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我国文化学术界有些人对传统文化的评价与认识欠全面,认为要发扬中医,必须用西医的模式及理论去帮助中医药学。在这一观点的影响下,中医药学无论医、教、研,都借鉴西医的模式,表现出来一个很强的倾向,就是把中医导向西医的评价体系和轨道当中。但由于中西医是两个不同的学术体系,西医的模式给中医药学术带来的束缚多于帮助,半个多世纪的历史已经证明这一点,今天应该是觉悟的时候了。
中医是中国的国粹,它记录了中国人民几千年来同疾病作斗争的丰富经验和理论知识,有着悠久的历史,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
在当代社会,发展中医已经成为了国策中的一项,然而,由于西医的广泛化以及中医系统上的不规范,使中医在现在处在一个尴尬的局面,前景虽好,但道路艰难…
现今我国中医治不好病、中医不能得到健康的发展的主要症结有五:
一、普遍的中医都不识症,阴阳虚实分不清。清末火神派大师郑钦安在“医理真传”中开篇说,“医学一途,不难于用药,而难于识症,亦不难于识症,而难于识阴阳。阴阳生化五行,其中消长盈虚发为疾病,千变万化、岂易窥测。诊候之际、尤多似是而非之处,辨察不明,用药鲜有不误人者也”。
也就是说,做为一名中医阴虚阳虚都分不清楚,错把阳虚当作阴虚治疗,怎么能治好病呢。更严重的问题是看了一辈子的病,连虚火实火都分不清楚,错把虚火当作实火治疗了,天天滋阴降火。给病人降了一辈子的火到临死了,也没有把火降掉。为什么呢?不对症,吃错药了。
火神派大师郑钦安说:乃市医一见虚火上冲等症,并不察其所以然之要,开口滋阴降火,自谓得其把握,独不思本源阴盛阳虚,今不扶其阳更滋其阴,实属于雪地加霜,非医中之庸手呼?历代诸家,俱未将一阳潜于二阴之中底蕴搜出,以致后学者茫然无据,滋阴降火,杀人无算,真千古流弊,医门之不幸也。
其实,很多病人不是死于疾病,而是吃药吃死的。在扶阳论谈中说:“由于,时医,不知呵护人体阳气,滥用寒凉,以致阳损虚寒症由生,故成虚劳。十个九死、非死于病、实死于药、亦非死于药、而实死于医。皆由,医家不明阴阳至理,病家畏惧辛温,罕有几个得生,真大憾也”。
就拿癌症来说吧,三分之一是吓死的,三分之一是治死的。三分之一是放弃的,大家都知道只要你检查发现患有肿瘤,就等于判了死刑。给病人极其家属的打击和精神压力很大,几乎处于恐惧和精神崩溃状态。这时西医就拿出治疗肿瘤的三大法宝。第一宝,手术治疗,使病人大伤元气:第二宝,接着化疗,元气更伤,频临死亡:第三宝,接着放疗,元气伤尽,走向死亡。
众所周知,过去的人长疮都长在外面,称阳疮阳毒,要用清热解毒祛火的药治疗,以消阳毒而愈。如今的疮都长在里面称阴疮阴毒,要用大热扶阳补火的药治疗,以消阴霾阴霾消肿瘤则自安。
而如今的中医呢?则不分阴阳虚实,养阴祛火,散结消肿,如蚤休,山茨菇,白花蛇草,黄药子,肿节风,半枝连,半边连等。错把阴毒当作阳毒治疗,症都弄错了,药吃反了,怎么能治疗肿瘤呢?不吃还好,吃了如同雪上加霜,死的更快,这就是当今中国中医在临床治疗癌症中的现状,悲哀呀!
