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葩组合化急症失笑散

逍遥自在了,开心了,是不是才会不由自主、发自内心地笑出声来呢?是的,这次的话题就是“失笑”。

那么在步入正文之前先和大家分享一个故事吧!

据说,在北宋开宝年间,有一天京城郊外的钱员外家里张灯结彩,高朋满座,喜气洋洋,好不热闹,原来是员外爱女出嫁,亲朋好友,邻里邻外,家眷奴仆正沉浸在一片喜悦之中,此时门外传来一声“花轿到!”员外正要起身相迎,忽然丫环急匆匆向员外而来,说小姐刚刚在梳妆打扮的时候,例假(月经)来了,腹痛如绞,哭喊不止。一家人慌的六神无主,员外急忙派人去请郎中,正在这时,恰有一位姓蔡的郎中路过,来人将情况一说,郎中说有妙药可治,遂请郎中入内,只见他给小姐诊察按脉之后,连说:“无妨!无妨!”,便从随身带的葫芦里倒出了一小撮黄褐色的药末,嘱咐用半碗香醋调匀后暖温服下,小姐服后,没过多久,果然疼痛消除,面若粉桃,眉开眼笑,转身回屋内更完衣后,美滋滋地上了花轿。

在场的人无不惊奇和称赞,员外更是感激万分,便向郎中请教道:“先生所用为何药,怎会如此灵验?”。蔡郎中捋着花白的胡须微笑着答道:“吾所用之药,即中药五灵脂和蒲黄等量配伍而成,此药能令诸疼痛失笑者转痛为笑,就称做“失笑散”。说完,拱手告辞而去。

故事讲完了,我们就直奔主题吧!

1.失笑散因何使人失笑?

如前所述,失笑散由蒲黄和五灵脂两味药等量配制而成。但失笑散的出处却有两种不同的说法,大多数学者认为失笑散出自宋代官方医籍《太平惠民合剂局方》。

另有学者考证后认为原方(失笑膏)出自由汉代华佗所撰后经唐代孙思邈整理而成的《华佗神医秘传》,而方名失笑散亦为后人所加。

作为活血化瘀的千古名方,失笑散也有好几个别名,如失笑膏(汉代华佗元华《华佗神医秘传》),断弓失笑散(宋代苏轼、沈括《苏沈良方》卷八),紫金丸(宋代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卷二十引《产乳》),经验失笑散(清代尤在泾《金匮翼》卷六),失笑丸(清代程钟龄《医学心悟》)。

同时,笔者在浏览相关文献时发现同名不同方的“失笑散”多达17个,仅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张从正在其著作《儒门事亲》中记载的失笑散就有5个不同版本,但主治疾病相同。其余多数医著中的“失笑散”多用于治疗牙痛,如南宋医家张锐在《鸡峰普济方》卷二十一方中记载的失笑散(组成:川乌头、芎、甘草、地骨皮、细辛、白芷、高良姜各等分,主治牙疼)。

尽管失笑散在诸多古书中的剂量有一定差异,但总的来说,方中蒲黄和五灵脂的用药比例基本是一致的,清代医家罗国纲在《会约医镜》中谈到:“此方用以止痛,蒲黄宜减半;若用以止血,则宜等分,蒲黄炒黑,或五灵脂减半亦可。”所以用多用少当根据临床具体情况而拿捏。

此外,方中药物的炮制亦有争论。据《华佗神医秘传》记载两药皆为生用,并无“酒研”或“炒用”之注。而在《合剂局方》为首的后代多数文献中记载“五灵脂(酒研,去滓),蒲黄(炒香)”。而关于两药的生用熟用,究竟有何区别,接下来会谈到。

组方分析

其中蒲黄为蒲草的花粉,聚集一身之精华所在,其性平,味甘、微辛,入肝、心、脾经,具有活血止血,散瘀止痛,利尿之功,生用多于散瘀止痛,止血每多炒用,血瘀出血,生熟各半。《神农本草经》中记载:“蒲黄,主心腹膀胱寒热,利小便,止血,消瘀血,久服轻身益气力,延年神仙。”

明代医家倪朱谟在《本草汇言》中谈到:“蒲黄,性凉而利,能洁膀胱之原,清小肠之气,故小便不通,前人所必用也。至于治血之方,血之上者可清,血之下者可利,血之滞者可行,血之行者可止。凡生用则性凉,行血而兼消;炒用则味涩,调血而且止也。”

另有明末医家贾九如在《药品化义》中论述:“蒲黄,若诸失血久者,炒用之以助补脾之药,摄血归源,使不妄行。又取体轻行滞,味甘和血,上治吐衄喀血,下治肠红崩漏。但为收功之药,在失血之初,用之无益。若生用亦能凉血消肿。”

