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

第三章常用病辨证论治

第四节中医妇科病证的辨证论治

一、月经不调(一)概述

月经不调是指月经周期、经期、经量等发生改变,以及伴随月经周期出现明显不适主症的疾病。

月经先期是指月经周期提前7-10天,经期正常,连续2个月经周期以上者,亦称“经期超前“或“经早”。月经后期是指月经周期错后7天以上,甚至3-5个月一行,连续2个周期以上者,又称“经行后期”、“月经错后”、“经迟”等。月经先后无定期是指月经周期或前或后1-2周者,属月经周期的异常,其临床表现无一定规律,又称“经水先后无定期”、“月经愆期”、“经乱”。

西医学的排卵型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病所致月经先期、月经先后不定期、月经过多,或盆腔炎性疾病引起月经先期、月经过多,以及子宫肌瘤、子宫内膜异位症、宫内节育器引起的月经过多等,均可参考此内容辨证论治。

(二)辨证论治

1.月经先期(1)肾气虚[症状]月经提前,量少,色淡质稀,腰酸腿软,头晕耳鸣,小便频数。舌淡暗,苔薄白,脉沉细而弱。[治法]补肾益气,固冲调经。[方剂应用]固阴煎(人参、熟地、山药、山茱萸、远志、炙甘草、五味子、菟丝子)加减。(2)肝经郁热[症状]经期提前,量多或少,经色紫红,质稠有块,经前乳房、胸胁、少腹胀痛,烦躁易怒,口苦咽干,喜叹息。舌红,苔黄,脉弦数。[治法]疏肝解郁,清热调经。[方剂应用]丹栀逍遥散(丹皮、炒山栀、当归、白芍、柴胡、白术、茯苓、煨姜、薄荷、炙甘草)加减。[中成药选用]加味逍遥丸(口服液)。

2.月经后期(1)肾虚血少[症状]经期错后,量少色淡,经质清稀,腰膝酸软,头晕耳鸣,带下清稀,面色晦暗,或面部暗斑。舌淡暗,苔薄白,脉沉细无力。[治法]补肾益气,养血调经。[方剂应用]归肾丸合四物汤(熟地黄、枸杞子、山茱萸、菟丝子、茯苓、当归、山药、杜仲、川芎、白芍)加减。[中成药选用]乌鸡白凤丸(胶囊、片)、归芍地黄丸、春血安胶囊。(2)气滞血瘀[症状]经期延后,经量偏少,经色暗红,或有血块,小腹胀痛,精神抑郁,胸闷不舒。舌苔正常,脉弦。[治法]活血行气,化瘀止痛。[方剂应用]膈下逐瘀汤(当归、川芎、赤芍、桃仁、红花、枳壳、延胡索、五灵脂、丹皮、乌药、香附、甘草)加减。[中成药选用]调经丸、益母丸、调经活血片。

3.月经先后无定期(1)肾虚[症状]月经先后不定,量少质稀,其色淡暗,头晕耳鸣,腰膝酸软,小便频数。舌淡,苔薄白,脉沉细。[治法]补肾益气,养血调经。[方剂应用]固阴煎(人参、熟地、山药、山茱萸、远志、炙甘草、五味子、菟丝子)加减。[中成药选用]女金丸、乌鸡白凤丸、参桂鹿茸丸。(2)肝郁[症状]经行或先或后,经量或多或少,色紫红有块,血行不畅,胸胁、乳房、少腹胀痛,情志不舒,心烦易怒,嗳气食少,时欲叹息。舌质淡红,苔薄,脉弦。[治法]疏肝解郁,和血调经。[方剂应用]逍遥散(当归、白芍、柴胡、白术、茯苓、炙甘草、薄荷、生姜)加减。[中成药选用]逍遥丸、妇科得生片、妇科调经片。

更多内容搜索(三)用药注意

1.调经之本在肾,以填精养血为主,佐以助阳益气之品。补脾以健脾升阳为主,用药不宜过用甘润或辛温之品,以免滞碍脾阳或耗伤胃阴。疏肝以开郁行气为主,佐以养肝之品。调理气血当辨气病、血病,病在气者,治气为主,治血为佐;病在血者,治血为主,治气为佐。

