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治疗白癜风 http://m.39.net/pf/a_4655767.html
弘扬中医药文化,义举为民保健康
延胡索
味苦辛,性温,入肝脾二经。延胡索主要功效有二
一是活血行气止痛,治疗因气滞血瘀导致的各种疼痛,气滞作痛,常常配合香附、青皮、木香等,瘀血疼痛,多配合桃仁、红花、乳香、没药、五灵脂等,治疗痛经多配合香附、川芎、白药、当归等,若是治疗跌打外伤疼痛,多配合苏木、血竭、骨碎补等。
二是活血消块,治疗因气滞血瘀形成的肿块,多配合三棱、莪术、牛膝、丹参、赤芍、牛膝等同用。现代药理学研究证实,延胡索有明显的止痛作用。
食用方法延胡索酒
功效:活血散瘀、理气止痛,主治产后恶露不尽、腹内疼痛等。
延胡索的功效与作用及食用方法
配方:延胡索、黄酒各适量。
制法:将延胡索研细末,备用。
用法:口服。每次随量取黄酒若干烫热,然后热酒冲调药末5克服之服—3次。
来源:《民间百病良方》。本方还可用于因气血阻滞;起的胃癌、心绞痛、伤痛等症,效果亦佳
延胡索茶
功效:理气止痛,活血散瘀;镇痛,镇静,治心腹腰膝四肢疼痛;痛经;产后恶露不尽;跌打损伤。
材料:延胡索10g、花茶3g。
用法:用ml开水冲泡后饮用,冲饮至味淡。
来源:传统药茶方。
延胡索散
功效:主治妇人气滞血瘀,脘腹胀痛,或经行腹痛。
组成:延胡索当归(酒浸)赤芍(炒)蒲黄(炒)桂皮乳香没药各3克
用法:上为细末。每服9克,温酒空腹服。
来源:《济阴纲目》卷一。
延胡索佛手茶
组成:延胡索6克、佛手10克。
服用:用开水冲泡即可,代茶饮服。
功效:行气活血,化滞止痛。适于溃疡病属气滞血瘀者。症见胃脘胀痛,时发时止,痞满不舒,暖气吞酸,食欲缺乏。方中延胡索是活血止痛的良药,功能活血行气,化瘀止痛,具有良好的止痛效果;佛手是芳香健胃药,既能疏理脾胃气滞,又可疏肝解郁、行气止痛,善于治肝脾不和之胸胁疼痛。二药合用,行气化滞,兼有活血止痛,是气血双调的止痛良方。
荡石汤
组成:金钱草、海金砂各50g、鸡内金、茺蔚子、王不留行各5g,鳌甲、莪术、三棱、滑石、延胡索、石苇、乌药各15g,三七5g、川牛膝l0g、车前子0g。
用法:水煎,日1剂,早晚温服。
方解:肾结石相当于中医"砂淋","石淋"范畴。
基本病机为肾虚,膀胱湿热;肾虚为本,膀胱湿热为标。久病又易致气滞血瘀,结石为有形实邪阻滞于肾,病势已较为严重,且收治多为久病难治病人。久病必入络,此时仅用一般活血药桃仁,红花,丹参之类,恐难收效,必须用鳌甲,三棱,莪术等破血祛痰之品,三棱,破血行气。消积止痛。
方中以海金砂之甘寒淡渗,除小肠膀肤血分湿热。治肿满五淋茎痛。《神农本草经》说"石苇主茅热邪气,五斑闭不通,利小便水道":车前子"主气斑,止痛。利水道小便,除湿痹。"三药协同,以其利水通淋之力引石下行。
滑石甘寒滑利,利通淋,为排石常用之品。(医学启源》言其"治前阴窍涩不利"。
王不留行,川牛膝活血通经,利湿通淋,二者药势趋下。相须为用,导石下行。(本草纲目新编)谓"王不留行,其性甚急。下行而不上行者也,凡病逆而上冲者用之可降,故可恃之以作臣使之用也。"
延胡索活血行气,有解痉镇痛之功,对缓解尿路痉挛而致的疼痛有显著疗效。(本草纲目》谓"能行血中气滞,故主一身上下诸痛用之中的,妙不可言"。
结石初多为实证,久病则伤及肾气。故以乌药补肾气。
砂香补中益气汤
组成:黄芪30克、党参0克、白术、延胡索各15克、砂仁(后下)、木香(后下)、柴胡各10克、升麻、陈皮、炙甘草各6克。
制作:上药加水适量煎煮,连煎次,取药汁毫升。
用法:每日1剂,早、晚温服。
功效:健脾益气,行气止痛。适用于脾胃虚弱所致慢性萎缩性胃炎。若得冷食胃痛加重,口流清涎,四肢不温者,加干姜、肉桂;若大便烂,日多次,舌苔腻者,加苍术、茯苓。
清热软坚汤
方药:盆腔炎清热汤:金银花、连翘、败酱草各4g,薏苡仁、延胡索各15g,冬瓜仁、赤芍药、桃仁、山栀子、川楝子各1g,牡丹皮10g,制乳香、没药各9g。
用法:发热期以热毒壅盛为主,用盆腔炎清热汤;包块形成期以气滞血淤为主,用盆腔炎包块方。上药水煎次,每日1剂。
功效:盆腔炎清热汤利湿热,活血祛淤;盆腔炎包块方清热解毒,活血化淤。
按语:本病热毒壅盛、气血淤阻是主要病机,因而治疗上着重解决这两方面的矛盾,采用清热解毒、行气活血化淤的治法,获得了较好疗效。在治疗过程中,有些病例单用西药抗炎治疗效果不够理想,当加用中药以后,疗效显著,病程缩短,提示中西结合治疗本病的长处。加减:①盆腔炎淸热汤,腹胀气滞加广木香、香附子;热毒过盛者加蒲公英、紫花地丁;白带多者加黄柏、椿根白皮、白鸡冠花;包块大而硬者加三棱、莪术、昆布、海藻。
用药禁忌体虚者慎服延胡索,孕妇忌服延胡索或忌与补益药同用。
1、妊娠不可服延胡索。《品汇精要》
、经事先期及一切血热为病,法所应禁延胡索。《本草经疏》
3、产后血虚或经血枯少不利,气虚作痛者,皆大非所宜。《本草正》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