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根治荨麻疹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bdfby/yqyy/
往昔正静候被人发现,恢复其本来面目。
近日,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发布消息:经过近两年持续挖掘,由该研究所与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和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组成的考古队,在贵安新区高峰镇岩孔村招果洞遗址内发掘出大量骨器、角器等……据现有挖掘成果及其遗产文化堆积层测年认为,3.8万年前至4、5千年前,招果洞一直被人类持续使用着。
(刚被考古队发现的招果洞。)
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张兴龙告诉都市新闻记者,招果洞是黔中地区人类活动的最早证据,它的“重见天日”,将建立更为完整、详细的黔中史前文化发展序列,也将助于研究中国南方低纬高原喀斯特山区古人类对于气候剧变的适应策略。
历史构建着今、昔的关系。“旧石器考古学,其实更能体现考古学的终极意义。”张兴龙说,“打开”招果洞的过去,将帮助人类更好地把握未来。
(挖掘现场照片。)
发现:
地图上“不存在”的牛洞
如果不是当年野外勘察时那“不甘心”的一问,也许,招果洞遗址至今仍是一个无人知晓的普通山洞,被封存在贵安新区平缓起伏的山川洞穴之间。
年,为配合贵安新区基建工作,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对贵安新区展开文物勘查。考古队为此专门购买了比例为“1:”的地图进行勘查范围筛选,按照经验,古人类活动的区域必然有山洞遮风挡雨,整个片区有水源、平坝等,整体自然环境优越。因此,考古队就将地形开阔、有“麻线河”自南向北穿村而过——最重要的是——在地图上清晰标注有一个山洞的高峰镇岩孔村大寨组,作为此次文物勘查的重点勘查对象之一。
但现实情况并不如预期。带队参与这次勘查的张兴龙告诉记者,在当地村民称为“牛洞”的大寨村山洞里,考古队收获寥寥无几。不甘心铩羽而归,考古队又向该村村民打听,当地是否还有类似的山洞:开口宽敞、就在麻线河流经的平坝附近、干燥、能住人。
终于有村民告诉考古队,这样的山洞,隔壁的招果组也有一个,也是村民以前用来放牛的。
(骨铲。)
按照村民指示,张兴龙一行三人开着车兴冲冲前往这个地图上“不存在”的牛洞。兜兜转转到了招果组,当地村民罗大叔向考古队证实,此地确有其洞;带上开路的镰刀,就把考古队领到了这个距离麻线河两百余米、相对高差近三十米的牛洞跟前。
张兴龙说,要不是有当地村民和镰刀开路,这个隐秘的山洞,还真不容易进。
招果组牛洞位于一片缓坡之上,坡上有村民建了养鸡场,养着几只烈犬“看鸡护场”,全赖老罗一把镰刀吓退,护了考古队周全。
人迹罕至的山洞,洞口早已绿植丛生寸步难行,也赖了老罗的镰刀,一刀刀,为考古队“砍”出进洞的路。
山洞内部,在四月的春光难以抵达的地方,植被已经变得稀疏,但张兴龙却看到了另一番“茂盛”的景象,丰厚的史前文明遗迹正沉淀于此——被落水洞破坏的圆形洞壁上,袒露着原生堆积的石器、骨器、动物骨骼等;其文化堆积层层次分明,非常规律。
张兴龙拿出罗盘确认山洞方位——朝东,采光充足,这正是古人类以山洞为家的标准之一。
目睹这一切的张兴龙激动不已。“不得了、不得了。”成都来的考古队员还在山洞口忙着摘自家爱吃的蕨菜,张兴龙赶紧唤他进来:“别管什么蕨菜了,快进来看,这山洞太了不起了!”
