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峤蟠烟,层涛蜕月,骊宫夜采铅水。讯远槎风,梦深薇露,化作断魂心字。红瓷候火,还乍识冰环玉指。一缕萦帘翠影,依稀海天云气。几回殢娇半醉。翦春灯、夜寒花碎。更好故溪飞雪,小窗深闭。荀令如今顿老,总忘却、樽前旧风味。谩惜余熏,空篝素被。宋朝王沂孙的一首《天香·龙涎香》让多少人神往那月夜下色彩奇幻的海峤,峭岩高耸、波涛层叠的辽阔的海域,多想拥有龙涎香和蔷薇花露共研而成的精巧的心字篆香。神秘的龙涎香撩人心旌之旧事,令人弥足珍惜。缕缕翠烟碧影萦绕,奈何往事长逝不返,令人怅惘、哀痛、深思……拍摄于三峡博物馆龙涎香称谓有帝王之霸气来源神秘而稀缺令人想往…作者有幸于重庆三峡博物馆目睹龙涎香,禁不住探寻其形成的原因,考究其历史渊源及鉴定方法,归纳如下。
龙涎香的由来
唐人将龙涎香称为“阿末香”,应是根据域外听闻的音译。晚唐《酉阳杂俎》载:“拨拔力国,在西南海中,不食五谷,食肉而已。……土地唯有象牙及阿末香。”“拨拔力国“是指东非索马里半岛的伯培拉(Berbera)。进入宋代之后,对龙涎香的记载逐渐增多,如杨万里的诗词“遂以龙涎心字香,为君兴云绕明窗”,王沂孙写道“一缕萦帘翠影,依稀海天云气”。《岭南杂记》云:“龙涎于香品中最贵重,出大食国西海之中,上有云气罩护,下有龙蟠洋中大石,卧而吐涎,飘浮水面,为太阳所烁,凝结而坚,轻若浮石,用以和众香,焚之,能聚香烟,缕缕不散。龙涎香又名龙脑香。”当时之人以为是海里的“龙”在睡觉时流出的唾液凝固而成故称龙涎香。由于东西方文化的不同理解与想象,传教士用拉丁文的“灰琥珀”来称呼龙涎香。人们在科罗曼德、苏门答腊、中国、日本的海岸边,在非洲、巴西、马达加斯加和西西里岛海滨发现过漂浮的龙涎香。在印度洋、南太平洋岛屿,澳洲和新西兰沿海沙滩等有抹香鲸尸骸的地方,可发现龙涎香。《道里邦国志》中曾提及阿拉伯半岛的“也门”是龙涎香的重要产地。我国古代渔民一旦采到陈化后的上品,就会作为贡品献给帝王。龙涎香的形成
《本草纲目》载龙涎出西南海洋中,是春间群龙所吐涎沫浮出。亦有大鱼腹中剖得者。其状初若脂胶,黄白色;干则成块,黄黑色,如百药煎而腻理;久则紫黑,如五灵脂而光泽。其体轻飘,似浮石而腥臊。《本草纲目拾遗》中录述:“新安有龙穴洲,每风雨即有龙起,去地不数丈,朱鬣金鳞,两目如电,其精华在浮沫,时喷薄如澹泉如雨,土人争承取之,稍缓则入地中,是为龙涎。”《纲目拾遗》采集了许多相关说法,大体均视龙涎香为海洋所出,与龙和大鱼等有关。抹香鲸的主要食物是枪鲗鱼类和乌贼,枪鲗鱼的尖嘴和乌贼口器及其他不易消化的异物刺激抹香鲸肠道,而为了防护,抹香鲸的肠胃会分泌一种特殊的粘稠物质将这些食物残核包裹起来,在体内,渐渐积累,逐渐变硬、变大。有的龙涎香是扑鲸时剖取肠胃所得,有的来自海上,在海上漂浮的龙涎香经过长年累月的风吹日晒,海水冲刷,颜色变淡,质感变硬,陈化为蜡状固体物质。陈化过程越长气味越淡的龙涎香品质越好,此时的龙涎香经过大自然的打磨,气味已然成熟圆润,动物气息变得十分微弱,香气呈现出非常丰富的一面:潮湿的海藻、苔藓与干燥的木质气息并存,并有海水的咸味。有描写为“富有海洋气息,带有干草气,微弱的粪便感,温暖,油润”。身价最高的是近白色的龙涎香,在水中已近百年,褐色的价值较低,一般在海水中浸泡十年左右。小的龙涎香重量只有几克,大的重达几十公斤,由于人工无法培育,又没有固定出产的海域,鲜能采集,全凭运气捡拾,这就决定了龙涎香的稀缺与昂贵。抹香鲸与大型乌贼打斗
