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常用中成药

常用中成药——第三章 妇科常用中成药

第一节 调经剂

凡以调理月经,治疗月经不调为主要作用的中药制剂,称为调经剂。

本类中成药主要有活血破瘀、疏肝理气、滋阴益气、固崩止血、温经散寒等作用。适用于瘀血内停、肝郁气滞、阴虚内热、气血两虚,以及寒凝血瘀所致的月经不调、崩漏、绝经前后诸证,亦兼治产后恶心露不尽等证。

按其功效与适应范围,本类中成药又可分为活血行气调经剂、补虚扶正调经剂、温经活血调经剂、固崩止血剂、安坤除烦剂等五类。其中:

活血行气调经主要有活血化瘀、通经消癥、疏肝解郁、调经止痛等作用,主治瘀滞所致的癥瘕、闭经、月经不调,以及产后瘀滞腹痛等,症见月经量少色黑,或行经腹痛,有瘀块等,以及肝郁气滞兼血虚或血瘀的月经不调,痛经等证,症见经前乳房胀痛,行经腹痛,或月经量少。

补虚扶正调经剂主要有滋阴清热、益气养血、补虚调经的作用,主治阴虚血热的月经先期等证,症见经期提前,月经量多,五心烦热等,以及气血两虚兼有气滞或血瘀的月经不调,症见月经延期,经量少且淋沥不止,神疲乏力等。

温经活血调经剂主要有温经散寒、暖宫祛瘀的作用,主治寒凝血滞的月经不调、痛经等,症见行经时少腹冷痛,喜温畏寒,或少腹疼痛等。

固崩止血剂主要有滋清热、凉血止血作用,主治阴虚血热的月经先期、凉血止血作用,主治阴虚血热的月经先期、量多,以及血热崩漏等,症见月经量多,或血色鲜红等。

安坤除烦剂主要有滋阴清热、除烦安神的作用,主治绝经前后诸证,症见烘热汗出,烦躁易怒,夜眠不安等。

临证须根据各类及各中成药的功效与主治,辨证合理使用。

本类部分中成药含活血甚则破血之品,不宜过量久服,孕妇及气虚体弱者当慎用。

  一、活血行气调经剂

  大黄(庶虫)丸

  熟大黄、土鳖虫(炒)、水蛭(制)、虻虫(去翅足,炒)、蛴螬(炒)、干漆(煅)、桃仁、地黄、白芍、黄芩、炒苦杏仁、甘草。

  活血破瘀,通经消癥。

  瘀血内停所致的癥瘕、闭经,症见腹部肿块、肌肤甲错、面色黯黑、潮热羸瘦、经闭不行。

  方中熟大黄苦寒清泄,沉降通利,走而不守,既善攻积导滞,又善逐瘀通经、破癥消积,推陈致新;炒土鳖虫咸软性寒,善于泄散,专入血分,能破血逐瘀、消癥散结。二者相须为用,破血逐瘀、通经消癥,故为君药。

  制水蛭咸平苦泄,炒虻虫苦寒泄降,制蛴螬咸软微温,均有小毒而善破瘀血、消癥结;煅干漆辛散苦泄、温通行滞,善破血攻坚;桃仁苦泄甘平,活血力强,善祛瘀生新。四药合用,能助君药破血逐瘀、通经消癥,故为臣药。

  地黄甘寒清润,既凉血清热,又养阴益血;白芍酸敛阴,甘养血,性微寒,与地黄同用,能养阴、补血,以防破血太过,损伤正气。黄芩苦寒清燥、泻火解毒,助大黄清瘀热;炒苦杏仁甘温润降,助桃仁破血壅、润燥结。四药相合,既养血滋阴以扶正,又清热苦泄以祛邪,故共为佐药。