二、大多数中医不明药理、药性与归经,分不清阴阳虚实。郑钦安大师在“医法圆通”用药弊端中说:用药一道、关系生死,原不可以执方,亦不可以执药,贵在认证之有实据耳。实据者何?阴阳虚实而已,阴阳二字,千变万化。在上有在上之阴阳实据,在中有在中之阴阳实据,在下有在下之阴阳实据。无奈仲景而后,识此者固有,不识此者最多。其在不识者,徒记几个汤头,几味药品,不探玄奥,不求至理,自谓知医。一遇危症,大海茫茫,阴阳莫晓,虚实莫辩。一味见头治头,见脚治脚、幸而获效、自夸高手。若不获效,延绵岁月,平日见识用尽,方法使完,则又籍口曰:病入膏盲药所难疗,殊不知其医术之未精者也。
最可怪者,近之病家,好贵恶贱。以高丽参,阿胶,西洋参,石斛,枸杞子,龟胶,鹿胶,鹿茸,冬虫夏草等品,奉为至宝。以桂枝,麻黄,附子,细辛,大黄,芒硝等味,畏若砒霜。由其不知阴阳虚实至理,病之当服与不当服耳。病之当服,附子,大黄,砒霜皆是至宝,病之不当服,参,芪,阿胶,枸杞,石斛都是砒霜。无奈今人之不讲理耳,故谚云,参,芪,归,地治死人无过,桂,附,大黄,治好人无功。
溯本穷源,实由不读仲景书,徒记几个幸中方子,略记得些品名药性,悬壶于市,并不虚心求理,自谓金针在握。试问尚能知得阴阳至理乎?东家被他桂、附治死,西家被他硝、黄送命、相沿日久、酿成此风。所以病家甘死于参、芪、归、地之流。怕之于姜、附、硝、黄之辈,此皆医门不幸,亦当世之通弊也。
三、中医的红线和政策的束搏阻碍了中医的发展1.中医不敢跨越的红线:众所周知:中医从学徒开始,就要学习识药,熟读本草纲目,药性赋等。跟着师傅熟练膏丹丸散,背诵十八反,十九畏。从学中医开始就给自己带上了金箍咒。中医的十八反、十九畏是明朝初期李时珍所著“本草纲目”所记载,并没有说明十八反,十九畏的危害及依据。都多少年了,现在是什么年代。试问你们,那个时候有电灯吗?有飞机吗?有原子弹吗?十八反,反在那里?十九畏,又畏在那里?都说有毒,毒又在那里?有什么依据说明有毒有害不能一起使用?可以说,没有任何依据。但是,没有一个中r医敢跨越这个红线。你说,中医怎么创新,怎么发展呢。
2.中医受国家政策的约束和影响。
多年来,由于西医对中医的打压和中医自己的不争气,再加上国家政策对中医的不公平和限制。这样长期一来,群众对中医就有了看法:认为西医虽说治不好病,但能控制症状。而中医呢?有时候连症状都控制不了。所以,老百姓对中医的信任度大大降低,中医不治病这个概念在老百姓当中已经根深蒂固,甚至有些人大喊要废除中医的口号。为什么呢?很简单,因为你中医不争气,不识症,治不好病。其实,不是中医治不好病,而是,很多庸医不识症,不明阴阳至理。错把阳虚当作阴虚治疗;错把虚火当作实火治疗;错把癌症阴毒当作阳毒治疗。开口滋阴降火,用药与症不符,药都吃错了,怎么能治好病呢。一些民间中医把家传的秘方拿出来,做点膏丹丸散为老百姓治病,不合法。社会上出现了“治病的方子不合法,合法的方子不治病的怪像。
四、中医西式化给社会造成的危害。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经济发展了,道德沦陷了。医生的医德和责任没有了,中医西式化已成为当今社会的时尚潮流。
由于、受经济利益的影响,很多中医都西式化了。因为诊脉中药开方费事不争钱。开西药、化验、检查、简单、省事争钱奖金高,你说谁还开中药呢。中医西医院的常态。医院,检查、化验、输液常态化,滥用抗生素成风。给国家和病人造成很大的危害和经济负担,更可怕的是不仅给病人带来严重的经济负担,还有身体的摧残。在老百姓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打针输液常态化,心脏不好下支架”的恶习。
几十年来,中医药临床治疗慢性疑难病方面,发现很多慢性免疫性疾病,甚至被西医说是终身服用激素也解决不了的疾病,而服用中药就好了,这种植物叫做超免疫植物激素。用这种中药经过中医配伍还可以研制出超植物抗生素与解热止痛类植物性药物,这一发现将替代西医的激素,抗生素和解热止痛类药物,而且愈后不反弹。将对人类是一巨大贡献。
中药临床治疗癌症方面,出现了“中医药化疗消癌肿″,的新理念。“扶正祛邪,杀灭癌细胞”。在治疗肿瘤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为肿瘤患者解除了痛苦,延缓了生命。在临床中,使用十八反,十九畏来治疗肿瘤,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比如,海藻、甘草、赤芍、丹参、藜芦等十八反。高丽参、五灵脂、肉桂、赤石脂等十九畏,相互配伍效果非常好。打破了传统的用药观念,科学地解决了中医不敢用药的弊端。在用药方面为中医开创了新的先河,如辽细辛,中医界流传着这么一句话,细辛不过钱,也就是3克,如果医生开出6克,到药房就不给取药。制附子国家药碘规定用量15克,如果医生开出30克就要签字,否则不给取药。在临床治疗癌症和重大疑难病方面。辽细辛从15—30—45—最大用量到60克:制附子从60—---———最大用量克:还有天南星、生半夏、吴茱萸从15—30—45—60—最大用量克,;如治疗头痛,柴胡用60克,川白芷30克,川芎克,辽细辛45克。一剂中药就好了,比止痛片快,而且不反弹。