2.经前血海充盛,勿滥补,宜予疏导。经期血室正开,大寒大热之剂宜慎用。经后血海空虚,勿强攻,宜于调补,但总以证之虚实酌用攻补。

3.经期用药应谨慎或遵医嘱。含有寒凉、固涩之品的中成药,应当中病即止,不可过用、久用。同时患有感冒等外感病,不宜服用补益类中成药。

(四)健康指导

经期注意保暖,衣着宽松;情绪愉悦,勿使大怒,勿令忧思;生活、起居规律,避免外邪侵袭;适当劳动或活动,勿使过劳或过逸。饮食宜清淡、易消化、有节制,不宜辛辣、生冷、油腻之品。

二、痛经

(一)概述

月经的经期或行经前后,出现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至剧痛晕厥的疾病。西医学的原发性痛经,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及盆腔炎性疾病等引起的继发性痛经,可参考此内容辨证论治。

(二)辨证论治

1.气滞血瘀[症状]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拒按,经血量少,经行不畅,经色紫暗有块,块下痛减,胸胁、乳房作胀。舌紫暗或有瘀点,脉弦涩。[治法]理气活血,化瘀止痛。[方剂应用]膈下逐瘀汤(当归、川芎、赤芍、桃仁、红花、枳壳、延胡索、五灵脂、丹皮、乌药、香附、甘草)加减。[中成药选用]调经丸、调经活血片、元胡止痛片、益母丸等。2.阳虚内寒[症状]经期或经后小腹冷痛,得热痛减,经量少,经色暗淡,畏寒肢冷,腰腿酸软,小便清长。舌苔白润,脉沉。[治法]助阳暖宫,温经止痛。[方剂应用]温经汤(吴茱萸、阿胶、牡丹皮、生姜、当归、川芎、人参、芍药、桂枝、甘草、半夏、麦冬)加减。[中成药选用]艾附暖宫丸、痛经宝颗粒、痛经丸等。

更多内容搜索(三)用药注意

1.痛经的治疗原则及适时用药

(1)治疗原则以调理气血为主。经期调血止痛以治标,缓解疼痛;平时应辨证求因以治本。一般需连续治疗2-5个月经周期。

(2)适时用药一般当于月经前3-5日开始用药,痛止停服。若经净后疼痛发作者,可于痛前3-5日开始用药。

2.药物的不良反应与禁忌

(1)具有活血祛瘀类中成药,痛止停服,不宜过用。

(2)同时患有感冒等外感病,不宜服用补益类中成药。

(3)应辨别虚实寒热,不可随意使用。

(四)健康指导

经期调护注意保暖,衣着宽松;情绪愉悦,勿使大怒,勿令忧思;生活、起居规律,避免外邪侵袭;适当劳动或活动,勿使过劳或过逸;保持二便通畅:饮食宜清淡、易消化、有节制,不宜辛辣、生冷、油腻之品。

三、崩漏

(一)概述

经血非时而下,或阴道突然大量出血,或淋漓下血不断者,称为“崩漏”,前者称为“崩中”,后者称为“漏下”。若经期延长达2周以上者,应属崩漏范畴,称为“经崩”或“经漏”。西医学的无排卵型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病,盆腔炎性疾病及其后遗症和某些生殖器肿瘤(如子宫肌瘤)引起的不规则阴道出血等,可参考此内容辨证论治。

(二)辨证论治

1.气血两虚[症状]经血非时而下,量多如崩,或淋沥不断,色淡质稀,神疲体倦,气少懒言,面色无华,唇舌色淡,苔薄白,脉细弱。[治法]补血益气止血。[方剂应用]圣愈汤合血安胶囊(人参、黄芪、当归、川芎、熟地黄、棕榈)加减。[中成药选用]定坤丹(主治气血两虚、气滞血瘀证)、同仁乌鸡白凤口服液、乌鸡白凤丸等。2.脾不统血[症状]经血非时而下,量多如崩,或淋沥不断,色淡质稀,神疲体倦,气短懒言,不思饮食,四肢不温,或面浮肢肿,面黄,舌淡胖,苔薄白,脉缓弱。[治法]健脾益气,固冲止血。[方剂应用]固冲汤(白术、黄芪、煅龙骨、煅牡蛎、山茱萸、白芍、海螵蛸、茜草根、棕炭、五倍子)加减。[中成药选用]人参归脾丸、归脾丸、女金丸(主治气血两虚、气滞血瘀证)。