  甘草甘缓性平,既缓和虫类药之峻猛药性,又调和诸药,故为使药。

  全方配伍,主以逐瘀清泄,兼以滋阴润燥,如《金匮心典》所言:“润以濡其干,虫以动其瘀,通以祛其闭”,共奏活血通经、祛瘀生新之功,故善治瘀血内停的癥瘕、闭经。

  口服水蜜丸一次3g,小蜜丸一次3~6丸,大蜜丸一次1~2丸,一日1~2次。

  孕妇禁用。气虚血瘀、体弱年迈者慎用。体质壮实者当中病即止,不可过量、久用。服药后出现皮肤过敏者应停用。服药期间,忌食寒凉食物。。

大蜜丸:每丸重3g。

  益母草颗粒(膏、胶囊、口服液)

  益母草。

  活血调经。

  血瘀所致的月经不调、产后恶露不绝,症见经水量少、淋沥不净,产后出血时间过长;产后子宫复旧不全见上述证候者。

  益母草辛散苦泄,微寒能清,功善活血祛瘀、调经,为治瘀血性经产病证之要药。本品虽为单药制剂,但对于瘀血停滞所致的月经不调、产后恶露不绝等,能有效彰显其活血调经、祛瘀止痛之功。

  口服。颗粒剂:一次15g,开水冲化,一日2次。膏剂:一次10g,一日1~2次。胶囊剂:一次2~4粒,一日3次。口服液:一次10~20ml,一日3次;或遵医嘱。

  孕妇禁用。月经量多或气血亏虚、肝肾不足之月经不调者当慎用。不宜过量服用。

颗粒剂:每袋装15g。膏剂:每瓶装g或g。胶囊剂:每粒装0.36g。口服液:每支装10ml。

  妇科十味片

  醋香附、当归、醋延胡索、熟地黄、白芍、川芎、赤芍、白术、大枣、甘草、碳酸钙。

  养血舒肝,调经止痛。

  血虚肝郁所致月经不调、痛经、月经前后诸证,症见行经后错,经水量少、有血块,行经小腹疼痛,血块排出痛减,经前双乳胀痛、烦躁,食欲不振。

  方中醋香附辛散微苦微甘而平,善疏肝理气、调经止痛;当归甘补辛散温通,为养血活血调经要药。二药同用,善养血舒肝、调经止痛,故为君药。

  熟地黄甘补微温黏腻,善滋阴补血、益精填髓;白芍甘补酸敛微寒,善养血调经、柔肝止痛。川芎辛温行散,入血走气,善活血行气止痛;赤芍专入肝经,苦泄行散,能祛瘀滞、止疼痛;醋延胡索辛散苦泄,能活血行气,尤善止痛。五药合用,既补血活血,又理气止痛,可使君药养血舒肝、调经止痛之功大增,故为臣药。

  白术甘温苦燥,温补扶正,能补气健脾;大枣甘温入脾,能补中益气;甘草甘平,既益气补中,又调和诸药。三药合用,能使脾运得健,促进气血化生,故共为佐使药。

  碳酸钙能补充体内钙质。

  全方配伍,将补虚(养血、健脾)与疏利(疏肝、活血)合为一体,共奏养血疏肝、调经止痛之功,故善治血虚肝郁之月经不调、痛经诸证。

  口服。一次4片,一日3次。

气血两虚之月经不调者慎用。服药期间慎食辛辣刺激食物。

每片重0.3g。

  七制香附丸

  醋香附、当归、熟地黄、阿胶、白芍、益母草、醋延胡索、川芎、艾叶、艾叶炭、茯苓、炒白术、人参、粳米、鲜牛乳(在制法中)、砂仁、盐小茴香、地黄、天冬、食盐(在制法中)、酒萸肉、黄芩、炒酸枣仁、甘草。

  舒肝理气,养血调经。

  气滞血虚所致的痛经、月经量少,闭经,症见胸胁胀痛、经行量少、行经小腹胀痛、经前双乳胀痛、经水数月不行。

  方中醋香附辛散苦降,微甘能和,性平入肝,善疏肝理气、调经止痛。

  当归甘补辛散,补血活血,为调经要药;熟地黄、阿胶甘润滋补,能养血益精;白芍苦泄酸敛,能养血补肝、柔肝止痛。益母草辛散苦泄,能活血化瘀调经,为妇科经产要药;醋延胡索、川芎辛散行气、苦泄祛瘀,能祛瘀行气止痛。诸药同用,既行气疏肝、活血调经,又滋补阴血、调经止痛。

