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解表药人参

  本品为五加科植物人参PanaxginsengC.A.Mey.的干燥根。栽培者为“园参”,野生者为“山参”。多于秋季采挖,洗净;园参经晒干或烘干,称“生晒参”;山参经晒干,称“生晒山参”。

  人街,神草,鬼盖,土精。

  甘、微苦,平。归脾、肺、心经。

  大补元气,复脉固脱,补脾益肺,生津,安神。用于体虚欲脱,肢冷脉微,脾虚食少,肺虚喘咳,津伤口渴,内热消渴,久病虚羸,惊悸失眠,阳痿宫冷;心力衰竭,心原性休克。

  3~9g,另煎兑入汤剂服;野山参若研粉吞服,一次2g,一日2次。不宜与藜芦同用。

  置阴凉干燥处,密闭保存,防蛀。

  

  1.生脉散(《医学启源》)治气阴两伤证。肢体倦怠,气短声低,汗多懒言,或干咳少痰,口干舌燥,舌干红少苔,脉微细弱或虚大而数。人参9g,麦冬9g,五味子6g,水煎服。方中人参大补元气,益肺生津,固脱止汗,为君药。

  2.八珍汤(《瑞竹堂经验方》)治气血两虚证。面色苍白或萎黄,头晕目眩,四肢倦怠,气短懒言,心悸怔仲,饮食减少,舌淡苔薄白,脉细弱或虚大无力。当归30g,川芎30g,熟地黄30g,白芍药30g,人参30g,甘草30g,茯苓30g,白术30g。每服3钱,通口服。方中人参与熟地相配,甘温益气补血,为君药。

  3.四君子汤(《圣济总录》)治脾胃气虚证。面色萎白,语声低微,气短乏力,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脉虚弱。人参9g,白术9g,茯苓9g,甘草6g。每服2钱,通口服,不拘时候。方中人参甘温益气,健脾养胃,为君药。

  人参《中国药典》

  RénShēn

  本品为五加科植物人参PanaxginsengC.A.Mey.的干燥根。栽培者为“园参”,野生者为“山参”。多于秋季采挖,洗净;园参经晒干或烘干,称“生晒参”;山参经晒干,称“生晒山参”;经水烫,浸糖后干燥,称“白糖参”;蒸熟后晒干或烘干,称“红参”。

  

  生晒参:主根呈纺锤形或圆柱形,长3~15cm,直径1~2cm。表面灰黄色,上部或全体有疏浅断续的粗横纹及明显的纵皱,下部有支根2~3条,并着生多数细长的须根,须根上常有不明显的细小疣状突起。根茎(芦头)长1~4cm,直径0.3~1.5cm,多拘挛而弯曲,具不定根和稀疏的凹窝状茎痕(芦碗)。质较硬,断面淡黄白色,显粉性,形成层环纹棕黄色,皮部有黄棕色的点状树脂道及放射状裂隙。香气特异,味微苦、甘。

  生晒山参:主根与根茎等长或较短,呈人字形、菱形或圆柱形,长2~10cm。表面灰黄色,具纵纹,上端有紧密而深陷的环状横纹,支根多为2条,须根细长,清晰不乱,有明显的疣状突起,习称“珍珠疙瘩”。根茎细长,上部具密集的茎痕,不定根较粗,形似枣核。

  

  (1)本品横切面:木栓层为数列细胞。皮层窄。韧皮部外侧有裂隙,内侧薄壁细胞排列较紧密,有树脂道散在,内含黄色分泌物。形成层成环。木质部射线宽广,导管单个散在或数个相聚,断续排列成放射状,导管旁偶有非木化的纤维。薄壁细胞含草酸钙簇晶。

  生晒参粉末淡黄白色。树脂道碎片易见,含黄色块状分泌物。草酸钙簇晶直径20~68μm,棱角锐尖。木栓细胞类方形或多角形,壁薄,细波状弯曲。网纹及梯纹导管直径10~56μm。淀粉粒甚多,单粒类球形、半圆形或不规则多角形,直径4~20μm,脐点点状或裂缝状;复粒由2~6分粒组成。