大型乌贼
大型乌贼的吸盘及吸盘在抹香鲸皮肤上留下的痕迹
大型乌贼的角质颚
抹香鲸直肠内发现的含有角质颚残片的龙涎香
排入海中的龙涎香起初为浅黑色,在海水的作用下,外表渐渐地变为灰色、浅灰色,逐渐成为龙涎香中的上品。
龙涎香的鉴别
《峤南琐记》载“白者如百药煎,黑者次之,似五灵脂,其气近臊,和香焚之,则翠烟浮空不散。试法:将结块者奋力投没水中,须臾,突起浮水面;或取一钱口含之,微有腥气,经宿,其细沫已咽,余胶结舌上,取出就湿秤之,仍重一钱,又干之,其重如故,虽极干枯,用银簪烧极热,钻入枯中,乘暖抽出,其涎引丝不绝。验此,不分褐白、褐黑俱真。”《纲目拾遗》曰:“龙涎香,大抵不必论其色,总以含之不耗,投水不没,雨中焚之能爆者良。入药用,隔汤,顿化如胶糖状者佳。”龙涎香为抹香鲸科动物抹香鲸PhysetercatodonLinnaeus的肠道分泌物干燥品。呈不规则块状,大小不一。本品呈不透明蜡样块状物,大小不一。表面颜色为灰褐色、棕褐色或黑棕色,常附着白色点状或片状斑。体轻,手触之有油腻感。气特异,香味淡而持久,香味酷似麝香而愈加幽雅,味微甜酸,嚼之粘牙。断面有颜色深浅相间的不规则的弧形层纹和白色点状或片状斑。比重约0.7~0.9,将龙涎香块用力投入水中,片刻漂浮于水面上。熔点60℃,加温熔融成黑色粘性油膏状,散发出香气。可溶解于纯酸中,且显黄绿色荧光。刮屑少许,置滚开水中,其气象云一样腾空而起。将针烧极热插入固体龙涎香中,乘热抽出,其涎引丝不绝。龙涎香燃烧时先起泡并有油渗出,具明亮的黄色火焰,外焰蓝色。本身并无多大香味,燃烧时有香气,熏过之物保有持久芬芳。本品粉末以稀甘油装片,可见众多不规则棕色团块及多数淡黄色油滴状物。在偏振镜下几无发光现象,只有个别点块显橙红色或白色。取本品50mg,加乙醇5ml,溶解,滤过,取滤液适量加乙醇稀释,照分光光度法(附录VA)测定,在nm和nm波长处有最大吸收。
燃烧的龙涎香
燃烧后的龙涎香年8月英国8岁小男孩查理在海滩捡到的当时估价4万英镑的龙涎香年两名英国威尔士男子在海边捡到两块总重量约为50公斤的龙涎香,当时估价55万英镑龙涎香的应用
时珍云:“龙涎,方药鲜用,惟入诸香,云能收脑、麝数十年不散。”龙涎香配与众香可使诸香香气经久不散,保质期持久,因而博得“名香之冠”的美称。龙涎香不溶于水,溶于乙醚等有机溶剂。一般将龙涎香加酒精溶解成酊剂,《西洋药书》将其和葡萄酒露一起蒸煮,传教士也将其与麝香一同蒸煮。以前,欧洲制作极高档香水时以龙涎香作定香剂,用于提升香气质感,增强留香时间。现代香水中,已经很难见到天然龙涎香了,如果香水三调表中出现龙涎香,多半意思是“有龙涎香的气味”,而非“含有天然龙涎香”。
以龙涎香入药记载不多,《本草纲目拾遗》载其作用“活血、益精髓、助阳道、通利血脉”与“止心痛、助精气”。廖永言认为其“利水通淋,散症结,消气结,逐劳虫”。张诚曾将龙涎香、冰糖与麝香磨成细粉,用玉泉酒露拌,微火煮三天三夜,得龙涎香露,用以治疗皇帝的咳嗽,他描述药方龙涎香露的药效时,提及此药有健脑补心之功效,可补气血两亏,使人健壮;可提精补神,促消化,保元温阳,使身心舒畅。
现代化学分析证明,龙涎香主要成份为龙涎香醇(25~40%),还含有表类甾醇、类甾醇、胆甾醇等化合物,此外还有铜、镁、镓、锌、铝、锰、钾等金属元素。现代可合成龙涎香所含的多种成份,但它们的混合物却不可能完全替代天然的龙涎香。