中药汤剂;是我国中医药学最古老的剂型之一,有着几千年的历史,具有简便,价廉,作用强,见效快等诸多优点。把中医药治疗慢性疑难杂症方面临床有效的经方,名医古方,验方,进行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推广,是中医药传统文化的创新与发展,是推动中医药发展的一次历史性革命,同时也改变了中医人的命运,使一些传承中医学家,中医诊所,社区卫生站,个体药店有了新的生机,这一特色中医疗法一一千方百剂中药汤一一专业解决疑难病的创新。不但,解决了老百姓看病难的问题,同时也解决了医生滥用激素和抗生素的弊端。一是为国家节省了大量的医疗经费,二是解决了老百姓看病难的问题,三是解除了病人自身的痛苦。这种利国,利民,利巳的创新,应该发扬光大,大力推广,造福苍生。
五,中荮材的质量对中医临床治疗效果的影响。众所周知,在过去,中草药大多数都是野生的,种植的很少,现在呢?是基本上都是种植的为主,野生的很少。大家都知道,野生的药材劲大,效果好。种植的药材劲小,效果差。这本来从药材的质量上,效果上都已经大打折扣。再加上中草药市场炮制质量的乱象。根本上不按照技术要求与传统工艺炮制。这种因素,也是导致影响中医不治病的原因之一。比如,生地,熟地来说吧!生地是清热凉血的,熟地是滋阴补肾的,这一生一熟的差别很大。在治病上也截然不同。如果用错了,不但不治病,而且还会给身体健康带来伤害。这个是学中医和做中药的人都知道。大家都知道,熟地是用生地经过用黄酒搅拌九蒸九晒炮制后,就变成了熟地。可是,现在中药材市场上或者饮片厂所卖的中药材饮片,根本上不按照传统的工艺和技术要求炮制,别说用黄酒搅拌后蒸了,能给你加点水拌一下,蒸上一次都成熟地了,那里,还给你九蒸九晒呢!美的你了。你们想想,多可怕吧,你说再好的中医,再对症的药方也不治病呀!这个都是谁造成的,经济利益链条的推动造成的,没有良知了,为了这个钱字,道德底线没了,亲兄弟姐妹为了一点蝇头小利,都大打出手,打的头破血流,那里还有良知,医德,为的个人利益,为了奖金,什么都忘记了,悲哀呀!
如何改善或者说如何解决中医这种尴尬的地位,需要注意一下几点:
中医需要在过程中优化自己、改造自己、发展自己
优化中医的方向有以下三条:
1.向群体化、工程化方向优化,使13亿民众都能从中获益;
2.不过分强调个性化,强化“异病同治”方式恢复健康;
3.中医发展与信息技术相结合,在健康物联网环境中展示中医的力量。
传承为根,疗效为魂
中医院校教育就是打好基础知识的过程,并不是毕业后很快就能辨证论治临床操作了,医院校的毕业生没有很扎实的基本功,毕业后都改行了,仍在从事中医工作的不到百分之十。实际上国家花了很多钱,结果培养出来的人不顶用,只能干其他的,这就是中医的现状。如何去解决这个问题?一定要有传承!如果离开传承,中医是很难的。如果想要去创新,没有几十年的积淀,是不可能办到的。总的来讲,完全套用西医的办法,中医的教育就不太成功,这是个根本的原因。
执其两端用其中
“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句中所谓的两端,一端是指传统中医之路,另一端则是顺应时代
人工智能与中医
如果过分强调个体化,中医会越来越萎缩。中医出师讲千日之功,也就是需要跟师三年,自己开出的药方才有可能跟老师一样。将学生训练到与老师的一致性,这就是中医传承的核心,通过现在的人工智能是有可能达到一致性的。
未来,人工智能可以发挥的空间很大,它可以为中医提供移动学习的平台、资料服务的平台以及科学样例,将中医的学习从浩如烟海的资料收集和整理中解放出来,真正关心到人民群众身心健康的养护,以及对疾病的预防。
在这里我告诉大家:中医在治疗急危重症方面,中药比西药快,在消炎方面,中药比抗生素快,在治疗慢性疑难病方面,中药比激素好,在治疗肿瘤方面,中药比化疗好。在治疗风湿骨病方面,中药止痛比西药解热止痛片快。
总之,关键是你是否能够识症,分清阴阳虚实之实据,做到经方活用,医法圆通,把握好阴阳虚实之实据,对症用药,对症治疗,什么疑难病都能治好,老袓宗传下来的全都是秘方。探玄奥,求至理,破旧规,除弊端,大胆创新,方能救世。
华北制药大健康创业基地
京南大健康中医养生基地
华北制药盈健康生活馆安国旗舰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