  (2)取本品粉末1g,加氯仿40ml,加热回流1小时,弃去氯仿液,药渣挥干溶剂,加水0.5mkl拌匀湿润后,加水饱和的正丁醇10ml,超声处理30分钟,吸取上清液,加3倍量氨试液,摇匀,放置分层,取上层液蒸干,残渣加甲醇1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人参对照药材1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再取人参皂甙Rb[1]、Re、Rg[1]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各含2mg的混合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附录ⅥB)试验,吸取上述三种溶液各1~2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厚μm)上,以仿-醋酸乙酯-甲醇-水(15:40:22:10)10℃以下放置的下层溶液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10%硫酸乙醇溶液,在℃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分别置日光及紫外光灯(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分别显相同颜色的斑点或荧光斑点;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日光下显相同的三个紫红色斑点,紫外光灯(nm)下,显相同的一个黄色和两个橙色荧光斑点。

  生晒参:润透,切薄片,干燥。生晒山参:用时粉碎或捣碎。白糖参:经水烫,浸糖后干燥。红参:蒸熟后晒干或烘干。

  甘、微苦,平。

  归脾、肺、心经。

  大补元气,复脉固脱,补脾益肺,生津,安神。用于体虚欲脱,肢冷脉微,脾虚食少,肺虚喘咳,津伤口渴,内热消渴,久病虚羸,惊悸失眠,阳痿宫冷;心力衰竭,心原性休克。

  3~9g,另煎兑入汤剂服;野山参若研粉吞服,一次2g,一日2次。

  不宜与藜芦同用。

  置阴凉干燥处,密闭保存,防蛀。

  《中国药典》

  人参《全国中草药汇编》

  RénShēn

  棒锤、山参、园参、参叶

  为五加科人参属植物人参PanaxginsengC.A.Mey.[P.schin-sengNees]的根,其叶也入药,叫参叶。一般应采生长5年以上的。秋季采挖,特别是野山参,当果实成熟呈鲜红色,较易发现,挖时尽可能连须根一起挖出,除净泥土,晒个叫“生晒参”。经水烫,浸糖后干燥的叫“白糖参”。蒸熟后晒干或烘干的叫“红参”。

  

  多年生宿根草本,高30~60厘米。主根肥厚,肉质,黄白色,圆柱形或纺锤形,下面稍有分枝;根状茎(芦头)短,直立。茎直立,圆柱形,不分枝;一年生植株茎顶只有一叶,叶具三小叶,俗名“三花”;二年生茎仍只一叶,但具5小叶,叫“巴掌”;三年生者具有二个对生的5小叶的复叶,叫“二甲子”;四年生者增至3个轮生复叶,叫“灯台子”;五年生者增至4个轮生复叶,叫“四匹叶”;六年生者茎顶有5个轮生复叶,叫“五匹叶”;复叶掌状,小叶3~5片,中间3片近等大,有小叶柄;小叶片椭圆形或微呈倒卵形,长4~15厘米,宽2~6.5厘米,先端渐尖,基部楔形,边缘有细锯齿,上面脉上散生少数刚毛,下面无毛,最下1对小叶甚小,无小叶柄。夏季开花,伞形花序单一顶生叶丛中,总花梗长达30厘米,每花序有4~40余花,小花梗长约5毫米。苞片小,条状披针形;萼钟形,与子房愈合,裂片5,绿色;花瓣5,卵形,全缘,淡黄绿色;雄蕊5,花丝短;雌蕊1,子房下位,2室,花柱2,上部分离,下部合生。浆果扁圆形,成熟时鲜红色,内有两粒半圆形种子。

  人参野生者称为“野山参”,栽培者称“园参”,二者在药材上的区别点如下:

