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迟,指立迟、行迟、语迟、发迟、齿迟;
五软,指头项软、口软、手软、足软、肌肉软。
均属于小儿生长发育障碍病证。
古代医籍有关五迟、五软的记载颇多。
《诸病源候论·小儿杂病诸候》中就记载有“齿不生候”、“数岁不能行候”、“头发不生候”、“四五岁不能语候”。
《小儿药证直诀·杂病证》也记有:“长大不行,行则脚细;齿久不生,生则不固;发久不生,生则不黑”等五迟的某些典型症状。
《张氏医通·婴儿门》指出其病因是“皆胎弱也,良由父母精血不足,肾气虚弱,不能荣养而然”。
《活幼心书·五软》指出:“头项手足身软,是名五软。”并认为:“良由父精不足,母血素衰而得。”
《保婴撮要·五软》指出:“五软者,头项、手、足、肉、口是也。皆因禀五脏之气虚弱,不能滋养充达。”
有关其预后,《活幼心书·五软》明确指出:“苟或有生,譬诸阴地浅土之草,虽有发生而畅茂者少。又如培植树木,动摇其根而成者鲜矣。由是论之,婴孩怯弱不耐寒暑,纵使成人,亦多有疾。”
本病多因:
先天父精不足,母血气虚,禀赋不足;
或母孕时患病、药物受害等不利因素遗患胎儿,以致早产、难产,生子多弱,先天精气未充,髓脑未满,脏气虚弱,筋骨肌肉失养而成。
或是后天之因护理不当,或平素乳食不足,哺养失调,
或体弱多病,
或大病之后失于调养,以致脾胃亏损,气血虚弱,筋骨肌肉失于滋养所致。
肾主骨,肝主筋,脾主肌肉,人能站立行走,需要筋骨肌肉协调运动。
若肝肾脾不足,则筋骨肌肉失养,
可出现立迟、行迟;
头项软而无力,不能抬举;
手软无力下垂,不能握举;
足软无力,难于行走。
齿为骨之余,若肾精不足,可见牙齿迟出。
发为血之余、肾之苗,若肾气不充,血虚失养,可见发迟或发稀而枯。
言为心声,脑为髓海,若心气不足,肾精不充,髓海不足,则见言语迟缓,智力不聪。
脾开窍于口,又主肌肉,若脾气不足,则可见口软乏力,咬嚼困难,肌肉软弱,松弛无力。
立迟、行迟、齿迟、头项软、手软、足软,主要在肝肾脾不足;
语迟、发迟、肌肉软、口软,主要在心脾不足。
五迟、五软并见,病情较重;
五迟、五软仅见一二症者,病情较轻。
本病治疗,多以补肾养肝,健脾养心为基本,一般用散剂、膏剂等中成药剂长期服用,并宜配合教育训练等法缓图进步。
本病包括西医学的脑发育不全、脑瘫、智能低下、佝偻病等。
目录
一、小儿五迟证
二、小儿五软证
三、小儿轻微脑功能障碍综合征、脑瘫
四、小儿囟开不合
五、小儿头、项软
六、小儿筋骨软
七、小儿牙齿久不生
八、小儿发稀、白秃
一、小儿五迟证
1.加味六味地黄丸
来源:《医宗金鉴》卷五十五。
主治:小儿五迟证,多因父母气血虚弱,先天有亏、致儿生下筋骨软弱,行步艰难,齿不速长,坐不能稳,皆肾气不足之故。
组成:熟地黄一两,山萸肉一两,怀山药(炒),茯苓各八钱,泽泻,牡丹皮各五钱,鹿茸(炙)三钱,五加皮五钱,麝香五分。
用法: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大儿每服二钱,小儿一钱五分,盐汤送下。
二、小儿五软证
1.凉肝丸
来源:《幼幼新书》卷十八引《龙木论》。
主治:
1.《幼幼新书》引《龙木论》:小儿斑疮入眼外障。小儿患斑疮时,不忌口将息,热气在肝,上冲入眼,目痛泪出,赤涩、怕日难开,肝膈壅毒,致成障翳,肿便翳如银色。
2.《医学入门》:肝胆伏热而致五软,面红唇红,肌热。
组成:防风二两,黄芩,茺蔚子,黑参,大黄,知母各一两,人参,茯苓各一两半。
用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先用秦皮汤洗之,然后每服十丸,空心以茶送下。
