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柱山探秘
文/刘守龙
石柱山,一个美丽的地方,它那独峰傲立、巍峨奇险的风貌,已不再是养在深闺人未识。它虽从不张扬和炫耀,但随着时代的进步、交通的便利,它那毫无修饰、独秀群山的原生态美景,正不断招来无数玩友观赏摄影,也激起众多墨客著文赋诗。有关石柱山的图片、美文和诗词,若是收集起来,已可集册成书。
本篇,我不想用我那笨拙的笔尖,再来勾描石柱山那令人惊叹的壮美风景,我只想借着这和顺的春风,揭开它神秘的历史面纱,探寻它一些渐将被遗忘的秘史……
一石柱山的诞生
用最基本的地理常识以及地壳运动变迁的规律来推断,几十万年以前,巍峨挺拔的石柱山尚未形成,那时它还在大地母亲的怀抱中,与它现在一旁的陡峭大山还是一个整体。由于石柱本身岩石坚硬,而环绕它周围的层岩和土壤都较疏松,经历悠久的风吹、日晒及雨淋,疏松的土石渐渐被风化流失。唯有石柱凭着坚硬的石质,经受住了漫长的风化考验,岿然不动,最终脱颖而出。
石柱山经历大地母亲亿万年的孕育,风雨烈日中几十万年的疼痛,终于屹立于天地之间。
探寻石柱山的诞生史,能让我们感悟出坚强的可贵。石柱山若没有坚强来支撑,早随着疏松的土石滑落于清江的波涛中,化为乌有。
石柱山能有今日之美景,一是靠大自然鬼斧神工,二是凭自身坚强不屈。有诗为证:
独峰傲立崇山中,
众山难与此山同。
抖落浮华显硬骨,
超凡脱俗向苍穹。
二美丽的传说
许多游览石柱山的朋友,只知石柱山的风景秀美,却不知石柱山还有着一个美丽的传说。
传说石柱山的峰顶,有一盘黄金和一盘白银。若想得到这一盘金和一盘银,条件却非常苛刻,必须由一位身怀六甲的孕妇,抱着三岁的牛犊,倒着爬上绝顶,才能得到这笔财富。
攀登这刀劈斧削的石柱山,不要说条件如此苛刻,自古至今,年轻体健的小伙子能徒手登临绝顶的人也寥寥无几。我亲眼所见的,只有石柱山旁的村民陈千操,为了采集名贵中药材五灵脂,曾多次登临绝顶。
小时候听到这个传说,曾对石柱山顶的金银产生一种莫名的神往。成年后再听到这个传说,只是付之一笑,觉得这个传说同女娲补天、精卫填海没太大区别。如今回思这个传说,以为它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它向世人呈现这样一个道理:任何财富都不可轻而易举的获取,若想获取必须为之付出艰辛。另外一层道理:有些事,明知不可为,不必强为之。
这个传说虽然简短,却也很美,细细思之,不禁感叹:
女娲补天难置信,
精卫填海别当真。
孕妇抱牛难临顶,
莫信峰颠有金银。
三古道功德碑
近年来到过石柱山的朋友,都会为石柱山绝壁上凿成的公路而感叹,感叹其工程之艰险,更感叹修建公路的劳动者之伟大。但有许多年轻的朋友也许不知道,在未修公路之前,有一条连接巴东和建始直至恩施的古道,就从这石柱山经过。古道上,一年四季,行人络绎不绝。
石柱山边有一处四季风雨不侵的地方,被称之为干岩屋。古道正从干岩屋经过,过了干岩屋便蜿蜒而上。在干岩屋中间路边,有一级一米多高的平台,平台上立有一块宽约一米、高近二米的功德碑。功德碑上密密麻麻刻满了为修建古道作出卓越贡献的人名。可惜修建公路时,人们没有保护文物的意识,随着开山炸石的隆隆炮声,矗立数百年的功德碑灰飞烟灭、与世人永别。
小时候上学时,天天早晚从功德碑边经过,心中时常生出一种崇敬和骄傲,因为功德碑上有我一位先祖的名字。近年来每次经过石柱山,时常会想起那块功德碑,并为它的消失而惋惜。因为它不仅仅是一块刻满名字的石头,而是一个时代的文明印记。此刻再次念及那块功德碑,我禁不住为生长于石柱山的祖先们写下几句赞美之辞:
绝壁开路实艰辛,
捐劳捐物捐金银。
乡民慷慨心向善,