  野山参:根状茎上部四面密生芦碗,根状茎下部具有较长园芦。主根上端有细而深的密螺旋纹。中部及下部一般无纹。须根稀疏而长,不易折断。其上有明显疣状突起。

  园参:根状茎一面或两面生芦碗,无园芦。主根上端有粗横纹,不呈螺旋状,有时全体皆可见横纹。须根如扫帚状,较短而脆,其上有不很明显的疣状突起。

  生于山坡密林中,分布于我国东北诸省。辽宁和吉林有大量栽培,近年来河北、山西、陕西、甘肃、宁夏、湖北等省区也有种植。

  喜冷凉湿润气候,耐寒。喜斜射及漫射光,忌强光和高温。对土壤选择较严,适宜排水良好,富含腐植质的砂质壤土及壤土栽培。种子繁殖,分夏播、秋播和春播。夏播,7~8月果实成熟时,采下立即播种。秋播11月,春播在4月上、中旬。播前先整地作畦,高0.7~1尺,宽3.8~4尺,畦间作业道为6~8尺。采用撒播,每平方米1两,播后,覆土1~1.5寸,经常保持土壤湿润,约至5月上旬出苗。秋播和春播必须采用人工催芽。催芽方法是挖深5~6寸的坑,大小视种子多少而定,然后把砂与种子按1:1比例拌好,放入坑内,覆土2~3寸,经常保持土壤湿润。约2个月后裂口,即可播种。第三年10月移栽,行株距6×3寸,覆土1.5~2寸。出苗前,应搭前檐高3~4尺、后檐高2~3尺棚遮荫。生长期间有斑点病、疫病和炭疽病为害,可用波尔多液喷射防治。

  甘、微苦,微温。

  补气,固脱,生津,安神,益智。用于气短喘促,心悸健忘,口渴多汗,食少无力,一切急慢性疾病及失血后引起的休克、虚脱。

  0.5~3钱,大量可用至1两。

  不能与藜芦、五灵脂同用。

  

  大失血或一切急慢性疾病引起的虚脱,面色苍白,大汗肢冷,呼吸微弱:(独参汤)人参0.5~1两,水煎服;或(参附汤)加制附子2~4钱,水煎1小时以上服。

  气阴两伤,口渴多汗,气短喘促:(生脉散)人参1钱,麦冬3钱,五味子1钱,水煎服。

  《全国中草药汇编》

  人参《*辞典》

  《本经》

  RénShēn

  人衔、鬼盖(《本经》),土精、神草、黄参、血参(《吴普本草》),地精(《广雅》),百尺杵(《本草图经》),海腴、金井玉阑,孩儿参(《纲目》),棒棰(《辽宁主要药材》)。

  为五加科植物人参的根。

  ①园参:9~10月间采挖生长6年以上的人参。用镐细心的刨起,防止断根和伤根,去掉泥土,再行加工。新鲜品称"园参水子"。新鲜的移山参称"移山参水子"。

  ②野山参:5~9月间采挖。用骨针拨松泥土,将根及须根细心拔出,防止折断,去净泥土,茎叶。新鲜品称"野山参水子"。

  

  多年生草本,高达60厘米。主根肥大,肉质,圆柱状,常分歧,由根上部二分歧者习称"灵体"或"横体";几不分歧或在下部分歧者习称"笨体"或"顾体";须根长,有多数小疣状物;根茎上有茎痕,有时生效条不定根。茎直立,绿色,细圆柱形,光滑无毛。叶轮生于茎端,数目依生长年限而不同,初生时为1枚3出复叶,二年生者为1枚5出掌状复叶,三年生者为2枚5出掌状复叶,四年生者为3枚,以后逐年增多,最后增至6枚;叶具长柄;小叶卵形或倒卵形,复叶基部的小叶较小,长2~3厘米,宽1~1.5厘米;上部的小叶长4~15厘米,宽2.2~4厘米;先端渐尖,基部楔形,下延,边缘具细锯齿,上面沿叶脉有直立刚毛,下面无毛;小叶柄长达2.6厘米。总花梗由茎端叶柄中央抽出,长约7~20厘米,顶生伞形花序,有十余朵或数十朵淡黄绿色的小花,通常在第四年开始开花;花有梗,两性及雄性;萼绿色,6裂;花瓣6,先端尖;雄蕊5;子房下位,2室,花柱2,在两性花中离生,在雄花中合生成中空的筒状。浆果状核果,肾形,成熟时鲜红色,每室含种子1枚。种子白色,扁平圆卵形,一侧平截。花期6~7月。果期7~9月。

