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菊梅医生
作者:菊梅医生
正文共:字
预计阅读时间:4分钟
导读
目前,有关中医药治疗慢性病毒性肝炎丙氨酸氨基转氨酶(ALT)升高的文献很多,反映了中医药在降酶方面的独特见解和治疗优势。常用的降低肝转氨酶的中药都有哪些?菊梅医生带您了解。
1五味子及其专方专药降酶
六十年代末首先发现五味子粉剂对病毒性肝炎病人有降低谷丙转氨酶及改善症状的作用。其用药指征为,气虚而无明显气滞,阴虚而无明显湿热,肝郁而无明显血瘀,脾虚而无明显湿困,肾虚而无明显水泛。因有较高的反跳率,不为临床医生所喜用。近年来,有人提出与其它中药配伍治疗,可降低反跳率。
2
清热解毒及清热利湿法降酶
清热解毒及清热利湿法是目前公认的慢性肝炎降酶的主要治法之一。近年的临床观察证实,慢性肝炎ALT升高,以湿热、气滞、血瘀证候为最多。大多数认为湿热是慢性肝炎活动的一个表现,ALT升高与湿热毒邪的进退呈正相关,邪进酶升,邪退酶降,湿热去而复返,则酶降而复升,湿热余邪稽留不清则酶持续难复。因此ALT不仅是现代医学诊断肝炎的重要指标,同时也是中医衡量湿热毒邪在人体为患的客观指标,为临床辨证论治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各家在论述清热利湿及清热解毒降酶时,均强调湿热证候明显者方可选用。如身目俱黄、脘痞腹胀、口苦口粘、便秘尿黄、苔黄腻等。此时热毒亢盛,正气尚足,投以清解之剂,可阻遏邪势。方选茵陈篙汤、龙胆泻肝汤、茵陈四荃散、五味消毒饮等。常用药有茵陈、桅子、大黄、黄芪、龙胆草、蒲公英、板蓝根等,另外还有垂盆草、鸡骨草、连翘、草河车、白花蛇舌草、虎杖等。这些药具有抗炎、抗病毒、利胆及免疫调节作用。
3
活血为主及活血清利结合降酶
活血化瘀法是慢性肝炎降酶通法,既可单独运用,亦可联合其他降酶治法。若遇ALT久不降者,在有意识地使用1~2味活血药后往往收效显著。ALT升高可能是淤血内阻致使细胞通透性增加,大量酶进入血液,且随瘀血增多,ALT升高将更加明显。
活血降酶药大都具有活血化瘀,增加肝血流量,使肝细胞得到充足的营养,恢复肝细胞的代偿功能,使变质的肝细胞恢复正常,促进肝细胞对坏死区进行完全性再生而修复,消退炎症渗出浸润,去瘀生新等作用。常用药有当归、赤芍、丹参、郁金、泽兰、桃仁、红花、血竭、五灵脂、乳香、没药、茜草、鳖甲、三棱、牡砺、地鳖虫、炮山甲、丹皮、毛冬青、紫草、山栀、参三七、川芍等。
4
滋补为主及清补结合降酶
滋补为主及清补结合降酶常用于慢性肝炎后期或早期肝硬化者,由于此时ALT常长期波动于-IU/L之间,时高时低,为热毒残留未清,邪虽不盛,但正气虚衰,无力祛邪。治疗当以扶正为主,兼顾祛邪。滋补法主要包括健脾、养肝、滋肾3法。常用药有黄芪、党参、白术、山药、黄精、扁豆、云苓、砂仁、白芍、生地、沙参、麦冬、石斛、山萸肉、五味子、枸杞子、女贞子等。
这些药大多具有增强机体代谢及免疫功能,使肝细胞的营养得到改善,功能得到恢复。由于滋补药多味厚,若用量过大或时间过长,可引起ALT增高(如生地、仙茅、仙灵脾、何首乌),故在临床上单纯用滋补之剂降酶甚少,而多为滋补为主或清补结合。
结语
慢性肝炎中的降酶问题是临床治疗中首先遇到的问题。以上所述各法均有利弊,之所以不能形成一致的看法,主要与个体的差异、证型的变化、选用药物的性味及现代医学对病毒和酶的认识有关。从以上资料可以看出,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是当前降酶的主要法则,但在治疗过程中仍需辨证论治、整体调整、区别虚实、因人制宜,方可收到满意疗效。寻找疗效稳定、反跳率低、且经得起重复的降酶药物和方剂,并能正确使用,仍是目前临床的重要任务。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