功德碑上留美名。
上图/野三关品山度假
四甘泉半桶水
在石柱山旁的干岩屋边,有一眼清冽的泉水,其味甘爽。泉下一处小水坑,不多不少,刚好能盛下半桶水。古时候,这里不叫石柱山,而是因这泉水而得其地名,叫作半桶水。我们这支刘姓的家谱曾有记载,记不得原文,大意是说:本枝刘氏,祖居湖南澧州,后迁至湖北,落业半桶水。“半桶水”这地名,当地老人皆知,年轻人知道的可能并不多。
未修公路之前,半桶水这一眼甘泉,是苍天给古道上的行人最好的赐予。特别是炎夏之季,行人行至此处,既有遮风避雨乘凉之所,又有甘冽的清泉可饮,更有美丽的风景观赏,那美妙的滋味,简直难以言喻。只可惜这眼泉水在修建公路时也遭受破坏。
没有亲身体验的朋友,自然感受有别。而我曾无数次畅饮过半桶水的甘泉,每每回味便口内生津,至今思及,仍无比怀念。特赋小诗一首缅怀之:
此地原名半桶水,
山泉清凉甘甜味。
行人掬水解干渴,
周身透爽无疲惫。
五古庙藏遗址
在石柱山的公路外侧,有一处与石柱山绝顶相邻的、突出的小山包,小山包顶部平坦,杂草与荆棘丛生,是一处游人很少涉足也不愿涉足的地方。可有多少人知道?在这一片杂草和荆棘之中,竟然隐藏着一处古庙遗址!
古庙修建时就地取材,用青石块砌墙,上盖当地烧制的青瓦。古庙究竟建于哪朝哪代已无法考证,只知它在文革破四旧时,被红卫兵捣毁。揭毁后,青瓦被附近一陈姓村民背回盖房,木刻的菩萨便躺卧于荒草之中。后来,石柱山旁一李姓村民,将菩萨扛回安置于住房旁的山洞里,且四季朝拜。李姓村民去逝后,有人又将菩萨放置于石柱山公路边,后又被不知哪位司机带至乐群岩。再往后,菩萨便不知所踪……
如今若是登上那处小山包,拨开杂草和荆棘,古庙的残墙清晰可见。试想,若是古庙犹在、菩萨尚存,石柱山的美景加上宝贵的人文古迹,其旅游价值岂不更高?
在此,我想用一首短诗告诉来石柱山观光的朋友:
曾有古庙建山中,
文革遭毁实心痛。
菩萨已去踪难寻,
留下残墙隐荆丛。
六野三关的祖迹
野三关镇,近年来飞速发展,一派繁荣,堪称鄂西名镇。前些年,包括我在内的许多人,都为野三关的地名感到困惑——野三关,哪三关?三关在哪?即使你去问地地道道的野三关老人,他可能也难说出个子丑寅卯来。
要解开这个谜团,得追朔悠远的历史。
早在六百多年前,由于石柱山地势险要,是一处难得的关隘,连接巴东和建始且通恩施的古道正好经由此处。当时县衙在石柱山设置巡检司,查检来往商贾并代县衙办理一些政务。这一行政机构因石柱山而命名石柱关。后来,因其居所被山洪所毁,巡检司便迁至野三口,并更名野三关。后又因火灾毁其居所,又将巡检司迁至现今的野三关,且一直沿用野三关之名。这段历史,《巴东县志》中有明晰的记载。
当你了解野三关这一段历史渊源后,野三关并无三关也就不足为怪了。原来,巍峨壮美的石柱山竟然是鄂西名镇野三关的前身,野三关与石柱关原是血脉相连。
探古而知今,惜今莫忘古。有诗为赞:
鄂西名镇野三关,
想觅一关实为难。
追朔渊源究其故,
祖迹原在石柱山。
上图/野三关品山度假
本篇最后,我想倡议:希望当地政府和相关部门能投资修复石柱山古庙建筑,并将“石柱山”更回本名“石柱关”。挖掘历史中沉淀的文明,为美丽的石柱山注入人文的血液。若能如此,将会使石柱山的旅游价值大大提高,让游客在饱览石柱山风光的同时,也能受到当地历史文明的熏陶——这将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因为旅游业在鄂西的未来将会占有重要的位置。
石柱山很美,祝愿石柱山的未来更美!
——.3.7于武汉奓山
来源:原创图片:综合
觉得不错,点个在看
如何食疗白癜风如何正确去治疗白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