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应秋医案三

四、自制双解散治愈胁痛一例

曹某,男,29岁。初诊∶年9月11日。

主诉及病史∶;2年前曾得肝炎,屡经治疗,肝区仍然隐痛。医院检查,谷丙转氨酶单位,麝浊12单位,麝絮(十十十),肝肋下7.2cm。仍诊断为慢性肝炎。

诊查∶脉来弦细,苔薄少津。食欲不振,有时恶心,右胁经常隐痛,左胁间痛,胸闷腹胀,疲乏无力,便溏。

辨证∶此乃肝气郁滞,影响于脾,脾虚不运。

治法∶应以疏肝开郁为治,以去其致病之因,方用柴胡疏肝散主之。

处方∶银柴胡18g陈橘皮9g赤芍药12g炒枳壳12g制香附9g生姜6g川芎3g

山栀子1.5g生甘草6g3剂

一诊;9月15日。两胁痛平稳,腹胀恶心均消,疲乏感亦略有减轻,大便已稠,食欲如前。脉仍弦细,苔薄白,较3日前为润。肝气郁滞已经控制,脾虚不运有所改善。守前法,增加活血疏气之力,以祛胁痛,方用自制双解散。

处方∶川芎4.5g炒赤芍18g川郁金12g五灵脂9g桂心3g片姜黄9g枳实9g金铃子9g延胡索9g生甘草6g3剂

三诊∶9月19日。胁痛减轻大半,左胁已基本不痛,食欲渐增。脉细微弦,舌苔薄。活血疏气已大见功效,效不更方,原方药再服3剂。

四诊∶9月23日。两胁已完全不痛,这是2年多以来从未出现过的情况,食欲基本复原。复查肝功能,谷丙转氨酶5单位,麝浊6单位,麝絮(一),肝在肋下1.5cm,脾未触及。此为肝郁全解,脾虚得扶之象,拟小柴胡汤加味,以善其后。

处方∶银柴胡12g大枣7枚清半夏9g生姜6g党参9g枯黄芩1.5g炙甘草6g炒白芍9g陈皮6g白术9g白茯苓9g3剂

双解散的主要作用是;活血以养肝,疏肝以藏血。血能谧藏,气得疏泄,疼痛便可根除。所谓双解,就是既能活血解郁,又能疏气导滞,既能止偏胁疼痛,也能止两胁隐痛。方用川芎、赤芍、郁金、五灵脂、桂心,旨在活血;其余诸药,意在理气。气血和调,经脉疏畅,自无疼痛之虞。

五、益血滋肝熄风法治愈眩晕一例

严某,男,51岁。初诊∶年7月5日。

主诉及病史∶头晕眼花,时发时止,已有数年;继之耳鸣,经常失眠。医院检查,血压为/mmHg,诊断为高血压。

诊查∶诊其脉弦细而有力,重按却微;察其舌质红,苔干而少津。头晕严重时,常伴恶心欲呕,阵阵心烦,口干苦,小便短,色深黄,大便干结。性情急躁,容易激动,不能克制,长期失眠,时有心悸。

辨证∶此为血不养肝,肝阳亢盛所致。

治法∶益血滋肝,实为当务之急,知柏地黄丸加减主之。

处方∶盐知母18g炒黄柏6g细生地24g牡丹皮12g泽泻12g茯苓12g草决明18g杭菊花9g炒赤芍18g丹参12g山茱萸9g3剂

二诊;7月8日。心烦、性急、恶心、心悸诸症均愈,小便色转清,大便亦通畅,血压略降为/mmHg。阳亢之势已得控制,但头晕、失眠如故,目阵阵恍惚无主,不能自持,身若飘空。脉虽仍细弦,但已不似3天前有力。此属血犹未充,肝经虚风内动之候。用直珠母丸,加味,以益阴血、平虚风。

处方;珍珠母24g当归9g干地黄18g白人参9g酸枣仁15g柏子仁12g水牛角12g茯神12g沉香6g生龙齿18g豨莶草30g3剂

三诊;7月12日。头晕痊愈,失眠大有好转,已能入睡5个小时以上,恍惚飘空感亦消失。

血压/90mmHg。再用真珠母丸原方以养血滋肝,巩固疗效。

处方;珍珠母22g当归身45g干地黄45g白人参30g酸枣仁30g柏子仁30g水牛角30g茯神15g沉香15g生龙齿15g

研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辰砂五钱,另研水飞为衣。每服30丸,金银花、薄荷煎汤送下,午后及临卧时各服1次。

肝之阳气,全赖阴血涵养。如阴血虚少,不能涵养肝中阳气,肝阳因而亢盛,不断上逆,上干清阳,则为头晕、眼花、耳鸣;冲逆犯胃,则为恶心欲吐;阴虚不足以济阳,则舌红苔干,心烦而悸;阳亢反以劫阴,则小便短赤、大便干结。阴虚阳亢,神不能安,则急躁而失眠。凡此诸症,统由血不养肝而来。故治宜益血滋肝熄风。初诊方用知柏地黄丸力减者,因除黄柏以外,多数药物均有滋阴血、抑亢阳的作用。阴血得养,则亢阳被抑,故亢逆诸症得以消除。惟因黄柏泻火有余,滋阴不足,故减轻其用量,庶无苦燥伤津之弊。草决明、杭菊花、赤芍、丹参,均为原方所无,以其柔肝之力颇著,故加之;原方中有山药,以其优于温养脾肺,非本例所急需,故而未用。二诊时阳亢之势虽减,但虚火内动之候已现,故用珍珠母丸加味,在清肝、滋肝的同时镇心神、安魂魄,故虚风诸症,消除颇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ulingzhia.com/wzhq/828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