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中山路天桥,要拆了一人一句悄悄话,

在中山路与胶州路路口有一座橙色的过街天桥

组图/半岛记者何毅摄

站在上面向南望去

是鳞次栉比的商铺和老楼

向东望去

是川流不息的车辆和行人

这是横跨青岛人记忆的天桥青岛人最熟悉的人行天桥它和台东威海路过街天桥一样见证了城市的繁华当然也目睹了中山路的落寞在历经34年风雨之后中山路天桥即将拆除……中山路过街天桥建造于年,8月1日开工,并于9月30日竣工。它由青岛市政工程设计院设计,由北海造船厂和青岛大理石厂承建,决算额85万元。天桥呈“丫”字形,联结国货商场、新华书店和环球体育用品。20世纪80年代,中山路人气很旺,天桥联结的三栋商业楼,各具特色。天桥一落成,就让青岛人感觉很新鲜,每天来中山路逛街购物的人们,络绎不绝。天桥上,人潮涌动,给中山路带来生机和活力。当年的中山路,从德占时期在历史中延伸,是青岛第一街,可以说是以建筑书写的青岛简史。中山路两旁的德式建筑,尤其是工商和银行建筑群落,构成了青岛的繁华与活力,是青岛的金融中心。中山路上的德式老楼,代表了青岛的历史根脉;而天桥附近的劈柴院则是市井文化的符号,代表了热气腾腾的美食和热闹非凡的娱乐。“一二一,上街里,买书包、买铅笔,到了学校考第一。”中山路是老青岛的街里,金融中心,购物中心和娱乐中心。衣食住行老字号云集。站在天桥,向南看去,一侧是天真照相馆,中国剧院,红星影院…一侧是环球文具,春和楼,亨得利钟表眼镜店…这些老字号是街里绵长悠远的活力。逛中山路的人们,在这座天桥来来往往,上上下下。这座钢板焊接的天桥,坚固挺立,以温暖的橙黄色进入人们视野。每当人们走在其上,就会不由自主地往中山路南眺望。中山路向南,与伸入大海的栈桥遥相呼应。桥是静止的,桥下是流动的车辆,动静之间,晨昏交替,这座钢铁桥梁,经历34年的风霜雨雪。风霜没有在桥上留下痕迹,但岁月留下的痕迹。年,因为天桥主体锈蚀,出现安全隐患,整修加固。年至年,半岛都市报社在潍县路55号。每天下班,记者都要经过这座铁桥。有一年中秋节的夜晚,记者在桥上望月。看着圆圆的月亮,心中有一种无法排遣的惆怅。想起古人的诗句,天津桥上无人识,独倚栏干看落晖,心中更觉得孤单。带着海洋气息的风从南边吹来,有一种凉意遍布全身,这是一个“青漂”的生活感受。桥下同样是无法与家人团聚的人,围着一口热气腾腾的锅,吃串儿。听说青岛最熟悉的人行天桥即将拆除,不少青岛人来此拍摄照片。桥上,行人步履不停。桥下,人们来去匆匆。这座桥与你的情感、足迹和记忆发生了联系,当听说要拆除时,心头总会微波荡漾。这座见证了中山路从繁华到落寞的桥,为青岛人保留了集体记忆。如今,桥也不存了。这世间,变动不已。拆除后,再来到这里,空旷得有点令人不适应。再带孩子到中山路与胶州路路口,会对孩子说,原来这里有一座橙色的过街天桥……中山路天桥的北边,几道高架桥串联起青岛的交通,或连接胶州湾隧道,或延伸到胶州湾大桥,或直达青岛火车站。天桥随着中山路人潮的消退,历史使命完成了,退出是一种必然。在青岛生活了二十多年,经历了城市的巨大变迁。年春天,鱼山路和大学路上方的高架桥,在迎接上合峰会时,为了城市空间的通透,拆掉了。这个高架桥见证了大学路鱼山路网红打卡点的诞生。这里为何成为网红打卡点,记者在接受青岛电视台一档栏目的采访时说,这是历史与现实的交汇点。红墙黄瓦,法国梧桐,青翠雪松,表明上看鲜明色彩美如画,实质上深厚的历史文化让它走红,这个点的背后是国立山大与名人故居交融……木桥,水泥桥,钢铁桥、高架桥……我们都是这个城市发展的见证者,眼见桥建好了,眼见桥消失了。地名永恒,大地上的事情变幻无穷。一代人来,一代人往,都是桥上的过客。每一代人都保留了自己独特的记忆和生命体验,对抗时间洪流,书写人与城市的故事…如果你也有和中山路天桥的难忘回忆和故事欢迎留言让我们一起说声再见

◆半岛都市报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ulingzhia.com/wzxs/669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