  生于茂密的林中。分布黑龙江、吉林、辽宁和河北北部的深山中。辽宁和吉林有大量栽培。野生的称"野山参";栽培的称"园参"。如将幼小的野山参移植于田间,或将幼小的园参移植于山野而成长的人参,称为"移山参"。

  本植物的根茎(人参芦)、根茎上的不定根(人参条)、细支根与须根(人参须)、叶(人参叶)、花(人参花)、果实(人参子)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人参加工法主要分红参类、糖参类、生晒参类及其它类4种:

  ①红参类:取园参水子剪去支根及须根,洗刷干净,蒸2~3小时,至参根呈黄色,皮呈半透明状为宜,取出烘干或晒干。主要成品有红参。边条参等。

  ②糖参类:取鲜参洗刷干净,置沸水中浸泡3~7分钟,捞出,再入凉水中浸泡10分钟左右,取出晒干,再经硫黄熏过。然后用特制的针沿参体平行及垂直的方向扎小孔,浸于浓糖汁(毫升水溶克糖)中24小时。取出后曝晒1天,再用湿毛巾打潮,使其软化,进行第2次扎孔,浸于浓糖汁中24小时。取出后,冲去浮糖,晒干或烤干。主要成品有白人参(为园参水子或移山参水子的加工品)、糖参(为各种鲜参的加工品)等。

  ③生晒参类:取鲜参洗刷干净,日晒1天后,再用硫黄熏过晒干而成。主要成品有生晒参、全须生晒参、白干参等。

  ④其它类:㈠掐皮参:加工法与糖参相似,一般将参体浸沸水中3次,每次1~2分钟,约三成熟时,再将支根置沸水中约20分钟。参体经扎孔后放入较稀的糖汁中浸3次,取出微火烘烤,使皮与内部分离,再用竹刀轻扎外皮,使成点状即成。㈡大力参:取鲜参在沸水中浸煮片刻后晒干。

  人参成品容易着潮返糖,宜放置于燥阴凉处,密闭保存,并防虫蛀。

  

  ①园参:又名秧参。主根(参体)呈圆柱形,表面淡黄色,上部有断续的横纹。根茎(芦头)长约2~6厘米,直径约0.5~1.6厘米,有稀疏的碗状茎痕(芦碗)及一至数条不定根(参艼)。支根2~6条,末端多分歧,有许多细长的须状根,其上生有细小疣状突起(珍珠点)。

  由于加工方法不同,商品园参主要有以下几种:㈠红参:主根长约5~20厘米,直径约0.7~2厘米。表面棕红色,半透明,有大纵皱,环纹不明显,有支根痕。根茎土黄色,上有碗状茎痕4~6个。质硬而脆,断面平坦,角质,棕红色,中有浅色圆心。气香,味微苦。㈡边条参:性状同红参,惟一般以根茎较长,身长径圆,支根较长为特点。㈢糖参:主根长约3.5~12厘米,直径0.6~2厘米。表面淡黄白色,上端有较多的断续环纹,遍体有点状表皮剥落及细根痕迹。断面平坦,粉质,黄白色,有时韧皮部附近有淡黄色圈,中心部常有放射状裂隙。气香,味甘而微苦。㈣白人参:性状同糖参,形体较好,和野山参相似,但多为顺直体,根茎较红参长,须根分散,短而脆。㈤生晒参:主根长约3~10厘米,直径约0.3~2厘米。表面土黄色,有黑棕色横纹及纵皱,细支根及须根均已除去,而仅留痕迹。质脆,体轻,断面平坦,白色,有放射状裂隙。气香,味苦。有完整的根茎及须根者,称"全须生晒参"。㈥白干参:主根表皮均已除去,体表淡黄色或类白色,上端横纹不明显,但可见浅纵皱及支根痕。其它性状与生晒参近似。㈦掐皮参:主根长约6~15厘米,直径约1.2~2.5厘米,表面淡黄色,上端环纹不明显,但可见许多加工所致的凹点。支根浅棕色,支根与须根用线扎成牛尾状。断面白色。气香,味甘微苦。㈧大力参:主根长5~15厘米,表面淡黄色,半透明,有明显纵皱,上端有棕色横纹。细支根及须根均已除去。质硬而脆。断面平坦,透明角质状。气香,味苦。

