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思敏大型人群队列对中国糖尿病及相关

点击题目下方国际糖尿病,免费   队列研究是最基本的流行病学传统研究方法:针对设计定义的人群,持续调查、追踪该人群的生活方式、行为习惯、疾病发生(特别是慢性病),收集相关的生物样本并测量标记物的表达水平,以确定疾病发生的成因和发展的因素,为疾病预测和预防提供实践数据。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队列研究体系被赋予了更加重要的价值:①为转化医学的开展提供资源和研究基地;②促进疾病预测与治疗策略评估的系统化;③推动4P医学循证模式(即预防性-Preventive,预测性-Predictive,个体化-Personalized和参与性-Participatory)的建立。

  二十多年来,本人有幸在美国参与了一系列大型队列研究及大型队列的创建工作,包括美国妇女健康研究(Women’sHealthStudy,Nurses’HealthStudy,Women’sHealthInitiative),和美国医师健康研究(Physicians’HealthStudyandHealthProfessionalsFollow-upStudy)。在此,很高兴有机会与各位分享研究工作中的经验与心得。我们的研究涉及从代谢性疾病的分子流行病学,遗传基础到临床危险度建模及干预等多个领域;通过实验室筛选发现相关的生物标志物,并将其应用于临床流行病学研究;评估与揭示各种生物标志物与多种血管病发生机理和风险的统计关联。作为主要负责人,我参加并领导团队完成了多项关于糖尿病、心血管病及肿瘤的研究。其中人群队列的前瞻性研究成果不仅有助于阐明病因机理,并且对临床指南和公卫政策的制定提供了直接证据。

  针对中国大型健康队列建设的关键问题,我希望用有代表性的例子与大家探讨国内外大型队列研究的成功与失败的经验,进一步从医学伦理到社会经济的层面阐明大型队列研究的应用及价值,在国家层面探讨建设大型队列研究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全球现有三亿八千万糖尿病病人,其中一亿在中国,估计每年经济损失接近1兆亿美元。今后二十年,这个数量还可能翻一倍。针对中国在糖尿病及相关病症防治领域的重大需求,我希望能与各位一起探讨并提出大型健康队列建设的总体框架与实施方案,并对具体操作和人员安排进行交流。请诸位同行领导以战略的眼光预估现代医学与公共建康的发展趋势,以为后代造福的理念和人类健康为公义,为建成大型健康队列研究奠定理论和政治基础。因为糖尿病影响身体多个器官,队列的建立完全可以从筛选糖尿病人为基础对表面健康人群进行对多种相关疾病(包括的心血管病及肿瘤)预测、防控提供可靠数据。以此为契机,将会更加明确公共卫生与医疗行业以及科研领域等各个学科层面对大型队列建设的共性和个性化要求,并着手进一步推动这方面的研究。

  首先讨论的经典案例是糖尿病学界著名的大庆研究。该研究是世界上最先开展的以社区为基础的前瞻性大型随机分组的预防性临床试验。从80年代中后期开始,中国糖尿病预防研究的先行者们在大庆地区对约十万人进行筛选,并对葡萄糖耐量异常者进行了为期六年的生活方式干预。此后,研究者对临床实验参与者进行了20余年的随访。该试验在世界上首次证明了糖尿病是可以通过改善生活方式来进行预防的。无论如何评价,大庆研究在医学界都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令人惋惜的是,该课题并未对最初筛选阶段的所有参加者进行连续随访与跟踪。此外,参加者的多种并发病与相关生物样本未被系统地收集并妥善保存,以至于后续研究无法对生物标志物的表达水平进行更多细致、全面、深入的研究,严重制约了该项研究对糖尿病与其他疾病的发病机理研究的价值。从经济学角度,该项研究欠缺对科研资源的最优化与最大化的使用,也可以被认为是一种科研资源的浪费。以此为例,我希望与各位深入、系统地探讨中国糖尿病队列研究中的成果与教训。

  另一个经典案例是美国妇女健康研究(Women’sHealthInitiative)。该研究包括两个组成部分:即临床试验与前瞻性观察研究。研究者对逾十六万更年期后妇女进行了生物样本采集、生活方式和各种慢性退行性疾病的定期连续随访与跟踪——现在已经有20年以上的随访,是世界上最大型的预防研究之一。近年来,最新的科研技术(如基因组相关技术)不断地被应用到该队列研究中。以我们的研究课题为例,将新兴遗传学技术与传统流行病学方法结合,深入探究了糖尿病与心血管疾病的分子水平发病机制。我们的团队利用该队列课题所收集并长期保存的生物样本,通过全基因组关联研究基于基因调控网络与蛋白相互作用网络的综合分析发现了多个与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发病机制相关的调控途径与关键基因。作为大型临床随机对照试验与队列研究的经典范本,该项研究有力地证明了大型健康队列对糖尿病及其相关疾病防控的重要价值。只有对大型健康队列进行系统性地规划与建设,并持发展的眼光不断使之与最前沿科学技术相结合,才能在有限的科研资源范围内使其对糖尿病及相关疾病的科学研究,临床实践,与公众健康做出可持续性的最大化贡献。

  自年开始,中国已经晋升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然而,飞速的经济发展与深入的工业改革使得中国在环境与健康方面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发展与健康的矛盾诚然是当代中国亟需解决的难题,同时它也是进一步推动公共卫生科学研究的强动力。在高新科技手段不断发展,公众健康意识日益增强的今天,中国只有从国家层面大力推动公共卫生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才能从根本上完善公共医疗卫生体系,才能提升作为世界强国之一的软实力,才能为子孙后代与人类健康做出更大的贡献。

  致谢

  非常感谢我的博士研究生林小辰以及研究助理张璐瑜对此次讲座内容的编辑与整理。

  版权属《国际糖尿病》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之内容须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国际糖尿病》”

刘思敏

赞赏

长按







































北京中科医院骗人
北京中科医院骗人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ulingzhia.com/wzxs/263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