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诚信企业 http://baidianfeng.39.net/a_cjzz/180416/6169871.html
配料:人参3克。
制作方法:将人参洗净,切薄片,放在小碗内,加2~3汤
匙冷开水,隔水蒸,水开后再用文火煮沸,蒸15~20分钟。
食法:早饭前先饮参汁,然后嚼服参渣。
功效:大补元气,补脾益肺,养心安神,生津止渴。
适应症:久病气虚体弱,心衰、气短、喘促、自汗肢冷。
人参人参是我国的名贵特产药材,我们的祖先对人参的认识和应用已有二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并视其为“药中之圣”,民间称为“百草之王”。
人参的神奇妙用,千百年来一直是个谜,人们编造许多神话、传说,对人参的作用加以渲染,其中有这样一个美好的故事:
一天,一个孝子到密林深处去砍柴,忽然身后传来童子的笑声,这个童子含笑来到孝子面前,要他跟着走,他们来到一棵阔叶树下,童子化作一缕烟消失了,孝子感到非常奇怪,不多时,在童子消失的地方长出两颗茁壮的人参,孝子挖出来带回家给久病体虚的父亲吃,父亲逐渐恢复了元气,又成为健康之人。
根据宋代《图经本草》记载:“相传,欲使二人同走,一含人参,一空口,各走三、五里路,其不含人参者必大喘,含者气息自如。”至于说人参可以救人于垂危,甚至起死回生,包治百病,在传说故事里更是比比皆是,在国外也有相似的情形,人参的拉丁文名便是“万灵药物”的意思,这些都给人参罩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人参味甘微苦,性温,为传统的补气药,居群药之首,汉《神农本草经》列人参为上品,并云:“主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久服轻身延年。清《本草经解》谓:“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人参益气,正气充足,其邪自不能留,故能除邪气。”中医临床证实,人参具有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生津止渴,安神增智的作用。主治脾气虚,少食懒言,大便溏泄,体倦乏力,或肺气虚,虚咳喘促,自汗或心脾两虚的惊悸,失眠健忘以及气血津液不足,口千舌燥之症。对年老体弱,五脏虚衰,久病赢瘦等更为适宜。
由于人参加工方法不同(可分为生晒参、红参等),在应用进补方面则有些区别,生晒参的药性比较平和,如气虚而兼有津液不足等症状时,可用生晒参。红参是蒸制的,性偏温,如气虚而兼有手脚不暖,肢冷,体温偏低,阳气衰弱等虚寒症状时,可用红参。
人参现代医学对人参有较多的研究,药物化学分析表明,人参含人参皂成、挥发油、人参醇、人参酸、植物甾醇、胆碱、各种氨基酸和肽类、葡萄糖、麦芽糖、蔗糖、人参三糖、果胶、维生素等。正是这些成分,使人参具有多种药理作用。
人参能兴奋中枢神经,增强大脑皮层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而加强兴奋过程的作用更为显著,故有抗疲劳的作用,还能增强造血机能,促进骨髓细胞增殖,动物口服后,血液中红组胞、血红蛋自和白细胞都增加。人参能使心脏收缩力加强,故有强心作用。能提高机体适应性,增强机体对各种有害刺激的防御能力,有“适应原”样作用,人参有促性腺激素样作用,能促进男女性腺功能,对代谢也有影响,能降低血糖,并与胰岛素有协同作用,人参还能调节胆固醇代谢,抑制高胆固醇血症的发生,能改善消化吸收功能,增进食欲,促进蛋白质的合成,人参还有抗肿瘤,提高视力及增强视觉暗适应的作用。
冬令进补人参的吃法很多,可制成药酒、药粥、药汤,或将人参切薄片隔水蒸服,但最好采用人参含化法,又叫噙化法。即将人参切成薄片,放在口内含化,含半小时左右,也可咀嚼后咽下,据清宫医疗档案记载,慈禧、光绪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每日含化人参3克,以求却病强身,延年益寿。因为口腔粘膜下血管分布丰富,在含化人参时,部分有效成分可直接入血而起作用,人参含化时一般用量为每日3克以内。
人参是一种滋补强壮药物,惟有虚损才宜进补,所以健康无病,特别是青少年、小儿,切不可滥用,因为近几年来以人参为名的各种补品日渐增多,有些人由于对人参的药性和适应症了解不全面,只是为使自己身体更加健壮,常不惜破费买来服用,结果适得其反。清代的《医书汇集》说:“天下之害人者,杀其身,未能破其家,先破人之家而害其身者,人参也。”警告人们不要滥用人参,花了一大笔钱服用人参,末了受其害还不知道。
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吃了人参后出现头痛、眩晕,鼻子干燥,严重者鼻子出血,饮食减退,胸闷腹胀等一系列症状,有人称之为“滥用人参综合征”。有些儿童服用后,出现了兴奋、激动、易怒、烦躁、失眠等神经系统亢奋的症状,故中医有“少不服参”之说。意思是对生机勃勃的“纯阳之体”的小儿来说,不宜服用人参,否则,非但无益,反而致害。
对感冒初起,发热头痛,内热较重,口苦口臭,大使秘结,或肝阳上亢、头痛头胀,以及湿阻、食积等引起的胸闷腹胀,恶心呕吐,腹泻,舌苔厚腻等症均不宜使用人参。如在服用人参期间,发现有感冒或腹泻等,可暂停数天后再服,还有服用人参一般不可同时吃萝卜、茶叶等食物,以防解除或减弱人参的作用,如误用或多服人参,往往出现胸闷、胃呆、腹胀、烦躁等症状,可用鲜萝卜--克,洗净煮汤或打烂绞汁饮,又人参反中药藜芦,畏五灵脂,传统也认为不宜同用。
人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