  园参商品,均以身长、支大、芦(根茎)长者为佳。支瘦小,芦短、糖重者为次。

  主产吉林,其次为辽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等地。

  ②野山参:又名山参。主根短租,与根茎等长或较短,多具二个主要支根,形似人体。上端有细而深的横环纹。根茎细长,一般长3~9厘米,上部扭曲,习称"雁脖芦",芦碗密集,下部无芦碗而较光滑,俗称"圆芦"。须根稀疏,长约为主根的1~2倍,柔韧不易折断,有明显的疣状突起(珍珠点)。全体呈淡黄白色,皮细、光润。气香浓厚,味甘微苦。

  由于加工不同,商品野山参有生晒参、糖参、掐皮参3种。其性状除全形外,均与相应的园参商品相似:以支大、浆足、纹细、芦长、碗密、有圆芦及珍珠点者为佳。

  主产吉林、辽宁、黑龙江等地。

  ③移山参:体形似野山参,但主根下部往往较肥大,纹粗而浅,常延续到主根中部,须根珍珠点较少。加工商品同野山参。

  ④朝鲜人参:产于朝鲜的人参,习称朝鲜人参,又名别直参、高丽参。商品有朝鲜红参、朝鲜白参之分,而以红者为优。

  ㈠朝鲜红参:加工法与国产红参相同。体较足壮,上生双马蹄芦与肩齐,单芦的名"独碗芦",中部皆深陷,边缘甚整齐,质坚硬。主根长约6~10厘米,直径约1~2厘米。表面红棕色,有顺纹,上部或显黄衣,全体显纵棱。支根多弯曲交叉。质坚体重。断面角质发亮,有菊花纹。香气浓厚,味甘微苦。

  ㈡朝鲜白参:芦头与园参相似,体呈圆柱形。表面黄白色,有浅棕色细纹。须根大部除去,质松泡。断面有圆心。稍有香气,味甘微酸。

  此外,日本栽培的人参,习称东洋参,始载于《纲目拾遗》,商品因加工不同,分为白参与红参两种。

  糖参类:除去芦头,切段即可。红参类:除去芦头,切段。或以湿布包襄,润软后切片,晾干。

  甘微苦,温。

  ①《本经》:"味甘,微寒。"

  ②《别录》:"微温,无毒。"

  ③《本草备要》:"生,甘苦,微凉;熟,甘,温。"

  入脾、肺经。

  ①《本草衍义补遗》:"入手太阴。"

  ②《本草汇言》:"入肺、脾二经。"

  ③《药品化义》:"入脾、胃、肺三经。"

  大补元气,固脱生津,安神。治劳伤虚损,食少,倦怠,反胃吐食,大便滑泄,虚咳喘促,自汗暴脱,惊悸,健忘,眩晕头痛,阳痿,尿频,消渴,妇女崩漏,小儿慢惊,及久虚不复,一切气血津液不足之证。

  ①《本经》:"主补五脏,安精神,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

  ②《别录》:"疗肠胃中冷,心腹鼓痛,胸肋逆满,霍乱吐逆,调中,止消渴,通血脉,破坚积,令人不忘。"

  ③《药性论》:"主五脏气不足,五劳七伤,虚损瘦弱,吐逆不下食,止霍乱烦闷呕哕,补五脏六腑,保中守神。""消胸中痰,主肺痿吐脓及痫疾,冷气逆上,伤寒不下食,患人虚而多梦纷纭,加而用之。"

  ④《日华子本草》:"调中治气,消食开胃。"

  ⑤《珍珠囊》:"养血,补胃气,泻心火。"

