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痛首论病口入,
寒邪客胃、饮食停,
良附、保和分别用;
再论胃病因七情:
肝气犯胃疏肝散;
肝胃郁热化肝煎,
热灼胃络血吐出,
泻心汤服宜苦寒;
瘀血停滞食后甚,
细分虚实治方全:
失笑、丹参加黄、草,
虚证饮调营敛肝;
胃阴亏虚用一贯,
再合止痛芍药甘;
脾胃虚寒得食减,
黄芪建中速服煎。
胃痛日久寒热杂,
脘痞肠鸣下利兼,
消化、吸收再障碍,
甘草泻心可斡旋。
“胃痛首论病口入,寒邪客胃、饮食停,良附、保和分别用”:胃痛,又称胃脘痛,以上腹胃脘近心窝处经常发生疼痛为主证。胃主受纳水谷,民谚有云:“病从口入”,概指饮食不当可致胃病也。所以胃痛的原因,首先要从吃到嘴里的东西而论。食饮不当致病,主要有两个方面:一者吃进去的东西过凉,导致“寒邪客胃”证,一者吃进去的东西过多,导致“饮食停滞”证,前者以良附丸加味治疗,后者以保和丸加减治疗。
“再论胃病因七情”:实证导致的胃痛,除了“吃”出来的胃痛,就是“气”出来的胃痛,也就是忧胃恼怒等七情不当导致的胃痛。七情导致胃痛的情况一般多责之于肝,因肝与胃是木与土的关系,木既可以疏土以保证胃功能正常化,也可以乘土从而导致胃的病变。
“肝气犯胃疏肝散;肝胃郁热化肝煎”:肝郁气滞导致的胃痛,先出现“肝气犯胃”证,如果气郁日久化热,就会出现“肝胃郁热”证了,二者以有热、无热来界之。无热的肝气犯胃证治疗以柴胡疏肝散为主方治疗,有热的肝胃郁热证以化肝煎来治疗。因内热易伤阴,此时投药慎用香燥之品,以防进一步耗阴。可选用香橼、佛手、绿萼梅等理气而不伤阴的药物来解郁止痛,此即叶天士所说的“忌刚用柔”。
“热灼胃络血吐出,泻心汤服宜苦寒”:在肝胃郁热一证中,如果火热太盛,可以灼伤胃络而导致吐血,此时治疗可以《金匮要略》泻心汤苦寒清泄,直折其火,使火降气顺而血自止。
“瘀血停滞食后甚,细分虚实治方全”:瘀血停滞证的胃痛以痛有定处而拒按,或痛如针刺、食后痛甚为主要疼痛特点。临床见到此证,要细分新病的实证,还是久病兼虚,这样治疗才能全面而不失偏颇。治疗用方详见下面的歌括。
“失笑、丹参加黄、草,虚证饮调营敛肝”:实证的瘀血停滞证,治疗以失笑散合丹参饮加大黄、甘草。前方重在活血,后方活血中偏于理气,加入大黄是为了逐瘀通腑,加入甘草是为了缓急和中。虚证兼见瘀血停滞时,以调营敛肝饮加减治疗。
“胃阴亏虚用一贯,再合止痛芍药甘”:胃阴亏虚证的胃痛,治疗用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
“脾胃虚寒得食减,黄芪建中速服煎”:脾胃虚寒证的胃痛,以空腹痛甚,得食痛减为特点。治疗以黄芪建中汤加减。
“胃痛日久寒热杂,脘痞肠鸣下利兼,消化、吸收再障碍,甘草泻心可斡旋”:又有胃痛日久不愈,形成寒热错杂者,常见胃脘痞硬、干噫食臭,腹中雷鸣下利等症,这是由于胃热肠寒或胃寒肠热所致的消化不良、吸收障碍,治疗可以《伤寒论》之甘草泻心汤加减,该方是寒热并用、辛开苦降从而和胃消痞的经典用方,临床应用时必须详辨病人的“寒”和“热”哪一项更重,从而调整方中姜、连的用药比例,这样才能更加适合病人的具体情况,恰到好处,切中病机。
良附丸(《良方集腋》)
良姜香附等分研,
米汤姜汁加食盐;
合制为丸空腹服,
胸闷脘痛一齐蠲。
(高良姜、醋香附各等分,共为细末,作散剂或水丸,每服6g,每日1~2次。)
本方主治肝气或客邪犯胃所致的脘痛呕吐,或连胸胁胀痛等证。方中以高良姜温中暖胃,散寒止痛;香附疏肝开郁,行气止痛,二药合用,共奏行气疏肝,祛寒止痛之功。
保和丸(《丹溪心法》)P55
柴胡疏肝散(《景岳全书》)P56
化肝煎(《景岳全书》)
景岳全书化肝煎,
二皮芍药栀子丹;
再加泽泻土贝母,
泄热和胃又疏肝。
(青皮6g陈皮6g芍药6g丹皮4.5g炒栀子4.5g泽泻4.5g土贝母6~9g水煎服。)
本方主治怒气伤肝,因而气逆动火,见烦热胁痛,胀满动血等证。方中以青皮疏肝破气,陈皮理气和中,二药合用,有升降气机之妙。加芍药养肝柔肝;丹皮、栀子清肝泻火;泽泻导热下行;土贝母苦寒,景岳认为其能“清肝火,开郁结,止疼痛,消胀满”,“治吐血、衄血。”诸药合用,共奏疏肝理气,清肝泻火之功。
泻心汤(《金匮要略》)P40
失笑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失笑灵脂共蒲黄,