现代药理研究证实,其药理作用与麝香相似,小量对动物中枢神经系统有兴奋作用,大量则表现抑制。现代研究认为龙涎香作用:活血化痰,散结,行气,益精髓,利水通淋,可用于咳喘气逆和壮阳等,对神经系统、心血管疾病有显著疗效。部颁标准维吾尔药分册中载:益守三力(自然力生命力、精神力),填补三神(生命神、活动神、营养神)。调心通滞,助消和胃,解毒消肿。用于内脏寒性诸虚,房劳清伤,腹泻久病,心悸心烦,精神萎靡,腰膝酸软,阳萎神弱,头昏健忘,耳疮鼻渊,尤其年长者使用为佳。
欢迎优秀的文案编写人员,中药行业专家,实践经验丰富的种植、炮制专业人士加入。欢迎优质的道地药材种植基地、中药生产企业、医馆、药品零售企业合作点击
全国中药特色技术传承平台诚挚招募成员及合作单位抹香鲸
齿鲸亚目抹香鲸科抹香鲸Physetermacrocephalus是齿鲸亚目中体型最大的一种鲸,雌性个体差异较大,雄性最大体长达23m,雌性17m,体呈圆锥形,头大,箱形,约占体长的l/4,上颌齐钝,远远超过下颌,仅下颌具牙齿。额部巨大,内有特殊脂肪体称鲸蜡。由于其头部特别巨大,其他生物无法比及,故又有“巨头鲸”之称呼!体重-kg。体背暗黑色微带红,体侧略淡,腹面银灰或白色。抹香鲸
抹香鲸头部
抹香鲸牙齿
搁浅于大亚湾海域的抹香鲸移至运输车上
惠州抹香鲸馆及科普教育基地的抹香鲸标本抹香鲸全球分布图作者:吴镝级全国中药特色技术传承人
单位:长医院
如果本文对您有所帮助
请分享给远方的朋友
责编:吴镝
审核:张亚囡张力强
统筹:吴镝
神农本草精英会
神农本草精英会发端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开展的“全国中药特色技术传承人才培养项目”。项目创始人为原世界卫生组织总部传统医学部技术官员、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区传统医学顾问、原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人事教育司副司长吴厚新先生。中华中医药学会炮制分会主任委员贾天柱主任、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特邀教授张继教授、国家级名老中医药专家祝之友教授、济南中药行业协会秘书长宋希贵为神农本草精英会特邀顾问。
神农本草精英会拥有国内一流水平、综合服务能力强大、覆盖中药全产业链的中药专业知识和实践应用专家团队,组织涵盖全国各省市医院、医院、科研院校、药品生产企业、药品检验机构的名理论功底扎实、实践经验丰富、专业技能精湛的中药特色技术专家。神农本草精英会始终秉持“精研创新、与时俱进、携手传承、共谋发展”理念,定期组织业内专家发现并解决中药行业发展过程中的相关问题,积极向国家相关管理部门进言献策,促进中医药事业健康发展;广泛开展向国内外有关单位、企业、咨询机构、学校、社会团体等提供精准中药专业知识和管理技术培训、中药产业咨询、中药养生保健、解决药品检测过程中发生的难题、帮助客户规范中药产品的设计及生产流程、提升有关企业和产品的品牌影响力、帮助企业制定中医药企划宣传方案、在各媒体发布中医药文案等中药全产业链技术支持服务。欢迎合作交流!欢迎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