  ⑥《医学启源》:"治脾胃阳气不足及肺气促,短气、少气,补中缓中,泻肺脾胃中火邪。《主治秘要》:补元气,止泻,生津液。"

  ⑦《滇南本草》:"治阴阳不足,肺气虚弱。"

  ⑧《本草蒙筌》:"定喘嗽,通畅血脉,泻阴火,滋补元阳。"

  ⑨《纲目》:"治男妇一切虚证,发热自汗,眩晕头痛,反胃吐食,痎疟,滑泻久痢,小便频数,淋沥,劳倦内伤,中风,中暑,痿痹,吐血,嗽血,下血,血淋,血崩,胎前产后诸病。"

  内服:煎汤,0.s~3钱,大剂0.3~1两;亦可熬膏,或入丸、散。

  实证、热证忌服。

  ①《本草经集注》:"茯苓为使。恶溲疏。反藜芦。"

  ②《药对》:"畏五灵脂。恶皂荚、黑豆。动紫石英。"

  ③《药性论》:"马蔺为使.恶卤咸。"

  ④《医学入门》:"阴虚火嗽吐血者慎用。"

  ⑤《月池人参传》:"忌铁器。"

  ⑥《药品化义》:"若脾胃热实,肺受火邪,喘嗽痰盛,失血初起,胸膈痛闷,噎膈便秘,有虫有积,皆不可用。"

  《*辞典》

  人参花《*辞典》

  《中药志》

  RénShēnHuā

  五加科植物人参的花。

  《中药志》:"用红糖制后,泡茶饮,有兴奋作用。"

  《*辞典》

  人参芦《*辞典》

  《本草蒙筌》

  RénShēnLú

  竹节参(《本经逢原》)。

  为五加科植物人参的根茎。

  甘苦,温。

  ①《本草蒙筌》:"甘。"

  ②《纲目》:"苦,温,无毒。"

  

  涌吐,升阳。治虚人痰壅胸膈,气陷泄泻。

  ①《本草蒙筌》:"发吐痰沫。虚羸老弱,痰壅,难服藜芦,用此可代。"

  ②《本经逢原》:"盐哮用参芦涌吐最妙。"

  内服:煎汤,1~2钱;或研末服。

  《*辞典》

  人参条《*辞典》

  《本草从新》原作"参条"

  RénShēnTiáo

  为五加科植物人参根茎上的不定根。

  《本草从新》:"生津,止渴,补气。其性横行手臂,指臂无力者服之甚效。"

  内服:煎汤,1~3钱。

  《*辞典》

  人参须《*辞典》

  《本经逢原》原作"参须"

  RénShēnXū

  为五加科植物人参的细支根及须根。

  因加工方法不同,商品有红直须、白直须、红弯须、白弯须等品种。

  ①红直须:为较粗的细支根。一般长10厘米以上,棕红色。体表有纵皱及须根脱落痕,少数有栓皮剥落现象,断面棕红色,平坦,类圆形,边缘弯曲成波状。质坚脆。气香,味苦。

  ②白直须:为较粗长的支根。性状同红直须,惟表面黄白色。多数已无外皮。断面类白色。

  ③红弯须:为棕红色的细支根及须根,长短粗细不等。质脆,味苦。

  ④白弯须:多为须根,常团成饼状。黄白色,性状同红弯须。

  甘苦,平。

  ①《本经逢原》:"味苦。"

  ②《本草便读》:"甘,平。"

  《本草再新》:"入肺经。"

  益气,生津,止渴。治咳嗽吐血,口渴,胃虚呕逆。

  ①《本经逢原》:"治胃虚呕逆,咳嗽失血等证。"

  ②《本草从新》:"生津补气。"

  ③《本草正义》:"生津止渴,潜阳降火。"

  内服:煎汤,1~3钱。

  《*辞典》

  人参子《*辞典》

  《纲目拾遗》

  RénShēnZǐ

  为五加科植物人参的果实。

  《纲目拾遗》:"发痘行浆。"

  《*辞典》

长按识别







































北京中医治疗白癜风
北京白癜风最好治疗方法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ulingzhia.com/wzxs/135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