3.肝肾不足[症状]经血非时而下,出血量多,淋沥不尽,色淡质稀,两目干涩,腰酸膝软,面色晦暗,舌淡暗,苔薄白,脉沉弱。[治法]补益肝肾,固冲止血。[方剂应用]调肝汤(当归、白芍、山茱萸、巴戟天、阿胶、山药、甘草)加减。[中成药选用]鹿角胶颗粒、安坤赞育丸(主治气血两虚、肝肾不足证)、妇科止血灵(主治肾阴不足证)等。4.瘀血阻络[症状]经血非时而下,量多或少,淋沥不净,血色紫暗有块,小腹疼痛拒按,舌紫暗或有瘀点,脉涩或弦涩有力。[治法]活血祛瘀,温经止血[方剂应用]逐瘀止崩汤(当归、川芎、三七、没药、五灵脂、丹皮炭、炒丹参、炒艾叶、阿胶、龙骨、牡蛎、乌贼骨)加减。[中成药选用]坤灵丸(主治气血不足、肾亏宫冷、瘀血内阻证)、少腹逐瘀丸(颗粒)。

更多内容搜索(三)用药注意

1.崩漏的治疗原则及注意事项

(1)治疗原则:应根据病情的缓急轻重、出血久暂,采用“急则治标、缓则治本”的原则,灵活运用塞流、澄源、复旧三法:止血为当务之急,谓之“塞流”;辨证求因,审因治本,谓之“澄源”;血止之后,应调理脾肾以善其后,谓之“复旧”。

(2)注意事项:止血需注意崩与漏有昕不同:治崩宜固摄升提,不宜辛温行血,以免失血过多;治漏宜养血益气,不宜偏于固涩,以免血止成瘀。服药后若仍出血不止,应及早请医生诊治。

2.药物的不良反应与禁忌

(1)使用活血祛瘀止血类中成药,必须辨证准确。虚证、热证不宜使用。

(2)使用收敛固涩止血类中成药,不可过用、久用,以免留瘀之患。

(四)健康指导

调护注意保持充足睡眠,精神愉快,减轻思想压力;避免外邪侵袭;不参加重体力劳动和剧烈运动;服药期间忌房事。饮食增加营养,多吃含蛋白质丰富的食物以及蔬菜和水果;饮食不宜辛辣、生冷、油腻之品;切忌饮酒。

四、带下过多

(一)概述

带下量明显增多,色质、气味发生异常,或伴全身、局部主症者,称为“带下过多”,又称“下白物”、“流秽物”。西医学的阴道炎、宫颈炎、盆腔炎性疾病以及生殖器良性肿瘤等引起的带下增多,可参考此内容辨证论治。

(二)辨证论治

1.肾虚带下[症状]带下量多,色白稀薄,淋沥不断,腰酸膝软,头晕目眩,小便频数,大便溏薄。舌淡润,苔薄白,脉沉迟。[治法]温肾益气,涩精止带。[方剂应用]内补丸(鹿茸、菟丝子、沙苑子、黄芪、刺蒺藜、紫菀茸、肉桂、桑螵蛸、肉苁蓉、制附子)加减。[中成药选用]金樱子膏、妇宝颗粒(主治肾虚夹瘀证)、参茸卫生丸(主治肾脾虚弱、气血两亏证)。

2.湿热下注[症状]带下量多,色黄如脓,或赤白相兼,状如米泔,臭秽难闻,小腹疼痛,腰骶酸痛,口苦咽干,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治法]清热解毒,利湿止带。[方剂应用]止带方(猪苓、茯苓、车前子、泽泻、茵陈、赤芍、丹皮、黄柏、栀子、牛膝)加减。若属肝经湿热下注者,用龙胆泻肝汤(龙胆草、黄芩、栀子、泽泻、木通、车前子、当归、生地黄、柴胡、甘草)加减。[中成药选用]白带丸、妇科止带片、妇炎净胶囊、妇科千金片(主治湿热瘀阻)、妇炎康片(主治湿热下注、毒瘀互阻证)、盆炎净颗粒(主治湿热瘀阻证)。3.脾虚湿盛[症状]带下量多,色白或淡黄,质稀薄,无臭气,绵绵不断,神倦乏力,四肢不温,纳少便溏,两足跗肿,面色(白光)白。舌质淡,苔白腻,脉缓弱。[治法]健脾益气,除湿止带。[方剂应用]完带汤(白术、山药、人参、白芍、苍术、甘草、陈皮、黑芥穗、柴胡、车前子)加减。[中成药选用]白带片、除湿白带丸、妇科白带膏。