(骨锥。)
价值:
一本《极端天气生存指南》
当地人对招果洞牛洞的记忆,已经停留在村民老罗那一代。要不是张兴龙和考古队的到来,大概也将终结于此。
六十多岁的老罗告诉张兴龙,这牛洞,还是他小时候放牛时进去躲过雨。也有村民回忆,再往前一点的记忆已经追述到清晚期咸丰年间、太平天国时期。有村民在山洞里躲过“匪乱”,还在洞口修筑过石墙。
清晚期修建的石墙早已损毁风化难觅踪迹,但在山洞内,招果洞遗址却留下了丰硕的史前文化遗迹、遗物等。“牛坡洞后,我们本来以为,贵安新区不会再有更好的洞了。”张兴龙告诉记者,“但招果洞比牛坡洞,更让人惊喜。”
通过近两年挖掘,考古队在招果洞内揭示反映年代关系的底层共有73层,且绝对年代数据分布连续,这意味着,人类对该洞穴的利用从未间断。这一发现将黔中史前文化发展序列精确推到了距今3.8万年前。随着地层进一步揭示,时间可能还会往前继续推进,张兴龙说,这对于建立黔中史前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招果洞遗址的另一价值在于,它的挖掘与现世,将成为贵州考古界参与另一重大学术课题的“敲门砖”。
(刮削器。)
众所周知,仅在过去的4万年间,地球上就发生了两次大的极端气候事件。一个是距今2.96万年至1.9、2万年的末次冰期冰盛期,生活在东北亚的黄种人就是在这次极端气候事件中,利用白令海峡形成的冰桥,第一次发现了新大陆,成为印第安人的祖先。另外一个,是距今1.29万年的新仙女木事件。在这两次事件期间,气温骤降、冰盖扩张,受此影响,北美长矛猛犸象、剑齿虎等大型动物灭绝。
地处地球北纬27°的贵州地区及居住其间的史前族群,不可能避开这影响人类历史与命运的重要一环。今年5月份,将有来自南方科技大学、台湾大学的科研团队,将招果洞内石笋作为代用指标进行古气候复原工作,“其结果也许可以证明,贵州所处的低纬高原山区对于期间数次气候剧变事件都有很好的响应,通过研究,也许能够了解到更为精确的响应机制,以及对古人类活动的影响。”张兴龙说。
极端寒冷天气下,古人类是否用火更加频繁?遗址骨器、角器使用的增多,是否意味着狩猎、皮衣制作更加频繁?这是古人类留下的一本《极端天气生存指南》……上面到底写了什么,这都需要今后的发掘和研究给予验证。
而它的研究结果,最终将为当代科学掌握气候变化提供重要依据。
4万年前的历史,也将在此,完成今、昔关系的构建。
(尖状器。)
假如:
我是招果洞的古人类
深约25米、宽20米、洞口高4米,洞前平原袒露,麻线河蜿蜒而过。
假如你就是数万千年前,这个“百平风景房”里的招果洞居民,过着的该是怎样的生活?张兴龙说,当时古人类的生活面貌,仅从洞内出土、发现的遗物遗址,便可窥见一二:那是“顺天意而存、以万物为生”,真正的原生态生活。
(角铲。)
招果洞居民日记:
我们新找的山洞很好。洞口有平坝,有河。山洞很干燥,太阳升起,会有阳光照射进来。朴树将山洞环绕。
但对于每个族群来说——不只是我们——最重要的还是丰沛的食物。而这里很棒。洞外有很多可以吃的,树上、草丛里,甚至水里。我喜欢猕猴桃的味道,但更钟爱吃肉。鹿是最好的,性格温顺、肉多,男人们猎杀起来比较容易。野猪很麻烦,经常弄伤我们。猴子、狸猫,只要能抓到,没有不能吃的。鱼也不错,洞前的河里有中华倒刺鲃。
当然,对这些食物的认识,包括他们的名字,是几万年后一个家伙帮我写下的。我没法叫出它们的名字,我也不知道我叫什么名字。名字这东西还没到显得“重要”的时候。那个家伙说,我们这个现在,生存才是重要的。
什么是“生存”?我也不知道。大概就是,在每次和野猪干架的时候,男人们能够活下来;女人们出去采集,带着猕猴桃平安回来。
张兴龙告诉记者,遗址出土的动物骨骼已鉴定出超过25个种,包括水生的鱼类、螺类、蚌类,陆生的哺乳动物、鸟类等。以陆生哺乳动物数量最多,可辨种属有鹿类(包括水鹿、梅花鹿、鹿、獐)牛、猪、虎、狼、熊、兔子、猫、豪猪等等,其中以鹿类骨骼数量最多,“大概占据八成左右。”张兴龙说。
