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息肉中医药治疗可以标本同治,从根本上阻

从中医整体观念出发,胃息肉的治疗原则为扶正祛邪并进,治法常用益气健脾、助运化湿、理气活血、消痰散积等。1、脾胃虚寒证症状:胃脘隐痛,绵绵不休,喜温喜按,神疲纳呆,四肢倦怠,手足不温,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虚弱。胃镜下可见:胃黏膜淡红或略苍白,光滑。胃蠕动较慢,血管纹不清,黏液糊清稀。治法:温中健脾,和胃止痛。选方:黄芪建中汤加减。常用药:黄芪、桂枝、生姜、白芍、甘草、大枣等。2、脾胃虚弱证症状:脘腹满闷,或隐隐作痛,时轻时重,喜温喜按,纳呆便溏,神疲乏力,少气懒言,语音低微。舌质淡,苔薄白,脉沉弱。胃镜下可见:胃黏膜红白相间以白为主,色泽淡白或苍白,胃蠕动无力、缓慢,黏液稀白而多。治法:益气健脾。选方:四君子汤加减。常用药:人参、茯苓、白术、甘草等。3、痰湿内阻证症状:胃脘痞满不舒,头晕目眩,头重如裹,身重肢倦,恶心呕吐涎沫,口淡不渴,小便不利。舌质淡,胖大边有齿印,苔白厚腻,脉滑。胃镜下可见:胃黏膜颜色偏淡或暗红,皱襞光滑,胃蠕动正常,潴留液色白或清或浊,量偏多。治法:化痰除湿,理气健脾。选方:二陈汤合平胃散加减。常用药:陈皮、法半夏、茯苓、苍术、厚朴、甘草等。4、瘀血停滞证症状:胃脘疼痛如针刺,痛有定处,按之痛甚或入夜尤甚,面色晦暗无华,唇黯。舌暗有瘀斑,脉涩。胃镜下可见:胃黏膜暗红、橘红,粗糙或颗粒状增生,伴瘀斑或出血点,胃壁僵硬,蠕动差。治法:活血化瘀,理气止痛。选方:丹参饮合失笑散加减。常用药:蒲黄、五灵脂、丹参、檀香、砂仁等。5、湿热中阻证症状:胃脘疼痛,痛势急迫,脘闷灼热,口干口苦,口渴而不欲饮,纳呆恶心,小便色黄,大便不畅,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胃镜下可见:黏膜表面圆形或椭圆形隆起样病变,少数呈分叶状,有蒂或无蒂,息肉颜色较周围黏膜红。治法:清化湿热,理气和胃。选方:清中汤加减。常用药:黄连、栀子、半夏、茯苓、草豆蔻、陈皮、甘草、蒲公英等。6、气滞痰阻证症状:胃脘胀满,攻撑作痛,痛连两胁,胸闷嗳气善太息,每因烦恼郁怒而痛作。苔薄白或白腻,脉弦细而滑。胃镜下可见:病变处黏膜颜色与周围黏膜相同,表面光滑而明亮,色泽暗红,也可有充血发红或微肿。治法:疏肝解郁,理气化痰。选方:柴胡疏肝散合二陈汤加减。常用药:柴胡、枳壳、白芍、甘草、香附、川芎、紫苏梗、佛手、茯苓、陈皮、半夏等。中医药治疗胃息肉可以标本同治,从根本上阻断胃息肉产生的途径,以使患者避免多次手术带来的痛苦与伤害,同时还可以改善患者体质,改变其气滞血瘀的状态,阻止病情进展。内镜下息肉切除后辅以中医中药治疗,可有效预防并发症的发生,促进创面愈合,减少复发,并能预防胃息肉向胃癌发展,减轻患者经济负担,节约医疗资源。

注:药物使用均需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服用。

(部分图文来源网络,侵删)

任何肠胃疾病疑问,可免费咨询郭老师()▼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ulingzhia.com/wzzf/475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