  人参、茯苓、炒白术、甘草甘补入脾,能补脾气、健脾运;粳米甘平和中益胃,鲜牛乳甘补虚损、益脾胃,共助气血生化。砂仁、盐小茴香辛香温散,善理气散寒开胃,以助健脾补虚之力。地黄、天冬性寒甘补,善清润滋阴,以防辛散过燥而伤阴血。酒萸肉、炒酸枣仁酸甘入肝而补肝养血;黄芩苦寒清燥,温中寓清;艾叶、艾叶炭温经止血、散寒止痛、调经;食盐咸寒,既活血祛瘀,又引药下行入肾。诸药合用,既补脾和胃以促气血化生,又滋阴补肝以扶正气,兼能止血、清热、引药下行。

  此外,甘草甘平,还善调和诸药。

  全方配伍,行散中兼补虚,共奏疏肝理气、养血调经之功,故善治气滞血虚所致的痛经、月经量少、闭经等。

  口服。一次6g,一日2次。

  孕妇禁用。湿热患者慎用。服药期间忌食生冷。

每袋装6g。

  二、补虚扶正调经剂

  安坤颗粒

  墨旱莲、牡丹皮、益母草、栀子、当归、白芍、女贞子、白术、茯苓。

  滋阴清热,养血调经。

  阴虚血热所致的月经先期、月经量多、经期延长,症见月经期提前、经量较多、行经天数延长、经色红质稀、腰膝痠软、五心烦热;放节育环后出血见上述证候者。

  方中墨旱莲甘酸性寒,既善滋补肝肾之阴,又能凉血止血;牡丹皮苦泄辛散微寒,既善清热凉血,又善活血祛瘀。二药合用,既滋阴清热,又活血止血,故为君药。

  益母草辛苦散泄,微寒能清,善活血祛瘀调经;栀子苦寒清泄,善泻火清热、凉血止血;当归甘补辛行而温,善补血活血、调经止痛;白芍酸甘微寒,善养血柔肝、调经止痛;女贞子甘苦而凉,善补肝肾之阴而退热。五药相合,既清热祛瘀,又补血调经,故共为臣药。

  白术、茯苓甘补入脾,能健脾益气,气旺则能生血摄血,故共为佐药。

  全方配伍,清散与补虚相兼,共奏滋阴清热、养血调经之功,故善治阴虚血热所致的月经先期、量多或经期延长等证。放节育环出血属阴虚血热者亦可用之。

  开水冲服。一次10g,一日2次。

  孕妇及脾胃虚寒者慎用。服药期间,忌食辛辣刺激食物。

每袋装10g。

  八珍益母丸(胶囊)

  益母草、熟地黄、当归、酒白芍、川芎、党参、炒白术、茯苓、甘草。

  益气养血,活血调经。

  气血两虚兼有血瘀所致的月经不调,症见月经周期错后、行经量少、淋漓不净、精神不振、肢体乏力。

  方中重用益母草,其辛苦散泄,微寒清解,善活血化瘀调经;当归甘补辛散温通,善补血活血、调经止痛;熟地黄甘补质润,微温不热,善补血滋阴、益精填髓。三药同用,既补血益精,又活血调经,故为君药。

  党参、炒白术、茯苓、甘草甘补扶正,善补中气、健脾运。脾健则生化之源充足,以增君药补血之力,故共为臣药。

  川芎辛温行散,入血走气,能活血行气止痛,助益母草行瘀调经;酒白芍酸甘微寒,善补血柔肝、调经止痛,可助当归温补调经。二药合用,既散瘀又补血,故共为佐药。

  全方配伍,补散相合,补中有散,共奏益气养血、活血调经之功,故善治气血两虚兼有瘀滞的月经不调之证。

  口服。丸剂:水蜜丸一次6g,小蜜丸一次9g,大蜜丸一次1丸,一日2次。胶囊剂:一次3粒,一日3次。

  孕妇、月经过多者禁用。湿热所致的月经不调者慎用。

大蜜丸:每丸重9g。胶囊剂:每粒装0.28g。

  乌鸡白凤丸(片)

