擅长研究白癜风的专家 https://m-mip.39.net/disease/mipso_5488012.html中国人牵强附会的本事
今天我斗胆写一点“大不敬”的东西,或许会让很多人看了不舒服。写的时候我已尽量克制,接受讨论不接受谩骂。
先说明,我不是中医黑。(顺便来个预告,过几天更新一篇关于“黑”的小短文)
我没有医学专业知识,没有办法去分析和验证任何药物的有效性,本文仅从逻辑的角度说说咱中医的“儒医”们“牵强附会”的本事。
据说,中医的基础是“阴阳五行”学说。中医认为世界的基本特征是“五行”:金木水火土。在这个五行原理的基础上,鉴别认定某种植物或动物或物品的“药性”,这叫做“性味归经”。比如说色白味辛的植物大多入肺经,因为五行理论认为肺属金,色白,味辛。在这个五行理论下,中医认为人有五脏:心、肝、脾、肺、肾。并认为心属火,味苦;肝属木,味酸;脾属土,味甘;肺属金,味辛;肾属水,味咸。别问我,我只是查阅的书,我也不知道啥意思,比如说“心属火,味苦”啥意思?但是想着这个“味”一定不是味道的味,如果是,心怎么就苦呢?
在这个理论的基础上,方剂的用药就好理解了,医生判定你肾虚,那就给你来几味入肾经的药,五行还有相生相克,那么就根据五行关系再添加几味或健脾的药(肾属水,脾属土,土克水),或泄心火的药(心属火,水克火),此谓“帮、泄”。
我不敢评论“是不是有效”。但从我学到的一点点科学逻辑的皮毛来讲,貌似解释不通。不纠结这个,我们来看看很多所谓的“补药”。
人参。在中国人的印象中,人参可是神药一般的存在,据说可以“吊命”,就是只要还有一口气在,就能把人救活,为什么呢?因为这个植物的根长得跟人很相像,吃了它就可以多一条命……现在我们知道人参的有效成分,有什么作用,但是你给我说古人也知道人参皂苷能活跃中枢神经?
核桃。你是不是也听说过“核桃补脑”?咱不去说那个广告,“核桃补脑”的原因?因为它的样子和人脑很像,此谓“以形补形”……
红枣。几乎所有女性都知道红枣补血,为什么?因为红枣是红色的,跟血液颜色一样?
动物肾脏。烧烤摊儿外腰内腰价格比肉贵得多,因为“吃啥补啥”,能壮阳,类似的还有吃猪肺可以“清补肺经”……
好了,如果这些您还觉得不够扯,不够附会,再举几个例子。
“夜明砂”,味辛,寒,入肝经。功能主治:清热明目,用于夜盲症,白内障等。您看这个药的名字,夜明砂,治疗眼疾。那您知道这个“夜明砂”是什么吗?是蝙蝠的粪便。主要用菊头蝠的粪便,对,就是这次“新冠肺炎”来源的那个菊头蝠。那为什么蝙蝠粪便就能治疗目疾呢?您品,您仔细品。您要说古人这样想跟“蝙蝠夜间飞行”所以“视力”好没关系,您觉得您能说服您自己吗?
“五灵脂”,性甘,气温,入肝脾经。主疗心腹血气诸痛……。那得先说说什么是“五灵”,古人把有“灵性”的动物分成五类(您要说跟五行没一点儿关系我都不信),分别是毛、羽、鳞、介、倮。这个我在写《闲读西游》的时候略有介绍,有兴趣请参看拙作《闲读西游》。如果一种动物具有了“五灵”的特征,那么这个动物一定很厉害,即便是它拉出来的屎,也是好东西,没错,就是“五灵脂”。那么什么动物具有“五灵”的特征呢?一种飞鼠类动物:复齿鼯鼠,现在小学课本上的《寒号鸟》就是这个神奇的动物。至于为什么这个鼠就是五灵了已经很难考证,但宋代医书记载五灵脂是“药本”,就是药的根本。虽然我同样认为把寒号鸟说成复齿鼯鼠很扯淡,但这不在今天的讨论范围。
这样的附会,在中医药中处处可见,难以计数。我尊重传统医学,但有些应该被淘汰的咱也得与时俱进不是?古人“死者为大”,信仰问题导致近代以前中国人对人体结构几乎处于盲目状态,所谓的“五脏六腑”根本不是您现在知道的解剖学的“心肝脾肺肾”,“灵机在心,心主神明”,咋看着就跟大脑似的啊!中医经典《难经》中记载的各件脏器几乎和解剖学的完全不同。
清朝有个王清任,他尝试弄清人体结构,但限于传统信仰,不能解剖,花费数十年在冢场、刑场观察尸体,但只能远观可不能把所有器官搞清楚,他的认识也有不足或者错误,即便如此,其所著的《医林改错》就对传统医学进行了尖锐的批评。这一挑战传统的“科学”萌芽反而成了传统中医附会传统阴阳五行理论的契机。人死之后气已断,“气门何存”?人死“水已走”,“水道焉有”?西方的解剖学传到中国,中医们“中土人肺六叶,彼土四叶;中土人肝七叶,彼土三叶;中土人心七窍,彼土四窍;中土人睾丸二,彼土睾丸四;……藏府不同,故立教不同。其人好传教,欲中土入学之,不知中国人自有藏府经络;其能信天主教者,必中国藏府不全之人……”
有了解剖学,我们的“儒医”们开始发挥极强的牵强附会能力了。《黄帝内经》中原作“藏府”,根本不是“脏腑”,《素问》有载:“所谓五藏者,藏精气而不泄也,故满而不能实,六府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五行大义》“藏府者,由五行六气而成也。藏则由五,禀自五行,为五性。府则有六,因乎六气,是曰六情”。啥意思我是看不懂。您自己品吧!反正就是你说打开肚子看见的根本就不是老祖宗说的,至于你打开肚子以前我说啥那你就别管了。
现在的很多中医“把脉”仍然讲究左右手脉象,谨举一例:左脉微弱不起,是为肝虚症,那为什么呢?《黄帝内经》中记载“肝左脾右”,所以左手脉象弱就是肝虚(虚还分阴虚和阳虚)。后来解剖医学发现肝在右边啊,我们的“儒医”大拿们又发挥“说文解字”的能力了:《黄帝内经》的伟大就是如此,把主掌生命功能和规律的法则按照天地宇宙自然规律阴阳五行划为五类,然后五行对应五器,此“藏”乃功能方位,源自文王的八卦方位,肝主生发,好比太阳东升,故而肝在左,此谓“功能方位”,肝虽在右,然“气化先于左”尔!
……
中医在中国流传几千年,绝不能否定其积极意义,今年的“新冠疫情”,中医药就发挥了强大的作用,但在数千年的流传中,也积累了大量牵强附会的“糟粕”,那么我们敢不敢大胆求证,科学论证,也对上升到“阴阳二气”、“五行六气”、“易经八卦”的《黄帝内经》、《金匮要略》、《伤寒杂病论》等略微有点科学的批判?无论证实或者证伪,要有容得下不同意见的胸怀,不能只要有人提出异议“说不好”,就只会指责“因为你不懂”。
如果您认为“青蒿素”是中药,体现了传统医学的伟大,并且往《肘后备急方》上附会,那么我无话可说。
有文化自信和促进中医的科学发展并不矛盾,只有少些“玄学”多点“科学”,才能让中医真正得到认可,进而走向世界,而不能光靠“政治正确”。
看都看完了,还不点这里试试朱国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