更多内容搜索(三)用药注意

1.带下过多的治疗原则及注意事项

(1)治疗原则以健脾、升阳、除湿为主,辅以疏肝固肾。湿浊可从阳化热,或从阴化寒,或蕴结成毒,故应根据体质及辨证,佐以清热、散寒、解毒之法。

(2)注意事项由相关疾病引起带下过多,需要进行必要的妇科检查及防癌排查,以免贻误病情。

2.药物的不良反应与禁忌

(1)根据辨证结果,施以相关中成药。虚证不宜清热,湿热或寒湿证不宜单纯补益。

(2)除湿止带多用渗利之品,孕妇慎用。

(四)健康指导

注意保持外阴、内裤洁净,可选用保妇康栓(泡沫剂)、消糜栓等置入阴道中,一日1次;洁尔阴泡腾洗液,外洗。饮食宜清淡、易于消化,不宜辛辣、生冷、油腻之品。切忌饮酒。

五、绝经前后诸证

(一)概述

妇女在绝经前后,出现烘然而热,面赤汗出,烦躁易怒,失眠健忘,精神倦怠,头晕目眩,耳鸣心悸,腰背酸痛,手足心热,或伴有月经紊乱等与绝经有关的主症,称“绝经前后诸证“,又称“经断前后诸证”。西医学的围绝经期综合征,或双侧卵巢切除,或放射治疗后双侧卵巢功能衰竭等出现上述症状,可参考此内容辨证论治。

(二)辨证论治

1.阴虚火旺[症状]经断前后,头晕耳鸣,腰酸腿软,烘热汗出,五心烦热,失眠多梦,口燥咽干,或皮肤瘙痒,月经周期紊乱,量少或多,经色鲜红。舌红苔少,脉细数。[治法]滋肾益阴,育阴潜阳。[方剂应用]六味地黄丸(熟地、山药、山茱萸、茯苓、丹皮、泽泻)加减。[中成药选用]更年安片(丸、胶囊)、坤宝丸、更年宁心胶囊。2.脾肾阳虚[症状]经断前后,头晕耳鸣,腰酸膝软,腹冷阴坠,形寒肢冷,小便频数或失禁,带下量多,月经不调,量多或少,色淡质稀,食少便溏,倦怠乏力,精神萎靡,面色晦暗,舌淡,苔白滑,脉沉细而迟。[治法]温肾壮阳,健脾益气。[方剂应用]健固汤(人参、白术、茯苓、薏苡仁、巴戟天)加减。[中成药选用]龙凤宝胶囊、妇宁康片(主治肝肾不足、冲任失调证)。

(三)用药注意

1.绝经前后诸证的治疗原则及注意事项

(1)治疗原则本病的发生与绝经前后的生理特点有密切关系。妇女49岁前后,肾气由盛渐衰,天癸由少渐至衰竭,冲任二脉气血也随之而衰少,在此生理转折时期,受内外环境的影响,如素体阴阳有所偏胜偏衰,情志抑郁,宿有痼疾,或家庭、社会等环境改变,易导致肾阴阳失调而发病。故本病以补肾、健脾为基本治疗方法。

(2)注意事项由相关疾病引起绝经前后诸症,需要进行必要的内科、外科及妇科检查等,以免贻误病情。

2.药物的不良反应与禁忌

(1)根据辨证结果,施以相关中成药。阴虚火旺证用药如有知母、黄柏等,肾阳亏虚、命门火衰、阳虚腰痛者不宜使用。脾肾阳虚证用药多辛热之品,不宜过服,以免伤阴。

(2)在服用药物期间,感受外邪者应停用。

(四)健康指导

调护注意调整情绪,起居有节,避免过劳。如情志抑郁,或急躁易怒,可适当选用逍遥丸(水丸、颗粒、大蜜丸)、加味逍遥口服液(适用于肝郁脾虚证)、解郁安神颗粒(适用于情志不畅所致肝郁气滞证)等。合理膳食,营养丰富,多吃蔬菜和水果;饮食宜清淡、易于消化,不宜辛辣、生冷、油腻之品;饮酒应少量。

获取更多内容

请扫描或长按下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ulingzhia.com/wzrs/506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