  乌鸡(去毛爪肠)、人参、黄芪、山药、熟地黄、当归、白芍、川芎、丹参、鹿角霜、鹿角胶、鳖甲(制)、地黄、天冬、香附(醋制)、银柴胡、芡实(炒)、桑螵蛸、牡蛎(煅)、甘草。

  补气养血,调经止带。

  气血两虚,身体瘦弱,腰膝酸软,月经不调,崩漏带下。

方中重用乌鸡,其甘补性平,善补血滋阴,以除赢弱。

人参甘而微苦,微温不热,药力强大,善大补元气;黄芪甘补微温,善补脾气;熟地黄甘润微温,善养血滋阴益髓;当归甘温辛散,善补血活血。四药合用,补气养血功著。

丹参、白芍苦泄凉清甘补,善活血补血、调经;川芎、醋香附辛散入肝,能活血行气。疏肝调经。四药合用,具活血补血、行气调经之功。

山药甘平力缓,善补气健脾益阴;生地黄甘凉入血,能滋阴清热;天冬甘润苦降寒清,能滋阴降火;制鳖甲咸寒,善滋阴清热;鹿角胶甘咸而温,善补肝肾、益精血。五药合用,既益阴清热,又温阳抑寒。

炒芡实、桑螵蛸、煅牡蛎、鹿角霜补虚涩敛,能固涩、止带;银柴胡甘凉清泄,善退阴分之热;甘草甘平,既补中又调和诸药。

全方配伍,主补虚,兼行敛,共奏补气养血、调经止带之功,故善治气血两虚所致的身体瘦弱、月经不调、崩漏带下。

  口服。丸剂:水蜜丸一次6g,小蜜丸一次9g,大蜜丸一次1丸,一日2次。片剂:一次2片,一日2次。

  月经不调或崩漏属血热实证者慎用。服药后出血不减或带下量仍多者请医生诊治。服药期间慎食辛辣。

丸剂:大蜜丸每丸重9g。片剂:每片重0.5g。

  女金丸

  当归、白芍、熟地黄、鹿角霜、阿胶、党参、炒白术、茯苓、甘草、益母草、牡丹皮、没药(制)、醋延胡索、川芎、醋香附、砂仁、陈皮、肉桂、煅赤石脂、藁本、白芷、黄芩、白薇。

  益气养血,理气活血,止痛。

  气血两虚、气滞血瘀所致的月经不调,症见月经提前、月经错后、月经量多、神疲乏力、经水淋漓不净、行经腹痛。

孕妇慎用。湿热蕴结、阴虚火旺所致月经失调者慎用。月经量多者服后经量不减者,应请医生诊治。服药期间忌食寒凉食物。

方中党参甘补性平,善补脾益气养血;炒白术甘补苦燥而温,善补中健脾燥湿;茯苓甘淡渗利,善健脾运、渗脾湿;甘草甘草性缓,能补中益气。合而用之,能补气健脾而生血。

当归辛温甘补,善补血活血、调经止痛;白芍酸甘微寒,善养血柔肝、调经止痛;熟地黄甘温厚味,质润滋腻,能补血益精;阿胶甘补性平,质黏滋润,善养血滋阴、止血;川芎辛温行散,善活血行气止痛。合而用之,既能补益精、调经止痛,又补而不滞。

益母草辛散苦泄,微寒清解,善活血调经止痛;牡丹皮苦辛微寒,清泄行散,能凉血活血散瘀;肉桂辛甘性热,善温经通脉、散瘀止痛;醋延胡索辛散苦泄温通,善活血行气止痛;醋香附辛散苦降,性平不偏,善疏肝理气、调经止痛;制没药辛散苦泄,芳香走窜,善活血止痛。合而用之,能行滞气、散瘀血、止疼痛。