等分作散醋煎尝;
血瘀少腹时作痛,
祛瘀止痛效非常。
(五灵脂、蒲黄各等分,共为细末,每服6g,用黄酒或醋冲服。亦可作汤剂水煎服。)
本方主治瘀血内停,脉道阻滞,血行不畅所致的心腹剧痛,或产后恶露不行,或月经不调,少腹急痛等。方中以五灵脂、蒲黄相须为用,通利血脉,祛瘀止痛。用醋或黄酒冲服,取其活血脉,行药力,化淤血,加强活血止痛作用。诸药合用,共奏祛瘀止痛,推陈致新之功。
丹参饮(《医宗金鉴》)
心腹诸痛有妙方,
丹参砂仁加檀香;
气滞血瘀两相结,
瘀散气顺保安康。
(丹参30g檀香5g砂仁5g水煎服。)
本方主治气血瘀滞互结于中所致的心胃诸痛。方中以丹参为君,活血祛瘀。以檀香、砂仁为佐使,行气宽中止痛。诸药合用,使气血通畅,则疼痛自止。
调营敛肝饮(《医醇剩义》)
调营敛肝饮白芍,
川味蛤蚧炒阿胶;
枸杞木香姜陈皮,
枣仁当归茯苓枣。
(归身6g白芍4.5g阿胶4.5g(蛤粉炒)枸杞9g五味子1.5g川芎2.4g枣仁4.5g(炒,研)茯苓6g广皮3g木香1.5g上加大枣2个,生姜3片,水煎服。)
本方主治操烦太过,营血大亏,虚气无归,横逆胀痛之证。方以归身、白芍、阿胶、枸杞滋阴养血,以养肝体、顺肝性;用川芎、陈皮、木香理气疏肝;五味子、枣仁柔肝安神,茯苓健脾,以防肝横逆克脾;煎时加大枣、生姜以养血、和胃,调和诸药。全方在补肝血、滋肝阴的基础上疏理肝气,佐以扶脾,符合肝体阴用阳、见肝病先实脾的调理特点。
一贯煎(《柳洲医话》)
一贯煎中生地黄,
沙参归杞麦冬藏;
少佐川楝泻肝气,
阴虚胁痛此方良。
(北沙参10g麦冬10g当归身10g生地30g甘草12g川楝子5g水煎服。)
本方主治肝肾阴虚,肝气郁滞所致的胸胁脘痛,吞酸吐苦,咽干口燥,亦治疝气瘕聚。方中以生地为君,益肾养肝,滋水涵木。以枸杞子补肝肾,益精血;当归养血补肝,且养血之中有调血,补肝之中寓疏达,共为臣药。佐以北沙参、麦冬,滋养肺胃,养阴生津,润燥止渴,寓佐金平木,培土抑木之意。使以川楝子疏肝泄热,理气止痛,配伍甘寒滋阴养血药之中,既无苦燥伤阴之弊,又可泄肝火而平横逆。综观全方,大队甘凉柔润滋阴之中,少佐苦辛疏泄之品,养肝体而利肝用,寓疏于养,滋养而不黏腻滞气,疏肝又不耗阴。
芍药甘草汤(《伤寒论》)
芍药甘草合成方,
酸甘化阴此方良;
伤寒专治脚挛急,
养血阴复筋脉养。
(白芍药12g炙甘草12g水煎服。)
本方主治津液受损、阴血不足、筋脉失濡所致诸证。脾主四肢,胃主津液,阳盛阴虚,脾不能为胃行其津液,以灌四旁,故脚急,筋脉挛缩。方中以芍药,养血益阴,缓急止痛;炙甘草补中益气,资气血生化之源,另能缓急止痛,助芍药缓挛急、止腹痛。二药合用,一酸一甘,酸甘化阴,阴液恢复,筋脉得养,则脚挛急自伸。
黄芪建中汤(《金匮要略》)
黄芪建中用饴糖,
桂芍草枣合生姜;
调理阴阳缓肝急,
虚寒腹痛是良方。
(黄芪4.5g白芍18g桂枝9g炙甘草6g生姜9g大枣四枚饴糖30g取前六味水煎取汁,兑入饴糖温服。)
本方主治中焦虚寒之虚劳里急证,证见腹中时时拘急疼痛,喜温喜按,少气懒言;或心中悸动,虚烦不宁;或伴神疲乏力,手足烦热,咽干口燥,舌淡苔白,脉细弦。方中以饴糖为君,温中补虚,益阴润燥,缓急止痛。以桂枝温脾阳散虚寒,合饴糖辛甘化阳,温中益气;倍用白芍益阴养血,柔肝缓急止痛,合饴糖酸甘化阴,补阴血缓急止痛,共为臣药。佐以生姜温中散寒助桂温中,大枣益脾滋液,助饴糖补益脾虚,辅白芍养血,姜枣相合,鼓舞脾胃生发之气,调营卫,和阴阳,黄芪增强益气建中之力,阳生阴长,诸虚不足之证自除。使以炙甘草助饴、桂补气温中,合饴、芍益脾养肝,缓急止痛,兼以调和诸药。综观全方,重在甘温,兼用阴柔,温中补虚,柔肝理脾,且辛甘与酸甘并用,滋阴和阳,营卫并调。
甘草泻心汤(《伤寒论》)
甘草泻心伤寒方,
芩连参草枣干姜;
少阳误下遂成痞,
平调寒热和胃良。
(半夏9g黄芩6g干姜6g人参6g黄连3g炙甘草9g大枣四枚水煎服。)
本方主治胃气虚弱,腹中雷鸣下利,水谷不化,心下痞鞭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等证。方中以甘草、黄连、黄芩为君,清热化湿,解毒杀虫。干姜、半夏辛苦化合,和胃化湿杀虫为臣药;人参、大枣健运中气,以祛湿邪为佐药。诸药相伍,可清热去湿,解毒杀虫。
痴堂夢著遺世獨立,賣字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