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方
柴胡、黄岑、枳实、白芍、郁金、龙骨、牡砺、蒲黄、五灵脂、槐花各15克。
每日1剂,水煎2次,分服。
:原发性高血压病。证见头晕目眩,胸胁痛,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数。
未知/暂无
李某,男,45岁,证见头晕,目眩,口苦,咽干,胁痛,胸痛彻背,颜面潮红,舌红苔黄,脉弦数。血压22.8/16.2千帕(/毫米汞柱),胆固醇8.3mmol/L,谷丙转氨酶U。诊断为高血压、冠心病。以上方加减化裁,服药后诸症逐渐消失,血压21.8/12.8千帕(/96毫米汞柱),胆固醇4.5mmol/L,谷丙转氨酶U
鼻炎方
人参、荆芥、细辛各五分(各1.5g),诃子、甘草各一钱(各3g),桔梗三钱(9g)。
清水煎,调石首鱼脑骨五钱煅末,服一剂即止。(现代用法:清水煎,将石首鱼脑骨15g煅末调入服用,一剂即止)
温补肺脏,散寒通窍。
鼻渊之肺气虚寒证。鼻塞或重或轻,鼻涕黏白,稍遇风冷则鼻塞加重,鼻涕增多,喷嚏时作,不闻香臭。头昏,头胀,气短乏力,语声低微,面色苍白,自汗畏风寒,咳嗽痰多,舌质淡,苔薄白,脉缓弱。
本方证由素体肺气虚寒,寒气袭肺所致。肺气虚寒,无力托邪,邪滞鼻窍,则鼻塞、涕多,不闻香臭;肺卫不固,腠理疏松,故自汗、畏寒,稍遇风冷则鼻塞加重、鼻涕增多、喷嚏时作;肺气虚,肃降失常,咳嗽痰多,肺气不足,则气短乏力,语声低微、头昏、面色苍白;舌质淡、苔薄白、脉弱无力亦为气虚之象。治宜温补肺脏,散寒通窍
皮肤瘙痒,阴囊湿疹方
组成:地肤子30克、僵蚕15克(炒)、白藓皮15克、荆芥穗15克、茵陈15克、败酱草15克、益元散15克、白芷9克、白矾9克(煅)。
功效:祛风化湿止痒。
主治:皮肤湿热瘙痒,阴囊湿疹。
用法:共研极细面,装布袋内,随便擦于患处。
方解:本方为清代太医李德昌、杨际和为治慈禧皮肤病共同所拟的一张处方,本方采用扑药法治疗,确为独具匠心。方中地肤子用量最大,因此药苦寒、清热利湿,使湿热从小便而出,而且根据现代实验研究,该药对某些皮肤真菌有抑制作用,因此,用于皮肤湿热之瘙痒行之有效,配蛇床子、白矾,其止痒之效更佳。
按语:全方外用,不用太顾虑其有副作用,可见当时之考虑不谓不心细矣。该方亦可煎水坐浴,以治疗男子阴囊湿疹
痔疮肿痛方
组成:五倍子等分、朴硝等分、桑寄生等分、莲房等分、荆芥等分。
功效:消肿止痛,收敛止血。
主治:痔疮肿痛。
用法:上药各等分,水煎。先熏后洗。
方解:主要用于治疗痔疮。方用五倍子、莲房收敛止血,合以朴硝、荆芥消肿止痛,为其配伍特点。
按语:临床应用以痔疮脱垂、肿痛、分泌物增多等症,为其辨证要点
股骨头坏死中医临床治愈,是指股骨头坏死病人在休息时疼痛症状消失,行走时疼痛症状消失或不完全消失,负重时无疼痛症状或少量负重无疼痛症状,髋关节功能恢复正常或好转,X光片检查死骨消失,骨小梁形成,骨密度较均匀,股骨头骨组织部分修复,骨代谢稳定,股骨头形态不再继续塌陷与继续破坏。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