砂仁辛能行散,芳香温化,能醒脾行气;陈皮辛香苦燥,能理气健脾。二药合用,能行滞气、健脾胃,以防补而壅滞。

藁本辛温入肝,《》谓其“”;白芷辛香性温,虽为祛风之品,但《》有该药“”之记载;煅赤石脂性涩,功能收敛止血;鹿角霜咸涩性温,能益精血、温阳、止血。合而用之,温疏与收涩并用,以温经止漏。

黄芩苦寒泄热,能泻火止血;白薇苦泄寒清,咸而入血,能凉血清热。合而用之,既清热止血,又防温热太过。

全方配伍,主温补行散,兼涩全省清泄,共奏益气养血、理气活血、调经止痛之功,故善治气血两虚、气滞血瘀所致的月经不调,症见月经提前、月经错后、月经量多、神疲乏力、经水淋漓不净、行经腹痛。

  口服。水蜜丸一次5g,大蜜丸一次1丸,一日2次。

  孕妇慎用。湿热蕴结、阴虚火旺所致月经失调者慎用。月经量多者服后经量不减者,应请医生诊治。服药期间忌食寒凉食物。。

水蜜丸:每10丸重2g。大蜜丸:每丸重9g。

  三、温经活血调经剂

  少腹逐瘀丸(颗粒)

  当归、蒲黄、五灵脂(醋炒)、赤芍、延胡索(醋制)、没药(炒)、川芎、肉桂、炮姜、小茴香(盐炒)。

  温经活血,散寒止痛。

  寒凝血瘀所致的月经后期、痛经、产后腹痛,症见行经后错、经行小腹冷痛、经血紫黯、有血块、产后小腹疼痛喜热、拒按。

方中当归甘补辛散而温,善补血活血、调经止痛;蒲黄甘缓不峻,性平不偏,善活血化瘀止痛。二药相须为用,既活血调经,又散寒止痛,故为君药。

醋五灵脂苦泄温通,善活血祛瘀、通脉止痛;赤芍苦泄微寒,善活血散瘀止痛;醋延胡索辛散苦泄温通,既活血,又行气,止痛甚佳;炒没药辛散苦泄,芳香走窜,性平不偏,善活血止痛;川芎辛温行散,入血走气,善活血行气、调经止痛。合而用之,助君药以增活血化瘀、调经止痛之力,故为臣药。

肉桂辛甘性热,纯阳温散,善温通经脉、散寒止痛;盐小茴香辛温散,微涩收敛,善温经散寒止痛。合而用之,善散寒凝、止疼痛,故为佐药。

全方配伍,温散力强,共奏温经活血、散寒止痛之功,故治寒凝血瘀所致的月经后期、痛经、产后腹痛。

  口服。丸剂:一次1丸,一日2~3次,用黄酒或温开水送下。颗粒剂:一次5g,一日3次,或遵医嘱。

  孕妇忌服。湿热或阴虚有热者慎用。治产后腹痛应排除胚胎或胎盘组织残留。服药期间忌食寒凉食物。

丸剂:每丸重9g。颗粒剂:每袋装5g。

  艾附暖宫丸

  当归、地黄、白芍(酒炒)、川芎、炙黄芪、艾叶(炭)、制吴茱萸、肉桂、续断、醋香附。

  理气养血,暖宫调经。

  血虚气滞、下焦虚寒所致的月经不调、痛经,症见行经后错、经量少、有血块、小腹疼痛、经行小腹冷痛喜热、腰膝痠痛。

  方中当归甘辛温补行散,善补血活血、调经止痛,兼能行气;醋香附平而偏温,善疏肝理气、调经止痛。二药相合,主补血活血、理气止痛,兼散寒邪,恰中血虚气滞有寒之病机,故为君药。

  地黄甘润性寒,善滋养阴血;酒炒白芍甘酸微寒,酒炒后既养血敛阴,又兼行经止痛;川芎辛香温散,善活血行气止痛;炙黄芪甘补微温,善补中益气,促进有形之血化生。四药相合,可助君药养血活血、理气止痛,故为臣药。

  艾叶炭辛苦温敛,善温经散寒止血;制吴茱萸辛苦性热,善散寒止痛、疏肝下气;肉桂辛甘而热,善散寒止痛、温暖胞宫;续断微温,善补肝肾、行血脉。四药相合,既助君臣药养血理气,又散寒暖宫,故为佐药。