2.贴项散
来源:方出《医方大成》卷十引汤氏方,名见《古今医统大全》卷九十。
主治:
1.《医方大成》引汤氏方:肝胆停热,致令筋软。
2.《古今医统大全》:五软。
组成:附子(生,去皮脐),南星(生)各等分。
用法:上为末。生姜自然汁调,摊贴患处。
3.健骨散
来源:《世医得效方》卷十二。
主治:小儿五软。久患疳疾,体虚不食,及诸病后天柱骨倒。
组成:白僵蚕。
用法:上为末,三岁儿每服半钱,薄荷酒调下。后用生筋散贴。
4.扶元散
来源:《医宗金鉴》卷五十五。
主治:小儿五软。
组成:人参,白术(土炒),茯苓,熟地黄,茯神,黄耆(蜜炙),山药(炒),炙甘草,当归,白芍药,川芎,石菖蒲。
用法:加生姜、大枣为引,水煎服。
方论:五软,治宜补气为主,
先以补肾地黄丸补其先天精气;
再以扶元散补其后天羸弱,渐次调理,而五软自强矣。
5.四十八候贴项药方
来源:《证治准绳·幼科》卷九。
主治:小儿五软。
组成:川乌头,白芷,地龙,五灵脂,赤小豆各等分。
用法:上为末。生姜自然汁与酒同调,贴在项上,更服竹茹散。
三、小儿轻微脑功能障碍综合征、脑瘫
1.小儿智力糖浆
来源:《中药成方制剂》。
功用:调补阴阳,开窍益智。
主治:小儿轻微脑功能障碍综合征。
组成:龟甲60g,龙骨g,远志g,石菖蒲g,雄鸡g。
用法:制成糖浆。每支10ml,密封,置阴凉处。口服,1次10~15ml,每日3次。
2.调气和血汤
来源:《首批国家级名老中医效验秘方精选·续集》。
功用:益气健脾,调和气血,生髓健骨。
主治:小儿脑瘫。
组成:党参12克,丹参12克,赤白芍各12克,淮山药12克,川牛膝10克,木瓜10克,五加皮10克,甘草3克。
用法:每日1剂,水泡20分钟,煎取汁3次,分3~6次服。半月至3月后,可酌加猪脊髓15克,虎骨1克(酥炙研末冲服,可改用豹骨),服3~6个月。凡外感或饮食内伤症状显著,均停服上药,施以解表、消导之剂,待表解中安而再用调气和血汤。
加减:若患儿以五软为主,则加黄芪;若兼颤抖、仰头、手足强硬不灵,则重用白芍15克,加全蝎1克,僵蚕6克;厌食纳呆,加楂、曲各6克,麦芽15克;便溏,加白术10克,茯苓10克;语言不利,加菖蒲3克;自汗、盗汗,加浮小麦固表止汗。
验案:罗某,男,6岁。年8月19日初诊。患儿右手足颈项颤抖,活动障碍5年余。出生时右脑血肿伴感染惊厥,经抢救后遗颈项、手足掣动,至3岁前仍不能行走。诊断为手足徐动型脑瘫。现虽可行走,但右足外展呈鸭行步态,不能独立上下楼,右手反屈颤抖,动作失调,头摇口张颈仰,语言不清,纳食二便正常,智力和营养良好,舌淡红苔薄白,脉缓。诊为脾肾两虚,虚风内扰之脑瘫,与调气和血为治。服本方15剂后加猪脊髓15克,虎骨1克(酥炙研末冲服)。年10月26日复诊,患儿颈不仰,头不摇,口可闭,缓慢行走如常儿,右手活动自如,言语清楚。其母说:她已能独自上下四层楼梯,手足活动仅在紧张快速时有轻微瘫痪症状。
四、小儿囟开不合
1.地黄丸
来源:《小儿药证直诀》卷下。
功用:
1.《小儿药证直诀》:补肾,补肝。
2.《校注妇人良方》:壮水制火。
3.《保婴撮要》:滋肾水,生肝木。
4.《东医宝鉴·内景篇》:专补肾水,能生精补精,滋阴。
主治:肾怯失音,囟开不合,神不足,目中白腈多,面色白。
组成:熟地黄八钱,山萸肉,干山药各四钱,泽泻,牡丹皮,白茯苓(去皮)各三钱。
用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丸,空心温水化下。
《医方集解》:盐汤下;冬,酒下。
宜忌:
1.《审视瑶函》:忌萝卜。
2.《寿世保元》:忌铁器,忌三白。
3.《医方发挥》:本方熟地滋腻滞牌,有碍消化,故脾虚食少及便溏者慎用。