鱼类骨骼里发现了中华倒刺鲃的身影,当地人管它叫“清波”,现在,贵阳红枫湖里都还有这种鱼。
“当时人们的饮食还是以肉食为主,”张兴龙说,这说明,“该地区的古人类还未掌握种植养殖,生产仍以采集渔猎为主。”
遗址出土了大量骨器、角器、磨制石器、打制石器等。石制品原料多为燧石,多以硬锤直接打击的方式加工。
考古队也发现了不少土陶片,其中,部分陶片可能距今有一万年历史。陶器最早作为炊煮工具诞生,它的发现通常是人类生产力发展的象征,但考古队并未在招果洞遗址发现农耕农明的证据,譬如谷物类遗物。他们只发现了大量猕猴桃属和朴属的炭化种子,少量蓼科的。
因此,针对这些陶片,张兴龙倾向于另外一种“没法证实”的可能:“有可能是当时人民在使用火时,将湿泥土打进去,意外烧结而成。”
遗址内共发现火塘13处。因为有火,这时候的人类已经过了“茹毛饮血”的阶段。他们至少已经懂得加工食物,进行“烧烤”,张兴龙说:“在大量的动物骨骼上都有烧过的痕迹。”
(角锥。)
招果洞居民日记:
我们把石头敲成一个个小块,整齐铺放在洞口,然后再在上面盖上一层厚土。
就在最近,一个男人没了呼吸。他死掉了。我们在洞口挖了坑,把他埋了起来。等这里的食物不再充沛,我们就会离开这里,就像以前一样去寻找下一个山洞。得把他埋进地下,才不会被那些猛兽当做食物吃掉。
他不可以像食物一样被吃掉。
他是人,是我们的同伴。
在招果洞遗址的两个不同发掘区,距地表深度约1米处、1.3米处,考古队发现了两个墓葬,距今已有1万年至1.1万年历史。遗骨以屈肢葬的方式安葬,这是目前贵州发现的最早的人类埋葬行为遗迹。根据对遗骨的初步分析,前个墓葬埋葬的是位男性青年。从埋葬的文化层年代判断,后一个墓葬里是这位男青年的“老祖先”,一个婴儿。“但没法确定两者是否有血缘关系,也无法确定婴儿的性别。”张兴龙说。
张兴龙告诉记者,屈肢葬在贵州洞穴挖掘中是一种比较常见的葬式,有可能当时古人类已经建立某种信仰体系,将‘屈肢葬’作为某个族群的文化特征。虽然如今已经没办法复原,但至少说明,“在他们脑海里,已经有了’人’的意识、’入土为安’观念的出现。”张兴龙说。
招果洞“居民”对山洞的改造行为,也是在遗址挖掘中发现的。古人类之所以这么做,张兴龙推测,也许是为了增强山洞的实用性,利用石块的渗水功能保持洞内干燥等。
未来:
打造史前洞穴遗址公园
(招果洞洞口现场照片。)
招果洞虽好,但按照古人类季节性迁移的行为模式,不会有特定族群在此长居。
据考古发现,招果洞所在地区因其喀斯特地形特点孕育了大量洞穴,其中已查明曾有古人类活动的山洞,就有38个之多。
张兴龙说,根据现有分析结果,难以推测,3.8万年至4、5千年前的招果洞居民,后来去了哪儿,又成了谁的祖先、哪块大陆最早的文明源头。
他们已经混入了支系庞杂的人类血脉与悠悠历史长河中。
唯一可能得出的答案,也在未来。
专家已经在墓葬发现的人类遗骨样本中提取出部分DNA片段,张兴龙说,未来,“也许可以将这个数据与全球、周边同时期的人类DNA数据对比。”
它可能将告诉我们:他们——或许也就是我们——究竟从何而来。
张兴龙说,基于招果洞遗址的重要性和独特性,目前,考古部门已经提出了建设中国南方喀斯特史前洞穴遗址公园的长远目标。届时,普通市民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将有机会详细了解和体验数万年前的古人类生活方式,招果洞将成为我们窥见古代生活的一扇窗口,也将成为当地极具特色的文化品牌。
都市新闻
记者刘姝
图由受访者提供
编辑申凌
编审廖波石云华
近期热文■万科业主不干了!买的“临街旺铺”,秒变“堡坎门面”……
■抖音火一把,司机遭抓了!原因竟是……
■快了!贵阳地铁3号线,29个站开工过半
■免费美容?强迫交易!遵义一美容店7人被判刑
■B超都没做,就做清宫术!患者左侧输卵管被切除!
点击有惊喜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