  诸药合用,温补通散,共奏养血理气、暖宫调经之功,故善治血虚气滞、下焦虚寒所致的月经不调、痛经。

  口服。小蜜丸一次9g,大蜜丸一次1丸。一日2~3次。

  孕妇禁用。热证、实热证者慎用。服药期间忌食寒凉食物。

大蜜丸:每丸重9g。

  四、固崩止血剂

  固经丸

  酒龟甲、炒白芍、盐关黄柏、酒黄芩、麸炒椿皮、醋香附。

  滋阴清热、固经止带。

  阴虚血热所致的月经先期,症见经血量多、色紫黑;以及赤白带下。

  方中酒龟甲甘补咸寒清泄,善滋阴退热、凉血止血;炒白芍酸甘微寒,善养血敛阴、柔肝止痛。二药合用,能滋阴养血、凉血止血,共为君药。

  盐关黄柏苦寒泄燥下行,能泻火坚阴、燥湿止带;酒黄芩苦泄寒清,既清泄燥湿,又泻火止血。二药合用,助君药泻火止血,故为臣药。

  炒椿皮苦涩性寒,既燥湿止带,又收敛止血;香附辛散苦降,性平入肝,善疏肝理气、调经止痛。二药合用,既助君臣药固经止带,又兼行散,以防凉涩太过而留瘀,故为佐药。

  全方配伍,主以滋阴,兼以清涩,共奏滋阴清热、固经止带之功,故善治阴虚血热所致的月经先期、赤白带下。

  口服。一次6g,一日2次。

  孕妇及脾胃虚寒者慎用。实证瘀滞者不宜使用。服药期间忌食辛辣油腻。

  宫血宁胶囊

  重楼。

  凉血止血,清热除湿,化瘀止痛。

  血热所致的崩漏下血、月经过多,产后或流产后宫缩不良出血及子宫功能性出血,以及慢性盆腔炎属湿热瘀结所致者,症见少腹痛、腰骶痛、带下增多。

  方中重楼味苦泄燥,微寒清热,且具小毒,专入肝经,善泄肝热;《本草求原》谓其“活血、止血”。虽为单味制剂,但药简效宏,具有较好的凉血止血、清热、化瘀之功,故善治血热所致的崩漏、月经过多,以及慢性盆腔炎属湿热瘀结者。

  口服。月经过多或子宫出血期:一次1~2粒,一日3次,血止停服。慢性盆腔炎:一次2粒,一日3次,四周为一疗程。

  孕妇忌服。虚证及血瘀出血、妊娠期出血者不宜。暴崩及脾胃虚寒者慎用。服药期间忌肥甘厚味及辛辣食物。

每粒装0.13g。

  五、安坤除烦剂

  更年安片

  地黄、熟地黄、制何首乌、玄参、麦冬、茯苓、泽泻、牡丹皮、珍珠母、磁石、钩藤、首乌藤、五味子、浮小麦、仙茅。

  滋阴清热,除烦安神。

  肾阴虚所致的绝经前后诸证,症见烘热出汗、眩晕耳鸣、手足心热、烦躁不安;更年期综合征见上述证候者。

方中地黄甘寒质润,苦寒泄热,善清热凉血、滋阴;熟地黄甘润微温,善补血滋阴、益精填髓;制首乌甘补微温,不腻不燥,善补肝肾、益精血,为滋补要药。合而用之,滋肾阴、益精血功著。

麦冬甘润苦泄,微寒清热,既养阴清心,又除烦安神;玄参苦泄甘润寒清,善清热凉血、滋阴降火;牡丹皮苦泄辛散微寒,既清热凉血,又透阴分伏热而退虚热;茯苓甘淡渗利,性平不偏,善健脾宁心安神;泽泻甘寒清利,善清泄肾火。合而用之,善滋阴清热、宁心安神。

