黄附子细辛汤合温经汤加减,温阳暖宫、养血化瘀。二诊患者月经将至,喷嚏流涕未作,故去麻附细,加失笑散、香附元胡活血化瘀,行气止痛。三诊因疫情影响已逾五月,因见乳腺结节,加之大便稀溏,故加柴胡、炒白术、炙甘草,合前药取逍遥散之意,行疏肝健脾之效。四诊患者经期将至,当以化瘀暖宫,温经止痛为要,故合失笑散,去柴术之品,药力专攻。五诊患者来诉此月经行,腹痛未作,血块亦减,且喷嚏少作,手足汗出亦减。经期将尽,故去活血化瘀之品,加熟地养血益精,熟地得砂仁而不腻,守效方巩固之。

温经汤为仲景之方,行温经调血之效,渊雷案“此方用参萸姜半,为有呕逆胃病之证耳,妇人下焦寒,腹痛经不调者,多兼见呕逆之证,征之临床实验,乃知立方之妙。”跟师临证,确证渊雷之言不误也。夏师以炮姜代生姜,偏入血分,重在温经。原文尚有手掌烦热,唇口干燥之象,以丹皮麦冬养阴清热,观之临床,见头面痤疮,经期尤甚者,用之多验。并见肝郁气滞,经行乳胀者,合逍遥柴胡之剂;瘀血明显,疼痛剧烈者,加失笑金铃之方。

注: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ulingzhia.com/wzhq/503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