五灵脂为鼯鼠的干燥粪便,这里读者不要嘲笑中医老喜欢“以屎入药”,尽管还有一些动物粪便仍作为中药来用。但五灵脂绝不是一般的老鼠屎。

鼯鼠多生活在海拔较高的高大林木上或陡峭岩壁裂隙中,白天呆在巢内,黄昏或夜间外出活动,以植物的叶、皮、籽仁为食,素有“千里觅食一处屙(ē)”的习性,可见其粪便的珍贵之处。又因其生性怕寒冷,日夜不停号叫,俗称“寒号鸟”,说起寒号鸟,小学课本中有一个成语“得过且过”便因它而来。

五灵脂味甘,性温,无毒,归经入肝、脾经,具有活血止痛,化瘀止血,消积解毒之功。《开宝本草》中记载:“五灵脂,主疗心腹冷气,小儿五疳,辟疫、治肠风,通利气脉,女子月闭。”明代医家缪希雍在《本草经疏》中论及“五灵脂,其功长于破血行血,故凡瘀血停滞作痛,产后血晕,恶血冲心,少腹儿枕痛,留血经闭,瘀血心胃间作痛,血滞经脉,气不得行,攻刺疼痛等证,在所必用。”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亦谈到“其粪名五灵脂者,谓状如凝脂而受五行之气也……五灵脂,足厥阴肝经药也,气味俱厚,阴中之阴,故入血分。肝主血,故此药能治血病,散血和血而止诸痛。止惊癎,除疟痢,消积化痰,疗疳杀虫,治血痹、血眼诸症,皆属肝经也。”方义分析不管是失笑散中蒲黄和五灵脂的药物特性,还是古文献中所论主治诸多痛证的记载,这些都表明失笑散所治疾病的主要病机为瘀血阻滞,不通则痛。中医认为心主血,脾统血,肝藏血,瘀血内结,阻滞脉络,血脉不通,血行不畅,不通则痛,故见心腹刺痛、胸胁引痛或少腹急痛;瘀阻胞宫,则月经不调、痛经或产后恶露不行,且旧血不去,新血难生,久则出现阴血亏虚之证。治宜活血祛瘀止痛。方中五灵脂甘温,入肝经血分,功擅通利血脉,散瘀止痛,蒲黄以其清香之气,兼行气分,入心肝两经,生用行血消瘀,故能导瘀结而治气血凝滞之痛,炒用并能止血,两药合用,辛温而甘,可疏厥阴之滞,既攻逐瘀血,行郁散滞,有推陈致新之功,也可化瘀而止血,且甘温补中,破瘀活血而不伤脾胃,为化瘀散结止痛的常用组合。方中又调以米醋,或用黄酒冲服,乃取其活血脉、行药力、化瘀血,以加强五灵脂、蒲黄活血止痛之功,且可制五灵脂腥臊之气。明代著名医药学家李时珍对此方评价甚高,如“失笑散,不独治妇人心痛腹痛,凡男女老幼,一切心腹、胁肋、少腹痛、疝气并治。胎前产后,血气作痛,及血崩经溢,百药不效者,俱能奏功,屡用屡验,真近世神方也”。清代医家徐灵胎在《医略六书·女科指要》中亦谈到“蒲黄炒黑,散瘀止血;灵脂炒灰,散瘀定痛。为散以散之,米饮以和之,使瘀化新生,则经脉清利,而脾胃气化有权,血无妄行之患,何血崩、心痛之不已哉!”清代罗美在《古今名医方论》中又对方名进一步阐述:‘失笑’者,忍俊不住而发笑。此方仅二味平易之药,竟能使瘀血疼痛霍然若失,其止痛效果之佳,使人忍不住发出笑声。故称之曰‘失笑散’。”本方是活血祛瘀,散结止痛的常用方。方中两药相须为用,不仅能活血,又能止血,相反相成、相得益彰。且此方药简力专,共奏祛瘀止痛,推陈出新之功,使瘀血得去,脉道通畅,则诸症自解。

2.失笑散的临床应用

临床研究证实,失笑散多用于治疗由瘀血停滞所致的诸多疾病,如心绞痛,胸胁、腰、腹疼痛,胃痛,痛经,产后腹痛,宫外孕等,但本方经加减化裁后应用临床较多,单纯使用本方却相对较少,可见现代中医医生对于中国古代经典方药的继承尚显不足。有学者对失笑散的传统用法和现代药理学特征做了相关性分析,发现失笑散中的有效成分主要有黄酮、多糖、有机酸等,具有镇痛、镇静、抗血小板聚集、抗动脉粥样硬化等多种药理作用。

需要注意的是方中两味药皆为活血化瘀之品,故孕妇禁用,气血两虚、阴虚火旺及妇女处于月经期者慎用。另外,蒲黄为粉状,五灵脂为粒状,煎服时均宜用布裹同煎,否则难于服食而易致呕吐,而五灵脂不能与人参以及含有人参的制剂同用(十九畏:人参最怕五灵脂)。

本方完

去北京放羊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ulingzhia.com/wzzf/675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