珍珠母咸寒质重,善镇潜安神;磁石咸寒,沉降下行,善镇惊安神、滋肾聪耳;钩藤甘凉清热,质轻清透,善清热平肝。三药合用,善镇心安神、平肝潜阳,以除烦躁、止眩晕

首乌藤甘补性平,能养血安神以除烦;五味子酸收性温,善宁心安神;浮小麦甘补凉清,能益气除热敛汗。三药合用,能安心神,除烦热、心敛止汗。

仙茅辛而燥热,善温肾壮阳,以阴中求阳,达调和阴阳之目的。

诸药合用,主以滋阴,兼以清敛,标本同治,共奏滋阴清热、除烦安神之功,故治肾阴虚所致的绝经前后诸证,以及更年期综合征属肾阴虚者。

  口服。一次6片,1日2~3次。

  孕妇禁用。脾肾阳虚及糖尿病患者慎用。服药期间,应忌辛辣食物。

薄膜衣片:每片重0.31g,糖衣片:每片片芯重0.3g。

  坤宝丸

  何首乌(黑豆酒炙)、地黄、枸杞子、女贞子(酒炙)、墨旱莲、龟甲、覆盆子、菟丝子、南沙参、麦冬、石斛、当归、白芍、鸡血藤、赤芍、地骨皮、白薇、知母、黄芩、桑叶、菊花、珍珠母、酸枣仁(炒)。

  滋补肝肾,养血安神。

  肝肾阴虚所致的绝经前后诸证,症见烘热汗出、心烦易怒、少寐健忘、头晕耳鸣、口渴咽干、四肢痠楚;更年期综合征见上述证候者。

  方中制首乌甘补微温,善补肝肾、益精血;地黄甘润苦泄寒清,善滋阴凉血、清热生津;墨旱莲甘酸性寒,善滋补肝肾、凉血止血;酒炙女贞子甘苦而凉,善补肝肾而退热;龟甲甘寒质重,善滋补肝肾。合而用之,补肝肾、益精血功著。

  枸杞子甘平而补,善滋补肝肾,并兼助阳;覆盆子酸敛甘补,微温不热,善滋养肝肾,并兼助阳;菟丝子辛润甘补,药性平和,能平补阴阳。合而用之,既滋补肝肾之阴,又能补助肾阳,以阴中求阳,达调和阴阳之目的。

  南沙参甘补微寒,善滋阴益气;麦冬甘润苦泄微寒,善清养心神而除烦安神;石斛甘而微寒,质润清补,善滋阴除热。合而用之,以增滋阴除热安神之力。

  当归甘温补润,辛散温通,善补血活血;白芍酸收甘补微寒,善养血调经、敛阴止汗;鸡血藤苦泄温通,微甘能补,善补血行血、舒筋通络;炒酸枣仁甘补酸敛性平,善养心安神,兼敛汗;赤芍苦泄微寒,善凉血热、散瘀血,以助补血药之势。合而用之,具补血以安神、舒经络之效。

  地骨皮甘寒清凉,能清热凉血、益阴生津;白薇苦泄咸寒,善退虚热、清血热;知母苦寒清泄,甘能滋润,既泻实火,又清虚热,且能滋阴润燥;黄芩苦寒清燥,善清热泻火燥湿。合而用之,功善滋阴泻火、润燥止渴。

  桑叶苦泄甘润寒清,善清热益阴、平肝止汗;菊花苦泄甘寒益清,善清热益阴、平肝;珍珠母咸寒质重,镇潜益阴,善平肝清肝、镇心安神。合而用之,能平肝阳而止眩晕,镇心神而安睡眠,并兼止汗。

全方配伍,主补肝肾,补中兼清,共奏滋补肝肾、养血安神之功,故善治肝肾阴虚所致的绝经前后诸证,症见烘热汗出、心烦易怒、少寐健忘、头晕耳鸣、口渴咽干、四肢痠楚;以及更年期综合征属肝肾阴虚者。

  口服。一次50粒,一日2次,连续服用2个月或遵医嘱。

  孕妇禁用。脾肾阳虚者慎用。服药期间忌食辛辣食物。

每粒重10g。

获取更多内容

请扫描或长按下方







































白斑疯
治白癜风的中药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ulingzhia.com/wzds/448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