肚脐为任脉要穴,又名“神阙”,“神”,神气也,“阙”,宫殿之寓,故而,“神阙”就是指神气出入的通道。
在胎儿时期,肚脐是帮助胎儿从母体摄入氧气和营养的生命开关,人体先天的禀赋与之密切相关。
等到胎儿降生,肚脐便成为元气元神的门户(即生命力所在之处),内通五脏,外达四旁,前贯任脉,后应督经,加上位处中州,根系于肾、命门,故而成为人体的重要枢纽。
一、肚脐,阴阳相交之处——平阴阳
《黄帝内经》指出:“天枢之上,天气主之;天枢之下,地气主之;气交之分,人气从之万物由之。”
这里的“天枢”就相当于肚脐的位置。《黄帝内经》把人比作天地,肚脐以上为天,肚脐以下为地,肚脐属任脉,任脉乃阴脉之海,与阳脉之海督脉相表里,故而,任督二脉其实代表了阴阳各半,而肚脐恰恰就是任督二脉的阴阳相交之处。
也就是说,灸透了肚脐,就可以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
二、肚脐,通达十二经脉——通气血
除了上文所说的“任脉贯行于中,督脉气应于后”,肚脐还是经脉之海冲脉循行的区域。也就是说,任、督、冲一源三岐,三脉经气相通,皆循行于肚脐。
中医讲“脐通百脉”——肚脐地处人体中枢,为经络通行之枢要,许多经络皆贯脐或挟脐而行。比如,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足阳明胃经“其直者,下挟脐”,手阳明大肠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手厥阴心包经,乃至阴跷脉、阴维脉等经络的循行也都接近肚脐。
说白了,灸透了肚脐,就可以让人体的气血融会贯通,畅达全身经络。
三、肚脐,五脏六腑之本——调五脏
肚脐作为人体的中心点,与五脏六腑有着极为密切的生理、病理联系。
智慧的古人从胎儿借助脐带吸收营养得到启发,认为肚脐不仅是人体的中心点,还是人体的“治病点”,只要给它施药,就能让药性“由点及面”,透达脏腑。
在临床上,仅以灸法为例,单纯艾灸肚脐就能对付很多牵涉到脏腑的病症,比如:慢性萎缩性胃炎、肠易激综合征等消化系统疾病;痛经、月经不调、多囊卵巢综合征等妇科疾病。
可见,灸透了肚脐,就能帮助各个脏腑始终不偏离健康状态,各司其职,有序运行。
四、肚脐,元气归藏之根——生元气
《难经?六十六难》曰:“脐下肾间动气者,人之生命也,十二经之根本也,故名曰原”。
这里,肾间动气指两肾之间所藏的生气,即元气。
因此,肚脐的生理意义还在于——“脐为生气之源”,它关乎于肾,连及于命门,所谓前有神阙,后有肾、命,共为生气之所系。
我们都知道,肚脐本是人体生命能源(元气)的所在地,相当于“人体的锅炉房”,源源不断提供能量,但人出生之后,这个生命开关就关闭了,很多人之所以身体羸弱,就是因为元气损耗过度,只要激发元气生成,就能大大增强疾病的治疗效果。
所以,灸透了肚脐,就相当于“一键重启”这个生命开关,元气就能周而复始,生生不息。
综上所述,肚脐虽小,却“一穴系全身”,辅以灸法,便能广泛应用于阴阳不均、气血不畅、脏腑不和、元气不足等相关病症,实为养生要穴。
四、脐灸,为什么要用面碗?
古人脐灸,面圈并非以面粉为主,而是另一种植物荞麦。如李梴《医学入门》:“温脐种子方,五灵脂、白芷、青盐(各二钱),麝香(一分)为末,另用荞麦粉,水和成条,圈于脐上,以前药实于脐中。”鲍相璈《验方新编》:“将荞面为圈,烘微温安脐上…面圈深寸许,横径一寸六七分,面饼如圈大。如无荞面,即麦面亦可。1取材方便如上文所讲,小麦是世界是三大谷物之一,年小麦是世界上总产量位居第二的粮食作物(6.51亿吨),仅次于玉米(8.44亿吨)。在中国,年全国小麦播种面积为2.44亿公顷,/16年度中国小麦产量达到创纪录的1.亿吨。如此庞大的种植面积和产量使面粉成为中国最为寻常的物品,取之方便,用之不竭。在门诊使用,亦取其取材方便之利。2不易过敏在我国,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已经有“告麦”记载,这就说明公元前-前年小麦已是河南北部的主要栽培作物。到明代《天工开物》(年)记载,小麦已经遍及全国,在粮食生产上占有重要地位。如此长远的种植和食用历史,保证了国人近百分百的避免与面粉接触会产生过敏,这样大大提高了脐疗的安全性。3密封性好软硬适中的面圈在与人体皮肤充分接触后,面圈底部与人体皮肤在体温、艾灸的热度以及神灯照射下会粘合在一块,形成一个密闭的空间。这一密闭空间为面孔中的脐疗药物产生药气共振提供了空间,在艾炷燃烧的作用下,药气透过神阙穴向人体渗透,从而发挥脐疗的神奇作用。4比热容大相比较于现在市场上玉石类、陶瓷类的脐疗用品,面粉制作的面圈具有比热容大、热传导慢、蓄热保温能力好的优势。门诊所用面圈形状、大小、厚薄、软硬均有一定的标准和要求,所用艾炷也必须保证紧实不松散、大小需适度,故在脐疗过程中,患者可以感受到持续的温热而又无灼热感。5小麦补虚小麦本身即有养心,益肾,除热,止渴的功效。可治脏躁,烦热,消揭,泄利,痈肿,外伤出血,烫伤等。《名医别录》记载小麦:“除热,止燥渴,利小便,养肝气,止漏血,唾血。”《本草拾遗》载:“小麦面,补虚,实人肤体,厚肠胃,强气力。”《本草再新》则说:“养心,益肾,和血,健脾。”《黄帝内经·素问》更是有“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之说。以面粉为面圈,可有补虚之效。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