4.《中医方剂选讲》:阴盛阳衰,手足厥冷,感冒头痛,高热,寒热往来者不宜用。又南方夏季暑热湿气较盛时,宜少服用。
五、小儿头、项软
1.益气固阴汤
来源:《医门补要》卷中。
主治:小儿头软块。
组成:党参,玉竹,白术,熟地,川续断,沙苑子,杞子,黄耆(炙),当归,白芍。
2.羚羊角散
来源:《医方大成》卷十引《幼幼方》。
主治:小儿面红唇白,肠热项软。
组成:熟地黄(酒浸),白茯苓,羚羊角,酸枣仁(炒),虎胫骨(酒炙),肉桂,防风,甘草各等分。
用法:上为末。温酒或盐汤化下。
3.天柱丸
来源:《世医得效方》卷十二。
主治:小儿风气,颈垂软,头不得正,或去前,或去后。
组成:蛇含石(大)一块(煅七次,用醋淬七次),川郁金末少许。
用法:上为极细末,和前药末,入少麝香和匀,用雪白大米饭为丸,如龙眼大。每服一丸,荆芥汤化下;或加生姜汁一二滴,或用金银薄荷汤,早晨不拘时候送下。
风热项软,合用凉肝丸。
4.贴头起项膏
来源:《幼幼新书》卷二十六引《吉氏家传》。
主治:小儿疳热胆冷,头项软倒。
组成:川乌末,肉桂末,芸苔子,天南星,蓖麻子各一钱,黄丹(炒)一钱匕。
用法:上用大蒜一头,煨熟去皮,乳钵内研,和药细,每用一钱,入米醋和匀。贴项上一日许。
5.五皮散
来源:《赤水玄珠全集》卷二十五。
主治:小儿项软、行迟。
组成:五加皮。
用法:上为末。酒调,涂敷颈骨上,再用酒调服。
6.星附膏
来源:《保婴撮要》卷三。
主治:小儿项软。
组成:天南星,附子各等分。
用法:上为末,用生姜自然汁调。敷项间,干则润之。
六、小儿筋骨软
1.人参保童丸
来源:《普济方》卷三八四。
主治:小儿禀气弱,筋骨软,肌肉浅薄,乳食不成肌肉,面黄体热,多汗。
组成:人参,石莲肉,使君子(去皮),没石子,干山药各半两,黄连一分(捣,半夏末一分炒黄连,候半夏黑色,去半夏末不用),木香一分,白术,白芍药,当归各半分。
用法:上为末,稀糊为丸,如麻子大。每服七至十丸,三岁以上十五丸,温汤送下。
七、小儿牙齿久不生
1.神仙生牙丹
来源:《奇方类编》卷上。
功用:生牙。
组成:鼠骨四两(入乳浸一日,阴干,为末),柏子仁(去油)八两,枸杞子八两,少壮血余(皂夹水洗净,八罐煅成灰)八两,山茱萸八两(酒蒸),远志四两(甘草水泡,去骨),石菖蒲四两,鹿角霜八两,灵砂四两(人乳煮过)。
用法:上为细末,鹿角胶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百丸,子时酒送下。
2.鼠骨散
来源:《片玉心书》卷五。
主治:小儿牙齿落而不再生,由于舌舐之故,其肉顽厚者。
3.雄雌散
来源:方出《太平圣惠方》卷三十四,名见《圣济总录》卷一二一。
主治:牙齿久不生,十数年未出者。
八、小儿发稀、白秃
1.生地黄粥
来源:《医方类聚》卷二四二引《食医心鉴》。
主治:小儿发稀,乍寒乍热,黄瘦无力。
组成:生地黄汁一合,红米一合。
用法:上以米煮作粥,临熟下地黄汁,搅调和。食之。
2.巨胜丹
来源:《幼幼新书》卷六引张涣方。
别名:巨胜丸(《普济方》卷三六三引《全婴方》)。
主治:
1.《幼幼新书》引张焕:小儿血气不足,不能荣,发不生。
2.《诚书》:白秃。
组成:巨胜一合(研),当归(洗,焙),生地黄,芍药各一两,胡粉半两。
用法: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黍米大。每服十丸,黑豆汤送下。兼化涂。
文中药方应咨询医生后用药。
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
木木每天5分钟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